常用詞(十) 95字
議論諷 貶謫斥宣 褒贈 顛覆 率詣曆 寓寄 禁戒 恃玩肆 敷化 加損 刻勒 郁舒 張弛 是非 能可以
凡聖 殘暴 甘辛 鮮敝 寒溫 幽冥奧 精眾 便嘉 遽速 彌愈尤極甚最
夫婦 嬰孩 親眷 竹木 穀壑 亭台 郊墟 材才 簿籍 狀類 壽命 志趣 涕泣 膏澤 帷蓋 梗概 本末
637.【議】
(一)發表言論。詩經小雅北山:“或出入風~。”又特指議論政事。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執政之善否。”漢書藝文志:“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也。”蕭統文選序:“所謂坐狙丘,~稷下。”引申為討論政事以便決定措施。司馬遷報任安書:“陪奉外廷末~。”漢書李廣蘇建傳:“召諸貴人~。”“議官”二字連用,指議論政事的官。漢書藝文志:“雜家者流,蓋出於~官。”又引申為判罪。司馬遷報任安書:“因為誣上,卒從吏~。”又為評論。劉伶酒德頌:“~其所以。”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論證據今古。”
(二)文體之一種。古代的“議”是上給皇帝的奏章,議論得失的。文心雕龍議對:“若賈誼之遍代諸生,可謂捷於~矣。”
638.【論】
(一)評論,研究。論語憲問:“世叔討~之。”孟子萬章下:“尚~古之人。”又為辯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日廷~。”又為議論。司馬遷報任安書:“~列是非。”曾鞏戰國策目錄序:“豈好為異~哉?”
(二)判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故以十二月晦~棄市渭城。”
(三)文體之一種。這是對人或對事的議論。蕭統文選序:“~則析理精微。”
“論”字作動詞用時讀lún,陽平聲;作名詞用時讀lùn,去聲。
[辨]議,論。“議”著重在得失,所以“議”的結果往往是作出決定;“論”著重在是非,所以“論”的結果往往是作出判斷。“議”往往是許多人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換意見;“論”不一定要有許多人在一起。作為名詞用時,“議”和“論”更有分別:“議”是建議,而“論”是評論或議論。
639.【諷】
(一)背誦。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誦言語。”杜甫寄岑嘉州詩:“謝朓每篇堪~詠。”
(二)微言婉詞進諫。史記滑稽列傳:“優孟常以談笑~諫。”文心雕龍情采:“而吟詠情性,以~其上。”蘇轍快哉亭記:“玉之言蓋有~焉。”(玉:宋玉。)引申為譏諷,諷刺平輩(後起義)。蘇軾送李公恕詩:“酒酣箕坐語驚眾,雜以嘲~窮詩騷。”
640.【貶】
(一)滅損。左傳僖公二十一年:“~食省用。”現代有雙音詞“~值”。
(二)給予低的評價。跟褒相對。公羊傳隱公二年:“何以不氏?~。”杜甫哭韋大夫之晉詩:“春秋褒~例,名器重雙全。”
(三)降職。三國志諸葛亮傳:“是當請自~三等,以督厥咎。”引申為降職並外放。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未至,又例~永州司馬。”韓愈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潮州路八千。”
641.【謫】
(一)譴責,責怪。左傳成公十七年:“國子~我。”這個意義又寫作“讁”。詩經邶風北門:“室人交遍謫我。”又寫作“適”。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舉適諸竇宗室毋節行者。”
(二)降職並外放。柳宗元愚溪詩序:“餘以愚觸罪~瀟水上。”蘇轍快哉亭記:“清河張君夢得~居齊安。”這個意義又寫作“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
642.【斥】
(一)屏棄,不用。漢書武帝紀:“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使子厚在台省時,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馬刺史時,亦自不~。”蘇軾賈誼論:“一朝盡~去其舊臣。”現代有雙音詞“~退”,“排~”。
(二)斥責,責駡(後起義)。秦觀春日詩:“兒曹獨何事?詆~幾覆醬。”
(三)[~候]偵察敵情的士兵。史記李將軍列傳:“然亦遠~候,未嘗遇害。”
(四)[充~]雙聲連綿字。多的樣子。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盜賊充~。”
[辨]貶,謫,斥。在貶斥的意義上,這三個字是同義詞。但是,由於詞源的不同,意義也有細微的分別。“貶”字著重在降職,“謫”字著重在譴責,“斥”字著重在屏棄。因此,有時候可以“貶”而不“謫”,如諸葛亮的“自貶三等”。有時候,“謫”字表面上表示譴責,實際上表示貶斥,如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僕自謫過以來,益少志慮。”在這些地方,該用“貶”的不能用“謫”,該用“謫”的不能用“貶”。“斥”的意義只是屏棄不用,與“貶”、“謫”差別更大些,所以“一朝盡斥去其舊臣”不能換成“貶去”或“謫去”。但是有時候作者明指屏棄不用,暗指貶謫,如韓愈在柳宗元墓誌銘中所說的,那又跟“貶”“謫”相通了。
643.【宣】
(一)散佈,傳播。楊惲報孫會宗書:“曾不能以此時有所建樹,以~德化。”李華吊古戰場文:“文教失~。”現代有雙音詞“~布”,“~揚”,“~傳”等。引申為公開地做某一件事(貶義)。仲長統昌言理亂:“君臣~淫。”“相宣”二字連用,表示互相襯托。沈約謝靈運傳論:“夫五色相~,八音協暢。”
(二)以君王的命令宣召(後起義)。水經注江水:“或王命急~,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三)[~室]漢宮殿名。王勃滕王閣序:“懷帝閽而不見,奉~室以何年!”
644.【褒】(襃)
表揚。跟“貶”相對。公羊傳隱西元年:“曷為稱字?~之也。”漢書霍光傳:“夫~有德,賞元功。”蕭統文選序:“頌者所以遊揚德業,~贊成功。”
645.【贈】
(一)贈送。詩經秦風渭陽:“何以~之?瓊瑰玉佩。”又特指以言相贈。文心雕龍物色:“情往似~,興來如答。”王勃滕王閣序:“臨別~言。”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應共冤魂語,投詩~汨羅。”
(二)死後追封爵位,常用於追封官吏的祖先(後起義)。歐陽修瀧岡阡表:“列官於朝,始得封~其親。”又:“皇曾祖府君累~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
[辨]封,贈。生時封為封,死後封為贈。
646.【顛】
(一)頭頂。詩經秦風車鄰:“有馬白~。”後漢書蔡邕傳:“爾有務世公子,誨於華~胡老。”(華顛:白頭。胡老:老人。)引申為山頂。詩經唐風采苓:“采苓采苓,首陽之~。”山頂的意義後來寫作“巔”。(今本詩經寫作“首陽之巔”。)
(二)跌倒。尚書盤庚中:“~越不恭。”(越:墜。)論語季氏:“~而不扶。”蘇軾荔支歎詩:“~坑僕穀相枕藉。”[~覆]原意是跌倒。一般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破壞,搞跨,滅亡。孟子萬章上:“太甲~覆湯之典刑。”蘇洵六國論:“至於~覆,理固宜然。”[~沛][~連]生活困難,流離失所。論語裡仁:“~沛必於是。”張載西銘:“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連而無告者也。”[~倒]倒,顛倒。詩經齊風東方未明:“~倒衣裳。”
(三)精神錯亂(後起義)。張籍贈道士詩:“對花歌詠似狂~。”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癲”。
647.【覆】
(一)反。詩經小雅小明:“豈不懷歸?畏此反~。”引申為翻。莊子達生:“視舟之~猶其車卻也。”荀子王制:“水則載舟,水則~舟。”漢書賈誼傳:“前車~,後車戒。”孔稚圭北山移文:“蒼黃翻~。”又引申為覆沒。李華吊古戰場文:“常~三軍。”又:“將軍~沒。”
(二)倒,傾倒,使傾倒。論語子罕:“雖~一簣,進,吾往也。”莊子逍遙遊:“~杯水於坳堂之上。”[傾~]顛覆。左傳成公十三年:“傾~我國家。”這個意義也可以單說“覆”。論語陽貨:“惡利口之~邦家者。”
(三)蓋(動詞)。莊子德充符:“夫天無不~,地無不載。”庾信春賦:“麥才青而~雉。”歐陽修瀧岡阡表:“無一瓦之~。”
(四)對上次的結果再進行一次檢驗。唐書選舉志有“~試”,李嶠傳有“~驗”。宋史職官志有“~議”,食貨志有“~檢”。
(五)回信(晚起義)。如“答~”,“奉~”。
舊時於(一)(二)(四)(五)諸義讀入聲(芳福切),於(三)義讀去聲(芳救切)。今無別。
[辨]複,覆,複。在古代漢語中,這三個字是不相通的。雖然有“反復”又有“反覆”,但是一般並不通用:“反復”指來回,“反覆”指翻來覆去。例如“反覆無常”就不能換成“反復無常”。至於“複”字只用於“重複”的意義,跟“複”、“覆”更不相同了。
648.【率】
(一)循,沿著。詩經大雅綿:“~西水滸。”引申為遵循,依照。詩經大雅假樂:“~由舊章。”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誠~是道,相天下君。”“率性”二字連用,表示“依循性之所感而行”。禮記中庸:“~性之謂道。”由此引申為“坦率”、“直率”、“輕率”(後起義)。
(二)率領。孟子梁惠王上:“此~獸而食人也。”楊惲報孫會宗書:“是故身~妻子,戮力耕桑。”
(三)大概,一般。禮記祭義:“其~用此與?”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大抵~寓言也。”漢書宣帝紀:“~常在下。”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常屈其座人。”這個意義又說成“大率”。漢書百官表:“大~十裡一亭。”引申為一概,一律。韓愈進學解:“占小善者~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蘇軾六國論:“六國互喪,~賂秦耶?”
(四)讀lǜ。一定的標準。孟子盡心上:“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羿yì:人名,古之善射者。彀gòu:張弓。)現代漢語有“稅~”,“效~”,“生產~”等。
649.【詣】
到,到達。史記文帝本紀:“乘傳~長安。”世說新語言語:“~門者皆儁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當~播州。”現代雙音詞“造詣”是由此發展而來的。引申為拜訪。梁書張纘傳:“裴子野自雲年出三十不復~人。”又:“有過~纘者。”
650.【曆】
(一)經過。司馬遷報任安書:“足~王庭。”後漢書張儉傳:“其所經~,伏重誅者以十數。”水經注汶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中下兩廟間。”洛陽伽藍記白馬寺:“得者不敢輒食,乃~數家。”“曆”又用於抽象意義,表示經過時間。丘遲與陳伯之書:“北虜僭盜中原,多~年所。”“曆世”二字連用,表示過去的各個時代。論衡問孔:“故謂七十子~世稀有。”後來說成“歷代”。
(二)副詞。逐一地。漢書藝文志:“~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蕭統文選序:“~觀文囿,泛覽辭林。”蘇軾賈誼論:“仲尼聖人,~試於天下。”
(三)清晰。左思嬌女詩:“口齒自清~。”[~~]清晰,分明。晉書劉實傳:“~~相次,不可得而亂也。”杜甫歷歷詩:“~~開元事,分明在目前。”成語有“~~在目”。
(四)紀載曆法的書。漢書藝文志:“敬順昊天,~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也寫作“曆”。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又寫作“厤”。荀子天論:“日月星辰瑞曆。”引申為曆法,即推算歲時的方法。易經革卦:“君子以治~明時。”也指掌管推算歲時的人。司馬遷報任安書:“文史星~,近乎卜祝之間。”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曆”。
[辨]厤,曆,曆。在“曆象”的意義上,“曆”和“曆”是古今字;“厤”雖與“曆”、“曆”相通,但後代少見。“曆”的其他意義,古代都不作“曆”或“厤”。
651.【寓】
寄居。禮記郊特性:“諸侯不臣~公。”孟子離婁下:“無~人於我室。”(寓:使動用法。)庾信詠懷詩:“~衛非所~,安齊獨未安。”今人稱在故鄉以外的住所為“寓所”。引申為寄託。左傳成公二年:“請~乘。”文心雕龍頌贊:“比類~意。”歐陽修醉翁亭記:“得之心而~之酒也。”“寓目”二字連用,表示過目,看一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得臣與~目焉。”[~言]有所寄託的話。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大抵率~言也。”
652.【寄】
寄居。漢書息夫躬傳:“未有第宅,~居丘亭。”曹丕燕歌行:“君何淹留~他方。”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老妻~異縣。”引申為寄託。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百里之命。”李華吊古戰場文:“~身鋒刃,腷臆誰訴?”又特指寄託言語或寄託書信。杜甫驅豎子摘蒼耳詩:“~語惡少年,黃金且休擲。”白居易長恨歌:“臨別殷勤重~詞。”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寄書”本來是托人帶信的意思,現代“寄信”的意義由此發展而來。
[辨]寓,寄。從來源上說,“寓”和“寄”是同義詞,只在習慣用法上略有不同。
653.【禁】
(一)禁止。韓非子五蠹:“賞其功,必~無用。”楊惲報孫會宗書:“夫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又名詞。禁令。孟子梁惠王上:“問國之大~。”
(二)天子所居。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常居~中。”漢書霍光傳:“召諸~門,毋內昌邑群臣。”
654.【戒】
(一)警戒,防備。周易萃卦:“~不虞。”孟子公孫醜下:“當在薛也,予有~心。”現代有雙音詞“~嚴”。引申為留神,當心。莊子養生主:“怵然為~”。
(二)戒除,革除不良的習慣。論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之在色。”“戒”又用作名詞。論語季氏:“君子有三~。”
(三)警告,勸人警惕。孟子梁惠王下:“~之~之。”蕭統文選序:“~畋遊則有長楊羽獵之制。”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候卒擊柝衛太尉。”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誡”。引申為文體的一種。蕭統文選序:“箴興於補闕,~出於弼匡。”
(四)齋戒。禮記禮器:“七日~。”[齋~]舊時迷信,祭祀前,穿整潔的衣服,戒絕嗜欲,使身心清靜,以表示對鬼神的虔誠。孟子離婁下:“齋~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史記淮陰侯列傳:“齋~,設壇具禮,乃可耳。”
655.【恃】
依靠,依賴。詩經小雅蓼莪:“無母何~?”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而不恐?”賈誼論積貯疏:“故其畜積足~。”歐陽修瀧岡阡表:“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而能自守邪?”引申為仗著,指心理上的依賴(後起義)。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唐書程千里傳:“千里~勇,開縣門,率百騎,欲直擒希德。”(希德:指程希德。)注意:上古的“恃”字都指物質上的依賴。
656.【玩】
(一)玩弄。偽古文尚書旅獒:“~人喪德,~物喪志。”蘇轍快哉亭記:“今乃得~之幾席之上。”引申為欣賞。文心雕龍熔裁:“雖 其采,不倍領袖。”韋應物月下會徐十一草堂詩:“暫輟觀書夜,還題~月詩。”
(二)名詞。供玩賞的物品。國語楚語:“夫白珩,先王之~也。”(珩héng:佩玉上的橫玉。)[~好hào]供玩賞之物。谷梁傳僖公二年:“且夫~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
(三)習慣而不留心,放鬆警惕。左傳僖公五年:“寇不可 。”
按:依說文,(一)(二)兩義應作“玩”,(三)義應寫作“ ”。但是,二字同音,古人通用。
657.【肆】
(一)陳設。詩經大雅行葦:“或~之筵。”(筵:竹席。)又小雅楚茨:“或~或將。”(將:捧持。)
(二)陳列貨物或工藝品的場所,作坊。論語子張:“百工居~以成其事。”引申為市場。莊子外物:“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左思吳都賦:“樓船舉颿而過~。”(颿:同“帆”。)引申為店鋪(晚起義)。
(三)放肆。用於褒義,表示不受拘束。韓愈答李翊書:“其皆醇也,然後~焉。”又柳子厚墓誌銘:“而自~於山水間。”又進學解:“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其外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之莊老以~其端。”蘇軾快哉亭記:“其流奔放~大”又用於貶義,表示不依法度,不守規矩。韓愈送孟東野序:“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在現代漢語裡,“放肆”只用於貶義。成語有“~無忌憚”。
658.【敷】
鋪,鋪開。穆天子傳:“~筵席。”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視其植則清秀~舒。”引申為展開。楚辭離騷:“跪~衽以陳辭兮。”“敷”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散佈。偽古文尚書大禹謨:“帝乃誕~文德。”(誕:大。)又君牙:“弘~五典。”又表示擴大,鋪張。文心雕龍熔裁:“思贍者善~,才覈者善刪。”
659.【化】
(一)變化。周易乾卦:“乾道變~。”楚辭離騷:“傷靈修之數~。”禮記月令:“田鼠~為鴽。”(鴽rú:鳥名。)李白蜀道難詩:“所守或匪親,~為狼與豺。”引申為死,這是委婉的說法。孟子公孫醜下:“且比~者無使土親膚。”莊子大宗師:“無怛~。”(無:同毋。怛dá:驚動。)陶潛自祭文:“餘今斯~,可以無恨。”[造~]原意是創造而使之變化。用作雙音詞,表示宇宙的主宰者。莊子大宗師:“偉哉造~。”又:“夫造~者必以為不祥之人。”文心雕龍麗辭:“造~賦形,支體必雙。”
(二)教化,使民俗歸淳。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是以聖王制俗,獨~於陶鈞之上。”楊惲報孫會宗書:“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民者,卿大夫之意也。”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止一國。”又名詞。教化。李密陳情表:“逮奉聖朝,沐浴清~。”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豈不欲因俗以成~?”
[辨](一)變,化。變是改變,變換;化是由某一物轉化為另一物。因此,“天變”不能說成“天化”,而“田鼠化為鴽”不能說成“田鼠變為鴽”。
(二)教,化。教是教育,化是教育所產生的影響,有時候“化”還可以指潛移默化,二者並不相同。因此,“因俗以成化”不能說成“因俗以成教”。
660.【加】
(一)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左傳昭公八年:“~絰於顙而逃。”(絰dié:居喪時用粗麻做的帽子。顙sǎng:額。)莊子馬蹄:“夫~之以衡軛。”引申為施恩或刑於某人身上。戰國策魏策四:“大王~惠。”歐陽修瀧岡阡表:“逢國大慶,必~寵錫。”司馬遷報任安書:“及罪至罔~。”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刀鋸不~。”又為敷在臉上。曹植洛神賦:“芳澤無~,鉛華弗禦。”注意:這些“加”字都不應該解釋為“增加”的“加”。
(二)增加。論語子路:“既富矣,又何~焉?”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厲。”韓愈答李翊書:“~其膏而希其光。”
(三)加以,予以。仲長統昌言法誡:“猶~譴責。”
(四)副詞。更,更加。孟子梁惠王上:“鄰國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多。”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則其至又~少矣。”注意:這種“加”字不能解作“增加”,否則“加少”不好講。
661.【損】
(一)減少。跟益相對。孟子滕文公下:“請~之,月攘一雞。”枚乘上書諫吳王:“磨礱底厲,不見其~,有時而盡。”
(二)損害。也跟益相對。論語季氏:“益者三友,~者三友。”司馬遷報任安書:“欲益反~。”
662.【刻】
(一)雕刻。禮記哀公問:“器不~鏤。”杜甫歲晏行:“~泥為之最易得。”[漏~]又稱“刻漏”。古代計時的器具。以銅壺盛水,底穿一孔,壺中立箭,上刻度數,水漏則所刻度數依次顯露,用以計時。舊法每一晝夜共一百刻。杜甫湖城東遇孟雲卿詩:“可惜~漏隨更箭。”蘇軾春宵詩:“春宵一~值千金。”依舊法,每刻合14.4分鐘,現代以十五分鐘為一刻。
(二)不厚道,不寬大。漢書藝文志:“及~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刻薄”二字連用,也表示不厚道。史記商君列傳:“商君,天資~薄人也。”現代漢語雙音詞“~薄”、“~毒”由此發展而來。
663.【勒】
(一)套在馬頭上帶嚼口的籠頭。漢書匈奴傳:“鞌~一具。”(鞌:同鞍。)杜甫哀江頭詩:“白馬嚼齧黃金~。”引申為勒馬(後起義)。魏書世祖紀:“詔發高平,敕~騎赴長安。”今成語有“懸崖~馬”。
(二)強制執行(後起義)。隋書食貨志:“於是僑居者各~還本屬。”今有雙音詞“~令”。
(三)統率。後漢書光武紀:“親~六軍。”
(四)刻。禮記月令:“[孟冬之月]物~工名,以考其誠。”(物:器物。工:指工匠。)又特指刻石,刻碑。司馬相如封禪書:“~功中嶽。”孔稚圭北山移文:“~移山庭。”陸游夜泊水村詩:“太息燕然未~銘。”引申為編寫。裴駰史記集解序:“雖時有紕繆,實~成一家。”
664.【鬱】
(一)茂盛的樣子。詩經秦風晨風:“~彼北林。”左思詠史詩:“~~澗底松。”蘇軾前赤壁賦:“山川相繆,~乎蒼蒼。”[~律]煙氣上升很盛的樣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瑤池氣~律。”
(二)積滯不通的樣子。楚辭哀郢:“慘~~而不通兮。”又用作動詞。漢書路溫舒傳:“忠良切言,皆~於胸。”司馬遷報任安書:“此人皆意有所~結,不得通其道。”韓愈送孟東野序:“樂也者,~於中而泄於外者也。”蘇軾賈誼論:“縈紆~悶,趯然有遠舉之志。”[~邑][堙~][抑~][壹~]都是雙聲連綿字。憂愁煩悶的樣子。楚辭離騷:“偭忳~邑餘侘傺兮。”賈誼吊屈原賦:“獨堙~兮其誰語?”(漢書作“壹鬱”。)司馬遷報任安書:“是以獨抑~而誰與語?”蕭統文選序:“耿介之意既傷,壹~之懷靡訴。”[~陶]連綿字。思念的樣子。孟子萬章上:“~陶思君爾。”文心雕龍情采:“諸子之徒,心非~陶。”
665.【舒】
(一)展開。跟卷相對。淮南子本經:“贏縮卷~。”蕭統文選序:“~布為詩。”文心雕龍熔裁:“然後~華布實。”杜甫小至詩:“岸容待臘將~柳,山意沖寒欲放梅。”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視其植則清秀敷~。”引申為宣洩[積滯]。楚辭離騷:“聊以~吾憂心。”司馬遷報任安書:“退而論書策以~其憤。”
(二)遲緩。詩經召南野有死麇:“~而脫脫兮。”(脫脫:遲緩的樣子。)又陳風月出:“~窈糾兮。”
666.【張】
(一)把弓弦繃緊。跟弛相對。詩經小雅吉日:“既~我弓,既挾我矢。”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弓與?”司馬遷報任安書:“~空弮,冒白刃。”引申為把琴弦繃緊(準備彈琴)。江淹別賦:“琴羽~兮簫鼓陳。”
(二)張開,擴大。老子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之。”(歙xi:合。)鳥鵲歌:“南山有烏,北方~羅。”蘇軾快哉亭記:“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漢沔,其勢益~。”
(三)量詞。指可張之物的單位。左傳昭公十三年:“子產以帷幕九~行。”
667.【弛】
把弓弦放鬆。跟張相對。左傳襄公十八年:“乃~弓而自後縛之。”禮記雜記:“張而不~,文武弗能也;~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文武之道也。”(這是比喻。文武,指周文王、武王。)引申為鬆懈。韓愈送孟東野序:“其志~以肆。”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而不嚴也。”
668.【是】
(一)對的,合理的。跟非相對。孟子盡心下:“自以為~。”莊子大宗師:“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若定~非以教吾子。”
(二)代詞。這,這個,這些。莊子逍遙遊:“~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亦走也。”又:“吾何快於~?”又:“王之不王,~折枝之類也。”又滕文公上:“戎狄~膺,荊舒~懲。”
(三)係詞。是(後起義)。史記刺客列傳:“此必~豫讓也。”(豫讓:人名。)王勃滕王閣序:“萍水相逢,盡~他鄉之客。”[~處]到處,處處(晚起義)。柳永八聲甘州詞:“~處紅衰翠減。”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詩:“地闊天高~處宜。”
669.【非】
(一)不對的,不合理的。孟子公孫醜下:“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也。”莊子齊物論:“彼亦一是~,此亦一是~。”“非”又用作動詞,表示以為不對。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天下不以~鄭尹而快孫子。”韓愈答李翊書:“其觀於人,不知其~笑之為~笑也。”
(二)否定副詞。用於判斷句,以否定謂語。論語憲問:“管仲~仁者與?”又用於複合句的從屬子句,表示撇開。論語雍也:“~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又:“~敢後也,馬不進也。”
670.【能】
(一)動詞。能夠做到。論語先進:“非曰~之,願學焉。”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韓愈送孟東野序:“皆以其所~鳴。”又能願動詞。能夠。論語八佾:“夏禮吾~言之。”又述而:“聞義不~徙,不善不~改,是吾憂也。”注意:在現代漢語裡,“能”字一般只用作能願動詞;在古代漢語裡,“能”字還可以用作謂語。今天的成語“各盡所~”,就是用的古代的意義。
(二)名詞。能力,才幹。論語子罕:“固天縱之將聖,又多~也。”沈約謝靈運傳論:“並標~擅美,獨映當時。”
(三)形容詞,名詞。有才能的,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孟子公孫醜上:“賢者在位,~者在職。”又:“尊賢使~。”司馬遷報任安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顯岩穴之士。”
671.【可】
(一)形容詞。可以,能行。左傳襄公三年:“午也~。”又:“赤也~。”又莊公十年:“劌曰:'未~。'”又僖公二十二年:“公曰:'不~。'”[~也](1)可以[但不能令人感到滿足]。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又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也,三年有成。”(期jī月:一周年。)(2)表示容許這樣作。論語先進:“小子鳴鼓而攻之~也。”[~矣](1)表示條件成熟,事情可以進行了。略等於現代的“行了”。左傳莊公十年:“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矣。'”(2)表示夠了。論語公冶長:“再,斯~矣。”
(二)助動詞。可以。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穀不~勝食也。”[~以](1)可以用來[做某事物]。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以簸揚;維北有鬥,不~以挹酒漿。”莊子馬蹄:“馬蹄~以踐霜,毛~以禦風寒。”(2)表示情況容許。左傳襄公十五年:“小人懷璧,不~以越鄉。”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以衣帛矣。”
(三)副詞。大約。史記滑稽列傳:“飲~五六鬥。”
[辨]能,可。“能”字表示能力所及,“可”字表示客觀情況容許。“能”字後面的動詞用於主動意義,“可”字後面的動詞用於被動意義。試比較“能為”和“可為”:“能為”表示某人有此能力,“可為”表示某事可以(被)做到。
672.【以】
(一)動詞。用。論語為政:“視其所~。”又先進:“如或知爾,則何~哉?”
(二)介詞。帶“以”字的介詞結構表示工具、方式等。論語子罕:“博我~文,約我~禮。”孟子梁惠王上:“~羊易之。”[~為](1)拿來做。莊子逍遙遊:“剖之~為瓢。”(2)認為。戰國策齊策一:“自~為不如。”史記陳涉世家:“或~為死,或~為亡。”[何~]①拿什麼,憑什麼。左傳莊公十年:“問何~戰。”史記淮陰侯列傳:“後有大者,何~加之?”
(三)介詞。由,由於。史記項羽本紀:“~是知其能。”又表示目的,有“藉以”、“以便”的意思,可以譯為現代漢語的“來”。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救鄭。”[何~]②為什麼。史記項羽本紀:“不然,籍何~至此?”[是~]因此。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後世無傳焉。”[有~]有原因,有理由。詩經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也。”
(四)“以上”、“以下”、“以前”、“以後”、“以東”、“以西”、“以往”、“以來”等,二字連用,表示時間、方位、品質的界限。論語雍也:“中人~下不可以語上也。”戰國策趙策四:“今三世~前。”史記陳涉世家:“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東。”
(五)連詞。義同“而”。禮記樂記:“治世之音安~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思,其民困。”王勃滕王閣序:“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猶歡。”
(六)副詞。通“已”。史記陳涉世家:“固~怪之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病乎!”按:“以”和“已”不但同音,而且在篆文中是同一個字,都寫作 。
673.【凡】
(一)平凡,平庸。孟子盡心上:“待文王而後興者~民也。”杜甫丹青引:“一洗萬古~馬空。”引申為塵世的。跟仙相對(後起義)。司空圖攜仙籙詩:“仙~路阻兩難留。”
(二)副詞。表示概括。詩經小雅常棣:“~今之人,莫如兄弟。”孟子盡心上:“故~同類者舉相似也。”韓愈送孟東野序:“~載於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大凡]大概,一般地說。韓愈送孟東野序:“大~物不得其平則鳴。”
(三)副詞。總共。司馬遷報任安書:“凡百三十篇。”柳宗元愚溪詩序:“愚泉~六穴。”
674.【聖】
形容詞。懂道理,通達事理。詩經邶風凱風:“母氏~善。”引申為無所不知,無所不通,合於最高的道德標準。論語述而:“若~與仁,則吾豈敢?”又名詞。聖人。司馬遷報任安書:“大底~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辨]聖,賢。在最初的時候,聖是從知識方面說,賢是從道德方面說,應用範圍較寬。後來儒家把聖的概念神秘化了,有“不學而知,不學而能”的意思。在中古時代,皇帝被尊稱為聖人。此後,除皇帝以外,只有周公孔子被稱為聖人了。這樣,聖和賢就變了人品高下的差別:賢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道德標準,聖則被認為是“天生”的。
675.【殘】
(一)動詞。殺害,傷害,害。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所過無不~滅者。”蘇軾賈誼論:“而自~至此!”又形容詞,名詞。殘害他人的。偽古文尚書泰誓:“取彼凶~。”孟子梁惠王下:“~賊之人,謂之一夫。”(賊:戕害。)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豈不欲除~而佑仁。”現代有雙音詞“~殺”,“摧~”,“~暴”,“~忍”。由傷害的意義引申為殘廢。司馬遷報任安書:“顧自以為身~處穢。”
(二)殘餘,剩餘。呂氏春秋權勳:“達子又帥其~卒。”杜甫重題鄭氏東亭詩:“向晚尋征路,~雲傍馬飛。”
676.【暴】
(一)讀pù,去聲,舊讀入聲。曬。孟子滕文公上:“秋陽以~之。”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曝”。引申為暴露。司馬遷報任安書:“功亦足以~於天下矣。”李華吊古戰場文:“連年~露。”又:“骨~沙礫。”
(二)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引申為突然。史記項羽本紀:“何興之~也!”後代有成語“~卒”,“~富”,“~發戶”。又為急躁。荀子強國:“有~察之威者。”又為兇惡殘毒的。孟子滕文公上:“是故~君汙吏必慢其經界。”(慢:弄亂。經界:田的界限。)蘇洵六國論:“~秦之欲無厭。”
677.【甘】
(一)好吃,味美。孟子梁惠王上:“為肥~不足於口與?”用作動詞,表示以為味美。論語陽貨:“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聞樂不樂。”(旨:好吃的東西。)引申為甜。史記燕召公世家:“燕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苦。”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泉~而土肥。”注意:上古沒有“甜”字,凡“甜”的意義都說成“甘”。引申為[言語]好聽,動聽。左傳昭公十一年:“幣重而言~,誘我也。”
(二)心裡痛快。左傳莊公九年:“請受而~心焉。”引申為甘心,情願。杜甫病後遇王倚飲贈歌:“素知賤子~貧賤。”
678.【辛】
辣。楚辭招魂:“大苦鹹酸,~甘行些。”(些:語氣詞。)常用來比喻心情。李密陳情表:“臣之~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杜甫赴奉先縣詠懷詩:“撫跡猶酸~。”注意:“辛苦”“酸辛”都是以辣味比喻心中的痛苦;“辛苦”應作兩個詞講,不等於現代漢語的雙音詞“辛苦”。引申為勞苦。高適燕歌行:“鐵衣遠戍~勤久。”現代有雙音詞“辛勤”。
679.【鮮】
(一)讀xiān。鮮魚。對乾魚而言。詩經大雅韓奕:“炰鱉~魚。”禮記曲禮下:“槁魚曰商祭,~魚曰脡祭。”(槀:同“槁”。乾枯。)老子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引申為新鮮。儀禮士昏禮:“臘必用~。”(臘xí:乾肉。)。又為鮮明,鮮豔。文心雕龍物色:“灼灼狀桃花之~。”
(二)讀xiǎn。少。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矣。”詩經大雅蕩:“靡不有初,~克有終。”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居民~少。”也寫作“尠”或“尟”。
680.【敝】
(一)破爛。詩經鄭風緇衣:“緇衣之宜兮,~予又改為兮。”論語子罕:“衣~緼袍。”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蹝也。”(蹝xǐ:鞋。)引申為過時,不能再用。曾鞏戰國策目錄序:“而考之無疵,用之無~。”
(二)謙稱。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邑之社稷。”
681.【寒】
冷。論語子罕:“歲~,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楊惲報孫會宗書:“眾毀所歸,不~而栗。”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心”二字連用,表示害怕。司馬遷報任安書:“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心。”“寒”又特指缺乏冬衣而受凍的情況。常與饑並舉。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饑不~。”賈誼論積貯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饑(?
);一女不織,或受之~。“韓愈進學解:”冬暖而兒號~,年豐而妻啼?
。“注意:西漢以前沒有”冷“字,”冷“的意義都說成”寒"。
682.【溫】
(一)暖。墨子辭過:“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夏則不輕而凊。”(茭:乾草。凊jìng:涼。)李華吊古戰場文:“繒纊無~。”白居易長恨歌:“~泉水滑洗凝脂。”
(二)和氣,柔和。詩經邶風燕燕:“終~且惠。”論語述而:“子~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三)溫習。論語為政:“~故而知新。”
[辨]溫,暖。二字是同義詞,所以“饑寒”的反面可以是“溫飽”,也可以是“飽暖”。但是“溫”字的(二)(三)兩義則是“暖”字所不具備的。
683.【幽】
(一)暗,深暗。跟明相對,又跟顯相對。詩經小雅伐木:“出自~穀,遷於喬木。”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宅~而勢阻。”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至於~暗昏惑。”引申為隱晦的,隱微的。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之離騷以致其~。”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香。”“幽人”二字連用,表示隱士。孔稚圭北山移文:“或歎~人長往,或怨王孫不游。”又引申為僻靜。杜甫卜居詩:“主人為卜林塘~。”又為清勝,幽雅。杜甫江村詩:“長夏江村事事~。”又北征詩:“青雲動高興,~事亦可悅。”
(二)拘囚,監禁。司馬遷報任安書:“身~囹圄之中。”楊惲報孫會宗書:“身~北闕。”(三)古十二州之一。大致在今河北省東北部及遼寧省的西南部。曹植白馬篇:“借問誰家子,~並遊俠兒。”
684.【冥】
暗,深暗。詩經小雅斯干:“噦噦其~。”(噦噦huì huì:深廣的樣子。)引申為深。杜牧阿房宮賦:“高低~迷,不知西東。”[~~]昏暗的樣子。楚辭九歌山鬼:“靁填填兮雨~~。”荀子勸學:“是故無~~之志者,無昭昭之明。”又深遠的樣子。蘇軾喜雨亭記:“太空~~,不可得而名。”
[辨]幽,冥。在“暗”的意義上,“幽”和“冥”是同義詞。但“幽”引申為“幽靜”“幽雅”等義,則是“冥”所不具備的。
685.【奧】
(一)屋子裡的西南角。論語八佾:“與其媚於~,寧媚於灶。”(奧:指房屋西南角的神。灶:指灶神。)
(二)深,不容易看透其中的妙處。蕭統文選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爭~。”文心雕龍物色:“若乃山林皋壞,實文章之~府。”引申為不是淺露的。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抑之欲其~。”
686.【精】
(一)上等細米。跟粗相對。論語鄉黨:“食不厭~。”引申為精華的,少而好的。也跟粗相對。文心雕龍熔裁:“~論要語,極略之體。”韓愈送孟東野序:“人聲之~者為言。”又為美妙。文心雕龍情采:“而五千~妙,則非棄美矣。”江淹別賦:“雖淵雲之墨妙,嚴樂之筆~。”又為細密。蕭統文選序:“論則析理~微。”又為造就高。韓愈進學解:“業~於勤,荒於嬉。”
(二)精誠,誠心。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夫~誠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神]精力。鄒陽獄中上樑王書:“雖竭~神,欲開忠於當世之君。”
(三)精氣,靈魂。李華吊古戰場文:“~魂何依?”
687.【眾】
多,特指人多。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引申為群。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又名詞。眾人。論語學而:“泛愛~。”又子張:“君子尊賢而容~。”[~人]一般人,普普通通的人。楚辭漁父:“~人皆醉我獨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為~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688.【便】
(一)安。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飽食,~寧無憂。”引申為方便。史記李將軍列傳:“人人自~。”
(二)有利,有好處。戰國策秦策二:“或謂救之~。”曾鞏戰國策目錄序:“論詐之~而諱其敗。”引申為有利的機會,適宜的機會。李華吊古戰場文:“胡兵伺~。”[~宜]名詞。應做的事,特指對國家有利的事。漢書婁敬傳:“臣願見上言~宜。”又嚴助傳:“因言國家~宜。”又副詞。不經過合法手續,從權地。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事有不便,以~宜論上。”
(三)讀pián,陽平聲。[~辟][~嬖]善於討好的。論語季氏:“友~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孟子梁惠王上:“~嬖不足使令於前與?”
(四)輕便。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清聲而~體,秀外而惠中。”
(五)副詞。就(後起義)。陶潛桃花源記:“~要還家。”周邦彥蘭陵王詞:“回頭迢遞~數驛。”
689.【嘉】
好的,美好的。詩經小雅鹿鳴:“我有~賓。”楚辭離騷:“肇錫餘以~名。”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茂樹惡木,~葩毒卉,亂雜而爭植。”引申為讚美,贊許。論語子張:“~善而矜不能。”漢書霍光傳:“朕甚~之。”今成語有“其志可~”。
690.【遽】
(一)傳車,送信的快車或快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且使~告於鄭。”又哀公二十一年:“群臣將傳~以告寡君。”國語晉語:“~人來告。”
(二)匆忙。韓詩外傳:“夫子何~乎?得無有急乎?”又副詞。匆匆忙忙地,迫不及待地。蘇軾賈誼論:“安有立談之間,而~為人痛哭哉?”
691.【速】
(一)快。禮記檀弓上:“喪欲~貧,死欲~朽。”孟子梁惠王下:“王~出令。”
(二)招致。易經需卦:“有不~之客三人來。”詩經召南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我獄?”左傳閔公二年:“與其危身以~罪也。”蘇洵六國論:“至丹以荊軻為計,始~禍焉。”
692.【彌】
(一)滿。楚辭離騷:“芳菲菲其~章。”蘇軾喜雨亭記:“既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
(二)副詞。更加。論語子罕:“仰之~高,鑽之~堅。”司馬遷報任安書:“雖累百世,垢~甚耳。”
693.【愈】
(一)病好了。孟子公孫醜下:“昔者疾,今日~。”蘇軾喜雨亭記:“憂者以喜,病者以~。”這個意義又寫作“瘉”、“癒”。
(二)勝過。論語公冶長:“女與回也孰~?”又先進:“然則師~與?”
(三)副詞。更加,越發。老子八十一章:“既以為人,己~有;既以與人,己~多。”莊子列禦寇:“所治~下,得車~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夫~怒,不肯謝。”在這個意義上,古人說“愈”不說“越”。
694.【尤】
(一)罪過,過失。論語為政:“言寡~,行寡悔。”賈誼吊屈原賦:“般紛紛其離此~兮。”引申為歸罪,怨恨。論語憲問:“不怨天,不~人。”孟子梁惠王下:“君無~焉。”司馬遷報任安書:“動而見~,欲益反損。”後代成語有“怨天~人”。
(二)優異。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夫有~物,足以移人。”(這裡“尤物”指美人。)蘇軾荔支歎詩:“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物成瘡痏。”(這裡“尤物”指荔支。)韓愈送孟東野序:“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也。”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朝取一人焉,拔其~;暮取一人焉,拔其~。”柳宗元愚溪詩序“愛是溪,入二三裡,得其~絕者家焉。”
(三)特別,格外。李密陳情表:“況臣孤苦,特為~甚。”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其~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是聖人所~用心者也。”引申為尤其,更(後起義)。歐陽修醉翁亭記:“其西南諸峰,林壑~美。”
[辨]彌,愈,尤。“彌”字簡單地表示“更加”,“愈”字則表示事物進一層的發展。因此,“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不能換成“奉之愈繁,侵之彌急”。“尤”和“彌”“愈”更不相同。“尤”字表示在同類事物中顯得特出:它表示品質上的特別好或特別壞,而不表示事物進一層的發展。因此,“林壑~美”不能說成“林壑彌美”,或“林壑愈美”。
695.【極】
(一)名詞。原為房屋的脊檁(在房屋的最高處),引申為房梁。莊子則陽:“其鄰有夫妻臣妾登~者。”張衡西京賦:“跱遊~於浮柱。”(跱zhì:置,安放。)又指井梁。枚乘上書諫吳王:“泰山之溜穿石,單~之 斷幹。”引申為屋脊,房頂。方苞獄中雜記:“屋~有窗以達氣。”
(二)極點,最高限度。枚乘上書諫吳王:“上懸之無~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淵。”司馬遷報任安書:“立名者,行之~也。”引申為達到極點。枚乘說吳王書:“今欲~天命之上壽,弊無窮之~樂。”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乎游之樂也。”又為最高的,達到極點的。司馬遷報任安書:“是以就~刑而無慍色。”
(三)至。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於天。”(崧:中嶽嵩山。駿:通“峻”。高。)國語魯語:“齊朝駕而夕~於魯國。”引申為終止,盡頭。尚書盤庚下:“罔有定~。”詩經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莊子逍遙遊:“其遠而無所至~邪?”
696.【甚】
(一)形容詞。厲害,達到了很厲害的程度。莊子天下:“沐~雨,櫛疾風。”老子二十九章:“去~,去奢,去泰。”孟子梁惠王上:“物皆然,心為~。”“甚於”二字連用,表示勝於,勝過。論語衛靈公:“民之於仁也,~於水火。”也可以單用“甚”字,表示“甚於”。墨子非攻上:“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入人園圃竊桃李。”吳均與宋元思書:“急湍~箭,猛浪若奔。”
(二)副詞。很。莊子養生主:“動刀~微。”蘇洵六國論:“子孫視之不~惜。”
(三)疑問代詞。什麼(晚起義)。周邦彥西河詞:“酒旗戲鼓~處市?”引申為副詞。為什麼。辛棄疾滿江紅詞:“~當年,寂寞賈長沙,傷時哭?”又八聲甘州詞:“漢開邊,功名萬里,~當時健者也曾閑?”
697.【最】
(一)最。莊子天下:“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為~賢。”史記項羽本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歐陽修醉翁亭記:“而年又~高。”
(二)名詞。上等政績,上功。跟殿相對。漢書宣帝紀:“課殿~以聞。”陸機文賦:“考殿~於錙銖,定去留於毫釐。”(這是比喻。)又形容詞。[功]最高,[政績]最好。陳書周鐵虎傳:“鐵虎功~。”唐書劉禹錫傳:“禹錫出為蘇州刺史,以政~賜金紫。”“考最”二字連用,等於說“考績”。唐書百官傳:“月終則進課於內,歲終則考~於外。”
[辨]甚,最,至,極。“甚”、“最”、“至”都是程度副詞。“甚”字表示程度相當高,但未達到頂點,等於現代的“很”。“最”字表示達到頂點,即最高級。“最”和“至”是同義詞,但是上古漢語表示最高級時,一般用“至”不用“最”。例如老子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極”字一般只用作名詞和形容詞,很少用作副詞,所以它跟“至”字也是有區別的。
698.【夫】
(一)成年男人。詩經周南兔罝:“赳赳武~,公侯干城。”論語憲問:“豈若匹~匹婦之為諒也?”又特指勞動力。賈誼論積貯疏:“一~不耕,或受之饑。”列子湯問:“遂率子孫荷擔者三~。”[丈~]男子。戰國策趙策四:“丈~亦愛憐其少子乎?”韓非子五蠹:“丈~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
(二)[夫子]對男子的敬稱,又對師的敬稱。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子。”又微子:“孰為~子?”[夫人]對君之妻的敬稱。左傳隱西元年:“~人將啟之。”其後變為對高級官員之妻的敬稱。
(三)丈夫。跟妻相對。左傳桓公十五年:“父與~孰親?”孟子滕文公上:“~婦有別。”
(四)讀fú,陽平聲。指示代詞。這,那。左傳宣公二年:“公嗾~獒焉。”論語先進:“~三子者之言何如?”賈誼吊屈原賦:“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雲異~犬羊!”“夫”字放在比較複雜的賓語結構前面,指示整個賓語結構。論語季氏:“君子疾~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李華吊古戰場文:“吾聞~齊魏徭戍,荊韓召募。”又:“吾想~北風振漠,胡兵伺便。”
(五)也讀fú,句首語氣詞。表示將對某事進行判斷。論語季氏:“~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蘇軾賈誼論:“~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六)句尾語氣詞。表示感歎。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又憲問:“莫我知也~!”
699.【婦】
(一)妻。詩經衛風氓:“三歲為~。”孟子滕文公上:“夫~有別。”古詩焦仲卿妻:“十七為君~。”
(二)女人,已婚的女子。論語泰伯:“有~人焉。”歐陽修瀧岡阡表:“自吾為汝家~,不及事吾姑。”蘇軾前赤壁賦:“泣孤舟之嫠~。”
[辨]婦,女。婦是已婚女子,女是未婚女子,古人分得很清楚。有時候,特別是男女對舉的時候,“女”也用作婦女的通稱,但未婚的女子絕對不能叫做“婦”。
700.【嬰】
(一)纏繞,被……纏著。司馬遷報任安書:“其次剔毛髮,~金鐵受辱。”李密陳情表:“而劉夙~疾病,常在床蓐。”杜甫前出塞詩:“亡命~禍羅。”又回棹詩:“散才~薄俗。”
(二)嬰兒,初生的孩兒。老子十章:“專氣致柔,能~兒乎?”列子天瑞:“其在~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
701.【孩】
(一)小兒笑。老子二十章:“如嬰兒之未~。”(未孩:還不會笑。)孟子盡心上:“~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者。”(孩提:指知孩笑可提抱。)李密陳情表:“生~六月,慈父見背。”這個意義又寫作“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
(二)小孩(後起義)。杜甫山寺詩:“自哂同嬰~。”
702.【親】
(一)父母。孟子梁惠王上:“未有仁而遺其~者也。”歐陽修瀧岡阡表:“始得贈封其~。”現代有雙音詞“父~”,“母~”。引申為親屬,親人。論語泰伯:“君子篤於~,則民興於仁。”[~戚]孟子公孫醜下:“寡助之至,~戚畔之。”(這是指同姓和異姓的親屬。畔:通“叛”。)左傳昭公二十年:“~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這是指父兄。)大戴禮曾子疾病:“~戚既沒,雖欲孝,誰為孝?”(這是指父母。)注意:上古的“親戚”所指較廣,不同於現代。現代“親戚”專指異姓的親屬。中古以來也稱“親情”。
(二)親近,親愛。論語學而:“泛愛眾,而~仁。”司馬遷報任安書:“欲求~媚於主上。”
(三)親自。孟子萬章上:“吾豈若於吾身~見之哉?”蘇軾賈誼論:“夫絳侯~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
703.【眷】
(一)回顧而表示戀戀不捨。詩經大雅皇矣:“乃~西顧。”這個意義又寫作“睠”。詩經小雅大東:“睠言顧之,潸焉出涕。”引申為懷戀。束哲補亡詩:“~戀庭闈。”陶潛自祭文:“疇能罔~?”又為愛。杜甫奉贈鮮於京兆詩:“獻納紆皇~。”柳宗元愚溪詩序:“能使愚者喜笑~慕,樂而不能去也。”
(二)親屬(晚起義)。
704.【竹】
(一)竹。詩經衛風淇奧:“綠~青青。”
(二)八音之一,即簫笛之類。韓愈送孟東野序:“金石絲~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劉禹錫陋室銘:“無絲~之亂耳。”
705.【木】
(一)樹。孟子梁惠王上:“猶緣~而求魚也。”柳宗元愚溪詩序:“嘉~異石錯置。”又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茂樹惡~,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蘇轍快哉亭記:“長林古~。”注意:今天所謂“樹”,在上古一般只稱為“木”;到了中古,“木”和“樹”變為同義詞,不可誤會為有所不同。
(二)木材。論語公冶長:“朽~不可雕也。”孟子梁惠王上:“材~不可勝用也。”又梁惠王下:“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
(三)八音之一,指木制的樂器。韓愈送孟東野序:“金石絲竹匏土革~八者,物之善鳴者也。”
706.【穀】
(一)兩山之間的溪流。公羊傳僖公三年:“無障~。”(不要攔斷了溪流。)引申為兩山之間的狹形地帶。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於幽~,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者。”孔稚圭北山移文:“及其鳴騶入~。”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是~也,宅幽而勢阻。”
(二)形容詞。走不通,沒有出路。詩經大雅桑柔:“人亦有言,進退維~。”注意:這個意義只用於“進退維谷”這個成語裡。
707.【壑】
山溝。國語晉語:“溪~可盈。”張衡西京賦:“陵巒超~。”孔稚圭北山移文:“誘我松桂,欺我雲~。”王維終南山詩:“陰晴眾~殊。”歐陽修醉翁亭記:“林~尤美。”引申為一般的水溝,常以“溝壑”二字連用。戰國策趙策四:“願及未填溝~而托之。”
708.【亭】
(一)古代的一種公家房舍,建在路旁,以便旅客投宿,亭上有樓,以便偵察盜賊。漢承秦制,十裡一亭。後代又有十裡一長亭,五裡一短亭的設置。史記淮陰侯列傳:“常數從其下鄉南昌~長寄食。”庾信哀江南賦序:“三日哭於都~。”又:“下~漂泊。”李白菩薩蠻詞:“何處是歸程?長~連短~!”
(二)亭子。一種建築物,有頂無牆(後起義)。劉禹錫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歐陽修醉翁亭記:“有~翼然。”蘇軾喜雨亭記:“而吾~適成。”
(三)[亭亭]聳立的樣子。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如車蓋。”孔稚圭北山移文:“若其~~物表,皎皎霞外。”
(四)[亭午]正午。李白古風:“大車揚飛塵,~午暗阡陌。”
709.【台】
(一)台。一種建築物,築土成正方形,高一丈以上,以便觀望。臺上可以有屋,也可以無屋。詩經大雅靈台:“經始靈~,經之營之。”左傳宣公二年:“從~上彈人。”杜甫登高詩:“百年多病獨登~。”杜牧阿房宮賦:“歌~暖響,春光融融。”
(二)中央政府機關。漢代稱尚書為中台,禦史為憲台。唐代中台為尚書省,東台為門下省,西台為中書省,總稱“台省”。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使子厚在~省時,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馬刺史時,亦自不斥。”
[辨]亭,台,榭,樓。“亭”字在上古時代只指旅宿的亭和監守盜賊的亭;園亭的亭的意義是後起的。園亭的亭有頂無牆,跟台榭樓都不同。台的特點是築土很高,也就是一種高壇。榭是臺上的房子。樓和台榭都不同:樓是“重屋”,樓上樓下都可以住人。
710.【郊】
(一)郊。上古時代,國都百里之外為郊。又五十裡為近郊,百里為遠郊。孟子梁惠王下:“臣聞~關之內有囿方四十裡。”引申為泛指城外(後起義)。杜甫野望詩:“跨馬出~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二)祭祀名。天子每年冬至祭天於近郊五十裡,所以這種祭叫“郊”。歐陽修瀧岡阡表:“今上初~。”
711.【墟】
(一)大丘。這個意義本寫作“虛”。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升彼虛矣。”引申為廢墟,多指原來繁華而後來變為荒丘的地方。漢書賈誼傳:“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王勃滕王閣序:“蘭亭已矣,梓澤丘~。”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號為穢~。”蘇轍快哉亭記:“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
(二)[~裡][~落]村落,鄉下許多人家聚居的地方。陶潛歸田園居詩:“曖曖遠人村,依依~裡煙。”王維渭川田家詩:“斜光照~落,窮巷牛羊歸。”
712.【材】
(一)木材。孟子梁惠王上:“~木不可勝用也。”文心雕龍熔裁:“美~既斫。”
(二)才能。司馬遷報任安書:“雖~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又:“夫中~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楊惲報孫會宗書:“惲~朽行穢。”(“材”字語意雙關,以木材比喻才能。)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僕~不足。”
713.【才】
(一)才能。論語子路:“舉賢~。”司馬遷報任安書:“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蘇軾賈誼論:“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也。”
(二)形容詞。有才能的。論語先進:“~不~,亦各言其子也。”[~人]宮中女官名。杜甫哀江頭詩:“輦前~人帶弓箭。”[~子]有文才的人。孟浩然訪袁拾遺不遇詩:“洛陽訪~子,江嶺作流人。”
(三)副詞。才,只有,僅僅。晉書謝混傳:“~小富貴,便豫人家事。”
[辨]材,才。木材的意義為“材”字所專有,不寫作“才”。在“才能”的意義上,“材”和“才”通用,所以上面所舉司馬遷報任安書的兩個“材”字,漢書寫作“材”,而昭明文選作“才”。但是當用作形容詞的時候,習慣上只寫作“才”,不寫作“材”。
714.【簿】
(一)冊子,上面記錄著審問的材料或罪人的供狀。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又魏其武安侯列傳:“於是上使禦史~責魏其。”漢書霍光傳:“吏~問急。”後代成語有“對~公庭。”
(二)冊子,上面登記帳目、事物等。史記張釋之列傳:“上問上林尉諸禽獸~。”[~書]文書,檔案。杜甫早秋苦熱詩:“~書何急來相仍!”[主~]官名,主管文書、檔案。杜甫逢唐興劉主簿弟詩:“輕舟下吳會,主~意何如?”
715.【籍】
(一)文獻,書籍。孟子萬章下:“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又告子下:“諸侯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班固東都賦:“蓋六~所不能談。”(六籍:指六經,即詩、書、易、禮、樂、春秋。)蕭統文選序:“若夫姬公之~,孔父之書。”又:“概見墳~。”
(二)登記冊,戶口冊。周禮秋官小行人:“掌邦國賓客之禮~,以待四方之使者。”論衡自紀:“戶口眾,簿~不得少。”曹植白馬篇詩:“名編壯士~。”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以貨竄名軍~中。”[門~][通~]出入宮禁的名籍。漢時將出入宮廷者的姓名、年齡、形貌,寫於二尺長的竹牒上,懸於宮門,核對相符才可進入。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除竇嬰門~,不得入朝請。”漢書元帝紀:“令從官給事宮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後代稱進入仕途叫“通籍”。意思是說宮禁中有了他的姓名。作動詞時,表示登記。史記項羽本紀:“~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沒]登記其財產而沒收,即抄家。三國志魏書王修傳:“太祖破鄴,~沒審配等家財貨物以萬數。”(審配:人名。)
(三)讀jiè。通“藉”。韓非子五蠹:“則稱先王之道以~仁義。”左思詠史詩:“金張~舊業。”
[辨]書,籍。在書籍的意義上,“書”與“籍”是同義詞。但是,“書”偏重指書上的文字和內容,“籍”偏重指簿冊。因此,“讀書”不能換成“讀籍”。
716.【狀】
形狀,樣子。世說新語雅量:“~如不覺。”水經注廬江水:“其~若門。”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然而求天作地生之~,鹹無得焉。”引申為狀況。史記淮陰侯列傳:“告信欲反~於呂後。”“無狀”二字連用,表示不像樣,沒有好的表現。史記項羽本紀:“秦中吏卒遇之多無~。”又夏本紀:“鯀之治水無~。”漢書賈誼傳:“自傷為傳無~,常哭泣。”又動詞。描寫,描繪,描述。文心雕龍物色:“灼灼~桃花之鮮。”
717.【類】
種類。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也。”“萬類”二字連用,等於說萬物。柳宗元愚溪詩序:“溪雖莫利於世,而善鑒萬~。”引申為同類。孟子公孫醜上:“聖人之於民,亦~也。”荀子勸學:“物各從其~也。”韓愈進學解:“絕~離倫,優入聖域。”又為類似,像。左傳莊公八年:“非君也,不~。”呂氏春秋察傳:“辭多~非而是,多~是而非。”柳宗元愚溪詩序:“無以利世,而適~於餘。”又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命師者,大~此。”
718.【壽】
(一)長命。詩經小雅天保:“如南山之~。”李華吊古戰場文:“畏其不~。”引申為年壽,壽命。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中~,爾墓之木拱矣。”陶潛自祭文:“~涉百齡。”
(二)贈金帛、禮品、敬酒都叫“壽”。戰國策趙策三:“以千金為魯連~。”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奉卮,酒為~。”又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起為~。”又廉頗藺相如列傳:“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
719.【命】
(一)動詞。命令。左傳隱西元年:“~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又僖公三十二年:“君~大事。”又名詞。左傳宣公二年:“棄君之~,不信。”孟子公孫醜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引申為使命。論語子路:“使於四方,不辱君~。”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反~。”(然友:人名。)
(二)命運。論語顏淵:“死生有~。”陶潛自祭文:“識運知~。”韓愈送孟東野序:“三子者之~則懸乎天矣。”又送李願歸盤穀序:“是有~焉,不可幸而致也。”
(三)生命。論語雍也:“不幸短~死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遷怒及人,~亦不延。”李密陳情表:“母孫二人更相為~。”李華吊古戰場文:“威尊~賤。”[性~](1)性指人的天生的性質,如剛柔之別;命指命運,如貴賤壽夭。易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2)等於說“生命”。曹植白馬篇:“棄身鋒刃端,性~安可懷?”
[辨]命,令。二者都有“使”的意思,但“令”往往用作不及物動詞(不帶賓語),表示發出命令。如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如孟子離婁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這裡的“令”都不能換。“令”帶賓語時,和“命”也有區別。“命”,往往指上級命令下級;“令”,往往只有一般“使”的意思。
720.【志】
(一)心的傾向,志向,志願。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韓愈送孟東野序:“其~弛以肆。”蘇軾賈誼論:“賈生~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得志”二字連用,表示得遂志願,達到目的。莊子繕性:“樂全之謂得~。”又特指仕宦,得高位。莊子繕性:“今之所謂得~者,軒冕之謂也。”孟子滕文公下:“得~,與民由之;不得~,獨行其道。”蘇軾賈誼論:“不過十年,可以得~。”
(二)記載下來。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宗元請~諸石,措諸壁。”歐陽修瀧岡阡表:“修泣而~之。”蘇軾喜雨亭記:“亭以雨名,~喜也。”這個意義又寫作“誌”。現代有雙音詞“雜誌”(雜誌)。
[辨]意,志。兩字意義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志”是心之所向,“意”是心之所想。
721.【趣】
(一)讀qū。朝某一方向奔去。跟“舍”相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利者蹶上將。”(蹶jué:垮掉。)司馬遷報任安書:“~舍異路。”
(二)讀qù。傾向,意向。淮南子原道:“秉其要歸之~。”嵇康琴賦序:“覽其旨~,亦未達禮樂之情也。”引申為趣味,興趣。陶潛歸去來辭:“園日涉以成~。”杜甫送高司直尋封閬州詩:“荒山甚無~。”
(三)讀cù。舊讀入聲。催促。禮記月令:“~民收斂。”史記陳涉世家:“~趙兵亟入關。”引申為趕快,急。史記項羽本紀:“若不~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漢書周勃傳:“~為我語!”
[辨]趨,趣。“趨”是一般的疾行,“趣”是有目的奔往。但“趨”的引申義“嚮往”的意思與“趣”(一)有某些相近。如“趣利”也說“趨利”。“趣”(二)是“趨”所沒有的。在“催促”“急促”的意義上,“趨”、“趣”相通。
722.【涕】
眼淚。詩經衛風氓:“泣~漣漣。”楚辭哀郢:“~淫淫其若霰。”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叔入,哭甚哀,多~。”司馬遷報任安書:“士無不起躬自流~。”庾信哀江南賦序:“自然流~。”注意:上古沒有“淚”字,凡“淚”的意義都說成“涕”。
723.【泣】
(一)眼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數行下。”司馬遷報任安書:“沬血飲~。”江淹別賦:“瀝~共訣,?br> 血相視。”
(二)哭,指無聲而有淚的。戰國策趙策四:“持其踵為之~。”庾信哀江南賦序:“~將何及?”歐陽修瀧岡阡表:“於是小子修~而言曰。”蘇軾賈誼論:“其後自傷哭~。”陸游夜泊水村詩:“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新亭?”
[辨]泣,哭,號。無聲有淚叫泣;有聲有淚叫哭;哭而有言叫號。
724.【膏】
脂肪,脂肪所熬的油。莊子山木:“~火自煎也。”韓愈進學解:“焚~油以繼晷。”又答李翊書:“加其~而希其光。”“膏”又用如動詞,讀gào,比喻滋潤。詩經曹風下泉:“芃芃黍苗,陰雨~之。”(芃芃péng péng:茂盛的樣子。)又表示上油。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吾車兮秣吾馬。”[~粱]膏指肥肉,粱是上等的小米。孟子告子上:“所以不願人之~粱之味也。”後代有成語“~粱子弟”。[~澤]恩澤。孟子離婁下:“~澤下於民。”[~腴]肥沃。賈誼過秦論上:“東割~腴之地。”[~肓]心尖脂肪叫膏,橫隔膜叫肓(huāng)。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之下。”後代成語有“病入~肓”。
725.【澤】
(一)水所聚的地方,一般指湖沼。孟子滕文公上:“益烈山~而焚之。”史記項羽本紀:“乃陷大~中。”又淮陰侯列傳:“右倍山陵,前左水~。”王勃滕王閣序:“山原曠其盈視,川~盱其駭矚。”
(二)光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獻車於季武子,美~可以鑒。”楚辭離騷:“芳與~其雜糅狻泵獻與墓希骸叭舴蛉蟆蛟誥胱右印!?br> (三)恩澤,恩惠,好處。莊子大宗師:”~及萬世而不為仁。“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利~施於人。“白居易長恨歌:”始是新承恩~時。"
726.【帷】
圍在四周的帳幕,布制的圍牆。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今人主沈諂諛之辭,牽~牆之制。”[襜~]車帷。王勃滕王閣序:“襜~暫駐。”
[辨]帷,幕,幄,帳,幃。圍在四周的叫帷,有頂的叫幕。幄是帛圍的板屋。帳就是幕,但是後來床上的帳子也叫“帳”,就跟“幕”分了工,因為床上的帳子不能稱為“幕”。幃本來就是帷,但是後來床上的帳子也叫“幃”(詩的用語),也跟“帷”分了工,因為床上的帳子不能稱為“帷”(古代“帷”“幃”不同音)。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這些“幃”字都不能換成“帷”。
727.【蓋】
(一)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的,又用來遮蔽身體保暖的。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吾離:人名。苫shān:茅草編織物。)
(二)器物的蓋子。儀禮聘禮:“夫人使下大夫勞以二竹簋方……有~。”
(三)車蓋。古代車上傘狀的篷子。鄒陽獄中上樑王書:“白頭如新,傾~如故。”(傾蓋:旅途相遇,停車交談,雙方車蓋相接。指初交。)陶潛詠荊軻詩:“登車何時顧,飛~入秦庭。”(飛蓋:形容車走得快。)[冠~]官員的冠服和車蓋。史記平准書:“冠~相望。”李白古風詩:“路遇鬥雞者,冠~何輝赫!”
(四)遮蔽,掩蓋。淮南子說林:“日月欲明,而浮雲~之。”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世。”又淮陰侯列傳:“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天下者不賞。”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棺事則已。”
(五)副詞。大概。論語裡仁:“~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蘇轍快哉亭記:“玉之言~有諷焉。”(玉:指宋玉。)
(六)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文一段,表示原因。論語季氏:“~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蕭統文選序:“何哉?~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引申為句首語氣詞,並非連接上文,也沒有明確的具體意義。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聞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時而動。”
728.【梗】
(一)植物的枝或莖。戰國策齊策三:“有土偶人與桃~相與語。”(桃梗:這裡指以桃枝作的木偶。)李商隱蟬詩:“薄宦~猶泛。”夢溪筆談二四卷:“自後人有為蜂螫者,挼芋~傅之則愈。”(挼nuó:揉搓。傅:敷,塗上。)
(二)正直。楚辭九章橘頌:“淑離不淫,~其有理兮。”(淑:美,善。離:通“麗”。)[~直]剛直。北史景穆十二王傳上:“子文都,性~直。”(文都:人名。)
(三)[~概]概況,概要。張衡東京賦:“故粗為賓言其~概如此。”左思吳都賦:“略舉其~概。”白居易與元九書:“然去詩未遠,~概尚存。”
(四)動詞。阻塞。韓愈送孟東野序:“其趨也或~之。”
729.【概】()
(一)量米粟的工具。這是一種木板,量米粟時,放在鬥斛上刮平,不使過滿。禮記月令:“正權~。”荀子宥坐:“[水]盈不求~。”管子水地:“量之不可使~,至滿而止。”漢書律曆志:“以井水準其~。”[一~]比喻把不同的事物等同起來。楚辭九章懷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揚雄法言:“一~諸聖。”引申為一律。杜甫秦州詩:“萬方聲一~。”
(二)節操,風度。楊惲報孫會宗書:“凜然皆有節~。”晉書桓溫傳:“溫豪爽有風~。”杜甫投贈哥舒開府詩:“勳業青冥上,交親氣~中。”今以正直豪邁的態度為“氣概”。
(三)情況,景象(後起義)。杜甫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詩:“故山多藥物,勝~憶桃源。”按:這個意義只用於極少數的片語裡。
(四)副詞。大略,大概。史記伯夷列傳:“其文辭不少~見。”蕭統文選序:“~見墳籍,旁出子史。”
730.【本】
(一)樹的主幹。跟末相對。左傳成公二年:“禽之而乘其車,系桑~焉。”又昭西元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原。”引申為根本,基礎,主要的東西。論語學而:“君子務~。”孟子梁惠王上:“蓋亦反其~矣。”賈誼論積貯疏:“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司馬遷報任安書:“且事~末未易明也。”“本”又用如動詞,表示以為基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之書以求其質。”
(二)副詞。本來(後起義)。李密陳情表:“~圖宦達,不矜名節。”李白廬山謠詩:“我~楚狂人,狂歌笑孔丘。”
(三)本錢(後起義)。跟“子”、“息”相對(子~,~息)。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相侔,則沒為奴婢。”
[辨]根,本。根是地下的部分;本則一般指地上的部分。一木只有一本,但可以有多根。
731.【末】
(一)樹杪,樹梢。跟“本”相對。楚辭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引申為尖端。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又為非根本的東西,不重要的事。賈誼論積貯疏:“今背本而趨~。”
(二)微末的,淺薄的,小的,不重要的。司馬遷報任安書:“陪奉外廷~議。”張衡東京賦:“~學膚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