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序

字数:4777

文選序¹

式觀元始²,眇覿玄風³,冬穴夏巢之時,茹毛飲血之世⁴,世質民淳,斯文未作⁵。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⁶。《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⁷。”文之時義遠矣哉⁸!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⁹?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微增冰之凜¹⁰。何哉?蓋踵其事而增華¹¹,變其本而加厲¹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變改,難可詳悉¹³。

【注釋】

¹這是《文選》的序文,敘述文章的源起、體制及選文的標準,從中也論述了文學的性質。

²式,句首語氣詞。元始,指原始時代。

³眇,遠。覿(dí),見。玄風,遠古的風俗、風氣。

⁴《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zēng)巢(聚柴木所做的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茹,吃。

⁵質,質樸。淳,淳厚。斯文,指文章。作,興起。《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這裡借用“斯文”二字來指文。

⁶逮,及,到。伏羲氏,相傳為我國遠古時代的一位帝王。八卦,≡(乾)、≡(坤)、≡(坎)、≡(離)、≡(艮)、≡(震)、≡(兌)、≡(巽)。書契,指文字。結繩,上古用繩子打結以記事。從“逮乎”到“生焉”,見《尚書序》,只是“逮乎”作“古者”。

⁷語見《周易·賁(bì)》。天文,指日月星辰。時變,四時的變化。人文,指詩書禮樂。化成,教化人民使有成就。

⁸時義,等於說時代的意義,作用。這句是說,文隨時代而產生、演進,這很早就體現了。《周易·隨》:“隨之時義大矣哉。”(依王肅本。)王巾《頭陀寺碑文》:“時義遠矣,,能事畢矣。”

⁹椎輪,指古代無輻無輞的車,是極原始的簡陋的車。大輅(lù),天子所乘的車。質,樸質。

¹⁰增冰,即層冰,等於說厚冰。曾微,曾無,並沒有。凜(lǐn),冷。

¹¹踵,繼。華,文飾。

¹²變其本,變了它本來的樣子。加厲,加甚,這裡等於說更加寒冷。後代因此有“變本加厲”的成語,但是用於貶義,指變得更加厲害或嚴重。

¹³悉,知道。




--------------------

嘗試論之曰:《詩序》雲¹:“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²。”至於今之作者,異乎古昔。古詩之體,今則全取賦名³。荀宋表之於前⁴,賈馬繼之於末⁵。自茲以降,源流實繁⁶。述邑居則有“憑虛”“亡是”之作⁷,戒畋遊則有《長楊》《羽獵》之制⁸。若其紀一事,詠一物,風雲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

【注釋】

¹詩序,指《毛詩序》。

²賦、比、興,是詩的寫作方法。直陳其事叫賦,比喻叫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正意叫興。

³大意是:古代所謂賦只是詩的一體;現在直陳其事的詩卻索性叫做賦,不再叫做詩了。

⁴荀,指荀卿。宋,指宋玉。《漢書·藝文志》載荀卿賦十篇,宋玉賦十六篇。按:《文選》所說的賦是以體物為主的賦,以荀宋為宗;而屈原等人的以抒情為主的作品則歸入騷一類。

⁵賈,指賈誼。馬,指司馬相如。駢體文為了字句整齊和對仗,往往把複姓改成單姓。至於用“馬”而不用“司”,則是習慣。《漢書·藝文志》載賈誼賦七篇,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

⁶源流,偏義複詞,這裡就是流的意思。實,通實。

⁷憑虛,張衡《西京賦》托憑虛公子(憑,依託;虛,無。意思是無有此公子)述西京咸陽。亡(wú)是,司馬相如《上林賦》托亡是公(意思是無此人)誇上林苑。

⁸畋(tián),打獵。長楊、羽獵,指揚雄的《長楊賦》《羽獵賦》。




--------------------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潔,君匪從流¹,臣進逆耳²,深思遠慮,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傷,壹鬱之懷靡訴³。臨淵有“懷沙”之志⁴,吟澤有“憔悴”之容⁵。騷人之文,自茲而作。

【注釋】

¹君,指楚王。匪,通非。從流,指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從善如流。”如流,比喻快速。

²臣,指屈原。逆耳,不順耳,指忠言。《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³耿介,守正不阿。壹鬱,等於抑鬱。靡訴,無處申訴。

⁴懷沙,指懷石自沈。《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至於江濱……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汩羅以死。”

⁵這裡用《楚辭·漁父》的語意,參看第二冊569頁。




--------------------

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¹。《關睢》《麟趾》,正始之道著²;桑間濮上,亡國之音表³。故風雅之道,粲然可觀⁴。自炎漢中葉⁵,厥塗漸異⁶,退傳有“在鄒”之作⁷,降將著“河梁”之篇⁸。四言五言⁹,區以別矣¹⁰。又少則三字,多則九言¹¹,各體互興,分鑣並驅¹²。頌者,所以遊揚德業,褒贊成功¹³。吉甫有“穆若”之談¹⁴,季子有“至矣”之歎¹⁵。舒布為詩,既言如彼¹⁶;總成為頌,又亦若此¹⁷。次則興箴興於補闕¹⁸,戒出於弼匡¹⁹,論則析理精微,銘則序事清潤²⁰,美終則誄發²¹,圖像則贊興²²。又詔誥教令之流²³,表奏箋記之列²⁴,書誓符檄之品²⁵,弔祭悲哀之作²⁶,答客指事之制²⁷,三言八字之文²⁸,篇辭引序²⁹,碑碣志狀³⁰,眾制鋒起³¹,源流間出³²。譬陶匏異器³³,並為入耳之娛;黼黻不同³⁴,俱為悅目之玩。作者之致,蓋雲備矣³⁵。

【注釋】

¹這話出自《毛詩序》。《毛詩序》原文是:“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志,心意,即思想感情。“所之”的“之”,在這裡是嚮往的意思。

²《關睢》是《周南》的第一篇,《麟趾》是《周南》的最末一篇,這裡用這兩篇代表全部《周南》。《毛詩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正始之道,正其初始的大道,指先正家而後正國的大道。

³《禮記·樂記》:“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鄭玄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亡國之音於此之水出也。昔殷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已而自沈於濮水。後師涓過焉,夜聞而寫之,為晉平公鼓之,是之謂也。桑間在濮陽南。”

⁴風雅,指《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粲然,鮮明的樣子。

⁵炎漢,古人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生克作為帝王遞相更代之應,認為漢是火德,所以稱炎漢。

⁶厥,其。厥塗,指詩歌發展的道路。

⁷退傳,指西漢韋孟。孟為楚元王、夷王及王戊祖孫三代之傳,戊荒淫不遵正道,孟作詩諷諫。後退職居鄒,又作了一篇。因為是退職後在鄒作的,所以稱“退傳”,稱“在鄒之作”。

⁸降將,指李陵。河梁之篇,相傳李陵為蘇武在河梁(河橋)上送別,作了三首詩送他,其中的第三首有“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之句。

⁹四言,指韋孟的諷諫詩和在鄒詩。五言,指李陵給蘇武的詩。蕭統認為這是最早的五言詩,其實這是後人偽託的。

¹⁰《論語·子張》:“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區即區域,區域用來分別,所以區就是別(依劉寶楠說,見《論語正義》)。

¹¹《文選》五臣注呂向說:“《文始》:三字起夏侯湛,九言出高貴鄉公。”夏侯湛,西晉人。高貴鄉公,名髦,曹丕之孫。

¹²分鑣並驅,這裡用來比喻不同的詩體同時並起。鑣(biāo),馬勒,在馬口中為銜,在馬口旁為鑣。

¹³遊揚,稱揚。《毛詩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¹⁴吉甫,指尹吉甫,周宣王之臣。《詩經·大雅》中有《烝民》一詩,是尹吉甫作的,通篇頌揚仲山甫。中有“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之句。穆,和。穆若,等於穆如。“若”、“如”都是詞尾。

¹⁵季子,指春秋時吳公子季劄。《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季劄聘於魯,觀樂。為他歌《頌》,他讚歎道:“至矣哉!……盛德之所同也。”

¹⁶舒布,展示鋪陳。“詩”“舒”雙聲,這是從聲音上解釋,叫做聲訓。彼,指國風、小雅、大雅以及漢中葉以後的詩。

¹⁷總成為頌,“頌”“總”疊韻,這也是聲訓。此,指詩經中的頌和漢代以後的頌。

¹⁸由彌補缺陷過失的需要產生了箴。以下幾句的結構同。箴(zhēn),用以規戒勸告的一種文體。補闕,最初指臣彌補君王不盡職的地方。《詩經·大雅·烝民》:“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參看第一冊27頁注〔22〕。

¹⁹戒,用以警戒的一種文體。弼(bì),輔助。匡,糾正。

²⁰銘,用以稱揚功德或申明鑒戒的一種文體。

²¹美終,讚揚死去的人。誄(lěi),用以累列死者生前功業而加以稱揚的一種文體。

²²贊,用以稱讚人之美的一種文體。《文選》錄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一篇,蕭統可能以為圖像與贊有關係,所以說“圖像則贊興”。

²³詔誥教令,是四種文體。詔,皇帝頒發的詔書。誥,皇帝對臣下的一種訓戒或勉勵的文告。教,諸侯王公的文告。《文選》載有傳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令,諸侯王公的書信。《文選》載有任昉《宣德皇后令》。

²⁴表奏箋記,也是四種文體。表,臣對君有所陳請的書信。奏,進之於君以言事的書信。箋,下屬對上級的書信。記,又叫奏記,也是下級給上級的信。據《文心雕龍·書記》說:“公府奏記,而郡將奏箋。”《文選》載有楊修《答臨淄侯箋》、阮籍《奏記詣蔣公》等。

²⁵書誓符檄,也是四種文體。書,書信。誓,誓師的文告,如《尚書·甘誓》。符,用以傳達命令或聲討的文書。《全後漢文》載有《討羌符》。檄,用以徵召曉喻或聲討的文書。

²⁶弔,指弔文;祭,指祭文;哀,指哀文。這三種文體的性質都差不多。但是祭有祭品,弔沒有祭品。哀文往往用以哀悼夭折的人,但也用於一般的哀悼。《文選》載有賈誼《弔屈原文》,謝惠連《祭古塚文》,潘嶽《哀永逝文》等篇。弔祭悲哀只指三種文體,因為要湊成四個字,所以加上一個“悲”字。

²⁷答客,借答人問難以抒自己情懷的一種文體,如東方朔的《答客難》。指事,即“七”體,《文選》載有枚乘的《七發》,即說七事以啟發太子,所以稱“指事”。

²⁸三言八字之文,不好懂。有人說這都指隱語。如《古微書》引《孝經援神契》:“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是三言之文。《後漢書·曹娥傳》注引《會稽錄》:“邯鄲淳作《曹娥碑》,援筆而成,無所點定。其後蔡邕又題八字曰:'黃絹幼婦,外孫 (jī)臼。'”是八字之文。按:“卯金刀”是“劉”,“禾子”是“季”。“黃絹”八字是“絕妙好辭”。《世說新語·捷悟》:“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 臼,受辛也,於字為辭(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²⁹篇辭引序,也是四種文體。篇,詩篇,《文選》樂府類載有曹植《美女篇》,《白馬篇》,《名都篇》,這裡的“篇”可能是指樂府。辭,《文選》有辭一類,載有漢武帝《秋風辭》,陶淵明《歸去來辭》。引(yìn),歌曲之一種。《文選》載有曹植的《箜篌引》。序,用來陳述作者的意旨的文章。《文選》有卜子夏《毛詩序》等。

³⁰碑碣志狀,也是四種文體。碑,指碑文。碣(jié),也是碑文之類。志,墓誌,記死者之年代行事。狀,行狀,敘述死者的德行。參看本冊1100頁通論第二十三節。

³¹鋒起,同蜂起,言其眾多。鋒,同蜂(蜂)。

³²這是說:許多文體的源與流相互間雜交錯著出現。間(jiàn),間雜,交錯。

³³陶,指塤(xūn),一種樂器,用土燒成。匏,指笙,笙用匏(葫蘆)為座,上設簧管。

³⁴黼黻,參看本冊1135頁注〔16〕。




--------------------

³⁵由於有這許多文體,作者在各方面的情致意趣可以說是完備了。致,情致。餘監撫餘閒¹,居多暇日。曆觀文囿,泛覽辭林²,未嘗不心遊目想³,移晷忘倦⁴。自姬、漢以來⁵,眇焉悠邈⁶,時更七代⁷,數逾千祀⁸。詞人才子,則名溢於縹囊⁹;飛文染翰¹⁰,則卷盈乎緗帙¹¹。自非略其蕪穢¹²,集其清英¹³,蓋欲兼功,太半難矣¹⁴。

【注釋】

¹監,指監國,皇帝外行,由太子代攝國政。撫,指撫軍,太子隨從皇帝巡行外地。《左傳》閔公二年:“塚子(太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蕭統當時是太子,所以這樣說。

²文囿,文章的園囿。辭林,文章之林。稱“囿”稱“林”,極言其多。

³心遊目想,應理解為“心想目游”,這是古人的一種修辭手法。

⁴晷(guǐ),日影。移晷,等於說移時,指經過一段長時間(例如一兩個時辰)。張衡《西京賦》:“白日未及移其晷。”那是甚言時隙之短,這裡用“移晷”則甚言時隙之長。

⁵姬,指周代,因周天子是姬姓。

⁶眇焉悠邈,指年代久遠。眇、悠、邈,都是久遠的意思。

⁷七代,指周、秦、漢、魏、晉、宋、齊。

⁸祀,年。

⁹縹(piǎo),青白色的帛。縹囊,指青白色帛做的書袋。

¹⁰飛文染翰,形容才思敏捷,書寫快速。翰,筆。染翰,用筆蘸墨。

¹¹緗,淺黃色的帛。帙(zhì),書套。緗帙,用淺黃色帛做的書套。

¹²自非,若非。略,刪略。蕪穢,指不好的文章。

¹³清英,指好的文章。

¹⁴要想兩方面兼顧,多半是很難的了。功,事。兼功,等於說兩方面(蕪穢、清英)兼顧。太半,等於說多半。




--------------------

若夫姬公之籍¹,孔父之書²,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³,孝敬之准式⁴,人倫之師友,豈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⁵?老、莊之作,管、孟之流⁶,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諸⁷。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⁸,謀夫之話,辨士之端⁹,冰釋泉湧¹⁰,金相玉振¹¹。所謂坐狙丘,議稷下¹²,仲連之卻秦軍¹³,食其之下齊國¹⁴,留侯之發八難¹⁵,曲逆之吐六奇¹⁶,蓋乃事美一時,語流千載,概見墳籍¹⁷,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雖傳之簡牘¹⁸,而事異篇章¹⁹,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於記事之史,系年之書²⁰,所以褒貶是非,紀別異同,方之篇翰²¹,亦已不同。若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²²,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²³,故與夫篇什²⁴,雜而集之。遠自周室,迄於聖代²⁵,都為三十卷²⁶,名曰《文選》雲耳。

【注釋】

¹姬公,指周公旦。

²孔父,指孔子。魯哀公誄孔子,稱孔子為“尼父”。姬公之籍,孔父之書,泛指儒家尊奉的經典。

³鬼神爭奧,上文“與”直貫到這句,是說與鬼神競賽奧妙。

⁴准,同准,準則。式,法式。

⁵這是說,經典是不可以選錄其中的一部分的。重,加。芟(shān)夷,除草,這裡指刪削。

⁶老莊之作,管孟之流,泛指諸子之書。

⁷撰,編纂。諸,之。

⁸抗直,這裡指高抗不屈、正直無私的話。

⁹辨,通辯。端,指舌端,實指言論。《韓詩外傳》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¹⁰冰釋泉湧,形容言辭滔滔不絕。

¹¹相,質。振,發聲。玉振,喻聲調鏗鏘。金相玉振,指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都很美。《詩經·大雅·棫樸》:“金玉其相。”王逸《離騷序》:“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參看本冊1139頁注〔16〕。

¹²狙丘、稷,都是齊國的山名。稷下,稷山之下。曹植《與楊德祖書》李善注引《魯連子》:“齊之辯者曰田巴,辯於狙丘而議於稷下,毀五帝,罪三王,一日而服千人。”《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是以齊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索隱》引虞喜說:“齊有稷山,立館其下,以待遊士。”

¹³見《戰國策·趙策》,參看第一冊114-123頁。

¹⁴食其(yìjī),姓酈,陳留高陽(在今河南杞縣西)人。楚漢相爭時,他說齊王田廣歸漢,下齊七十餘城(見《史記·酈生陸賈傳》)。

¹⁵留侯,指張良。難(nàn),辯駁。漢高祖用酈食其之計,想封六國之後來削弱楚權。張良連發八難來攔阻,這才作罷(見《史記·留侯世家》)。

¹⁶曲逆,指陳平,平封曲逆侯。《史記·陳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計,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

¹⁷概,梗概,大略。墳籍,《尚書序》:“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這裡泛指典籍。

¹⁸簡牘,泛指書籍。古代沒有紙時,寫在竹上的叫簡,寫在版上的叫牘。

¹⁹事,指以上所說賢人、忠臣、謀夫、辯士之辭。篇章,指文學作品。

²⁰系年之書,亦指史書。杜預《左傳序》:“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四季),以時系年,所以紀遠近,別同異也。”

²¹方,比。篇翰,也指文學作品。

²²贊論,指“史論”,是對某一史實加以評論,提出作者看法的文字。綜緝,綜合聯綴。辭采、文華,都指華美的辭藻。序述,指“史述贊”,是對歷史人物加以重點扼要的敘述,於敘述之中,寓褒貶之意。贊論和序述都是史書裡的一部分。錯比,錯雜比次,亦即組織。

²³事,指“史述贊”中的事實。沈思,深刻地構思。義,指“史論”中的道理。翰藻,指文學辭藻。這裡互文見義,即“事”與“義”都是出於沈思、歸乎翰藻的。

²⁴與夫,等於說與。篇什,《詩經》的雅頌十篇為什,後人泛稱詩篇為篇什。

²⁵聖代,指梁代。

²⁶都,總共。




--------------------

凡次文之體¹,各以彙聚²。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³;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

【注釋】

¹次,編次,排列。

²彙,等於說類。《文選》把文體分為三十七類: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弔文、祭文。

³《文選》中賦分十五類,詩分二十三類。


蕭統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