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詞(十二) 88字
創造 潛藏 步履 枕藉 淩厲 脅迫 隕落 運輸 徭役 戍募 吹唱 叩彈讀 啼號 訊詰 敘訴 摹寫 排攘竄 列垂
尊盛 虛枉 和順 凜凝 爛漫 赤碧青蒼 乍暫 每既 卿傅 儀容 祥殃 條理 支葉 朵穎 軒冕 庾廩 帛縷 扃牖 楹檻梁 陵津浦 疇陌 晡曛 塊礫
821.【創】
(一)讀chuāng。名詞。傷,傷口。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身亦被十餘~。”又魏其武安侯列傳:“夫身中~十餘。”引申為瘡癤。禮記曲禮上:“頭有~則沐。”後來“創”又寫作“瘡”,但仍可指戰爭所受的創傷或外傷。杜甫奉送郭中丞充隴右節度使詩:“瘡痍親接戰。”(痍:箭傷。)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裂裳衣瘡。”
(二)讀chuàng。動詞。開創,創制。論語憲問:“裨諶草~之。”孟子梁惠王下:“君子~業垂統。”揚雄解嘲:“公孫~業於金馬。”(公孫:指西漢公孫弘。金馬:金馬門。)
822.【造】
(一)到[某地]去。最初指到尊貴者的處所去。孟子公孫醜下:“不幸而有疾,不能~朝。”戰國策齊策四:“先生王鬥,~門而欲見齊宣王。”賈誼吊屈原賦:“~托湘流兮,敬吊先生。”後來也指到平輩或卑輩的處所去。世說新語言語:“庾公~周伯仁。”現代有雙音詞“造訪”。引申為到達某一境界。孟子離婁下:“君子深~之以道。”現代有成語“登峰~極”。[~詣],[~就]謁見尊貴。晉書陶潛傳:“未嘗有所~詣。”駱賓王與陳將軍書:“禁門清切,~就無緣。”引申為達到某種境界,成就(晚起義)。
(二)[~次]雙聲連綿字。倉猝,匆忙。論語裏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引申為隨便,草率,鹵莽。杜甫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詩:“揄揚非~次。”韓愈精衛填海詩:“人皆譏~次,我獨賞專精。”
(三)做成,製造。詩經鄭風緇衣:“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兮。”[~化]大自然。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化為大冶。”淮南子覽冥:“懷萬物而友~化。”[~化者][~物者]創造化育者,創造萬物者,即自然的主宰者。莊子大宗師:“夫~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又:“偉哉!夫~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拘拘:攣曲不申的樣子。)蘇軾前赤壁賦:“是~物者之無盡藏也。”又省稱“~物”。蘇軾喜雨亭記:“~物不自以為功。”
舊時於(一)(二)讀cào(七到切,清母),於(三)讀zǎo(昨早切,從母)。今一律讀zào。
823.【潛】
在水面下行走。莊子達生:“至人~行不窒,蹈火不熱。”引申為潛伏水中。易經乾卦:“~龍勿用。”謝靈運登池上樓詩:“~虯媚幽姿。”蘇軾前赤壁賦:“舞幽壑之~蛟。”又為秘密地出動[軍隊]。左傳僖公三十年:“若~師以來,國可得也。”荀子議兵:“不~軍。”“潛”又用為副詞,表示秘密地,偷偷地。杜甫哀江頭詩:“春日~行曲江曲。”
824.【藏】
(一)把穀物保藏起來。墨子三辯:“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引申為收藏。禮記禮運:“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於己。”莊子養生主:“善刀而~之。”又為隱藏。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司馬遷報任安書:“寧得自引深~於岩穴邪?”
(二)讀zàng,名詞。儲藏東西的地方,特指儲藏錢財寶物的地方。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者也。”漢書翼奉傳:“詔吏虛倉廩,開府~,振救貧民。”(救,古救字)“藏”又用來指大自然的儲藏。禮記中庸:“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興焉。”蘇軾前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也。”引申為人體的內臟。古人以府藏比喻內臟,以為人體內有“五藏”(心、肝、脾、肺、腎)、“六府”(膽、胃、膀胱、三焦、大腸、小腸)。莊子駢拇:“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又齊物論:“百骸九竅六~。”(腎有兩個,所以又稱六藏。)漢書藝文志:“五~六府。”後來用於內臟意義的“藏府”寫成“臟腑”。
825.【步】
(一)走路,特指慢慢地走。莊子田子方:“夫子~亦~,夫子趨亦趨。”“步”又用作名詞,表示腳步,步伐。楚辭離騷:“夫唯捷徑以窘~。”漢書敘傳:“又複失其故~。”(故步:舊時的步伐。)今有雙音詞“~伐”,成語“故~自封”。
(二)量詞。
(1)舉足兩次為一步。孟子梁惠王上:“或百~而後止,或五十~而後止。”荀子勸學:“故不積蹞~,無以致千裏。”按:古人所謂“步”,等於今人所謂兩步,古人所謂“蹞”(又作“跬”),等於今人所謂一步。(2)六尺為一步。這是量地的單位,三百步為一裏。周禮考工記匠人:“野度以~。”(量原野以步計算。)三輔黃圖,“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
826.【履】
(一)踐,踩,在……上行走。易經坤卦:“~霜堅冰至。”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薄冰。”又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小人所視。”履又用於抽象意義。文心雕龍熔裁:“~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現代有雙音詞“履行”。
(二)鞋子。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者。”史記留侯世家:“孺子下取~。”
[辨]屨,履,鞋。戰國以前,“履”“屨”不同義。“履”只用作動詞,“屨”則作名詞。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履”“屨”不能互換。戰國以後,“履”“屨”同義。“鞋”(鞋)是後起字。“鞋”原是皮鞋或皮底鞋,跟草織的或絲麻織的“屨”不同。後來“鞋”與“履”“屨”也變成了同義詞。但一般散文仍多用“履”“屨”;唐以後詩詞多用“鞋”字。
827.【枕】
枕頭。戰國策齊策四:“君姑高~為樂矣。”又用作動詞,讀zhèn。論語述而:“曲肱而~之。”晉書劉琨傳:“吾~戈待旦,志梟逆虜。”李華吊古戰場文:“~骸遍野。”引申為臨,指臨水、臨山等。漢書嚴助傳:“北~大江。”杜甫滕王亭子詩:“君王臺榭~巴山。”王勃滕王閣序:“臺隍~夷夏之交。”[~藉]橫七豎八地躺著(以人體為枕席)。蘇軾前赤壁賦:“相與~藉乎舟中。”
828.【藉】
(一)讀jiè。草墊子。易經大過卦:“~用白茅。”又為墊。柳宗元捕蛇者說:“往往而死者相~也。”蘇軾前赤壁賦:“相與枕~乎舟中。”引申為坐臥其上。劉伶酒德頌:“枕麴~糟。”孫綽遊天臺山賦:“~萋萋之纖草。”
(二)讀jiè。憑藉,依託。商君書開塞:“~刑以去刑。”
(三)讀jiè。假使。史記陳涉世家:“~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十之六七。)
(四)讀jí。舊讀入聲。踐踏。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吾弟。'”[狼~]雜亂的樣子。蘇軾前赤壁賦:“杯盤狼~。”
829.【淩】
犯,越。又寫作淩。楚辭九歌國殤:“~餘陣兮躐餘行。”引申為乘。楚辭九章哀郢:“淩陽侯之氾濫兮。”王勃滕王閣序:“撫淩雲而自惜。”又為登。杜甫望嶽詩:“會當~絕頂,一覽眾山小。”又為淩駕,壓倒。曹植白馬篇詩:“左顧~鮮卑。”左思詠史詩:“驕奢~王公。”王勃滕王閣序:“氣淩彭澤之樽。”[~厲]振奮的樣子。陶潛詠荊軻詩:“~厲越萬裏。”[~晨]侵晨,拂曉,清早。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詩:“~晨過驪山。”
[辨]淩,淩,陵。淩的本義是冰。詩經豳風七月:“三之日納於淩陰。”(這個意義後來不常用,所以未列入常用詞。)淩的本義是水名。陵的本義是大山。按本義說,這三個字的差別是很大的。但是,由於同音的緣故,在犯、越等意義上,淩、淩、陵常常通用。
830.【厲】
(一)磨刀石。詩經大雅公劉:“取~取鍛。”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泰山若~。”引申為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則束載~兵秣馬矣。”又哀公十六年:“勝自~劍。”(勝:指白公勝。)枚乘上書諫吳王:“磨礱底~,不見其損,有時而盡。”這個意義又寫作礪。尚書禹貢:“礪砥砮丹。”(砮:石可為矢鏃者。丹:丹砂。)用於抽象意義,表示磨練,激厲。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之穀梁氏以~其氣。”
(二)兇惡[的災禍]。詩經大雅瞻卬:“降此大~。”又:“維~之階。”特指一種惡疾,癩(大麻瘋)。史記範雎蔡澤列傳:“漆身為~,被發為狂。”按: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癩”,讀lài。也寫作“癘”。引申為外形兇惡的怪物,惡鬼。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夢大~,被發及地。”又為形容詞。左傳昭西元年:“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鬼也?”又:“其何~之有?”
(三)一種蔓延迅速而猛烈的病,瘟疫。這個意義也寫作“癘”。周禮天官疾醫:“四時皆有癘疾。”左傳昭西元年:“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引申為猛烈,劇烈。莊子齊物論:“~風濟。”(濟:停止。)又為嚴厲,嚴肅。論語述而:“子溫而~,威而不猛。”(子:指孔子。)世說新語汰侈:“聲色甚~。”又為厲害,甚。蕭統文選序:“變其本而加~。”
831.【脅】(脅)
(一)從腋下到肋骨盡處的部分。揚雄解嘲:“折~拉髂。”(拉là:折,扳斷。髂kà:腰骨。)
(二)威脅。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於位勢之貴。”偽古文尚書胤征:“~從罔治。”
(三)讀xī。收歛。又寫作“翕”。[~肩]把雙肩收歛,表示恐懼或恭順。孟子滕文公下:“~肩諂笑。”漢書吳王濞傳:“~肩絫足。”(絫:同“累”。)揚雄解嘲:“翕肩蹈背。”[~息]歛息,因恐懼而不敢大口喘氣。宋玉高唐賦:“股戰~息。”(股戰:兩腿發抖。)漢書嚴延年傳:“豪強~息。”
按:“脅”字舊讀入聲。
832.【迫】
(一)近。司馬遷報任安書:“涉旬月,~季冬。”曹植洛神賦:“~而察之。”
(二)強迫,逼。莊子刻意:“感而後應,~而後動。”司馬遷報任安書:“又~賤事。”
“迫”字舊讀入聲。
833.【隕】
(一)從高處掉下來。易經姤卦:“有~自天。”左傳僖公十六年:“~石於宋五。”引申為落。詩經小雅小弁:“涕既~之。”又衛風氓:“其黃而~。”李密陳情表:“臣生當~首,死當結草。”又寫作“霣”。公羊傳莊公七年:“夜中星霣如雨。”(二)歿,死的敬稱。賈誼吊屈原賦:“遭世罔極兮,乃~厥身。”又寫作“殞”。
834.【落】
(一)草木凋謝。詩經衛風氓:“桑之未~。”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黃~。”杜甫詠懷古跡詩:“搖~深知宋玉悲。”又指花落。楚辭離騷:“及榮華之未~兮。”引申為落。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詩:“渡頭餘~日。”
(二)居住的地方。後漢書仇覽傳:“廬~整頓。”王維渭川田家詩:“斜光照墟~。”杜牧阿房宮賦:“矗不知乎幾千萬~。”現代有雙音詞“村落”。
“落”字舊讀入聲。
835.【運】
(一)轉動,旋轉。易經系辭上:“日月~行。”莊子天運:“天其~乎?地其處乎?”孟子梁惠王上:“天下可~於掌。”引申為掄動。莊子徐無鬼:“匠石~斤成風。”又為移動。史記高祖本紀:“夫~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籌策:計數的籌碼。帷帳:軍中的帳幕。子房:張良的字。)
(二)運輸,搬運。司馬相如喻巴蜀檄:“郡又擅為轉粟~輸。”晉書陶侃傳:“侃在州無事,輒朝~百甓於齋外,暮~於齋內。”(甓pì:磚。)
(三)命運,氣數。漢書高帝紀:“漢承堯~。”陶潛自祭文:“逢~之貧。”王勃滕王閣序:“時~不齊。”杜甫詠懷古跡詩:“~移漢祚終難複。”
836.【輸】
運送。左傳僖公十三年:“秦於是乎~粟於晉。”杜牧阿房宮賦:“一旦不能有,~來其間。”現代有雙音詞“運~”。引申為繳納。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詩:“漢女~橦布。”杜甫今夕行:“家無儋石~百萬。”又特指納稅。唐書食貨志:“夏~無過六月,秋~無過十一月。”
注意:輸贏的“輸”在上古漢語中是沒有的。上古時代只說勝負,不說輸贏。中古時代,“輸”字一般也不用於輸贏的意義。
837.【徭】(徭)
徭役,統治者強制人民給他擔任的勞役。李華吊古戰場文:“齊魏~戍。”又寫作“繇”。史記項羽本紀:“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嘗為主辦。”
838.【役】
(一)戍守邊疆。詩經王風君子於役:“君子於~。”引申為兵役,又泛指勞役。墨子七患:“苦其~徒。”孟子萬章下:“庶人,召之~,則往~。”荀子富國:“罕興力~,無奪農時。”再引申為驅使。孟子離婁上:“天下無道,小~大,弱~強。”(小役於大,弱役於強。)荀子修身:“君子~物,小人~於物。”陶潛歸去來辭:“既自以心為形~,奚惆悵而獨悲?”現代有雙音詞“奴~”。[行~]因勞役而遠行。詩經魏風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後來即指旅行。杜甫別房太尉墓詩:“他鄉複行~。”出外做官也叫役(比於勞役)。韓愈送孟東野序:“東野之~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
(二)事。左傳昭公十三年:“為此~也。”國語晉語:“國有大~。”又特指戰事,戰役。左傳文公二年:“秦孟明視帥師伐晉,以報淆之~。”
“役”字舊讀入聲。
839.【戍】(≠戌)
[軍隊]防守。左傳僖公三十年:“使子、逢孫、楊孫~之。”李華吊古戰場文:“齊魏徭~。”杜牧阿房宮賦:“~卒叫,函穀舉。”現代有雙音詞“衛~”。
840.【募】
廣泛徵求,招集。荀子議兵:“招延~選。”又王制:“案謹~選閱材伎之士。”引申為特指招兵。漢書李廣蘇建傳:“~士斥候百餘人俱。”李華吊古戰場文:“荊韓召~。”
841.【吹】
(一)急呼氣。老子二十九章:“或噓或~。”(噓:緩呼氣。)莊子逍遙遊:“生物之以息相~也。”引申為一般的呼氣。洞冥記:“~氣勝蘭。”[~噓]為人宣傳(後起義)。北史盧思道傳:“翦拂~噓,長其光價。”杜甫寄岑嘉州詩:“馮唐已老聽~噓。”引申為吹簫管之類。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塤,仲氏~篪。”(伯氏:指兄。仲氏:指弟。塤xūn、篪chí:都是樂器名。)又為風吹。詩經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彼棘心。”
(二)舊讀chuì。名詞,管樂。陶潛述酒詩:“王子愛清~。”孔稚圭北山移文:“聞鳳~於洛浦。”杜甫滕王亭子詩:“尚思歌~入,千騎把霓旌。”[鼓~]表示鼓鉦簫笳等合奏的樂曲。漢書霍光傳:“鼓~歌舞,悉奏眾樂。”
842.【唱】
(一)領唱。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和:跟著唱。)荀子樂論:“~和有應。”這個意義又寫作“倡”。詩經鄭風蘀兮:“倡予和女。”(女:汝。)禮記樂記:“壹倡而三歎。”(一人唱,三人和。)[~和](1)表示帶頭與隨聲附和。杜甫草堂詩:“~和作威福,孰肯辨無辜?”(2)詩人以詩詞互相酬答。杜甫同豆盧峰貽主客詩:“~和將雛曲。”
(二)帶頭,宣導。後漢書臧洪傳:“為天下~。”杜甫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詩:“衡山雖小邑,首~恢大義。”這個意義後來一般寫作“倡”。現代有雙音詞“提倡”。
(三)歌唱(後起義)。由“領唱”的意義發展而來。西京雜記卷一:“後宮齊首高~,聲入雲霄。”王勃滕王閣序:“漁舟~晚。”引申為高聲呼報。南史檀道濟傳:“道濟夜~籌量沙。”“~名”連用,表示點名。北史元文遙傳:“宣旨~名。”
843.【叩】
(一)詢問。論語子罕:“我~其兩端而竭焉。”李中下蔡春偶作詩:“采蘭扇枕何時遂?洗慮焚香~上穹。”方苞獄中雜記:“餘~所以。”
(二)敲。論語憲問:“以杖~其脛。”孟子盡心上:“昏暮~人之門戶。”陶潛飲酒詩:“清晨聞~門。”又寫作“扣”。蘇軾前赤壁賦:“扣舷而歌之。”[~頭]以頭叩地,這是舊時最敬之禮。史記田叔列傳:“叔~頭對曰。”漢書元後傳:“左右~頭爭之。”注意:“叩頭”的“叩”不能寫作“扣”。[~關](敂關)敲關。周禮地官司關:“凡四方賓客敂關則為之告。”賈誼過秦論上:“常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關而攻秦。”
(三)牽[馬],拉住[馬的韁繩]。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馬而諫。”又寫作“扣”。左傳襄公十八年:“大子與郭榮扣馬。”呂氏春秋仲秋紀愛士:“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
[辨]叩,扣。“叩”的第二(“叩頭”除外)和第三兩義都可以寫作“扣”,但(一)義不可以寫作“扣”。
844.【彈】
(一)讀dàn,名詞。彈弓。戰國策楚策四:“左挾~,右攝丸。”莊子齊物論:“見卵而求時夜,見~而求鴞炙。”
(二)讀tán,動詞。用彈弓射。左傳宣公二年:“從臺上~人,而觀其辟丸也。”引申為用手指輕敲。戰國策齊策四:“倚柱~其劍。”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冠。”又為彈奏[樂器]。禮記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琴而不成聲。”(既祥:父母喪期已滿。)吳文英鶯啼序詞:“~入哀箏柱。”
(三)讀tán,動詞。譏彈,批評(後起義)。曹植與楊修書:“僕常好人譏~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引申為彈劾。北史魏收傳:“南臺將加~劾。”
845.【讀】
(一)讀dú,舊讀入聲。讀書。古人所謂讀,包括誦讀、講解和研究。孟子萬章下:“頌其詩,~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漢書霍光傳:“尚書令~奏。”“讀為”二字連用,表示古音通假。禮記雜記上:“大夫訃於同國適者。”鄭玄注:“適~為匹敵之敵。”“讀為”又說成“讀曰”。漢書五行志上:“殊別適庶。”顏師古注:“適~曰嫡。”
(二)讀dòu。名詞。未足一句,而讀時須稍有停頓處,叫讀。韓愈師說:“授之書而習其句~。”
846.【啼】(啼)
(一)叫。左傳莊公八年:“豕人立而~。”後代一般只用於鳥啼和猿啼。李白蜀道難詩:“又聞子規~夜月。”又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淥水蕩漾清猿~。”
(二)哭。莊子天運:“有弟而兄~。”荀子非相:“莫不呼天~哭。”高適燕歌行:“玉箸應~別離後。”韓愈進學解:“年豐而妻~饑。”
847.【號】
(一)讀háo。高聲呼喊。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載~載呶。”(呶náo:喧嘩。)又北山:“或不知叫~。”引申為哭死人,特指帶言語的哭。莊子養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而出。”漢書劉向傳:“~曰:'骨肉歸複於土,命也。'”引申為放聲哭。韓愈進學解:“冬暖而兒~寒。”又比喻颳風。範仲淹岳陽樓記:“陰風怒~。”[~啕]疊韻連綿字。放聲大哭。易經同人卦:“同人先~啕而後笑。”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詩:“入門聞~啕。”
(二)讀hào。號令,發表命令。莊子田子方:“何不~於國中?”荀子議兵:“故制~政令欲嚴以威。”在這個意義上,常以“號令”二字連用。國語越語:“乃~令於三軍。”
(三)讀hào。名稱,莊子駢拇:“事業不同,名聲異~。”苟子賦篇:“名~不美。”史記五帝本紀:“皆同姓而異其國~。”引申為表“功德”的名號。帝王生有尊號,死而諡號。班固典引:“厥有氏~。”史記秦始皇本紀:“朕聞太古有~毋諡。”(毋:通“無”。)又為別號(後起義)。古人名外有字,字外還可能有號。陶潛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焉。”又如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陸遊字務觀,號放翁。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又引申為被人稱為。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為剛直。”孫樵書褒城驛壁:“褒城驛~天下第一。”
[辨]哭,泣,號,啼。“哭”是有聲有淚,“泣”是無聲有淚。(若泣而有細微的聲音,則叫做“嗚咽”。)“號”是哭而且言,“啼”是痛哭。後來啼、號、哭三字漸漸沒有分別。
848.【訊】
(一)問,特指上問下。詩經小雅正月:“召彼故老,~之占夢。”(故老:舊臣。占夢:官名。)公羊傳僖公十年:“君嘗~臣矣。”引申為審問。詩經小雅出車:“執~獲醜。”(醜:徒眾。執訊其魁首,俘獲其徒眾。)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卒從吏~。”又為一般的詢問。孫樵書褒城驛壁:“~於驛吏。”[問~]詢問。陶潛桃花源記:“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
(二)書信。荀子賦篇:“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者與?”陸機贈馮文羆詩:“愧無雜佩贈,良~代兼金。”[音~]音信,書信。元稹酬樂天早春閒遊西湖詩:“故交音~少,歸夢往來頻。”
849.【詰】
責問。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士莊伯不能~。”韓愈進學解:“是所謂~匠氏之不以杙為楹。”引申為追問,追究。淮南子時則:“牛馬畜獸有放失者,取之不~。”[~朝]平旦,清早。左傳成公二年:“~朝請見。”又襄公十四年:“~朝之事”。“詰”字舊讀入聲。
[辨]問,訊,詰。“問”的意義很廣,既表示一般的問,也可以表示審問。詩經魯頌泮水:“淑問如皋陶。”“訊”字較多用於審問,“詰”字較多用於追問,都和一般的問不同。
850.【敘】
(一)使有次序,妥善地安排。尚書皋陶謨:“惇~九族。”又舜典:“百揆時~。”又洪範:“彝倫攸~。”[~用]按一定的標準分別等級任用。三國志魏書甄皇后傳:“親疏高下~用各有差。”
(二)敍述。國語晉語三:“紀言以~之。”引申為交談過去的情況。江淹別賦:“唯樽酒兮~悲。”齊書劉悛傳:“歡宴~舊。”
(三)名詞。通“序”。序文。說文解字卷十五:“~曰。”
[辨]敘,序。在次序的意義上,“敘”與“序”的分別是:“敘”是動詞。表示使有次序;“序”是名詞,表示次序。在序文的意義上,“敘”、“序”通用,後代一般寫作“序”。至於“庠序”的“序”,不能用“敘”;“贈序”的“序”,習慣上也不用“敘”。
851.【訴】
(一)告,特指以冤枉或委屈告訴在上的人。史記龜策列傳:“身在患中,莫可告語,王有德義,故來告~。”後漢書鄧皇后紀:“舉頭若欲自~。”李密陳情表:“欲苟順私情,則告~不許。”引申為一般的訴苦。李華吊古戰場文:“腷臆誰~?”蘇軾前赤壁賦:“如泣如~。”
(二)告狀。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嘉。”孔稚圭北山移文:“牒~倥傯裝其懷。”唐書張鎰傳:“由是獄~衰息。”
按:“訴”與“訴”是古今字。參看第九單元“訴”字條。見第三冊926頁。
852.【摹】
照樣描畫。江淹別賦:“誰能~暫離之狀?”韓愈畫記:“餘之手~也。”引申為照樣寫字。宋史李建中傳:“善書劄,行筆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八分亦妙,人多~習。”又為以薄紙蓋在字帖上照描。丹鉛總錄:“~帖如梓人作室。”
853.【寫】
(一)傾注,傾瀉。禮記曲禮上:“禦食於君,君賜餘,器之溉者不~,其餘皆~。”(侍奉君主用膳,君主把吃剩的食品賜給服侍的人,如果盛食品的器皿是可以洗滌的,就不把食品倒入另器內;否則,必須倒在另器內。)周禮地官稻人:“以澮~水。”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瀉”。又為除去[憂愁]。詩經邶風泉水:“駕言出遊,以~我憂。”又小雅蓼蕭:“既見君子,我心~兮。”杜甫別贊上人詩:“異縣逢舊友,初欣~胸臆。”
(二)畫,摹畫。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龍,鑿以~龍,屋室雕文以~龍。”文心雕龍情采:“敷~器象。”杜甫畫鶻行:“~此神俊姿。”引申為摹仿,仿效。淮南子本經:“雷震之聲,可以鼓鍾~也。”(鍾:通“鐘”。)又為描繪,描寫。江淹別賦:“誰能摹暫離之狀,~永訣之情者乎?”
(三)對著文本抄錄。漢書藝文志:“置~書之官。”後漢書班超傳:“為官~書受直,以養老母。”李白送賀賓客歸越詩:“山陰道士如相見,應~黃庭換白鵝。”(黃庭:指黃庭經。)引申為書寫。梁溪漫志:“世人~字,能大不能小,能小不能大。”吳文英鶯啼序詞:“殷勤待~,書中長恨。”
[辨]書,寫。在書寫的意義上,古代說“書”不說“寫”。漢代以後,“寫信”、“寫字”尚說“作書”。如古詩枯魚過河泣:“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三國志魯肅傳:“[曹操]方作書,落筆於地。”大約唐以後才逐漸說“寫”。如蘇軾答謝民師書:“軾本不善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這裏還是“作”“寫”互用。還應注意的是,“書寫”的意思雖是從“抄錄”發展來的,但“抄錄”的意義還不等於今天的“寫”。“寫書受值”的“寫書”,還重在“摹畫”、“仿效”(對著正本謄抄)。
854.【排】
(一)推,推開。禮記少儀:“~闔說屨於戶內者,一人而已矣。”(闔:門扇。說:脫。)史記樊噲列傳:“噲乃~闥直入。”(闥tà:門。)諸葛亮梁父吟:“力能~南山。”引申為排解。戰國策趙策三:“為人~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又指排除淤塞。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淮泗。”今有雙音詞“~泄”。
(二)排擠,排斥。史記主父偃列傳:“齊諸儒生相與~擯,不容於齊。”韓愈進學解:“抵~異端。”盧照鄰長安古意詩:“意氣由來~灌夫。”“排空”二字連用,表示淩空。何遜贈韋記室黯別詩:“無因生羽翰,千裏暫~空。”白居易長恨歌:“~雲馭氣奔如電。”注意:古代排字不當排列講。
(三)排比,對偶(後起義)。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序:“以單行之神,運~偶之體。”
855.【攘】
(一)排斥,打退。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韓愈進學解:“~斥佛老。”
(二)偷。論語子路:“其父~羊,而子證之。”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其鄰之雞者。”
(三)揎[袖],撩起[衣襟]。孟子盡心下:“馮婦~臂下車。”(攘臂:揎袖露臂。)曹植美女篇詩:“~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晉書劉伶傳:“其人~袂奮拳而往。”劉伶酒德頌:“奮袂~襟,怒目切齒。”
856.【竄】
(一)躲藏。左傳定公四年:“天誘其衷,致罰於楚,而君又~之。”(竄:使動用法,使躲藏。)國語晉語二:“求廣土而~伏焉。”賈誼吊屈原賦:“鸞鳳伏~兮,鴟梟翱翔。”王勃滕王閣序:“~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竄:也是使動用法。)引申為逃匿。漢書蒯通傳:“奉頭鼠~。”
(二)放逐。尚書舜典:“~三苗於三危。”韓愈進學解:“暫為禦史,遂~南夷。”
(三)刪改(後起義)。李商隱韓碑詩:“點~堯典舜典字。”現代有雙音詞“~改”。
857.【列】
(一)分裂。“列地”、“列土”二字連用,表示分封為王侯。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遭漢初定,故得~地,南面稱孤。”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弟兄皆~土,可憐光彩生門戶。”按“列土”又寫作“裂土”。漢書韓彭英盧吳傳贊:“鹹得裂土。”
(二)行列。史記淮陰侯列傳:“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又特指朝廷的行列。司馬遷報任安書:“廁下大夫之~。”
(三)排列。陶潛詠荊軻詩:“四座~群英。”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屋而閒居。”[論~]列舉事實,加以評論。司馬遷報任安書:“乃欲昂首伸眉,論~是非。”
(四)形容詞。略等於“眾”、“諸”的意思。荀子天論:“~星隨旋。”[~國]諸侯不止一國,所以稱列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天子之地一圻,~國一同。”(圻:方千裏。同:方百里。)[~侯]漢制,異姓封侯者為列侯。漢書霍光傳:“願分國邑三千戶以封兄孫奉車都尉山為~侯。”又引申為一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大王見臣~觀。”(列觀:一般的宮觀。這是對正殿而言。)
按:“列”字舊讀入聲。
858.【垂】
(一)邊疆。荀子臣道:“邊境之臣處,則疆~不喪。”史記秦本紀:“在西戎,保西~。”漢書武帝紀:“朕將巡邊~。”引申為邊。曹植白馬篇詩:“揚聲沙漠~。”王粲詠史詩:“妻子當門泣,兄弟哭路~。”“邊疆”和“邊”的意義又寫作“陲”。左傳成公十三年:“虔劉我邊陲。”(虔劉:殺害。殺害我邊疆的人民。)
(二)上端固定,下端不固定;垂下來。易經系辭下:“黃帝堯舜~衣裳而天下治。”揚雄解嘲:“戴縰~纓。”曹植七啟:“乃使任子~釣。”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弱柳青槐拂地~。”引申為掛著[眼淚]。荀子禮論:“~涕恐懼。”白居易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
(三)[好的東西]留傳下來。孟子公孫醜下:“君子創業~統。”揚雄解嘲:“五帝~典。”沈約謝靈運傳論:“~範後昆。”杜甫詠懷古跡詩:“諸葛大名~宇宙。”
(四)副詞。表示將近(後起義)。後漢書韋彪傳:“今歲~盡。”杜甫送崔侍禦常正字入京詩:“不堪~老鬢,還對欲分襟。”
859.【尊】
(一)盛酒器。莊子馬蹄:“故純樸不殘,孰為犧~?”荀子禮論:“大饗尚玄~。”這個意義後來也寫作“樽”或“罇”。樂府隴西行:“清白各異樽。”陶潛歸去來辭:“有酒盈樽。”王勃滕王閣序:“氣淩彭澤之樽。”
(二)地位高,跟“卑”相對,又跟“賤”相對。孟子梁惠王下:“將使卑逾~,疏逾戚。”戰國策趙策四:“猶不能恃無功之~,無勞之奉。”用作動詞時,表示使地位高。戰國策趙策四:“今媼~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至~]封建時代指稱皇帝。杜甫北征詩:“至~尚蒙塵。”
(三)尊敬,尊重。論語子張:“君子~賢而容眾。”
860.【盛】
(一)讀chéng。黍稷在器中,用來祭祀的。常以“粢盛”二字連用(粢:讀zī,黍稷。)孟子滕文公下:“諸侯耕助以供粢~。”魏征雍和詩“粢~鹹潔。”引申為盛物入器中。莊子逍遙遊:“以~水漿。”
(二)讀shèng。興旺,旺盛。跟衰相對。孟子公孫醜上:“夏後殷周之~,地未有過千裏者也。”韓愈送孟東野序:“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邪?”又送李願歸盤穀序:“道古今而譽~德。”引申為茂盛。莊子山木:“見大木枝葉~茂。”[~服](1)穿戴整齊。左傳宣公二年:“~服將朝。”(2)隆重的服飾。漢書霍光傳:“太后被珠襦,~服坐武帳中。”[~氣]氣衝衝地。戰國策趙策四:“太后~氣而揖之。”今成語有“~氣淩人”。
861.【虛】
(一)大丘,特指舊都邑的遺址。舊讀如胠(qū)。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升彼~矣。”漢書賈誼傳:“凡十三歲而社稷為~。”這個意義後來又寫作“墟”。蘇轍快哉亭記:“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用作動詞,表示成為廢墟。揚雄解嘲:“三仁去而殷墟。”王勃滕王閣序:“梓澤邱墟。”
(二)空虛。跟“盈”相對。荀子宥坐:“~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蘇軾前赤壁賦:“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引申為不真實,不實際。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徒~語耳。”又為徒然(後起義)。李商隱安定城樓詩:“賈生年少~垂涕。”
862.【枉】
(一)[木]不直。跟“直”相對。荀子王霸:“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也。”淮南子本經:“矯~以為直。”引申為不正直的,邪惡的。論語顏淵:“能使~者直。”又為[審判]不公正。禮記月令:“斬殺必當,無或~橈。”(橈náo:曲。)後代有雙音詞“冤~”。
(二)委屈,指屈尊就卑。揚雄解嘲:“或~千乘於陋巷。”曹操短歌行:“~用相存。”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將軍宜~駕顧之。”
(三)副詞。徒然。杜甫歲晏行:“汝休~殺南飛鴻。”
863.【和】
(一)[音樂]調和,和諧。尚書舜典:“聲依永,律~聲。”老子二章:“音聲相~。”這個意義又寫作“龢”。國語周語下:“飲食可饗,龢同可觀。”引申為和睦,不爭。論語季氏:“~無寡。”荀子樂論:“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睦。”
(二)在一起(後起義)。白居易長恨歌:“回看血淚相~流。”李煜搗練子詞:“數聲~月到簾櫳。”又用作副詞,表示連。秦觀阮郎歸詞:“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雁無!”現代連詞“和”由此發展而來。
(三)讀hè,動詞。[聲音]相應。特指和著唱,幫腔。詩經鄭風籜兮:“倡予~女。”論語述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之。”又指與樂器相和。蘇軾前赤壁賦:“倚歌而~之。”宋玉對楚王問:“國中屬而~者數千人。”引申為和詩(後起義)。白居易寄劉禹錫詩:“詩成遣誰~?還是寄蘇州!”
864.【順】
(一)順從。跟“逆”相對。孟子公孫醜下:“多助之至,天下~之。”引申為順理,順理的事。也跟“逆”相對。左傳隱公三年:“去~效逆,所以速禍也。”按古人常從倫理觀點看順逆。漢書文帝紀:“孝悌,天下之大~也。”又從正義和非正義看順逆。杜甫北征詩:“其王願助~,其俗善馳突。”又新安吏詩:“況乃王師~,撫養甚分明。”
(二)隨著,沿著(後起義)。蘇軾前赤壁賦:“~流而東。”
865.【凜】
寒冷。潘嶽閒居賦:“~秋暑退,熙春寒往。”蕭統文選序:“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微增冰之~。”[~然]不可幹犯的樣子。楊惲報孫會宗書:“~然皆有節。”後代成語有“大義~然”。[~~]等於凜然。宋史辛棄疾傳:“孰謂公死?~~如生!”[~冽]非常寒冷的樣子。李華吊古戰場文:“至若窮陰凝閉,~冽海隅。”
866.【凝】
(一)結冰。易經坤卦:“履霜堅冰,陰始~也。”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裏~。” “凝”字往往不單指結冰,而是指冰天雪地的氣候。李華吊古戰場文:“至若窮陰~閉,凜冽海隅。”由結冰的意義引申為凝結。詩經衛風碩人:“膚如~脂。”白居易長恨歌:“溫泉水滑洗~脂。”王勃滕王閣序:“煙光~而暮山紫。”
(二)集中。多指精神方面的行為。白居易長恨歌:“含情~睇謝君王。”柳永八聲甘州詞:“想佳人妝樓~望。”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詞:“~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現代有“~神”,“~思”等雙音詞。
867.【爛】
(一)煮爛。呂氏春秋本味:“熟而不~。”引申為腐爛。莊子人間世:“咶其葉,則口~而為傷。”(咶shì:同“舐”,用舌舔。)又為火燒傷。漢書霍光傳:“焦頭~額為上客。”
(二)燦爛,有光芒。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明星有~。”楚辭九歌雲中君:“~昭昭兮未央。”江淹別賦:“鏡朱塵之照~。”現代有雙音詞“燦~”。[~漫]光彩分佈的樣子。杜甫春日江村詩:“種竹交加翠,栽桃~漫紅。”韓愈山石詩:“山紅澗碧紛~漫。”
868.【漫】
(一)讀màn。水大的樣子。引申為沒有邊際的樣子。荀子正名:“長夜~兮。”[~~]沒有邊際的樣子。甯戚飯牛歌:“長夜~~何時旦?”班彪北征賦:“遵長城之~~。”江淹別賦:“雲~~而奇色。”[彌~](彌漫)水大的樣子。潘嶽西征賦:“其池則湯湯汗汗,滉瀁彌~,浩如河漢。 ”(湯湯shāng shāng:水大而疾的樣子。汗汗:水勢廣闊的樣子。滉瀁huǎng yǎng:水波動盪的樣子。)
(二)讀màn。遍。齊民要術種葵:“~散子。”(散:撒。)成語有“~山遍野”。引申為全,都。胡銓上高宗封事:“~不敢可否事。”
(三)讀màn。[~滅]模糊不可辨認的樣子。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其文~滅。”[汗~]廣泛的樣子。杜甫奉送王信州詩:“甘為汗~遊。”
(四)讀màn。副詞。表示隨便,隨他,姑且,徒然。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卷詩書喜欲狂。”又閣夜詩:“人事音書~寂寥。”吳文英鶯啼序詞:“~相思,彈入哀箏柱。”這個意義又寫作“謾”。杜甫有客詩:“豈有文章驚海內,謾勞車馬駐江幹。”
按:“漫”舊有兩讀:於(一)(二)義讀mán,於(三)(四)義讀màn。今普通話都讀màn。
869.【赤】
紅。詩經豳風狼跋:“~舄幾幾。”(赤舄xī:紅鞋。幾幾:安重的樣子。)韓愈進學解:“~箭青芝。”[~子]初生的嬰兒。尚書康誥:“若保~子。”後世以“赤子”為民的代稱。蘇軾荔支歎詩:“我願天公憐~子。”[~族]滅族。揚雄解嘲:“客徒欲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吾之族也。”杜甫壯遊詩:“朱門任傾奪,~族迭罹殃。”
“赤”字舊讀入聲。
[辨]赤,朱,丹,絳,紅。“赤”是紅,“朱”是大紅。“朱”深於赤,但是籠統地說就沒有分別。由於“朱”是大紅,所以是正色。“丹”是丹砂的顏色,比“赤”更淺些。“絳”是深紅,比“朱”更深。“紅”是赤白色,也就是淺紅。按照深淺的次序,這五種顏色是:絳,朱,赤,丹,紅。到了中古時代,“紅”和“赤”沒有分別。
870.【碧】
青白色,即淺藍。孔稚珪北山移文:“~嶺再辱。”江淹別賦:“春草~色,春水綠波。”[~落]天界。白居易長恨歌:“上窮~落下黃泉。”
“碧”字舊讀入聲。
871.【青】
(一)藍色。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於藍。”揚雄解嘲:“又安得~紫?”庾信春賦:“麥才~而覆雉。”劉禹錫陋室銘:“草色入簾~。”[~春]古人把春季屬東方,其色為青,主春之神為青帝,所以春季稱青春。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春作伴好還鄉。”後代指年齡,以及特指青少年時期,都由此引申而來。[~樓](1)女子所居。西洲曲:“望郎上~樓。”(2)妓院。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樓薄幸名。”秦觀滿庭芳詞:“漫贏得~樓、薄幸名存。”
(二)黑色。李白將進酒詩:“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絲暮成雪。”
按:在古代漢語中(尤其在上古),“青”多用(一)義。(二)義少見。唐宋以後(二)義漸多。
872.【蒼】
深藍。莊子逍遙遊:“天之~~,其正色邪?”揚雄解嘲:“高者出~天。”孔稚珪北山移文:“~黃反覆。”[~茫]曠遠迷茫的樣子。高適燕歌行:“絕域~茫更何有?”
[辨]青,蒼,碧,綠,藍。“青”是藍色,“蒼”是深藍,“碧”是淺藍,本是有分別的,但有時候也混用。青天又叫蒼天,也叫碧空或碧落。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蒼苔。綠色和青色距離較遠,混用的情況較少。綠草指嫩草,與青草的意義不盡相同。“藍”字在上古漢語中不用來表示顏色,只用來表示染料,這種染料染出來的顏色就是青(所以說“青出於藍”)。直到中古以後,“藍”字還是很少用來表示顏色的。
873.【乍】
(一)副詞。突然,忽然。孟子公孫醜上:“今人~見孺子將入於井。”曹植洛神賦:“~陰~陽。”孔稚珪北山移文:“~低枝而掃跡。”江淹別賦:“~秋風兮暫起。”杜牧阿房宮賦:“雷霆~驚。”
(二)副詞。剛,才(晚起義)。柳永黃鶯兒詞:“~出暖煙來,又趁遊蜂去。”
874.【暫】(蹔)
(一)副詞。突然,忽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而免諸國。”馬融長笛賦:“融去京師逾年,~聞甚悲而樂之。”杜甫夜詩:“~憶江東鱠,兼懷雪下船。”
(二)副詞。初,剛。江淹別賦:“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庾信春賦:“玉管初調,鳴弦~撫。”
(三)副詞。表示短暫的時間。江淹別賦:“蹔遊萬裏,少別千年。”又:“誰能摹~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杜甫堂成詩:“~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韓愈進學解:“~為禦史,遂竄南夷。”注意:現代漢語的“暫”字由此發展而來,但是意義不完全相同。現代所謂“暫”,指暫時這樣,將來不這樣。古代所謂“暫”,只指時間很短,沒有與將來對比的意思。例如今人說“暫停”,是指以後還要繼續;古人說“暫停”,只指停一個短暫的時間,不意味著以後還要繼續。唐書李德林傳:“心無別慮,筆不~停。”
875.【每】
(一)每一。論語八佾:“子入太廟,~事問。”
(二)每次,每逢。莊子養生主:“~至於族,吾見其難為。”司馬遷報任安書:“~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三)[~~]常常。莊子胠篋:“故天下~~大亂。”後來單用一個每字,也表示常。孔稚珪北山移文:“常綢繆於結課,~紛綸於折獄。”杜甫去秋行:“戰場冤魂~夜哭。”又秋興詩:“夔府孤城落日斜,~依南鬥望京華。”
876.【既】
(一)動詞。盡。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楊惲報孫會宗書:“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韓愈進學解:“言未~,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餘哉!'”
(二)副詞。已經。論語先進:“春服~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接。”“既……且……”二字相照應,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詩經大雅烝民:“~明且哲,以保其身。”“既……則……”二字相照應,表示甲種情況和乙種情況有連帶關係。論語季氏:“~來之,則安之。”[~而](已而)副詞。不久,一會兒。孟子萬章上:“~而幡然改曰。”(幡然:變動的樣子。)
[辨]已,既。在已經的意義上,“已”與“既”有相通之處。但“已”字多獨立用,不與“且”、“則”相照應。如“既明且哲”不能說成“已明且哲”;“既”字多用於與下文發生關係的地方,一般不獨立用。即以“春服既成”而論,也是和“浴乎沂,風乎舞雩”聯繫的;又以“兵刃既接”而論,也是和“棄甲曳兵而走”聯繫的。實際上等於說“在春服已成以後”、“在兵刃已接以後”。至於像“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就不能換成“既知之矣”,因為沒有下文了。
“已”字有停止的意義,“既”字有盡的意義,停止和盡更不相同。固然,“言未既”也可以說成“言未已”,因為“話沒說完”和“話沒停止”都是講得通的(當然意思仍略有不同);但是“死而後已”就不能說成“死而後既”,“有時而既”也不能換成“有時而已”,因為“死而後已”指的是停止工作,沒有盡的意思,“有時而既”指的是送終的期限已盡,沒有停止的意思。
877.【卿】
(一)官階名,爵位名。卿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孟子告子上:“公~大夫,此人爵也。”左傳宣公二年:“子為正~。”漢書霍光傳:“自先帝時,桀已為九~,位在光右。”揚雄解嘲:“群~不揖客。”
(二)君對臣的尊稱。世說新語捷悟:“我才不及~。”(這是曹操對楊修說的話。)宋史趙普傳:“吾意正如此,特試~耳。”(這是宋太祖對趙普說的話。)又為士大夫之間的愛稱。晉書周顒傳:“此中空洞無物,然足容~曹數百人。”杜甫惜別行送向卿:“~家兄弟功名震。”又為夫對妻的愛稱。古詩焦仲卿妻:“我自不驅~,逼迫有阿母。”
878.【傅】
(一)師傅,教師。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居宿於外。”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諸?使楚人~諸?”(傅,用如動詞。)又特指帝王之子或諸侯之子的師傅。莊子人間世:“顏闔將~衛靈公太子。”荀子堯問:“周公謂伯禽之~曰。”(伯禽,周公之子。)又特指帝王的師傅,實際上指帝王的相。揚雄解嘲:“或釋褐而~。”[太傅]三公之一,位在太師之下,太保之上。偽古文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太保。”左傳成公十八年:“使士渥濁為大~。”漢制,帝王之子的師傅亦得稱太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為長沙王太~。”
(二)附著。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引申為塗[粉,藥]。顏氏家訓勉學:“莫不熏衣剃面,~粉施朱。”舊唐書白元光傳:“身被數創,肅宗躬為~藥。”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說成“敷”。[~會](附會)傳:附著。會:會合。(1)指隨機應變來說話。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袁盎雖不好學,亦善~會。”成語“牽強附會”由此發展而來。(2)指組織文句。後漢書張衡傳:“精思~會,十年乃成。”文心雕龍附會:“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3)指隨聲附和。胡銓上高宗封事:“頃者孫近~會檜議。”(檜:秦檜。)
879.【儀】
儀容。飲食起居進退動作的準則,特指行禮的儀式。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也,非禮也。'”揚雄解嘲:“遂作君臣之~。”引申為法度。國語周語下:“示民軌~也。”
880.【容】
(一)容納,容得下。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曾不~刀!”(刀:小船。)莊子逍遙遊:“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枚乘上書諫吳王:“間不~發。”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包容,寬容。論語子張:“君子尊賢而~眾。”司馬遷報任安書:“苟合取~。”
(二)容貌,容色。莊子德充符:“子產蹴然改~更貌。”又天地:“夫子何故見之變~失色,終日不自反邪?”楚辭漁父:“顏色憔悴,形~枯槁。”
(三)[~與]雙聲連綿字。從容逍遙的樣子。楚辭離騷:“遵赤水而~與。”又九歌湘君:“聊逍遙兮~與。”曹植洛神賦:“~與乎陽林。”引申為徘徊不進的樣子。江淹別賦:“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棹zhào:划船的工具。詎jù:豈。)
[辨]容,貌。“容”與“貌”是同義詞,常常可以通用。仔細分析起來,“容”字多用於內心的表現,如孟子萬章上:“舜見瞽瞍,其容有蹙”;“貌”字多用於外貌,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者貌侵。”
881.【祥】
(一)吉凶的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也?吉凶焉在?”又昭公十八年:“將有大~。”戰國策楚策四:“將以為楚國祅~乎?”引申為吉兆。周禮春官眡祲:“以觀妖~,定吉凶。”老子:“夫佳兵者不~之器。”再引申為福,善。戰國策齊策四:“寡人不~,被於宗廟之祟。”賈誼吊屈原賦:“遭時不~。”
(二)祭名。父母死後,十三月而祭,叫做小祥;二十五月而祭,叫做大祥。大祥表示喪服期滿。禮記檀弓上:“孔子既~,五日彈琴而不成聲。”(祥:指大祥。)
882.【殃】
禍害,災禍。易經坤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禮記禮運:“眾以為~。”楚辭離騷:“豈餘身之憚~兮。”現代有雙音詞“遭~”。
883.【條】
(一)樹枝。詩經周南汝墳:“伐其~枚。”(枚:樹幹。)孔稚珪北山移文:“於是叢~瞋膽,疊穎怒魄。”
(二)條理。尚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而不紊。”引申為條目,項目。漢書劉向傳:“比類相從,各有~目。”又李尋傳:“臣謹~陳所聞。”[~理]秩序,層次。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理也;玉振之也者,終~理也。”[~暢]有條理而通暢。王褒洞簫賦:“~暢洞達。”
884.【理】
(一)加工玉石,雕琢[玉器]。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者璞。”(鄭國人管未加工過的玉叫做“璞”。)韓非子和氏:“使玉人~其璞。”(玉人:治玉的工匠。)引申為治理。荀子君道:“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又天論:“本事不~。”(本事:指農業。)又為治理得好。孝經廣揚名章:“居家~,故治可移於官。”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按:唐人為避高宗諱,不用“治”而用“理”。又為整理,料理。木蘭詩:“當窗~雲鬢。”又:“當戶~紅妝。”
(二)文理(紋理),腠理,條理。禮記中庸:“文~密察。”荀子解蔽:“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矣。”史記扁鵲列傳:“君有疾在腠~。”張衡西京賦:“剖析毫釐,擘肌分~。”引申為規律。莊子養生主:“依乎天~。”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詩:“以茲悟生~。”蘇洵六國論:“存亡之~。”又為道理。孟子告子上:“故~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司馬遷報任安書:“至激於義~者不然。”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萬無母子俱往~。”
(三)治理獄訟的官,法官。漢書藝文志:“法家者流,蓋出於~官。”司馬遷報任安書:“遂下於~。”
885.【支】
(一)枝。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芄蘭:草名。)又大雅文王:“本~百世。”(本:樹幹。)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枝”。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揚雄解嘲:“枝葉扶疏。”(漢書作“支”)引申為肢。易經坤卦:“美在其中而暢於四~。”孟子離婁下:“惰其四~。”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肢”。孟子盡心下:“四肢之於安佚也。”又為分支。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分曹逐捕諸灌氏~屬。”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之荀孟以暢其~。”現代漢語有“~流”、“~店”等。
(二)支撐,支持。左傳定西元年:“天之所~,不可壞也。”引申為頂得住。戰國策燕策一:“夫一齊之強,而燕猶不能~也。”成語有“樂不可~”。注意:在古代漢語中,“支”字沒有支付,支使的意義。
886.【葉】
(一)葉子。揚雄解嘲:“枝~扶疏。”
(二)世,世代。詩經商頌長髮:“昔在中~。”左思詠史詩:“金張籍舊業,七~珥漢貂。”又吳都賦:“雖累~百疊,而富強相繼。”蕭統文選序:“自炎漢中~,厥塗漸異。”[奕~]累代。潘嶽楊仲武誄:“奕~熙隆。”
“葉”字舊讀入聲。
注意:“葉”、“葉”不同字。“葉”是“協”的異體字。漢字簡化後,“葉”取代了“葉”。
887.【朵】(朶)
花。庾信春賦:“釵~多而訝重,髻鬟高而畏風。”杜甫題新津北橋樓詩:“白花簷外~,青柳檻前梢。”白居易新春江次詩:“粉片妝梅~,金絲刷柳條。”現代有雙音詞“花~”。引申為量詞,指花的朵數。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萬~壓枝低。”
888.【穎】
禾末。詩經大雅生民:“實~實栗。”(穎:指穗垂。栗:等於栗栗,眾盛的樣子。)孔稚珪北山移文:“疊~怒魄。”引申為尖端。史記平原君列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悟]特別聰明。南史謝靈運傳:“靈運幼便~悟。”
889.【軒】
(一)大夫的車。左傳閔公二年:“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者。”又僖公二十八年:“而乘~者三百人也。”[~冕]表示官爵,地位的尊貴。莊子胠篋:“雖有~冕之賞弗能勸。”文心雕龍情采:“故有志深~冕,而泛詠皋壤。”李白贈孟浩然詩:“紅顏棄~冕,白首臥雲松。”引申為車。江淹別賦:“朱~繡軸。”
(二)檻板,略等於後代的欄杆。江淹別賦:“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而飛光。”杜甫登岳陽樓詩:“憑~涕泗流。”
(三)長廊的窗,長窗,窗。張協七命:“承倒景而開~。”沈約學齊愁臥詩:“愁人掩~臥。”蘇軾江城子詞:“小~窗,正梳妝。”引申為小室(晚起義)。如歸有光室名“項脊軒”。
(四)飛,舉。王粲贈蔡子篤詩:“歸雁載~。”孔稚珪北山移文:“爾乃眉~席次,袂聳筵上。”[~昂]高舉的樣子。三國志吳書孫堅傳:“而~昂自高。”成語有“氣宇~昂”。[~然]高舉的樣子。杜甫畫鶻行:“烏鵲滿樛枝,~然恐其出。”成語有“~然大波”。
890.【冕】
大夫以上的冠。論語衛靈公:“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文心雕龍情采:“故有志深軒~,而泛詠皋壤。”
891.【庾】
在野的穀倉。詩經小雅甫田:“曾孫之~,如坻如京。”(坻:水中高地。京:高丘。)國語周語中:“野有~積。”引申為一般的穀倉。杜牧阿房宮賦:“釘頭磷磷,多於在~之粟粒。”
892.【廩】
米倉,倉。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完:修葺。)引申為公家供給的糧食。常以“廩粟”二字連用。韓愈進學解:“猶且月費俸錢,歲糜~粟。”
893.【帛】
絲織品,綢子。孟子梁惠王上:“五十者可以衣~矣。”杜牧阿房宮賦:“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縷。”
“帛”字舊讀入聲。
894.【縷】
麻線,線。墨子尚同上:“譬若絲~之有紀,罔罟之有綱。”杜牧阿房宮賦:“多於周身之帛~。”蘇軾前赤壁賦:“餘音嫋嫋,不絕如~。”今成語有“一絲一~”,“千絲萬~”。引申為一條一條地,詳盡地。枚乘七發:“固未能~形其所由然也。”今成語有“~析”,“~述”。[藍~]衣服破爛。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以啟山林。”(篳路:柴車。)杜甫山寺詩:“山僧衣藍~。”也寫作“襤褸”。
895.【扃】
從外面可以關門的閂。莊子胠篋:“固~鐍。”引申為門。劉伶酒德頌:“日月為~牖。”孔稚珪北山移文:“或假步於山~。”白居易長恨歌:“金闕西廂叩玉~。”又為關閉。孔稚珪北山移文:“宜~岫幌,掩雲關。”
896.【牖】
窗。論語雍也:“自~執其手。”賈誼過秦論上:“甕~繩樞之子。”文心雕龍鎔裁:“篇章戶~。”
[辨]牖,窗。在牆上的叫牖,“牖”正是今天所謂窗。“窗”字的本義是在屋頂上的窗,即天窗。在上古漢語中,“窗”字罕見。到了中古以後,“窗”與“牖”無別,而倒反是“窗”字常見了。
897.【楹】
柱子。詩經小雅斯幹:“有覺其~。”(覺:高大而直的樣子。)孔稚圭北山移文:“至於還飆入幕,寫霧出~。”江淹別賦:“巡曾~而空掩,撫錦幕而虛涼。”
898.【檻】
圈野獸的柵欄。淮南子主術:“故夫養虎豹犀象者,為之圈~。”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阱之中,搖尾而求食。”引申為欄杆。漢書朱雲傳:“雲攀殿~,~折。”王勃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外長江空自流!”杜牧阿房宮賦:“直欄橫~,多於九土之城郭。”
899.【梁】
(一)橋。莊子馬蹄:“澤無舟~。”曹丕燕歌行:“爾獨何辜限河~?”庾信春賦:“帶乃荊山之玉~。”又為在水中築起的捕魚的堰。詩經邶風穀風:“毋逝我~,毋發我笱。”(逝:往。笱gǒu:捕魚的工具。)現代有雙音詞“橋~。”
(二)房梁。莊子人間世:“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盧照鄰長安古意詩:“雙燕雙飛繞畫~。”杜牧阿房宮賦:“架~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梁”。
900.【陵】
(一)大土山。詩經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淆有二~焉。”引申為陵墓,帝王的墳墓。李白憶秦娥詞:“漢家~闕。”杜牧將赴吳興登樂遊原詩:“樂遊原上望昭~。”
(二)登上,升。張衡西京賦:“~重巘。”(巘yǎn:山峰。)引申為乘,陵駕。曹植洛神賦:“~波微步。”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勇氣~雲。”
(三)侵陵,欺陵。左傳隱公三年:“少~長。”禮記樂記:“迭相~謂之慢。”
(四)[~遲]原指山勢的坡度愈下愈緩,引申為衰微。司馬遷報任安書:“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遲。”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反衰世之~遲,繼周氏之絕業。”也作“~夷”。漢書成帝紀:“帝王之道,日以~夷。”
注意“陵”的(二)(三)義也寫作“淩”或“淩”。參看“淩”字條。
901.【津】
(一)渡口。論語微子:“使子路問~焉。”庾信春賦:“三日曲水向河~。”王勃滕王閣序:“舸艦迷~。”
(二)津液,口水。素問調經論:“人有精氣~液。”
902.【浦】
(一)水邊,河邊,江邊。詩經大雅常武:“率彼淮~。”(率:沿著走。)
(二)水港,港口。江淹別賦:“送君南~,傷如之何!”王勃滕王閣詩:“畫棟朝飛南~雲,朱簾暮卷西山雨。”杜甫朝詩:“~帆晨初發,郊扉冷未開。”周邦彥蘭陵王詞:“漸別~縈回,津堠岑寂。”
903.【疇】
(一)麻田,田。孟子盡心上:“易其田~。”(易:治,耕。)陶潛歸去來辭:“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
(二)誰。尚書舜典:“~若予工?”(若:順。誰能順我百工之事?)
(三)[~昔](1)昨天。禮記檀弓上:“予~昔之夜。”蘇軾後赤壁賦:“~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2)從前。潘嶽夏侯常侍誄:“~昔之遊,二紀於茲。”杜甫遣悶奉呈嚴公詩:“~昔論詩早,光輝仗鉞雄。”
904.【陌】
田間的路。南北為阡,東西為陌。引申為路。曹操短歌行:“越~度阡。”陶潛詠荊軻詩:“素驥鳴廣~,慷慨送我行。”江淹別賦:“閨中風暖,~上草薰。”
905.【晡】
申時(等於現在下午四時)。杜甫徐步詩:“荒庭日欲~。”“三晡”二字連用,表示傍晚。庾信春賦:“百丈山頭日欲斜,三~未醉莫還家。”注意:“晡”本作“餔”,指申時食。[~食]吃第二頓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吾未~食。”
906.【曛】
黃昏。李華吊古戰場文:“風悲日~。”杜甫信行遠修水筒詩:“日~驚未餐。”按:“曛”是中古以後的字。
907.【塊】
(一)土塊。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杜牧阿房宮賦:“鼎鐺玉石,金~珠礫。”注意:古代漢語“塊”字不當量詞用。
(二)孤獨。楚辭九辯:“~獨守此無澤兮。”杜甫送重表侄王殊詩:“~獨委蓬蒿。”[~然]孤獨的樣子。劉琨答盧諶書:“~然獨立,則哀憤兩集。”
908.【礫】
小石,碎石。韓非子內儲說下:“僖侯浴湯中有~。”楚辭惜誓:“相與貴夫~石。”杜牧阿房宮賦:“金塊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