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的構成
(一)賦與詩騷的區別
賦是文體的一種。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說:“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這是說,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的。《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
古人把賦與詩(《詩經》)騷(《楚辭》)分開,主要是從思想內容來看的。譬如騷之所以有別於詩,是因為騷沒有詩那樣純正,而有詭異譎怪等類的內容(劉勰《文心雕龍·辯騷》);賦之所以異於騷,是因為賦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而“騷則長於言幽怨之情”(清程廷祚《騷賦論上》)。
“鋪采摛文,體物寫志”,這是說賦的主要特點在於鋪陳事物。王逸、陸機、劉勰、程廷祚等都曾指出這一點。從漢賦到唐宋的賦都是如此,可以說這特點貫串了整個賦史。例如揚雄《解嘲》就是鋪陳許多故事來為自己的“為官之拓落”辯解,江淹《別賦》就是用許多典故來鋪陳各種離愁別緒。鋪陳事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漢代那些描寫京殿和苑囿的賦。例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其內容就是細膩誇張地描寫上林苑的水勢、山形、蟲魚、鳥獸、草木、珠玉、宮館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進行田獵、宴樂等情況,可以說極盡其鋪陳誇張之能事。試舉其中一小段:
於是乎蛟龍赤螭, (gèng)(měng)漸離,鰅(rǒng)鰫(qián)魠(tuō),禺禺魼(qū)鰨(tǎ),揵鰭掉尾,振鱗奮翼,潛處乎深岩。魚鱉歡聲,萬物眾夥。明月珠子,的皪江靡,蜀石黃碝(ruǎn),水玉磊呵,磷磷爛爛,采色澔汗,藂積乎其中。 鷫鵠鴇,駕鵝屬玉,交精旋目,煩鶩庸渠,箴疵鵁盧,群浮乎其上。泛淫氾濫,隨風澹淡,與波搖盪,奄薄水渚,唼 (喋)菁藻,咀嚼菱藕。為了誇張上林苑水中東西多,不論什麼蟲魚、珠玉和水禽,只要想得到的,都把它鋪陳出來。我們讀漢賦,不要把這種誇張的描寫都看成實有其事。劉勰在《文心雕龍·誇飾》中批評說:“相如憑風,詭濫愈甚。”實際上這並不是司馬相如個人的缺點,而是漢賦的共同特色。這種描寫苑囿和京殿(如班固《兩都賦》)的賦,與詩騷不同是很明顯的。
從形式上看,詩騷和賦都是押韻的,這是三者的共同點。但是一般的說:詩以四言為主;騷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為七言;賦則字數不拘,但多數以四言六言為主。典型的漢賦多夾雜散文句式,詩、騷則基本上沒有散句。詩、騷在句與句之間,特別是段與段之間,偏重內在的聯繫,極少用連結的詞語。例如上冊文選《詩經》中的《關雎》《桃夭》《七月》,《楚辭》中的《山鬼》《國殤》《哀郢》等都沒有用連結的詞語。而賦則與散文一致,多用連結的詞語。例如揚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則”“若夫”“且”“雖”“遂”等詞語來連結上下文;江淹《別賦》用“況”“複”“故”“至若”“乃有”“又有”“儻有”“是以”“雖”等連結的詞語;蘇軾《前赤壁賦》用“於是”“況”“蓋將”“則”“且夫”“苟”“雖”等連結的詞語。總的來說,賦與騷的差別是不大的。至於所謂騷體賦(如賈誼《吊屈原賦》),形式上更與楚辭沒有分別。如果專從形式上看,賦與騷甚至可以認為同一類文體。
因此賦與詩、騷的分別,必須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考察。賦比騷抒情的成分少,詠物說理的成分多,詩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多。賦的性質在詩和散文之間。
(二)賦體的演變
賦的形式有幾次大的演變。明代徐師曾的《文體明辨》把賦分為古賦、俳(pái)賦、律賦和文賦四種,比較概括地說明瞭賦體演變的結果。
漢代的賦是古賦(注:從此以下,講到漢賦,一般只指典型的漢賦,即古賦或辭賦,不包括騷體賦。)。古賦又叫辭賦。漢賦的篇幅一般比較長,多採用問答體的形式,韻文中夾雜散文。例如揚雄《解嘲》就是用主客的兩次問答組成,全篇基本上押韻,但也有不押韻的地方。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是用子虛與烏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對話組成,兩篇賦的首尾部分都是不押韻的散文,《上林賦》中間主要部分還有一些不押韻的地方。
漢賦的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這是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句式,但又有所變革,不僅有三言、五言、七言等句式,還有許多長句。例如揚雄《解嘲》:
故有造蕭何之律於唐虞之世,則悂矣。有作叔孫通儀於夏殷之時,則惑矣。有建婁敬之策於成周之世,則乖矣。有談範蔡之說於金張許史之間,則狂矣。這種長句在《詩經》《楚辭》中是沒有的,漢賦中卻不少。
在用詞方面,漢賦喜歡用許多僻字。上面所舉《上林賦》的一段,就可以作為例證。劉勰在《文心雕龍·練字》中所批評的“瓌怪”“字林”,正是漢代賦家用詞的風尚。因此曹植說:“揚馬之作,趣幽旨深。讀者非師傅不能析其詞,非博學不能綜其理;豈直才懸,抑亦字隱。”(注:見劉勰《文心雕龍·練字》。)這是當時的風尚,不能算漢賦的語言特點。
六朝賦是俳賦。俳賦又叫駢賦。孫梅《四六叢話》說:“左陸以下,漸趨整煉,益事妍華,古賦一變而為駢賦。”六朝的賦與漢賦有很大的差別。這時期的賦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像左思三都賦那樣的長篇大賦是很少的。六朝賦除用韻與漢賦相同外,駢偶、用典是它與漢賦顯然不同的地方。由此看來,所謂駢賦實際上是押韻的駢體文。
駢偶的來源很遠,漢賦中就有一些對句。例如揚雄《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島,乘雁集不為之多,雙鳧飛不為之少。”但是漢賦往往是用多句排比,而很少是雙句對偶;漢賦往往不避免同字相對,又不限於四字對和六字對。到了六朝賦,則篇中的駢偶變得非常突出,往往全篇都是四字對和六字對,而且盡可能避免同字相對。例如江淹《別賦》:
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於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掩金觴而誰禦,橫玉柱而沾軾。居人愁臥,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巡曾楹而空掩,撫錦幕而虛涼。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故別雖一緒,事乃萬族。這一段都是四字對和六字對,除“而”“於”“之”等虛詞外,都是異字相對,而且許多地方對得很工整。這是六朝賦的典型,與漢賦在形式上有顯著的不同。
用典是六朝賦不同於漢賦的又一特色。因為漢賦或者是很少用典,如賈誼《吊屈原賦》,或者是明顯地堆砌一些歷史故事,如揚雄《解嘲》,並不像江淹的《別賦》和庾信的《春賦》那樣,把典故融化在句子裏。
六朝賦到了後期,有明顯的詩歌化的趨勢,多夾用五七言詩句。例如庾信的《春賦》,前以七言詩起,後以七言詩結,中間也雜有七言詩句。這種賦到唐初更盛,可說是駢賦的變體。
律賦是唐宋時代科舉考試所採用的一種試體賦。宋代王銍《四六話序》說:“唐天寶十二載,始詔舉人策問,外試詩賦各一首,於是八韻律賦始盛。”律賦比駢賦更追求對仗工整,並注意平仄諧和。其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在於押韻有嚴格的限制。一般是由考官命題,並出八個韻字(注:律賦也有由皇帝親自命題限韻的。律賦雖以八韻為通例,但也有三、四、五、六、七韻的。詳見(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三。),規定八類韻腳,所以說八韻律賦。例如,唐代李昂《旗賦》以“風日雲野軍國清肅”為韻,宋代範仲淹《金在熔賦》以“金在良冶求鑄成器”為韻,除韻字有規定外,甚至押韻的次序,韻腳的平仄也有規定。李調元《賦話》說:“唐人賦韻,有雲次用韻者,始依次遞用,否則任以己意行之。晚唐作者,取音節之諧暢,往往以一平一仄相間而出。(按,上文所舉李昂《旗賦》和仲淹《金在熔賦》即一平一仄相間。)宋人則篇篇順敘,鮮有顛倒錯綜者矣。”(注:(清)李調元《賦話》卷二,十二頁。瀹雅齋校刊本。)律賦的字數,也有一定限制,一般不超過四百字(注:李調元說:“唐時律賦,字有定限,鮮有過四百者。”見《賦話》卷四,四頁。)。科舉考試,特別講究程式,因此律賦近乎一種文字遊戲。我們只要知道這種賦體的梗概,沒有必要去多加研究。
文賦是受古文運動的影響而產生的。中唐以後,古文家所作的賦,逐漸以散代駢,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隨便。形式與六朝賦差別很大,與漢賦倒很接近。因此有人把唐宋以後的賦和漢賦合在一起,也叫古賦。其實唐宋時代的文賦和漢賦無論在內容上或是在形式上,都是有區別的。在形式上,文賦不像漢賦那樣一味重視鋪排和藻飾,而是用寫散文的方法寫賦,通篇貫串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已開文賦的先聲,蘇軾的《前赤壁賦》則是文賦的典型作品。當然,文賦的句子結構也頗有與散文不同的,例如蘇軾《前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但是,從整個內容安排上說,文賦的確是十分接近散文了。
(三)賦的押韻
上文說過,賦是韻文的一種。賦的押韻與詩歌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下麵我們著重談一談賦的押韻方式。試以揚雄《解嘲》、江淹《別賦》和蘇軾《前赤壁賦》為例:
揚雄《解嘲》:士紀已母│爵祿轂│卿光橫當│文言泉天間門│白落‖轂族│結逸七國│君臣貧存遁│資師‖搜禺塗候鈇書廬區陶吾渠夫│島少‖霸懼舉│安患‖傅漁遇侯驅│筆詘│師眉│辟跡‖滅絕實熱室│存全│默極│靜庭;漠宅│殊如│皇龍│白鵲‖髂索橐│沬氣位│定平│敝烈制律│隨奇隤為│從凶‖山連君玄‖
江淹《別賦》:矣裏起│惻色側息軾│亡光霜涼揚‖族軸穀│陳人春鱗神‖士市里視起裏死‖軍雲薰文煴裙‖期辭滋悲時湄‖陽香芳黃光長傷‖山傳堅天年然‖謌娥波何│圭來徊‖名盈驚精英聲情‖
蘇軾《前赤壁賦》:間天然仙│槳光方│慕訴縷婦‖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鹿屬粟│窮終風‖往長│瞬盡│主取│月色竭適│酌藉白‖從上面三篇賦,關於賦的用韻,可以歸納出下列五點:
(一)由於賦的篇幅較長,往往需要換韻,一韻到底的賦極少。有的賦換韻比較快,像揚雄《解嘲》很多地方只用了兩三個韻腳就換韻。賈誼《吊屈原賦》換韻更快,每兩句一換韻,每一個韻只用了兩個韻腳。江淹《別賦》換韻較慢,至少三個韻腳,多數是五個韻腳以上才換韻。六朝賦換韻往往比較慢,這是時代的風尚。
(二)賦的換韻,往往與內容段落是一致的。例語揚雄《解嘲》每段用一至八類韻,沒有任何一類韻是跨段相押的(注:有人認為“世治則庸夫高枕而有餘”的“餘”與“或釋褐而傅”的“傅”押韻,但是“傅”字與下文“漁”等字押韻,“餘”字不必認為入韻。)。每段所用的幾類韻,換韻的地方在內容方面也有轉變。這一點在六朝以後的賦中,表現得更加明顯。例如江淹《別賦》許多段都是一韻到底,換韻就是另一個段落。這樣,賦的作者可以用換韻來表示賦的段落。直到宋代的文賦,例如蘇軾《前赤壁賦》,以及更後的賦,情況莫不如此。
(三)賦的押韻,有的句句押,如揚雄《解嘲》中的:
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極;爰清爰靜,遊神之庭;惟寂惟漠,守德之宅。有的隔句相押,如江淹《別賦》,除了“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以外,都是隔句相押。隔句相押是最常見的押韻方法,這與《詩經》《楚辭》的押韻方法相同。但如上面所說的,古賦和文賦常夾有散句,押與不押,比較自由。例如揚雄《解嘲》:
範雎,魏之亡命也。折脅摺髂,免於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激卬萬乘之主,介涇陽,抵穰侯而代之,當也。蔡澤,山東之匹夫也。顩頤折頞,涕唾流沬,西揖強秦之相,扼其咽而亢其氣,捬其背而奪其位,時也。天下已定,金革已平,都於洛陽;婁敬委輅脫挽,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舉中國徙之長安,適也。五帝垂典,三王傳禮,百世不易;叔孫通起於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呂刑靡敝,秦法酷烈,聖漢權制,而蕭何造律(注:這裏既可認為“敝”“烈”“制”“律”四字通押,也可認為“敝”與“制”押,“烈”與“律”押。),宜也。這一段押韻很不規則,有句句押,有隔句押,也有六七句到十多句不押的。文賦如蘇軾的《前赤壁賦》除句句押和隔句押外,也有三句或四句才押的。這種作法是賦體詩的成分減少、散文成分加多的表現之一。
(四)所謂韻腳,不一定在句末。如果句末是虛詞,往往在虛詞的前面押韻。這是繼承了《詩經》《楚辭》的作法。例如:
意者玄得無尚白乎?何為官之拓落也?
客徒欲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族也!
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窒隙蹈瑕,而無所詘也。
(以上揚雄解嘲)
賦有淩雲之稱,辯有雕龍之聲,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
(以上江淹別賦)
“月明星稀,鳥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以上蘇軾前赤壁賦)這種押韻方式古賦和文賦中用得較多,六朝駢賦一般不用,《別賦》中只有一個例子。
句末的虛詞,一般不用作韻腳,但也有用來押韻的。例如: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杜牧阿房宮賦)
(五)韻腳以不重複為原則,例如上面所舉的三篇賦和本單元文選中其他幾篇賦都沒有同字重押的。有時候看來好像是重韻,實際上這兩個韻字的字形雖然相同,意義卻迥然有別,那只能認為用了同形詞或同音詞,而不是重韻。試以庾信《哀江南賦》為例:
天子方刪詩書,定禮樂,設重雲之講,開七林之學。談劫燼之灰飛,辯常星之夜落。地平魚齒,城危獸角。臥刁鬥於榮陽,絆龍媒於平樂。
爾乃桀黠(xiá)構扇,馮陵畿甸。擁狼望於黃圖,填盧山於赤縣。……陶偘(侃)空爭米船,顧榮虛搖羽扇。例一,“禮樂”的“樂”(yuè)和“平樂”的“樂”(lè)不但不同義,而且不同音,只能算同形詞。例二,“桀黠構扇”的意思是叛臣捏造事實,煽動君主。“構扇”的“扇”與“煽”同義,和“羽扇”的“扇”不同義,只能算同音詞。即使是這樣,同形詞或同音詞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規矩,直到唐詩宋詞中還是適用的(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共用三個“卒”字押韻,它們是既不同義,又不同音。參看本冊1414頁注〔16〕。)。
(四)賦的結構
賦可以有三個部分:前面有序,中間是賦的本身,後面有“亂”或“訊”等。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說:“既履端於倡序,亦歸餘於總亂。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亂以理篇,迭致文契。”序是說明作賦的原因,“亂”或“訊”大多概括全篇的大意。但序和“亂”等不是賦一定要具備的。
西漢以前的賦是沒有序的,例如賈誼的《吊屈原賦》和揚雄的《解嘲》等。後人把《漢書》的話抄來作序,那並不是作者的原序。從東漢開始,作者才自己寫賦序(注:清代王孫《讀賦卮言·序例》說:“自序之作,始於東京。”),例如班固的兩都賦。賦序與賦本身在形式上的差別,是賦用韻而序不用韻。漢代賦序和一般散文沒有分別,六朝賦序有用駢體文寫的,例如庾信《哀江南賦序》。
“亂”或“訊”在漢賦中多有這一部分。例如賈誼《吊屈原賦》有“訊”,揚雄《甘泉賦》有“亂”。這是騷體形式的沿用。六朝以後的賦很少運用這種形式的。
有的漢賦假設賓主對答,開始和結尾都多用散文,賦本身就分成三個部分。開始部分有點近似序;結尾部分往往發點議論,以寄託諷諭之意,近似“亂”或“訊”。例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就是如此。唐宋時代有些賦還沿用這種作法。例如韓愈《進學解》開始有幾句散文,作用是為下文作張本(注:《古文辭類 》以《進學解》歸入辭賦類,我們認為是對的。);杜牧《阿房宮賦》從“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起,是一段發議論的散文,這就是寄託諷諭的結尾部分。蘇軾的《前赤壁賦》,開始和結尾雖然不是散文,但是結構仍可分成三部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這是略等於序的開始部分。“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以下,是發議論的結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