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詞(十三)96字
掇控捫把挑搔投擲遞 蹈躡 升緣 偃僕斃傾 聆眺睇眄瞻 回還逝 分訣 悸慟悵慨 警惕 欲感 酌酹 酣覺 央闌
清澄渾 安閒 乖互 繁煩 急忽但
星辰 嶽丘嶺 棧閣 甸藩苑隴塹墳 蹊徑 汀洲渚皋涯 塘垠 輦轂轅轍 簪纓紱綬 衾襦袂 羹飧 絲管弦 鼓鼙 僚群輩
909.【掇】
拾取。詩經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之。”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澒hòng洞:連續不斷的樣子。)
910.【控】
(一)拉弓。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當是時,冒頓為單於,兵強,~弦三十萬。”曹植白馬篇:“~弦破左的。”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將軍角弓不得~,都護鐵衣冷猶著。”
(二)勒馬。詩經鄭風大叔於田:“叔善射忌,又良禦忌,抑磬~忌,抑縱送忌。”(忌:句末語氣詞。抑:句首語氣詞。磬:騁馬。)引申為控制。王勃滕王閣序:“~蠻荊而引甌越。”盧照鄰長安古意詩:“五劇三條~三市。”
911.【捫】
持。詩經大雅抑:“莫~朕舌。”引申為摸。史記高祖本紀:“乃~足曰:'虜中吾指。'”李白蜀道難詩:“~參曆井仰脅息。”
912.【把】
(一)握持,攥(zuàn)。史記殷本紀:“湯自~鉞以伐昆吾。”杜甫別房太尉墓詩:“對棋陪謝傳,~劍覓徐君。”又奉濟驛重送嚴公詩:“幾時杯重~,昨夜月同行。”蘇軾水調歌頭詞:“明月幾時有?~酒問青天。”現代有雙音詞“~握”。
(二)捆成束的。杜甫園官送菜詩:“清晨送菜~。”
(三)介詞。將,把(後起義)。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欲~西湖比西子。”
913.【挑】
(一)讀tiāo,撓,撥動。莊子大宗師:“孰能登天遊霧,撓~無極?”(無極:指宇宙。)白居易長恨歌:“孤燈~盡未成眠。”又特指彈奏樂器的一種指法(後起義)。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複~。”現代雙音詞“挑撥”,“挑剔”,“挑選”,都由撥動的意義發展而來。引申為以尖狀物挖取。杜荀鶴山中寡婦詩:“時~野菜和根煮。”劉時中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剝榆樹餮,~野菜嘗。”
(二)讀tiǎo,刺激對方以引起戰鬥。史記項羽本紀:“則漢欲~戰,慎勿與戰。”司馬遷報任安書:“橫~強胡。”
(三)讀tiǎo,引誘,打動[別人的心]。戰國策秦策一:“楚人有兩妻者,人~其長者,詈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以琴心~之。”
(四)讀tiǎo,用棍棒的一端插著或掛著(晚起義)。睢景臣高祖還鄉套曲:“明晃晃馬鐙槍尖上~。”
(五)讀tiāo。擔著(晚起義)。桃花扇餘韻:“山松野草帶花~,猛抬頭秣陵重到。”(秣陵:地名,今南京。)
914.【搔】
撓,用手指甲輕刮。詩經鄭風靜女:“愛而不見,~首踟躕。”杜甫春望詩:“白頭~更短。”也可指以足輕蹴。枚乘上書諫吳王:“足可~而絕。”[~頭]簪。劉禹錫春詞:“蜻蜓飛上玉~頭。”白居易長恨歌:“翠翹金雀玉~頭。”
915.【投】
(一)拋擲,拋向。詩經衛風木瓜:“~我以木瓜。”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以暗~人於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韓愈進學解:“~閒置散,乃分之宜。”引申為拋棄,扔掉。王勃滕王閣序:“有懷~筆,慕宗愨之長風。”
(二)投入。史記滑稽列傳:“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之河中。”曹植野田黃雀行:“見鷂自~羅。”成語有“自~羅網”。引申為投合,迎合。元好問贈答劉禦史雲卿詩:“膠漆本易~。”成語有“~其所好”,“臭味相~”,“情~意合”等。
(三)投靠,依託。南史王懿傳:“有遠來相~者,莫不竭力營贍。”(營贍shàn:供養。)引申為到……住宿。杜甫石壕吏詩:“暮~石壕村。”又為到,接近。王安石觀明州圖詩:“~老心情非複昔,當時山水故依然。”
916.【擲】(擿)
拋向。本寫作“擿”。史記刺客列傳:“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引申為拋棄,扔掉。莊子胠篋:“擿玉毀珠,小盜不起。”杜牧阿房宮賦:“棄~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按:“擲”字舊讀入聲。
[辨]投,擲。“投”和“擲”是同義詞,但是“投”字較多用於拋向的意義,“擲”字較多用於拋棄的意義。
917.【遞】
(一)交替。楚辭招魂:“二八侍宿,射~代些。”(些:句末語氣詞。)杜牧阿房宮賦:“秦複愛六國之人,則~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又副詞。交替地,一個接一個地。莊子齊物論:“其~相為君臣乎?”呂氏春秋先己:“當今之世,巧謀並行,詐術~用。”
(二)運送(後起義)。舊唐書郭虔瓘傳:“一萬行人詣六千餘裏,鹹給~馱,並供熟食。”現代傳遞的意義由此發展而來。
(三)[迢~]遼遠的樣子。左思吳都賦:“曠瞻迢~。”杜甫春日江村詩:“迢~來三蜀,蹉跎又六年。”溫庭筠更漏子詞:“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
[辨]遞,迭。在交替的意義上,“遞”和“迭”沒有分別。但“迭”字不能用於傳遞的意義,“迢遞”不能說成“迢迭”。
918.【蹈】
(一)踩,踏。莊子達生:“至人潛行不窒,~火不熱。”偽古文尚書君牙:“若~虎尾。”引申為頓足,跺腳。孟子離婁上:“則不知足之~之,手之舞之。”又雙音詞有“舞~”,成語有“手舞足~”。“蹈河”連用,指跳河或投河。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是以申徒狄~雍之河。”
(二)行,行走。左傳哀公二十一年:“使我高~。”(高蹈:遠行。)後代“高~”連用,表示隱居。張協七命:“翫世高~。”用於抽象意義表示實踐,實行,遵循。荀子王制:“故明君不~也。”今成語有“循規~矩”。
919.【躡】
(一)踩。史記淮陰侯列傳:“張良、陳平~漢王足。”引申為踏上,登上[位置]。左思詠史詩:“世胄~高位,英俊沈下僚。”引申為跟蹤,追隨。三國志魏書鄧艾傳:“欣等追~於強川口。”(欣:楊欣。)
(二)穿[鞋]。古詩焦仲卿妻:“足下~絲履,頭上玳瑁光。”
[辨]履,踐,蹈,躡。“履”和“踐”都是“行走在……上”的意思。“蹈”則是踩踏的意思,常帶有冒險的意味,如“蹈火”,“蹈海”,“蹈河”等。“躡”是有意識地踩上去,所以能引申出登上、跟蹤的意義來。
920.【升】
(一)量名,一鬥的十分之一。莊子外物:“君豈有鬥~之水而活我哉?”
(二)上升,登。跟降相對。詩經小雅天保:“如日之~。”論語先進:“由也~堂矣,未入於室也。”白居易長恨歌:“~天入地求之遍。”日升的意義在後代寫作“升”。江淹石劫賦:“日照水而東升。”後來一般升登的意義也都可以寫作“升”。杜甫多病執熱詩:“奇峰硉兀火雲升。”(硉兀lù wù:突兀。)韓愈山石詩:“升堂坐階新雨足。”引申為升進,升遷[官職]。舊唐書馬周傳:“欲有擢~宰相,必先試以臨人。”這個意義也可以寫作“升”。杜甫寄嶽州賈司馬詩:“每覺升元輔,深期列大賢。”後來於升遷的意義多寫作“陞”。金史陳規傳:“朝授一官,暮陞一職。”[~平][升平]太平。三國志魏書王朗傳:“蒸庶欣欣,喜遇~平。”(蒸庶:蒸民,老百姓。)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二:“建升平之業。”
[辨]升,昇,陞。三字同音,除升鬥的意義以外,三字原則上可以通用。即以“陞”字而論,爾雅釋畜:“騉駼枝蹄趼,善陞甗。”(騉蹄:良馬名。趼:讀yàn,蹄下平正。甗:山形似甑,上大下小。)但是,近代升遷的意義在習慣上寫作“陞”。
921.【緣】
(一)衣邊飾,古代的一種花邊。禮記玉藻:“緇布衣,錦~。”現代有雙音詞“邊~”。引申為沿。陶潛桃花源記:“~溪行,忘路之遠近。”
(二)攀援。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木而求魚也。”李白蜀道難詩:“猿猱欲度愁攀~。”
(三)循,靠著。荀子正名:“則~耳而知聲可也,~目而知形可也。”引申為因為(後起義)。杜甫客至詩:“花徑不曾~客掃。”蘇軾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
(四)緣分(後起義)。杜甫清明詩:“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
922.【偃】
(一)仰臥。詩經小雅北山:“或息~在床。”又:“或棲遲~仰。”引申為向後倒,跟僕相對。左傳定公八年:“與一人俱斃,~,且射子鋤。”(斃:倒下。)吳越春秋:“迎風則~,背風則僕。”再引申為一般的倒伏。尚書金滕:“禾盡~。”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成語有“~旗息鼓”。又為棲息。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胡為慕大鯨,輒擬~溟渤?”
(二)停息,特指不用干戈。杜甫寄題江外草堂詩:“干戈未~息,安得酣歌眠?”又同元使君舂陵行詩:“獄訟久衰息,豈惟~甲兵?”又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詩:“修文~武不無人。”
923.【僕】
向前倒。漢書貢禹傳:“誠恐一旦蹎~。”又梁孝王傳:“即詐僵~,陽病。”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或立或~。”後世向後倒也叫僕。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有碑~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今成語有“前~後繼”。
924.【斃】
倒下去(指因傷因病)。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右,~於車中。”又定公八年:“與一人俱~,偃,且射子鋤。”用於抽象意義時,表示失敗或垮掉。左傳隱西元年:“多行不義,必自~。”引申為死。左傳僖公四年:“與犬,犬~;與小臣,小臣亦~。”現代漢語有“槍~”。
[辨]偃,僕,跌,僵,斃。“偃”“僵”是向後倒,“僕”是向前倒,“斃”是倒下去(包括偃僕)。“跌”是失足跌倒,跟偃、僕、僵、斃都不同。所以揚雄解嘲說:“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偃”與“僵”雖同是向後倒,但向後倒只是“偃”的引申義。偃臥,偃息的意義則不是“僵”字所能代替的。“僵”的引申義是僵硬(晚起義),跟“偃”的意義距離更遠了。
925.【傾】
(一)傾斜,歪。荀子非十二子:“端然正己,不為物~側。”曹植洛神賦:“日既西~。”謝靈運登池上樓詩:“~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李華吊古戰場文:“布奠~觴,哭望天涯。”引申為傾向。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葵藿~太陽,物性固莫奪。”
(二)顛覆,危。論語季氏:“安無~。”荀子儒效:“齊一天下而莫能~。”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下塞上聾,邦其~矣!”引申為排擠,壓倒。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欲以~魏其諸將相。”
926.【聆】
聽。張衡思玄賦:“~廣樂之九奏兮。”謝靈運登池上樓:“傾耳~波瀾。”
[辨]聽,聆。聽和聆是同義詞,但也有細微的區別。聽是一般的聽,而聆是傾耳細聽。
927.【眺】
望,遠望。禮記月令:“可以遠~望。”張衡思玄賦:“流目~夫衡阿兮。”謝靈運登池上樓詩:“舉目~嶇嶔。”
928.【睇】
微微斜視。楚辭九歌山鬼:“既含~兮又宜笑。”趙至與嵇茂齊書:“龍~大野,虎嘯六合。”王勃滕王閣序:“窮~眄於中天。”引申為瞄。班固幽通賦:“養流~而猿號兮,李虎發而石開。”(養:指養由基。春秋時楚人,善射。猿號:據說諸人射猿,都不中,養由基一拉弓猿就嚇得哀啼。李:指西漢名將李廣。李善騎射,一次出獵誤認石為虎,一箭射去,連箭羽都透入石中。)
929.【眄】
斜視。鄒陽獄中上樑王書:“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入於道,眾莫不按劍相~者。”王勃滕王閣序:“窮睇~於中天。”
930.【瞻】
視,看。詩經邶風燕燕:“~望弗及,佇立以泣。”又雄雉:“~彼日月。”又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楚辭離騷:“~前而顧後兮。”現代有雙音詞“~仰”。
[辨]瞻,眺,睇,眄。“瞻”“眺”是一類,“睇”“眄”是一類。“瞻”是看,但不是一般的看,而是往遠處看,往高處看,等等。“眺”是遠望,常常用於看風景。“睇”和“眄”都是斜視,差別不大,但是含情的斜視就只能說睇,不能說眄。
931.【回】
轉,掉轉,回轉。司馬遷報任安書:“是以腸一日而九~。”陶潛讀山海經詩:“窮巷隔深轍,頗~故人車。”王維終南山詩:“白雲~望合,青靄入看無。”引申為回來。杜甫佳人詩:“侍婢賣珠~。”[縈~]迂回曲折的樣子。王勃滕王閣序:“窮島嶼之縈~。”又指水的迴旋。周邦彥蘭陵王詞:“漸別浦縈~,津堠岑寂。”這個意義後來又寫作“瀠洄”。
[辨]回,迴。“回”與“迴”同音同義,“迴”是後起字。凡旋轉的意義和回還的意義,既可寫作“回”,又可寫作“迴”。惟有奸回的“回”不能寫作“迴”。
932.【還】
(一)回去,回來。左傳僖公三十年:“吾其~也。”鮑照擬行路難詩:“~家自休息。”李白蜀道難詩:“問君西遊何時~。”“而還”二字連用,等於說“以來”,表示過去某時直到現在。李華吊古戰場文:“秦漢而~,多事四夷。”
(二)交還。周禮秋官司儀:“致饔餼,~圭。”引申為償還。杜甫歲晏行:“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租庸。”
(三)副詞。還,更。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詩:“羞將短髮~吹帽。”陸遊黃州詩:“遷流~歎學齊優。”
933.【逝】
去。論語陽貨:“日月~矣。”司馬遷報任安書:“則長~者魂魄私恨無窮。”陶潛詠荊軻詩:“蕭蕭哀風~,淡淡寒波生。”蘇軾前赤壁賦:“~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現代雙音詞“逝世”由“長逝”發展而來。
[辨]逝,往,去。“往”是有目的地的,只是“往”字後面不說明目的地罷了。“逝”是沒有目的地的(上下文都不提到目的地),略似“遂辭平原而去”的“去”。但“逝”和“去”也不一樣,因為“逝”字常帶感情色彩,有一去不復返的意思。
934.【分】
(一)分開。論語泰伯:“三~天下有其二。”又季氏:“邦~崩離析而不能守也。”江淹別賦:“造~手而銜涕。”引申為分給。左傳莊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人。”又為分享。揚雄解嘲:“~人之祿。”又為分辨,分別。論語微子:“五穀不~。”莊子齊物論:“周與蝴蝶則必有~矣。”[~明]分明,清楚。賈誼論時政疏:“等級~明。”杜甫新婚別詩:“妾身未~明,何以拜姑嫜?”
(二)讀fèn,等級制度中規定給每人的義務,本分,職分,名分。禮記禮運:“男有~,女有歸。”陶潛自祭文:“樂天委~,以至百年。”韓愈進學解:“投間置散,乃~之宜。”今成語有“安~守己”。
935.【訣】
辭別,告別。江淹別賦:“瀝泣共~,抆血相視。”又:“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之情者乎?”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不忍便永~。”按:“訣”字本作“決”。漢書李廣蘇建傳:“與武決去。”又:“因與武決。”“訣”是後起字。
936.【悸】
心跳。漢書田延年傳:“使我至今病~。”引申為膽戰心驚。楚辭九思悼亂:“惶~兮失氣。”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心 而發~。”( sǐsǐ:不安的樣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忽魂~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937.【慟】
悲哀過度。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庾信擬詠懷詩:“惟彼窮途~,知餘行路難。”
[辨]痛,慟。二字古不同音(慟,徒弄切,音洞),意義也有分別。疼痛的“痛”不能說成慟。即以悲哀的意義而論,“痛”與“慟”也有程度的不同。
938.【悵】
心中如有所失,不稱心,不痛快。楚辭九歌山鬼:“怨公子兮~忘歸。”王維渭川田家詩:“即此羨間逸,~然吟式微。”杜甫詠懷古跡詩:“~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惆~]心中如有所失的樣子。楚辭九辯:“惆~兮而私自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惆~難再述。”陸遊觀長安城圖詩:“三秦父老應惆~,不見王師出散關。”
939.【慨】
(一)歎息,歎氣。荀子宥坐:“孔子~然歎曰。”張衡東京賦:“~長思而懷古。”杜甫秦州雜詩:“萬方聲一~,吾道竟何之?”現代有雙音詞“感~”。
(二)[忼~][慷~]壯士激昂的樣子。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忼~。”司馬遷報任安書:“夫以中材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之士乎?”陶潛詠荊軻詩:“慷~送我行。”今成語有“慷~激昂”。注意:現代“慷慨”又有“不吝嗇”的意義,古代“慷慨”不當“不吝嗇”講。
940.【警】
(一)使警惕,使知所戒。左傳宣公十二年:“今天或者大~晉也。”孟子滕文公下:“洚水~餘。”(洚水:洪水。)李商隱蟬:“煩君最相~。”這個意義又寫作儆。偽古文尚書大禹謨:“降水儆予。”(降水:即洚水。)現代有雙音詞“~戒”、“~告”。
(二)戒備,特指軍事上的戒備。左傳宣公十二年:“且雖諸侯相見,軍衛不徹~也。”引申為需要戒備的事件或消息。曹植白馬篇:“邊城多~急,胡虜數遷移。”現代有雙音詞“~報”。
941.【惕】
提心吊膽,擔心。易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若厲。”(乾乾:健強不息。若:如同。厲:危。)左傳襄公二十二年:“無日不~。”現代有雙音詞“警~”。[怵~]提心吊膽,害怕。孟子公孫醜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惻隱之心。”李白古風:“行人皆怵~。”
942.【欲】
(一)及物動詞。想要得到,希望有某事。論語季氏:“夫子~之。”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莊子大宗師:“父母豈~吾貧哉?”又能願動詞。想,想要。莊子秋水:“莊子來~代子相。”李白蜀道難:“猿猱~度愁攀緣。”引申為將要(後起義)。高適燕歌行:“少婦城南~斷腸。”
(二)名詞。願望。莊子馬蹄:"蹺蕖俏剿仄印!庇痔斕兀骸拔蕖煜倫恪!薄壩弊殖S渺侗嵋澹硎居壩C獻永肼ο攏骸按傭恐!繃趿婢頻濾蹋骸安瘓鹺鈧屑。星欏!閉飧鮃庖逵中醋鼇壩薄B塾錒背ぃ骸拌且燦傻酶眨 保ㄨ莄héng:申棖,人名。)
943.【感】
使人心動,令人心情起變化。易經鹹卦:“聖人~人心而天下和平。”荀子樂論:“其~人深。”劉伶酒德頌:“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情。”引申為感觸,感動,感傷。謝靈運登池上樓詩:“祁祁傷豳歌,萋萋~楚吟。”杜甫春望:“~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激]感動激發(後起義)。後漢書朱穆傳論:“專諸荊卿之~激。”注意:在上古及中古漢語中,“感”字獨用時,不當感謝講。“感激”二字連用也不一定表示感謝,有時候只是表示心中受到激發。
944.【酌】
舀酒(自己喝或給人喝)。詩經周南卷耳:“我姑~彼兕觥。”蘇軾前赤壁賦:“洗盞更~。”漢書蓋寬饒傳:“無多~我,我乃酒狂。”陶潛讀山海經:“歡言~春酒。”引申為舀水喝。王勃滕王閣序:“~貪泉而覺爽。”[斟~]斟酒。左思吳都賦:“仰南鬥以斟~。”昭明文選所錄蘇武詩:“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願子留斟~,敘此平生親。”引申為考慮取捨或損益。國語周語上:“而後王斟~焉。”諸葛亮出師表:“至於斟~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今成語有“~辦”,“~滅”等。
945.【酹】
以酒沃地。這是古人祭神的一種儀式。後漢書張奐傳:“以酒~地。”蘇軾荔支歎詩:“無人舉觴~伯遊。”又念奴嬌:“一樽還~江月。”
946.【酣】
酒喝得很暢快,半醉。戰國策燕策一:“即酒~樂,進熱歠。”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飲酒~,夫起舞屬丞相。”白居易輕肥詩:“食飽心自若,酒~氣益振。”引申為儘量或盡情從事某種行為。淮南子覽冥:“戰~日暮。”
947.【覺】
(一)讀jiào。睡醒。跟“寐”相對。詩經王風兔爰:“尚寐無~。”莊子齊物論:“~而後知其夢也。”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唯~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白居易長恨歌:“雲髻半偏新睡~。”注意:古代說“睡覺”是指睡醒的意思,與今天所謂“睡覺”不同。
(二)讀jué。覺悟,省悟。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後知,使先~~後~也。”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叔術~焉,曰:'嘻!此誠爾國也夫!'”引申為發覺,覺察。漢書高帝紀:“有而弗言,~,免。”(免:指免職。)“發覺”連用,表示事情被發覺,洩露。史記高祖本紀:“趙相貫高等事發~。”漢書霍光傳:“會事發~,雲、山、明友自殺。”
(三)感覺到,覺得。王勃滕王閣序:“天高地迥,~宇宙之無窮。”又,“酌貪泉而~爽。”李商隱無題詩:“夜吟應~月光寒。”
按:舊時於(一)讀去聲或入聲,於(二)(三)讀入聲。
948.【央】
(一)[中央]中間,中心,正中。詩經秦風蒹葭:“宛在水中~。”莊子天下“我知天下之中~。”又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shù),北海之帝為忽,中~之帝為渾沌。”淮南子天文:“中~土也。”注意:“中央”是雙音詞,不能簡稱為“央”;又“中央”表示正中的意思,常與東西南北並舉,並不是所有用中字的地方都可以說成“中央”。
(二)盡,完了。這個意義一般只出現在“未央”這個片語裏,並且一般只和“夜”“歡樂”發生關係。詩經小雅庭燎:“夜未~。”曹丕燕歌行:“星漢西流夜未~。”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歡悅誠未~。”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嗟盤之樂也,樂且無~。”(這是以“無央”代“未央”。)有時也和一般時間結合。楚辭離騷:“時亦猶其未~。”
949.【闌】
(一)門前的柵欄。史記楚世家:“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為門~之廝也。”(儀:張儀自稱。)後來“門闌”二字連用就表示門。杜甫李監宅:“門~多喜色,女婿近乘龍。”引申為欄杆(後起義)。柳永玉蝴蝶詞:“憑~悄悄,目送秋光。”周邦彥滿庭芳詞:“憑~久。”這個意義又寫作“欄”。杜牧阿房宮賦:“直欄橫檻。”辛棄疾摸魚兒詞:“休去倚危欄。”[~幹]疊韻連綿字。(1)縱橫交錯的樣子。曹植妾薄命行:“騰觚飛爵~幹。”左思吳都賦:“珠琲~幹。”(珠十貫為一琲。)杜甫彭衙行:“相視涕~幹。”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幹。”(2)闌幹。李白清平調:“沈香亭北倚~幹。”柳永八聲甘州詞:“爭知我倚~幹處,正恁凝愁。”這個意義又寫成“欄杆”。
(二)[~入]沒有符籍(通行證)而擅入宮門。漢書高祖功臣年表:“平陽侯曹宗~入宮掖門。”又成帝紀:“小女陳持弓,聞大水至,走入橫城門,~入尚方掖門。”
(三)盡,晚。常用於談及酒和時令的時候。“酒~”,表示酒喝得差不多了。史記高祖本紀:“酒~,呂公因目固留高祖。”杜甫九日詩:“酒~卻憶十年事。”“歲~”,表示一年將盡。宋孝武帝宣貴妃誄:“白露凝兮歲將~。”杜甫廢畦詩:“綠霑泥滓盡,香與歲時~。”“夜~”,表示夜深。杜甫羌村詩:“夜~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又放船詩:“已泊城樓底,何曾夜色~?”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夜~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四)[~珊]疊韻連綿字。衰落的樣子。李煜浪淘沙詞:“春意~珊。”白居易詠懷詩:“白髮滿頭歸得也,詩情酒興漸~珊。”
950.【清】
清潔,特指水清。跟“濁”相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兮,可以濯吾纓。”引申為天氣清,不冷也不熱。李商隱晚晴詩:“春去夏猶~。”柳永八聲甘州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秋。”又為清白。李商隱蟬詩:“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又為清平,太平。常以“清世”或“清時”二字連用。呂氏春秋序意:“蓋聞古之~世,是法天地。”李陵答蘇武書:“策名~時。”(策名:名書於簡策,指仕宦。)杜牧將赴吳興登樂遊原詩:“~時有味是無能,間愛孤雲靜愛僧。”
951.【澄】(澂)
清,特指水清。淮南子說山:“人莫鑒於沫雨,而鑒於~水。”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江靜如練。”引申為使濁水澄清。三國志吳書孫靜傳:“頃連雨水濁,兵飲多腹痛,令促具罌缶數百口~水。”“澄清”又用於抽象的意義。後漢書範滂傳:“登車攬轡,慨然有~清天下之志。”
[辨]澄,清。在水清的意義上,“澄”與“清”是同義詞。但是“澄”字不像“清”字有那麼多的引申意義。又在使濁水澄清的意義上,用“澄”不用“清”。
952.【渾】
(一)濁,渾濁。老子十五章:“~兮其若濁。”杜甫示從孫濟詩:“汲多井水~。”
(二)混同合為一體。漢書劉向傳:“賢不肖~殺,白黑不分。”孫綽遊天臺山賦:“~萬象以冥觀,兀同體於自然。”(渾萬象:指將自身與萬物渾然合為一體。冥觀:不作明細的觀察。兀:無知的樣子。)引申為未加工[雕琢]的,自然狀態的。晉書王戎傳:“嘗目山濤為璞玉~金。”後代:“~樸”、“~厚”等雙音詞由此發展而來。
(三)副詞。完全,簡直。杜甫春望詩:“白頭搔更短,~欲不勝簪。”
(四)[~~](1)源泉湧流的樣子。舊讀gǔn gǔn。也寫作“混混”。荀子富國:“財貨~~如泉源。”孟子離婁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2)水勢大的樣子。韓愈進學解:“上規姚姒,~~無涯。”(3)混濁的樣子。陸雲九湣:“世~~其難澄。”
953.【安】
(一)安,跟危相對。論語季氏:“蓋均無貧,和無寡,~無傾。”曹植洛神賦:“若危若~。”安又用於使動意義,表示使安,使免於滅亡。史記高祖本紀:“周勃重厚少文,然~劉氏者必勃也。”庾信詠懷詩:“~齊獨未~。”引申為舒服,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韓愈進學解:“~坐而食。”又為安放(後起義)。周邦彥滿庭芳詩:“歌筵畔,先~簟枕,容我醉時眠。”
(二)疑問代詞。何,什麼。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傅?”又用作狀語。怎麼,哪里。論語先進:“~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揚雄解嘲:“又~得青紫?”
954.【閑】
(一)柵欄,養牛馬的圈。漢書百官公卿表:“又龍馬~駒。”引申為道德的範圍。論語子張:“大德不逾~,小德出入可也。”
(二)防止,防閑。易經乾卦:“~邪存其誠。”左傳昭公六年:“是故~之以義。”
(三)熟練,熟習。詩經秦風駟鐵:“四馬既~。”又大雅卷阿:“君子之馬,既~且馳。”這個意義後來也寫作“嫻”。
(四)安靜,鎮靜。淮南子本經:“~靜而不躁。”賈誼鵬鳥賦:“貌甚~暇。”(這裏的“閒暇”是鎮靜不驚的意思。)引申為文雅,不浮躁粗俗。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妖:豔麗。)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嫻”。
(五)清閒,空閒。跟“忙”相對。李白俠客行:“~過信陵飲。”韓愈進學解:“投~置散,乃分之宜。”這個意義本來作“閑”。
[辨]閑,閑。在清閒的意義上,“閑”與“閑”同義。但是要注意:唐詩中許多“閑”字都應該解作安閒,而不應該解作清閒。例如李白獨坐敬亭山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這種“閑”字解作清閒就錯了。
955.【乖】
悖謬,相反,不協調。左傳昭公三十年:“楚執政眾而~。”荀子天論:“則父子相疑,上下~離。”楚辭七諫怨世:“吾獨~剌而無當兮。”陶潛飲酒詩:“疑我與時~。”引申為不順適。元稹遣悲懷詩:“謝公最少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黔婁:古代的窮士。)注意:在古代漢語中,“乖”字不當乖巧、聽話講。
[辨]乖,舛,戾,剌。這四個字是同義詞。“乖”與“舛”意義最近,所以“乖互”又可以說成“舛互”。“戾”的本義是曲,乖戾只是它的引申義。又暴戾的“戾”更與“乖”“舛”不同。“剌(là)”字一般只用於雙音詞中,如乖剌,剌謬等。
956.【互】
(一)交互,交錯。京房易傳:“陰陽交~。”[回~](回互)雙聲連綿字。交錯的樣子。蕭穎士蓬池宴序:“洲島回~。”杜甫宿花石戍詩:“四序本平分,氣候何回~?”[乖~]錯亂。後漢書樂恢傳:“天地乖~,眾物大傷。”
(二)副詞。互相。沈約謝靈運傳論:“欲使宮羽相變,低昂~節。”
957.【繁】
繁多,多種多樣。左傳昭公三年:“於是景公~於刑。”楚辭離騷:“佩繽紛其~飾兮。”蕭統文選序:“自茲以降,源流實~。”引申為繁雜,繁冗。跟“略”相對,又跟“簡”相對。文心雕龍熔裁:“精論要語,極略之體;遊心竄句,極~之體。”又為密。周邦彥滿庭芳詞:“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弦。”[~華]奢侈豪華的生活。杜牧金穀園詩:“~華事散逐香塵。”
958.【煩】
(一)煩躁。素問生氣通天論:“~則喘喝。”引申為煩悶。史記倉公列傳:“病使人~懣。”楚辭哀時命:“惟~懣而盈匈。”(匈:胸。)引申為煩擾。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入耳而不~。”
(二)麻煩。左傳僖公三十年:“敢以~執事。”李商隱蟬詩:“~君最相警。”
(三)繁多,煩瑣。淮南子主術:“法省而不~。”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蠲削~苛,兆民大說。”
[辨]繁,蕃,煩。三字同音。在繁多的意義上,這三個字有共同之處。所以“蕃盛”也可以作“繁盛”,“蕃庶”也可以作“繁庶”,“蕃殖”也可以作“繁殖”,“煩文”也可以作“繁文”,“煩細”也可以作“繁細”。大致說來,“蕃”與“繁”通,“繁”與“煩”通,而“煩”與“蕃”卻很少相通。
959.【急】
(一)性情急躁,沒有耐心。孟子滕文公下:“三月無君則吊,不以~乎?”莊子人間世:“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
(二)迫切,緊急。跟“緩”相對。孟子盡心上:“當務之為~。”荀子王霸:“今君人者~逐樂而緩治國。”(君人:給人做君,統治人。)曹植白馬篇詩:“邊城多警~。”今雙音詞有:“緊~”,“危~”。又指迫切需要的生活資料,生活困難。論語雍也:“君子周~不繼富。”(周:通“賙”。)
(三)快,趕緊。史記秦始皇本紀:“項羽~擊秦軍。”又為急促。周邦彥滿庭芳詞:“~管繁弦。”
“急”字舊讀入聲。
960.【忽】
(一)不注意,不重視,無視。漢書王嘉傳:“~於小過。”又賈誼傳:“願幸毋~。”文心雕龍情采:“采濫~真。”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臣如~至理,君豈棄此物?”現代有雙音詞“~略”,“~視”,“疏~”。
(二)突然。左傳莊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焉。”(悖:通“勃”,勃焉,突然的樣子。)論語子罕:“瞻之在前,~焉在後。”按:在最初的時候,常常是以“忽焉”二字連用來表示突然,後來變為單用“忽”字。楚辭離騷:“~反顧以遊目兮。”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迷花倚石~已暝。”
(三)[忽忽]心裏迷迷糊糊的樣子。宋玉高唐賦:“悠悠~~,怊悵自失。”(怊悵:同“惆悵”。)司馬遷報任安書:“居則~~若有所亡。”又說成雙聲連綿字“恍忽”。宋玉神女賦序:“精神恍~,若有所喜。”(恍:同“恍”。)後來又寫成“恍惚”。
“忽”字舊讀入聲。
961.【但】
只,僅。史記劉敬傳:“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見老弱及羸畜。”曹丕與吳質書:“公幹有逸氣,~未遒耳。”李白蜀道難詩:“~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杜甫客至詩:“~見群鷗日日來。”李商隱無題詩:“曉鏡~愁雲鬢改。”注意:在古代漢語裏,“但”字不當“但是”講。“但是”的意義用“然”,“然而”或“而”來表示。
962.【星】
星。王勃滕王閣詩:“物換~移幾度秋?”[~曆](~曆)天文歷數。司馬遷報任安書:“文史~曆,近乎蔔祝之間。”[~辰]泛指星空。有人以為“星”指火水木金土五星,“辰”指二十八宿。尚書堯典:“曆象日月~辰。”
963.【辰】
(一)十二支的第五位。用來紀日。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庚~,將殯於曲沃。”後來又用來紀年,紀月,紀時。又十二支總稱為十二辰。“浹~”二字連用,表示十二日。左傳成公九年:“浹~之間,而楚克其三都。”
(二)時,特指時運。詩經小雅小弁:“我~安在?”又大雅桑柔:“我生不~。”“良辰”二字連用,指好日子。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良~。”又指好時令。柳永雨霖鈴詞:“應是良~好景虛設。”
(三)星名。北極稱為北辰。論語為政:“譬如北~,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王勃滕王閣序:“天柱高而北~遠。”按:依朱熹說,北辰是北天中心無星處。這是天文學的嚴格說法。其實古人是依一般的說法,以北極星為北辰。周秦時代的北極是小熊座β星,今天北極則是小熊座α星。又特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稱為“大辰”,簡稱為“辰”。也叫“商星”。法言學行:“吾不睹參~之相比也。”(辰星夏季出現,參星冬季出現,所以不能“相比”,並列天空。)按:二十八宿中的房宿、行星中的水星也稱“辰星”。
(四)通“晨”。早晨。詩經齊風東方未明:“不能~夜。”(不能分辨早晨和夜晚。)
964.【嶽】(嶽)
山之尊者。古人以泰山(岱)為東嶽,衡山(霍)為南嶽,華山為西嶽,恒山為北嶽,合稱四嶽。再加上中嶽嵩山(太室),合稱五嶽。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山大而高為崧。)李白俠客行:“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又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965.【丘】(邱)
(一)小土山。莊子胠篋:“夫川竭而穀虛,~夷而淵實。”又則陽:“是故~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引申為山。漢書司馬相如傳:“以登介~。”(介丘:大山。)陶潛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又歸去來辭:“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邱。”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列缺霹靂,邱巒崩摧。”
(二)廢墟。楚辭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為~兮。”王勃滕王閣序:“蘭亭已矣,梓澤~墟。”
(三)墳墓。常以“丘墓”二字連用。司馬遷報任安書:“亦何面目複上父母之~墓乎!”楊惲報孫會宗書:“豈意得全其首領,複奉先人之~墓乎!”“丘”與“邱”本有分別:“丘”是山丘,“邱”是邑名。後來因避孔子諱,山丘的“丘”也寫作“邱”,或省筆為“”。俗又作“丘”。
966.【嶺】
山腰。本作領。漢書嚴助傳:“與轎而隃領。”(隃:同逾。)引申為山。韓愈山石:“清月出~光入扉。”又為一條山(不是獨立的峰)。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側成峰。”又為連綿不斷的山,山脈的干係。王義之蘭亭序:“此地有崇山峻~。”“五嶺”二字連用,指大庾嶺、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在今江西湖南和廣東廣西交界處。漢書張耳傳:“南有五領之戍。”後來“嶺”字獨用,也特指五嶺,而嶺南、嶺表則指今廣東省。晉書吳隱之傳:“朝廷欲革~南之弊。”又晉書滕修傳:“修為廣州牧,宿有威惠,為~表所服。”
[辨]山,嶺。“嶺”字作山腰或一條山講的時候,與“山”大有區別。“橫看成嶺側成峰”,其中的嶺不能解作“山”。但是,“嶺”的引申義則與“山”的意義差不多。“崇山峻嶺”的“嶺”也可說是“山”的同義詞。
967.【棧】
(一)棚車,用木條橫排編成車廂的輕便車子。詩經小雅何草不黃:“有~之車,行彼周道。”又寫作“轏”。左傳成公二年:“醜父寢於轏中。”
(二)方格的木架,放在馬房地上防濕的。莊子馬蹄:“編之以皂~。”顏延之赭白馬賦:“歲老氣殫,斃於內~。”
(三)棧道,在山上用木材架起來修成的道路。漢書張良傳:“良因說漢王燒絕~道。”白居易長恨歌:“雲~縈紆登劍閣。”
注意:古代“棧”字不解作貨棧或客棧。
968.【閣】
(一)複道,用木材架於空中以為道路。戰國策齊策六:“為棧道木~而迎王與後於城陽山中。”劍閣即因閣道得名。白居易長恨歌:“雲棧縈紆登劍~。”引申為樓與樓之間的架空複道,人們經過複道從此樓到彼樓。謝朓和江丞北戍琅琊城詩:“春城麗白日,阿~跨層樓。”引申為一種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樓式建築。王勃滕王閣序:“飛~流丹,下臨無地。”杜牧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
(二)收藏書籍的房子,建在高地上,或者是樓房。漢書揚雄傳:“時雄校書天祿~,上治獄事,使者來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從~上自投下,幾死。”李白俠客行:“誰能書~下,白首太玄經?”
(三)官署。西漢時官府辦公處所稱“閣”。也作“閣”。漢書朱博傳:“於是府丞詣閣,博乃見丞。”陸機答張士然詩:“潔身躋秘~。”(潔:潔。躋jī:登。秘閣:指秘書省。)按:漢時官府機構中的長官居閣(閣)上,吏役在閣下。如漢書朱博傳:“閣下書佐入,博口占檄文,曰:……”後世尊稱人為“閣下”,意思是“閣下的辦事人員”。這是表示不敢直稱其人,而以“閣下辦事人員”相代。與“執事”、“陛下”性質相似。
(四)小門。古詩上山采蘼蕪:“新人從門入,故人從~去。”引申為婦女所居的房屋。周邦彥齊天樂詞:“深~時聞裁翦。”又特指未婚女子所居。木蘭詩:“開我東~門,坐我西~床。”後世女子出嫁叫“出~”。[閨~]“閨”、“閣”都指宮中的小門,連用指宮禁。司馬遷報任安書:“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嚴穴邪?”按:後世“閨閣之臣”專指宦官。“閨閣”又指未婚女子所居的地方。
(五)放下,擱置(後起義)。新唐書劉知幾傳:“~筆相視。”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擱”。引申為存貯,積存。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我見他~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六)忍,禁受(晚起義)。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不住淚眼愁眉。”
[辨]棧,閣。在棧道的意義上,“棧”與“閣”是同義詞。分開來說,“棧”是平鋪的,“閣”是架空的。
969.【甸】
王國四郊之外,周圍五百里為甸服。尚書禹貢:“五百里~服。”引申為郊外,郊野。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
970.【藩】
籬笆。周易大壯卦:“羝羊觸~。”(羝羊:公羊。)“藩”又用於比喻,表示藉以保障、保衛國家的人或地。詩經大雅板:“價人維~。”(價:大;價人,大德之人。)左思詠史:“吾希段幹木,偃息~魏君。”又寫作“蕃”。左傳昭公九年:“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鎮]唐代於地處邊境的州設置十節度使,統轄軍政,以便防禦外患。安史之亂後,內地也普遍置節度使,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對抗中央的軍閥勢力。李尤函穀關賦:“~鎮造而惕息,侯伯過而震惶。”蘇軾指掌圖序:“~鎮強梁於河北。”
971.【苑】
天子遊樂田獵的廣闊場所,其中種植花木,豢養禽獸(不是關起來飼養)。司馬相如上林賦:“不務明君臣之義,正諸侯之禮,徒事爭於遊戲之樂,~囿之大。”杜甫哀江頭:“憶昔霓旌下南~,~中萬物生顏色。”
[辨]囿,苑,園,圃。“囿”“苑”是一類,“園”“圃”是一類。囿、苑是帝王窮奢極侈的遊樂場所。先秦叫囿,漢以後叫苑,“囿”和“苑”是同義詞。“園”和“圃”是農民所有:種樹的叫園,種菜的叫圃。渾言則園圃無別。潘嶽閒居賦序:“灌園粥(鬻)蔬,以供朝夕之膳。”可見“園”也可以種菜。後來“園”字用來表示貴家的花園,才和“圃”字分開了。
972.【隴】
(一)地名。隴山(在陝西、甘肅交界處。漢屬天水郡)。漢書武帝紀:“遂逾~。”陸遊觀長安城圖詩:“日暮風煙傳~上。”又泛指山。孔稚圭北山移文:“及其鳴騶入穀,鶴書赴~。”也作“壟”。孔稚圭北山移文:“於是南嶽獻嘲,北壟騰笑。”
(二)田地分界的高處。史記項羽本紀:“乘勢起~畝之中。”這個意義也寫作“壟”。史記陳涉世家:“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按:後來於(二)義習慣上寫作“壟”。(一)義的地名不能作“壟”。
973.【塹】()
坑,溝。左傳昭公十七年:“環而~之及泉。”後漢書耿弇傳:“城中溝~皆滿。”引申為護城河。史記高祖本紀:“郎中鄭忠乃說止漢王,使高壘深~勿與戰。”南史孔範傳:“長江天,古來限隔南北。”陸遊觀長安城圖詩:“穿~環城笑虜孱。”
974.【墳】
(一)大堤。詩經周南汝墳:“遵彼汝~。”
(二)水中高地。楚辭九章哀郢:“登大~以遠望兮。”
(三)墳墓(後起義)。張衡思玄賦:“睹有黎之圮~。”(有黎:即祝融氏。圮墳:毀壞了的墳墓。)杜甫別房太尉墓詩:“駐馬別孤~。”
(四)經典,遠古的書籍。相傳最古的書是“三墳五典”。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五典八索九丘。”所以遠古的書籍又稱“典~”或“~籍”。陸機文賦:“頤情志於典~。”(頤:養。)蕭統文選序:“概見~籍,旁出子史。”
[辨]丘,墓,墳,塚。在墳墓的意義上,這四個字是同義詞。“丘”與“墓”常常通用,而且常常二字連用。區別開來說,平者為墓,高者為丘。“墳”當墓講,是比較後起的意義;“墳”與“墓”的分別也是高和平的分別,所以禮記檀弓說:“古者墓而不墳。”“塚”是大墳。杜甫曲江詩:“苑邊高塚臥麒麟。”“丘”是大塚,所以趙武靈王的墓稱為“靈丘”,吳王闔閭的墓稱為“虎丘”。
975.【蹊】
人走出來的小路。莊子馬蹄:“山無~隧,澤無舟梁。”史記李將軍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文心雕龍情采:“夫桃李不言而成~,有實存也。”
976.【徑】
(一)小路,不能容車的步道。論語雍也:“行不由~。”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杜甫客至詩:“花~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二)直。枚乘上書諫吳王:“~而寡失。”引申為直徑。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尚有~寸之珠。”左思詠史詩:“以彼~寸莖,蔭此百尺條。”南史劉穆之傳:“一字~尺無嫌大。”
[辨]道,路,塗,蹊,徑。道、路、塗是一類,都是通車的路。“塗”容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泛指則沒有分別。蹊、徑是一類,都是不能通車的路。“徑”常常是直而近的小路,可以通牛馬,而“蹊”則比“徑”更小,只是人們經常踐踏而成的。
977.【汀】
水邊平地。楚辭九歌湘夫人:“搴~洲兮杜若。”王勃滕王閣序:“鶴~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李商隱安定城樓詩:“綠楊枝外盡~洲。”陸遊夜泊水村詩:“臥聞新雁落寒~。”
978.【洲】
水中的陸地。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王勃滕王閣序:“臨帝子之長~。”蘇軾蔔運算元詞:“寂寞沙~冷。”
979.【渚】
水中的小塊陸地,小洲。王勃滕王閣序:“鶴汀鳧~,窮島嶼之縈回。”杜甫登高詩:“~清沙白鳥飛回。”
980.【皋】
水旁高地。楚辭離騷:“步餘馬於蘭~兮。”孔稚圭北山移文:“雖假容於江~,乃纓情於好爵。”“東皋”二字連用,常常表示隱士躬耕的地方。陶潛歸去來辭:“登東~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孔稚圭北山移文:“騁西山之逸議,馳東~之素謁。”王績野望詩:“東~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981.【涯】
水邊。尚書微子:“若涉大水,其無津~。”引申為邊,邊際,盡頭。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而知也無~。”古詩十九首:“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天~]天邊,遼遠的地方。李華吊古戰場文:“布奠傾觴,哭望天~。”馬致遠天淨紗:“斷腸人在天~。”[生~]生活。杜甫杜位宅守歲詩:“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
“涯”字有三種讀音:(1)音宜(yí),支韻。如吊古戰場文押知、疑、之、涯、悲、依、離、斯、夷。(2)音牙(yá),麻韻。如進學解押華、家、涯、牙、誇、葩。(3)音崖(yái),佳韻。第三種讀音比較少見。
982.【塘】
(一)堤。本作“唐”。呂氏春秋尊師:“治唐圃。”淮南子主術:“若發堿決唐。”(堿xián:也是堤。)謝靈運登池上樓詩:“池~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庾信哀江南賦:“連茂苑於海陵,跨橫~於江浦。”唐書地理志:“繞州郭有堤~百八十裏。”按:地名如錢塘、瞿塘、橫塘,都是一種堤壩。
(二)水塘(後起義)。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詩:“蟬聲集古寺,鳥影度寒~。”
983.【垠】
邊,邊際。楚辭遠遊:“其小無內兮,其大無~。”李華吊古戰場文:“平沙無~。”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施及無~。”
[辨]岸,涯,垠。這三個字是同義詞。“岸”的本義是高的水涯,在一般的用途上,“岸”也就是涯。但“涯”的引申義是岸所沒有的。“垠”的本義也是岸,但常見的只有邊際的意義,而且只用在“無垠”這個組合裏。“無涯”與“無垠”不同:“無涯”比較多用於抽象意義,而“無垠”比較多用於具體意義。
984.【輦】
(一)用人推挽的車。戰國策趙策四:“老婦恃~而行。”秦漢以來專指帝後乘坐的車。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玉~縱橫過主第。”(主第:公主的府第。)杜甫哀江頭詩:“昭陽殿裏第一人,同~隨君侍君側。”宋史寇准傳:“瓊即麾衛士進~,帝遂渡河。”(瓊:指高瓊。麾:指揮。)[~下]帝輦之下。指京城。杜牧冬至日遇京使發寄弟詩:“尊前豈解愁家國,~下唯能憶弟兄。”也“~轂下”連用。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轂下。”
(二)[用車]運載。詩經小雅黍苗:“我任我~。”(任:背或扛。)陸遊聞虜亂次前輩韻詩:“~金輸虜庭。”又為乘坐。荀子大略:“諸侯~輿就馬。”杜牧阿房宮賦:“辭樓下殿,~來於秦。”
985.【轂】
車輪中心,有圓孔可以插軸的部分。老子十一章:“三十輻,共一~。”也指稱車。漢書食貨志:“轉~百數。”(百數:指數量多。)“輦~下”連用時,指稱京都。司馬遷報任安書:“待罪輦~下。”
986.【轅】
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莊子達生:“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委蛇wēi yí:鬼物名。)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北~就涇渭。”今成語有“南~北轍”。[~門]古代在軍營前面用兩乘車仰放著,使車轅相向以表示營門,叫做轅門。漢書項籍傳:“見諸侯將入~門。”
987.【轍】
車輪軋出的痕跡。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不知其不勝任也。”王勃滕王閣序:“處涸~以猶歡。”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官渡又改~。”現代有雙音詞“覆~”,又有成語“如出一~”。
988.【簪】
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首飾,古時也用來把帽子別在頭髮上。古代男女都用簪。孔稚圭北山移文:“昔聞投~逸海岸。”杜甫春望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又作用動詞。辛棄疾祝英臺近詞:“才~又重數。”[~纓]指貴人的冠飾。杜甫贈嚴武詩:“身上愧~纓。”
[辨]笄,簪,釵。“笄”就是簪。先秦只說笄,“簪”字在漢以後才有笄的意義。這是辭彙的變遷。“釵”是由兩股簪子合成的,與簪不完全同義。“釵”專用作婦女的首飾,而“簪”則在多數情況下指男人的首飾,這更使“簪”與“釵”區別開來了。
989.【纓】
(一)系冠的帶子,結在下巴的。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揚雄解嘲:“戴縱垂~而談者,皆擬於阿衡。”“長纓”二字連用,表示:(1)長的冠帶。陶潛詠荊軻詩:“雄髮指危冠,猛氣沖長~。”(2)貴官的服飾。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賜浴皆長~,與宴非短褐。”(3)系頸的長繩。漢書終軍傳:“軍自請,願受長~,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成語有“請~”。王勃滕王閣序:“無路請~,等終軍之弱冠。”
(二)馬胸前的革帶。左傳桓公二年:“鞶厲遊~。”(鞶,pán:紳帶。厲:下垂的帶端。遊:通“斿”,旌旗的飾物。)
990.【紱】
(一)讀fú。系印的絲帶(其顏色依品級而定)。漢書匈奴傳:“授單於印~。”又:“解故印~奉上,將率受。”曹植求自試表:“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印系於肘後的腰間,所以說“俯愧”。朱紱:諸侯王的服色。)
(二)禮服(祭服、朝服)之一種,用來蔽膝。用熟皮革製作。易經困卦:“朱~方來。”這個意義原寫作“芾”或“韍”。詩經曹風侯人:“三百赤芾。”漢書王莽傳:“服天子韍冕。”
991.【綬】
用來系印的絲帶,紱。史記蔡澤列傳:“懷黃金之印,結紫~於要。”(要:腰)白居易輕肥詩:“紫~悉將軍。”江淹別賦:“君結~兮千裏。”
992.【衾】(≠衿)
被子。詩經召南小星:“抱~與裯。”(裯chóu:單被。)謝靈運登池上樓詩:“~枕昧節候。”白居易長恨歌:“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寒誰與共?”
[辨]衾,被。小被叫寢衣,大被叫衾。泛指則“衾”“被”沒有分別。但是,在先秦多說“衾”,漢以後用“被”的情況才多起來。
993.【襦】
短襖。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征褰與~。”(褰qiān:褲。)漢書霍光傳:“太后被珠~。”杜甫新婚別詩:“羅~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994.【袂】
袖子。左傳宣公十四年:“投~而起。”王勃滕王閣序:“今晨捧~,喜托龍門。”白居易長恨歌:“風吹仙~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995.【羹】
上古時代的一種肉食。牛肉、羊肉、豬肉都可以做羹。有五味羹:這是肉中加菜、醯(醋)、醢(醬)、鹽、梅。偽古文尚書說命下:“若作和~,爾惟鹽梅。”也有不加菜的羹,叫做 (huò)。又有不加任何調味的羹,叫做大羹(太羹)。禮記樂記:“大~不和。”左傳隱西元年:“未嘗君之~。”此外又有一種菜羹,是窮人吃的。孟子萬章下:“雖蔬食菜~未嘗不飽。”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飯,疏糲亦足飽我饑。”按:上古的羹,一般是帶汁的肉,而不是湯。到了中古以後,羹和湯就差不多了。王建新嫁娘詩:“三日入廚下,洗手作~湯。”
996.【飧】(飧)
晚飯。孟子滕文公上:“饔~而治。”引申為熟食,飯菜。杜甫客至詩:“盤~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997.【絲】
(一)絲。戰國策楚策四:“方將調飴膠~。”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方盡。”[遊~]蟲類所吐的絲,在空中飛蕩,叫做遊絲。庾信春賦:“數尺遊~即橫路。”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百丈遊~爭遶樹。”也省稱絲。杜甫雨詩:“天晴忽放~。”
(二)弦樂。八音之一。韓愈送孟東野序:“金石~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劉禹錫陋室銘:“無~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歐陽修醉翁亭記:“宴酣之樂,非~非竹。”
998.【管】(管)
(一)管樂器之一種,竹制,六孔,像笛。詩經周頌有瞽:“簫~備舉。”孟子梁惠王下:“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籥之音。”引申為泛指管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悲~逐清瑟。”杜牧阿房宮賦:“~弦嘔啞。”周邦彥滿庭芳詞:“急~繁弦。”又泛指管狀的器物。詩經邶風靜女:“貽我彤~。”
(二)古代的一種鑰匙。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引申為掌管,主管。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崔杼淖齒~齊。”(淖齒:人名。)漢書食貨志:“~在縣官。”辛棄疾祝英臺近詞:“都無人~。”
999.【弦】
(一)弓的弦。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常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常佩~以自急。”史記李將軍列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而倒。”曹植白馬篇詩:“控~破左的,右發摧月支。”引申為指弦形的月亮。杜甫初月詩:“光細~初上,影斜輪未安。”有上弦,有下弦。杜甫月詩:“萬裏瞿唐月,春來六上~。”
(二)琴瑟的弦,絃樂器的弦。論語陽貨:“聞~歌之聲。”莊子徐無鬼:“鼓之,二十五~皆動。”這個意義又寫作“弦”。李端聽箏詩:“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周邦彥滿庭芳詞:“急管繁弦。”
[辨]弦,弦。“弦”與“弦”本是同一個詞。原寫作“弦”。後人區別開來,弓弦的弦寫作“弦”,琴瑟的弦寫作“弦”。
1000.【鼓】
(一)名詞。鼓。論語先進:“小子鳴~而攻之可也。”左傳成公二年:“師之耳目,在吾旗~。”
(二)動詞。擊鼓。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鐘鼓,弗~弗考。”(考:敲。)特指擊鼓進軍,發起攻擊。左傳莊公十年:“公將~之。”又僖公二十二年:“不~不成列。”(不進攻未成陣列的軍隊。)孟子梁惠王上:“填然~之。”引申為敲擊[樂器]。詩經小雅白華:“~鐘於宮。”易經離卦:“不~缶而歌。”又為彈奏[絃樂器]詩經小雅鹿鳴:“~瑟吹笙。”論語先進:“~瑟希。”司馬遷報任安書:“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琴。”
(三)振動,使振動。易經系辭上:“~之舞之以盡神。”又“~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莊子盜蹠:“搖唇~舌,擅生是非。”又特指鼓風冶鐵。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一~鐵以鑄刑鼎。”史記貨殖列傳:“即鐵山~鑄。”現代有雙音詞“~動”,“~舞”。
1001.【鼙】(鞞)
騎鼓。常以鼓鼙(或鼙鼓)二字連用,表示進軍的鼓。禮記樂記:“君子聽鼓~之聲,則思將帥之臣。”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又表示戰事。杜甫出郭詩:“故國猶兵馬,他鄉亦鼓~。”
1002.【僚】
官府,官職。詩經大雅板:“我雖異事,及爾同~。”又小雅大東:“百~是試。”左思詠史詩:“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又寫作“寮”。左傳文公七年:“吾嘗同寮,敢不盡心乎?”引申為同事。世說新語雅量:“劭在郡卒,雍盛集~屬,自圍棋。”(雍:劭之父。)
1003.【群】
羊群,獸群。詩經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又吉日:“或~或友。”(獸三為群,二為友。)引申為人群,物群。禮記檀弓上:“吾離~而索居。”周易系辭上:“物以~分。”“不群”二字連用,表示卓越,與一般人不同。左思詠史詩:“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又用作定語,表示眾。陶潛詠荊軻詩:“四座列~英。”王勃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公。”
1004.【輩】
同類,同流品,同等級,同輩份。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薦寵下~。”杜甫贈李邕詩:“古人不可見,前~誰複繼?”引申為[某物]之類。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顧惟螻蟻~,但自求其穴。”又為[某人]等。杜甫上水遣懷詩:“中間屈賈~,讒毀竟自取。”“此輩”二字連用,表示這等人。杜甫歲晏行:“高馬達官厭酒肉,此~杼柚茅茨空。”“我~”,“汝~”,“爾~”,“君~”,“卿~”二字連用時,“輩”字也都是等的意思。晉書王衍傳:“然則情之所鐘,正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