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律(上)

字数:5161

《詩經》《楚辭》以後,詩歌的形式不斷有新的發展。唐代律詩興起以後,詩歌更有了嚴密的格律。不瞭解詩歌的形式格律,將影響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談不上充分地欣賞。本單元兩節通論,將扼要地談談從漢至唐宋時代詩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後的詞律和曲律則將在下一單元的通論裏敍述。

(一)詩體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二)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

漢魏六朝詩以五言詩為主,此外,也有四言詩、六言詩、七言詩等。五言詩可舉古詩十九首為例。四言詩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七言詩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詩非常少見,不舉例。樂府又有雜言詩。所謂雜言,是說詩句的字數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雜言的樂府詩是很常見的。這對後人的古風有相當大的影響。例如李白,他就很喜歡寫雜言的古風。

就語言的形式說,漢魏六朝詩和散文的區別並不很大。五言詩(或四言詩、七言詩)只有兩點不同於散文:(一)每句字數一定;(二)押韻。至於雜言詩就更和散文近似,因為除了有韻以外,和散文就沒有什麼顯著的差別了。當然,雜言詩的句子一般要比散文的句子短些,但是那很難說就是雜言詩的語言特點。隨著駢體文的興起,魏晉以後的詩比較多用對仗。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和謝朓的《晚登三山遠望京邑》都是對仗很多的,特別是《登池上樓》,二十句中竟有十八句用了對仗。但是這也不成為這個時期的詩歌語言特點,因為當時一般的散文,由於受到駢體文的影響,也喜用對仗。再說這個時期詩用對仗是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的;用對仗,只是一種修辭手段,不是形式格律上的固定要求。

從另一方面說,多用口語辭彙卻是漢魏六朝詩的特點。樂府歌辭多數來自民間,口語辭彙固然非常顯著。例如: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有所思)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有所思)

長跪問故夫,新人複何如?(上山采蘼蕪)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上山采蘼蕪)

就是當時文人的作品,也是比較接近口語的。例如: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古詩迢迢牽牛星)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報書與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詩歌口語化,這是優良的傳統。唐詩宋詞都是循著這條道路發展的。至於元曲,那就更加口語化了。

(三)漢魏六朝詩的句式

漢魏六朝詩的句式,上承詩騷,下啟唐宋。現代民歌的句式,和漢魏六朝詩也有一定的繼承關係。

句式和字數是有密切關係的。偶字句和奇字句是顯然不同的兩個類型。所謂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謂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詩經》和《楚辭》的《離騷》《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類。《詩經》以四字句為主要形式;《楚辭》以六字句為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內,例如《離騷》的“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詩騷的偶字句發展為漢賦、六朝賦以及駢體文的句式。

《詩經》和《楚辭》也有一些奇字句。例如《靜女》:“俟我於城隅”,“匪女之為美”;《離騷》:“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這是五字句。又如《七月》:“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離騷》:“謠諑謂餘以善淫”,“夫孰異道而相安”。這是七字句。但是我們一般不說五言詩和七言詩始於詩騷,因為詩騷中沒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詩和七言詩的一般句式也和詩騷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這一點下文還要談到。

真正的五言詩起源於西漢的民謠,文人寫的五言詩則是到東漢才出現的(注:蕭統《文選》載有李陵蘇武的詩,徐陵《玉臺新詠》以古詩十九首中的八首為枚乘所作,那是靠不住的。)。七言詩又比五言詩出現得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注:柏梁臺聯句大概是偽託的,見下文1509頁。張衡的《四愁詩》不是純粹的七言。)。

現在討論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詩的一般句式是二二,這就是說全句的節奏是二字加二字,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是一致的,這種句式繼承了《詩經》的傳統。試舉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裏的幾句為例: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湧起

五言詩的一般句式是二三,這就是說全句的節奏是二字加三字。這種句式是四言的擴展。在二二的當中插入一個音,或在後面加添一個音,就成為五言。這樣,二三可以細分為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

纖纖--擢素手 劄劄--弄機杼(古詩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飛猱 俯身--散馬蹄(曹植白馬篇)

金張--籍舊業 七葉--珥漢貂(左思鬱鬱澗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細分為二一二)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古詩迢迢牽牛星)

借問--誰家子 幽並--遊俠兒(曹植白馬篇)

鬱鬱--澗底松 離離--山上苗(左思鬱鬱澗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細分為二二一)

七言詩的一般句式是四三。這是五言的擴展,因此細分起來是二二三。試舉曹丕的《燕歌行》為例: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慊慊思歸--戀故鄉 何為淹留--寄他方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全篇詩的句式都是四三,這裏只摘引了八句。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細分為二二,後三字可以細分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見,五言詩七言詩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詩經》《楚辭》裏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所有的詩句都是依照這種句式寫成的。例如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以觀滄海”、“若出其裏”、“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詩《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淵明《飲酒》第五首的“而無車馬喧”,第九首的“且共歡此飲”是一四;第九首的“問子為誰歟”是一三一。但是這些比較特別的句式不是詩句的主要形式,對後代的影響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來說的。至於來自民間的樂府,句式就比較自由了。

(四)漢魏六朝詩的用韻

漢魏六朝詩的韻例,繼承了詩騷的傳統。四言詩和五言詩一般是隔句為韻,也就是說偶句的末一字用韻。例如古詩《迢迢牽牛星》的韻腳是“女,杼,雨,許,語”;左思《鬱鬱澗底松》的韻腳是“苗,條,僚,朝,貂,招”。偶然有一般押韻處而不用韻的,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個例子。但是這只是極其個別的情況,後人也沒有仿效的。

五言詩首句可以不入韻,也可以入韻。首句不入韻的情況比較常見,不必舉例。首句入韻的例如: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上山采蘼蕪)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曹植白馬篇)

五言詩以不換韻為比較常見,但也可以換韻。例如古詩《行行重行行》的韻腳是:│離,涯,知,枝‖遠,緩,返,晚,飯│,共用兩個韻。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的韻腳是:│窟,骨,卒‖程,聲,城‖裏,婦‖舍,住‖子,鄙,子‖舉,脯,柱‖君,關,全│,共用七個韻。換韻後的第一句有的入韻,有的不入韻。這裏不再舉例。

七言詩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韻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後人把這種七言詩叫做“柏梁體”,因為相傳漢武帝作柏梁臺,與群臣共賦七言聯句,就是句句入韻(注:偽託的柏梁臺聯句,全詩二十五句,句句押韻,一韻到底。例如:“日月星辰和四時,驂駕駟馬從梁來。郡國士馬羽林材,和撫四夷不易哉!……”)。其實句句入韻的七言詩,與其稱為柏梁體,不如稱為漢魏古體,因為漢魏時代就只有這一類七言詩。直到鮑照才寫了一些隔句為韻的七言詩(注:例如他的《擬行路難》其一《瀉水置平地》和其三《對案不能食》。)。

來自民間的雜言樂府詩,在韻例方面,比五言詩、七言詩都要自由一些。試看《戰城南》:

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這一段前兩句不押韻,後三句句句押韻。《有所思》的韻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韻腳,“乃在大海南”、“雙珠玳瑁簪”、“聞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紹繚之”、“拉雜摧燒之”兩句;“繚”和“燒”押韻。後九句的韻腳則是“之灰思之颸之”;其中“兄嫂當知之”和“東方須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認為押韻。《有所思》押韻的情況畢竟是個別的,雜言樂府詩主要還是隔句韻和句句韻。

有一點值得提一提,漢魏六朝的文人詩一般是避免重韻的,樂府詩卻不避重韻,例如《上山采蘼蕪》既有“新人複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也有類似的情況。

以上談的是韻例。至於漢魏六朝詩的韻部系統,由於這一時期沒有韻書留傳於世,而作品的地域分佈又比《詩經》時代廣闊,所以還不容易弄清楚。大致說來,漢魏古詩的用韻接近先秦韻部,晉以後的詩韻,越到後來越接近隋唐韻部。依照一般的看法,漢魏詩的用韻是比較寬的。我們可以用合韻的眼光來瞭解漢魏時代的寬韻。例如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韻腳是“海,峙,茂,起,裏,志”,就是之幽合韻,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合韻不是漫無標準的,必須鄰韻才能通押。

(五)唐詩的用韻

唐代產生的近體詩,押韻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注:長律也是偶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或絕句,首句可以用韻,也可以不用韻。本單元文選中,律詩首句入韻的如王維的《終南山》、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馬嵬》、陸遊的《黃州》等(注:本文討論近體詩,以唐詩為主,但是唐以後的詩在格律上完全和唐詩一樣,所以我們也舉本書文選中的宋詩為例,後同。);絕句首句入韻的如杜牧的《泊秦淮》等。律詩首句不入韻的如李白的《贈孟浩然》、杜甫的《客至》等;絕句首句不入韻的如杜甫的《八陣圖》、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唐以後的古風和樂府在韻例方面和漢魏六朝詩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七言詩以隔句用韻為常,句句用韻為變;上文所說的柏梁體這個名稱,就是用來跟當時的常體相區別的。

唐詩的韻部和前代大不相同。不僅和上古的韻部大不相同,和魏晉的韻部也不相同。宋代以後,凡做詩的,都依照唐人的韻部,因此有必要簡單介紹唐代的詩韻。

隋陸法言著《切韻》,盛行於世。這部書一共分為206韻。206韻分得太細,也不完全符合當時的語音,不便於押韻,所以唐代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南宋時代,平水劉淵索性把同用的韻合併起來,成為107韻,後人又減為106韻,這106韻被稱為平水韻(注:此用舊說。錢大昕以平水韻屬之平水王文鬱,見《十駕齊養新錄》卷五。),一般就叫作“詩韻”。唐代詩人雖然不是依照平水韻用韻的,但是他們既然依照“同用”“獨用”的規則,那麼平水韻正可以用來說明唐人的用韻。現在列舉106韻的韻目如下: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一東 一董 一送 一屋

二冬 二腫 二宋 二沃

三江 三講 三絳 三覺

四支 四紙 四置

五微 五尾 五未

六魚 六語 六禦

七虞 七麌 七遇

八齊 八薺 八霽

-- -- 九泰

九佳 九蟹 十卦

十灰 十賄 十一隊

十一真 十一軫 十二震 四質

十二文 十二吻 十三問 五物

十三元 十三阮 十四願 六月

十四寒 十四旱 十五翰 七曷

十五刪 十五潸 十六諫 八黠

(以上上平聲(注:平聲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是因為平聲字多,分為兩卷;上平聲等於平聲上卷,下平聲等於平聲下卷。))

一先 十六銑 十七霰 九屑

二蕭 十七篠 十八嘯

三肴 十八巧 十九效

四豪 十九皓 二十號

五歌 二十哿 二十一個

六麻 二十一馬 二十二禡

七陽 二十二養 二十三漾 十藥

八庚 二十三梗 二十四敬 十一陌

九青 二十四迥 二十五徑 十二錫

十蒸 -- -- 十三職

十一尤 二十五有 二十六宥

十二侵 二十六寢 二十七沁 十四緝

十三覃 二十七感 二十八勘 十五合

十四鹽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豔 十六葉

十五鹹 二十九豏 三十陷 十七洽

(以上下平聲)每一韻有哪些常用字,可查閱本書附錄《詩韻常用字表》。

下麵談談近體詩和古體詩用韻的特點:

(1)近體詩一般只押平聲韻,仄韻的近體詩非常罕見。本單元文選中王維《雜詩》、柳宗元《江雪》是押仄聲韻的。兩首詩都是絕句。現在再舉杜甫的《丁香》為例: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

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豔。

深栽小齊後,庶近幽人占。

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這是一首五律,押的是去聲豔韻。

(2)近體詩用韻的要求很嚴格。無論律詩、長律或絕句,都必須一韻到底,而且不許鄰韻通押(注:早期近體詩格律未嚴,有的作家偶爾也用鄰韻通押,如王維《輞川間居贈裴秀才迪》的韻腳是“湲,蟬,煙,前”,就是元先通押,“湲”屬元韻,“蟬”“煙”“前”屬先韻。)字數多的寬韻,如東韻、支韻、先韻、陽韻、庚韻、尤韻等,固然不能與鄰韻通押;就是字數少的窄韻,如微韻、文韻、刪韻、蒸韻、侵韻等,也不能與鄰韻通押。試舉本單元文選中的作品為例。李白的《贈孟浩然》、杜甫的《別房太尉墓》是押文韻,杜甫的《登樓》、《春望》是押侵韻,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一)、陸遊的《觀長安城圖》是押刪韻,杜牧的《將赴吳興登樂遊原》是押蒸韻,都沒有“出韻”的情況。不過如果首句入韻時,詩人卻往往借用鄰韻字來作為首句的韻腳;這種做法中晚唐漸多,到了宋代,甚至成為風氣。蘇軾《題西林壁》首句末字借冬韻的“峰”字,和東韻的“同”“中”二字為韻,就是一個例子。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認為近體詩押韻也很寬,也有合韻的情況,因為這只限於第一句,而第一句實際上可以說是多餘的韻腳,入韻與否是自由的。

(3)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和入聲韻,不同聲調一般是不相押的,只有上聲韻和去聲韻偶然可以相押。白居易的《長恨歌》除“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上去相押外,其他則是平上去入分別相押(注:本書文選中蘇軾的《荔枝歎》:“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子”、“痏”是紙韻,“瑞”是置韻,也是上去相押。)。

(4)古體詩押韻比近體詩寬,鄰近的韻可以通押。例如李白的《俠客行》是庚青二韻通押(注:《俠客行》是偶句押韻,全詩十三個韻字,除“星”“經”是青韻字外,其他都是庚韻字。),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質物月曷黠屑六韻通押(注:這六個入聲韻的收音都是-t。)。又如白居易《長恨歌》中的: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這是語韻和麌韻通押。“女”是語韻,“土”和“戶”是麌韻。此外還有送宋通押、陌錫通押、禦遇通押等例子。

古漢語通論(三十)


古漢語通論(二十九)詩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