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蠹(節錄)

字数:3622

五蠹(節錄)¹

儒以文亂法²,俠以武犯禁³,而人主兼禮之⁴,此所以亂也。夫離法者罪⁵,而諸先生以文學取⁶;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⁷。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⁸。雖有十黃帝⁹,不能治也。故行仁義者非所譽¹⁰,譽之則害功¹¹;工文學者非所用¹²,用之則亂法。楚之有直躬¹³,其父竊羊而謁之吏¹⁴。令尹曰:“殺之¹⁵。”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¹⁶,報而罪之¹⁷。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¹⁸。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¹⁹,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²⁰。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²¹。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²²,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²³,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²⁴。

¹蠹(dù),蛀蟲。韓非認為儒者,遊俠,縱橫家,患禦者(國君的近臣),商工之民,都是對國家有害的人,故合稱為五蠹。他在斥責“五蠹”的同時,還抨擊了時政,從正面提出了重農尚武,以法制治國的主張。這篇文章是韓非闡發自己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²儒,儒家。文,指古代文獻經典。法,法制。

³俠,遊俠。禁,禁令。

⁴人主,指國君。兼禮之,都以禮對待他們。

⁵離,通罹(lí),觸犯。罪,治罪。

⁶諸先生,指上文所謂“儒”。文學,與上文的“文”同義,不是現代所謂“文學”。取,錄用。被動用法。

⁷以私劍養,意思是靠著行刺的行徑被養。

⁸法,指法之所非。趣,通取,指君之所取。上,指上之所養。下,指吏之所誅。這是說這四種情況自相矛盾而沒有一定的標準。

⁹黃帝,軒轅氏,傳說中遠古時代的好帝王。

¹⁰非所譽,不是〔應當〕稱譽的人。

¹¹功,指耕戰之事。

¹²工,擅長,精通。

¹³之,為“人”字之誤(依松皋圓說。見《韓非子纂聞》)。直躬,直身而行的人(指品行,參用朱熹說,見《論語集注》)。

¹⁴謁之吏,向官吏報告這件事。謁,稟告。

¹⁵令尹,楚官職名,相當於後代的宰相。之,指直躬。

¹⁶認為他對君忠,對父親卻不孝。曲,不直,這裏指不孝。

¹⁷報,判決。罪,治罪。

¹⁸暴,下淩上叫暴,這裏指不孝。

¹⁹北,敗走。

²⁰舉,舉薦。上,用如動詞。上之,使之上,等於說置之上位。

²¹背臣,叛臣。

²²楚奸,楚國壞人的犯罪行為。上聞,向上報告使國君瞭解。聞,使動用法。

²³舉,指稱讚。

²⁴幾,庶幾,希望。




--------------------

古者蒼頡之作書也¹,自環者謂之“私”²,背私謂之“公”³。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⁴。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⁵。然則為匹夫計者⁶,莫如修行義而習文學⁷。行義修則見信,見信則受事⁸;文學習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顯榮⁹。此匹夫之美也。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有政如此,則國必亂,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¹⁰。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¹¹;拔城者受爵祿¹²,而信廉愛之說;堅甲厲兵以備難¹³,而美薦紳之飾¹⁴;富國以農,距敵恃卒¹⁵,而貴文學之士;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¹⁶:舉行如此¹⁷,治強不可得也¹⁸。國平養儒俠¹⁹,難至用介士²⁰,所利非所用²¹,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²²,而遊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

¹蒼頡,相傳為黃帝的史官,據說我國的文字是由他創造的,其實文字是人民群眾的創造。書,指文字。

²自環,自繞。私,盧文弨曰:“說文引作自營為厶,營環本通用,私當作厶。”按,古文“厶”作“ ”,所以說“自環者謂之私”。

³公,從“八”從“厶”,“八”等於說背,有“相違背”的意思。

⁴固,本來。以,通已。

⁵現在認為公私利益一致,那是沒有經過仔細考察的毛病。同利,指公私的利益相同。

⁶計,計畫,考慮。者,語氣詞。

⁷“行”當作“仁”,下句“行義修”的“行”同此(依王先慎說)。

⁸受事,指接受國君委任的工作。

⁹顯榮,顯貴榮耀。

¹⁰不兩立,等於說不並存。

¹¹高,意動用法,以......為高,這裏有“推崇”的意思。

¹²拔,指攻陷。

¹³堅,堅固,使動用法。甲,甲胄。厲,通礪,磨。備,防備。

¹⁴美,意動用法,以......為美。薦,通?

,插的意思。紳,衣帶。儒者的服裝,要插笏(音hù,古代朝見時所拿的手版)於衣帶間,所以稱薦紳。

¹⁵距,通拒。恃,依靠。

¹⁶廢,指棄而不用。屬,略等於現代的“輩”。

¹⁷舉行,等於說措施。

¹⁸治,和亂相對,指國家太平。強,強盛。

¹⁹平,太平。

²⁰介士,即甲士。

²¹國家給以利益的人不是國家要用的人。

²²服事,即服役。服事者,泛指從事勞動的人。簡,這裏有怠慢、荒廢的意思。




--------------------

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¹,而國愈貧;言耕者眾,執耒者寡也²。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³,而兵愈弱;言戰者多,被甲者少也⁴。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⁵;賞其功⁶,必禁無用⁷;故民盡死力以從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⁸;戰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貴也。今修文學,習言談,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⁹。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¹⁰,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¹¹,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¹²,以斬首為勇。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¹³,動作者歸之於功¹⁴,為勇者盡之於軍¹⁵。是故無事則國富¹⁶,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¹⁷。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釁¹⁸,超五帝侔三王者¹⁹,必此法也。

¹商,商鞅,秦孝公之相。管,管仲。法,指有關法令方面的書。家,每家。

²耒(lěi),犁。

³孫,孫武,春秋時吳國人,或指戰國時齊國的孫臏。吳,吳起,先為魏文侯將,後為楚悼王相。他們都是有名的軍事家。

⁴言戰,談論戰略。被,通披。被甲,指參加戰鬥。

⁵明主用人的力,不聽人的空言。兩個“其”字都是泛指。

⁶其,也是泛指。

⁷無用,指對國家沒有用處的儒家和遊俠的活動。

⁸以富,靠〔耕種〕富足起來。

⁹事智,從事智力活動,指“修文學”“習言談”。用力,指從事耕戰等體力勞動。

¹⁰書簡,就是書籍。簡,竹簡,上古沒有紙,把文字寫在竹簡上,稱為簡策。書簡之文,就是上文所謂文學。

¹¹先王之語,古聖王的遺言遺教。

¹²捍,通扞,幹犯。即指上文“俠以武犯禁”。

¹³軌,用如動詞,這裏有“遵循”的意思。

¹⁴動作者,指勞動人民。歸,使動用法。功,指農耕之事。

¹⁵盡之於軍,使他們全部到軍隊中去服務。

¹⁶無事,無戰事,指國家太平。

¹⁷資,等於說資本。王資,建立王業的資本;這是比喻。

¹⁸畜,通蓄。承,通乘,指趁機會。釁(xìn),縫隙,這裏引申為破綻、弱點的意思。

¹⁹侔(móu),相等。五帝,說法不一,一般是指黃帝,顓頊(zhuān yū),帝嚳(kù),堯,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

今則不然。士民縱恣於內¹,言談者為勢於外²。外內稱惡³,以待強敵,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從衡之黨,則有仇讎之患,而借力於國也⁴。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皆非所以持國也⁵。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⁶,則遇敵受禍矣!”事大未必有實⁷,則舉圖而委⁸,效璽而請兵矣⁹。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地削則國削,名卑則政亂矣。事大為衡,未見其利也,而亡地亂政矣。人臣之言從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則失天下¹⁰,失天下則國危,國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實,則起兵而敵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¹¹,有疏則為強國制矣。出兵則軍敗,退守則城拔。救小為從,未見其利,而亡地敗軍矣。

¹士民,指儒士,遊俠。縱,放肆。恣,驕橫。內,指國內。

²言談者,指縱橫家。為勢於外,指藉國外的力量造成自己的權勢。外,指國外。

³稱,舉,行。

⁴大意是群臣中向國君談外交事務的人,不是屬於合縱家或連橫家一黨,就是個人有仇怨,而想借國家的力量報私仇。外事,外交事務。分,指分屬。非......則,不是......就是。從,通縱,即合縱。戰國時蘇秦倡合縱之說,說服六國共同對秦。衡,通橫,即連橫。為了對付合縱,張儀倡連橫之說,使六國各自和秦結成聯盟,以便各個擊破。患,一本作“忠”。

⁵持國,保持住國家。

⁶事大,事奉大國。

⁷實,指實際行動。“未”是衍文,下文“救小未必有實”中的“未”同此(依俞樾說,見《諸子平議》)。

⁸圖,地圖。委,交付。

⁹效,獻。璽,國君的印。請,指請求大國發落。“兵”字是衍文(依俞樾說,見《諸子平議》)。

¹⁰失天下,指失去天下人的信任。

¹¹王先慎認為“交”當作“敵”。以“敵”為是。這兩句大意是:援救小國未必一定能使它存在,而以大國為敵,未必一定不會有疏忽。




--------------------

是故事強,則以外權市官於內¹;救小,則以內重求利於外²,國利未立,封土厚祿至矣;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事成則以權長重³,事敗則以富退處⁴。人主之聽說於其臣,事未成而爵祿已尊矣。事敗而弗誅,則遊說之士,孰不為用矰繳之說⁵,而徼幸其後⁶?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者之浮說,此其故何也⁷?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當否之言⁸,而誅罰不必其後也⁹。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¹⁰。”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則不可攻也;強則能攻人者也,治則不可攻也。治強不可責於外,內政之有也¹¹。今不行法術於內,而事智於外,則不至於治強矣¹²。

¹外權,國外的權勢。市,買。市官,指獵取官位。內,指國內。

²重,指權勢。內重,指國內權勢。外,指國外。

³以權長重,指縱橫家憑藉權勢在國內得到長期重用。

⁴退處,指隱居。

⁵矰繳,見《戰國策·莊辛說楚襄王》注。矰繳之說,指縱橫家用來獵取功名富貴的虛言浮辭。

⁶這句是說,縱橫家希望事敗之後能徼幸地免禍。其後,指事敗以後。

⁷國君甘願冒著破國亡主的危險,去聽縱橫家的空談,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此”“其”都是指示代詞,指上面的話。

⁸當(dàng),適當。否,這裏指不適當。

⁹在縱橫家事敗以後沒有堅決給他們懲罰。必,一定,有“堅決執行”的意思。不必其後,等於說“不必於其後”。

¹⁰王(wàng),統一天下。“大”“小”都指外交活動的效果。

¹¹責,求。外,這裏指外交活動。有,取。內政之有,從內政中取得。

¹²至,達到。此處有刪節。




--------------------

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遊食之民少而名卑¹,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²。今近習之請行³,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奸財貨賈得用於市⁴,則商人不少矣。聚斂倍農⁵,而致尊過耕戰之士⁶,則耿介之士寡⁷,而高價之民多矣⁸。

¹遊食之民,指沒有定居的人,如商賈,工匠等。

²趣,通趨,“寡”字當為衍文(依《韓非子纂聞》)。本務,根本的事務,指農業。“趨”當為“外”(依王先慎說)。外,用如動詞,有“排斥”“疏遠”的意思。末作,不重要的行業,指工商。

³近習,指國君左右親近的人。請,指近習的請求。行,實行。

⁴貨賈(gǔ),指投機的商業活動。用,這裏有“施行”的意思。

⁵這是說商人聚積的錢財比農民的收入要多一倍。

⁶致尊,指得到社會的尊重。過,超過。

⁷耿介,光明正大。

⁸“高價”當為“商賈”(依《韓非子纂聞》)。




--------------------

是故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¹,盛容服而飾辯說²,以疑當世之法³,而貳人主之心⁴。其言古者⁵,為設詐稱⁶,借於外力,以成其私⁷,而遺社稷之利⁸。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⁹,而犯五官之禁¹⁰。其患禦者¹¹,積於私門¹²,盡貨賂¹³,而用重人之謁¹⁴,退汗馬之勞¹⁵。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¹⁶,聚沸靡之財¹⁷,蓄積待時¹⁸,而侔農夫之利¹⁹。--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²⁰,亦勿怪矣。

¹以,而。籍,通藉,憑藉。籍仁義,指憑藉仁義進行說教。

²盛,整。盛容服,指講究容貌服裝。飾辯說,修飾辭令。

³疑,惑亂。

⁴貳,不專一,這裏是使動用法。

⁵“古”當為“談”(依顧廣圻說,見《韓非子識誤》)。

⁶為,通偽。為設,虛構事實。詐稱,說謊弄假。

⁷私,指個人利益。

⁸遺,丟掉,不管。

⁹徒屬,黨徒。

¹⁰五官,指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之禁,泛指國家的禁令。

¹¹患禦,等於說近習。

¹²私門,指貴族世卿之門。

¹³盡,用作動詞,指搜括盡。

¹⁴用,採用,接受。重人,指有權勢的重要人物。謁,請托。

¹⁵汗馬之勞,指戰功。

¹⁶苦,粗劣。窳(yǔ),有毛病。

¹⁷商人工匠積聚了許多供人揮霍的財物。沸糜,奢侈揮霍。

¹⁸囤積貨物,等待時機。

¹⁹侔,通牟,謀取。

²⁰削滅,被動用法。朝,朝廷。


韓非子常用詞(五) 6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