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字数:658

莊子名周,戰國時蒙(在今河南商邱縣)人。生卒年月不詳,大約和孟子同時或稍後。莊子曾做過蒙漆園吏,是一個小官,一生過著窮苦的生活。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一書,包括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一向認為內篇大體是莊周自著,外篇、雜篇則是莊周後學所作。

莊子認為一切事物經常在變化著,人對這種變化是無可奈何的,只有服從。因此他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鬥爭。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連人的認識也是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質的差別,說什麼大小、貴賤、壽夭、生死、是非、善惡、得失、榮辱等都是一樣的,要求人們在無是非、無得失、無榮辱的虛無飄渺的境界中逍遙漫遊。他極力否定現實,主張消極地逃避現實,脫離社會。在政治上,他反對人間的一切措施,要求社會毀掉一切文明,回到最原始的時代。這些思想對後世起了使人消極頹廢的作用。

不過莊子的思想也有他積極的一面。他痛恨並無情地揭露了當時那個“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不合理的社會,他拒絕和統治者合作,鄙視富貴利祿,並辛辣地嘲笑那些追求名利的人。這對以後封建社會裏某些知識份子的反禮教、反封建統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影響很大。

古人給《莊子》作注的有晉代的司馬彪、孟氏、崔撰、向秀、郭象五家,現存的只有郭注本十卷。唐代有成玄英為郭象注作疏。清代有王先謙的《莊子集解》和郭慶藩的《莊子集解》。今人劉武的《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對王先謙的集解有不少的糾正和補充,也值得參考。

北冥有魚(逍遙遊)

不龜手之藥(逍遙遊)

庖丁解牛(養生主)

胠篋(節錄)

百川灌河(秋水)

莊子釣於濮水(秋水)

惠子相梁(秋水)

運斤成風(徐無鬼)

曹商使秦(列禦寇)


(四)北冥有魚(逍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