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室
《爾雅·釋宮》:“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宮和室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宮是總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圍牆包著,室只是其中的一個居住單位(注:上古宗廟也稱宮室,這裡不討論。)。
上古時代,宮指一般的房屋住宅,無貴賤之分。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說:“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注:見本書第一冊303頁。)秦漢以後,只有王者所居才稱為宮。
古代宮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築物的內部空間分為堂、室、房。前部份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禮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後面是室,住人。室的東西兩側是東房和西房。整幢房子是建築在一個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階。要進入堂屋必須升階,所以古人常說“升堂”。《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上古堂前沒有門,堂上東西有兩根楹柱。堂東西兩壁的牆叫序,堂內靠近序的地方也就稱為東序、西序。堂後有牆和室房隔開,室和房各有戶和堂相通。古書上所說的戶通常指室的戶。東房後部有階通往後庭。
室戶偏東。戶西相應的位置有一個視窗叫牖。《論語·雍也》說:“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室還有一個朝北的視窗叫向,《說文》說:“向,北出牖也。”《詩經·豳風·七月》說:“塞向墐戶。”(注:見本書第二冊494頁。)
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坐位以室的戶牖之間朝南的方向為尊,所以古書上常說“南面”。室內的坐位則以朝東的方向為尊。《史記·項羽本記》說:“項王、項伯東向坐。”又《魏其武安侯列傳》說,田蚡“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自坐東鄉,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注:見本冊731頁。),可見漢代還是這種習俗。
漢代文獻上常常提到閣和廂,這是堂的東西兩側和堂毗連平行的房子,和後世閣廂的概念不盡相同。上文說,堂東西有牆叫序。序外東西各有一個小夾室,叫東夾、西夾,這就是閣(注:漢代閣又指小門。)。東夾、西夾前面的空間叫東堂、西堂,這就是廂。閣和廂有戶相通,廂前也有階。樂府詩《雞鳴》篇:“鳴聲何啾啾,聞我殿東廂。”東廂就是東堂,殿就是前面所說的堂屋。《說文》說:“堂,殿也”,秦漢以前叫堂不叫殿,漢代雖叫殿,但不限於帝王受朝理事的處所,後來殿才專用於宮廷和廟宇裡的主要建築。
以上所說的大致可以代表上古宮室主體建築的基本法式。當然,從帝王宮殿到小康之家,宮室的豐儉崇卑是各不相同的,歷代宮室制度也有變化發展,這裡不能一一敘述。
漢代帝王宮殿和將相之家還有廊廡。《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說,孝景帝拜竇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竇嬰把所賜金“陳之廊廡下”。顏師古說:“廊,堂下周屋也”,《說文》說:“廡,堂下周屋”,廊廡似乎沒有多少分別(注:顏師古說,“廡,門屋也”。王先謙認為“廡是廊下之屋,而廊但是東西廂之上有周簷、下無牆壁者,蓋今所謂遊廊,《說文》新附以為東西序,是也。”此說不同。)。一般人家大約是沒有廊廡的。
台榭觀闕都是統治者的建築。台高而平,便於瞭望。榭是臺上的木構建築,特點是只有楹柱沒有牆壁。觀是宗廟或宮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兩觀之間有一個豁口,所以叫做闕。漢宮中有白虎觀,這種觀卻是獨立的建築物,至於道教的廟宇叫觀,更是後起的意義了。
附帶說一說,先秦文獻很少看見樓字。《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趙歧注:“岑樓,山之銳嶺者”,據此則不是樓房的樓。《說文》:“樓,重屋也”,又:“層,重屋也”,《考工記》上也講到“殷人重屋”,重屋指的是複屋(棟上加棟),而複屋是不可以住人的(段玉裁說)。可能戰國晚期出現了樓房,漢代顯然有樓房了,而且不止兩層。
窮人的房子正好是一個鮮明的對比。他們的住房是篳門圭竇,甕牖繩樞。宮室制度在階級社會裡是有階級性的。
我國建築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勞動人民和匠師們在不斷地改進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根據田野考古報告,我們知道殷代一般住房是在地面上挖一個地穴,穴周加培低牆,然後立柱蓋頂,出入口有斜坡或土階。這種形式的住房,考古工作者認為就是。《詩經·大雅·綿》說:“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複就是字的假借。帝王的宮室是建築在地面上的,現在還看到當時的基礎。基是夯土而成的台基或地基,礎是柱子底部的墊石。後世建築一直很講究基礎。
殷代遺址至今還沒有發現瓦,屋頂大概是茅草蓋的。據推測至遲周初已發明瓦,但是大多數的房子仍然是茅草屋,所以古人說“茅茨土階”、“茅茨不翦”。《詩經·豳風·七月》說:“書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注:見本書第二冊495頁。)”可見瓦屋是挨不著農民住的。
磚的發明比瓦要晚些。戰國遺址發現過空心磚,那是用於墓中的。但是《詩經·陳風·防有鵲巢》已經說“中唐有甓”,唐指堂塗,是堂下通過中庭通往前門去的一條路,甓,舊說是瓴甋(一作令適),也就是磚(注:晉代陶侃有運甓的故事,也是指運磚。)。但是用磚砌牆是比較後起的事。
古人築牆很早就運用版築技術。《孟子·告子下》:“傳說舉於版築之間”,所謂版築是說築土牆用兩塊木板相夾,兩版中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襯住,裝滿泥土,用杵搗緊,築畢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一座牆了。版築技術在古代建築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現在有的地方還用這種築牆技術。後來又用土坯砌牆,土坯叫做墼(jí)(注:墼和磚在很多方面相近,所以東漢時也有稱磚為墼的,不少漢磚上面有墼字。)。
斗拱是我國古代高級木結構建築裡的重要構件,同時有裝飾的作用。《論語·公冶長》說臧文仲“山節藻棁(zhuó)”,舊說棁是梁上短柱,節就是斗拱。我們從戰國銅器圖案上可以見到類似斗拱的結構構件。
關於古代宮室,我們就說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