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154期:考古人不应该清贫,浙江考生要揣摩陈建新的心思,中国自然科学论文超美国,群居飞蝗会释放4-甲氧基苯乙烯

字数:5616

2020年8月14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154期

【睡前消息154】学生676分学考古,争论双方的“共识”错了

大家好,2020年8月14日星期五,欢迎收看154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考古对人类社会的长期影响很大,考古学很“有用”,考古人不应该清贫

今天高考耒阳市钟芳蓉同学考了676分,湖南省文科第四,最后选择了北大考古系。这个志愿被媒体报道以后,在青年人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知乎仅仅一个问题下面就有3000多个回答。正面观点认为,这位考生甘于清贫,忠于理想,把爱好变成了工作,是完美的选择。反面观点认为,高分考生报考冷门专业往往是为了名校光环而忽视了就业,将来受打击以后会像大多数的冷门专业本科生一样,考研换专业。督工你怎么评价钟芳蓉同学的选择?

所谓高考志愿,就是让考生自己选择大学和专业。钟同学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最喜欢的考古专业,然后她在所有开设考古专业的学校里选择了最好的一所大学,这是应该祝贺的事情。

这么多人质疑她的志愿,显然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设计别人的生活,潜意识里设想自己得了这个分数会怎么享受人生。

但是羡慕别人的分数虽然不值得赞美,但也不能算错误。我看了很多人的质疑,并不反对钟同学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而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去描述了一个事实,就是搞考古不赚钱,和其他名校专业相比,收入可能要差十倍甚至百倍。

钟同学也是普通人,将来也需要用钱来解决自己和家庭的问题,也要面对一个用钱和权力来评价人生价值的社会。如果到时候因为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去换行,还不如现在就选一个能够赚钱的专业,免得浪费老师的精力,浪费自己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说,质疑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钟芳蓉同学考入了北大考古系,在行业内的起点已经很高了,很可能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为出色的考古学者。为什么一个行业的高层人才还赚不到钱呢?

这个社会给各行业分配资源,基本上依据两个标准:

第一个是能否创造出经济增量,持续提高效率。只要满足这个条件,资本就会持续涌进来,提高行业工资,或者直接给重要的人物转让股权。比如说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不仅提高了人类交换信息的速度,还能让机器做更多的逻辑判断,取代过去很多由人和普通机械来完成的任务。所以最近十几年计算机行业拿到了最多的投资。

第二个标准是是否能够影响经济存量,避免社会崩溃。如果缺了某个行业或者职业,工作和生活就会遇到危机,资源会向这个行业倾斜的。世界动荡的时候,军人会得到加薪,出现疫情或者其他卫生危机的时候,国家就会强调提升医护人员待遇。

但是大多数社会在做这两个判断的时候都非常短视,各个社会集团往往忽视长期的危机,集中资源对付眼前的问题。比如说在很多西方国家,垃圾工人罢工以后的加薪幅度就明显高于教师罢工的效果。因为普通人和地方议会能够忍受学校几个星期不开课,但很难忍受三天不清垃圾箱。

考古和历史相关专业的问题在于,就算考古人员工作出色,短期以内也很难给社会创造额外的财富。而如果考古人员集体生病,短期内大多数人也不会觉得有问题。所以无论从创造增量的角度看,还是从保护存量的角度看,考古专业都很难得到资源倾斜,当然是一个比较穷的专业。

督工,你提出了“增量”和“存量”两个评判标准,如果用这两个标准来评价考古专业,你怎么评价它的地位呢?

如果评价周期超过几个月几年,历史和考古专业是非常有用的职业,在2020年的今天尤其重要,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要。

在20世纪以前,世界变化很缓慢,绝大多数父辈的知识和经验都可以给下一代人用。在缓慢变化的世界上,大多数社会进步是通过试错法实现的,如果觉得制度出了问题,制造了社会矛盾,往往是各个社会集团出面用几代人时间把各种改革方案都试一遍,然后留下一个更有效率的新制度。

但是到了20世纪,技术的变化太快了,每隔几年人类就会发现原来的制度不适应新时代,必须改革。但是如果像过去那样用试错法解决问题,恐怕等不到试出新制度,技术背景又变了。所以很多矛盾不断积累下来,最后导致了世界大战和世界革命。

最近几十年,核武器压制了世界大战,经济发展缓和了矛盾,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时代。但是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必然会让之前有效率的社会制度过时,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不断更新社会管理模式。这里我必须再引用一下毛主席在1962年的预言:

“从现在起,50年内外到100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

这段话我在去年观视频年终秀上引用过,今天我还要引用他后面的几句话:

“从实践中一步一步的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主席说的盲目性就是用试错法来寻找新制度,面对未知的未来,任何选择都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我们肯定希望盲目性越低越好,因为错误的代价是整个国家甚至于全体人类来承受的。

在工程技术领域遇到新问题,如果我不想盲目试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寻找参照案例,本地没有就到外地参观,国内没有就到外国去找。然而历史和工程不一样,我们还没见过其他星球的历史,只能看人类自己的历史来寻找类似案例,作为下一波改革的经验或者教训。

人类的文明史有一万年,前文明史有上百万年,这是人类最可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数据库。但是人类正经写历史只有几千年时间,就算中国这种历代都编“正史”的国家,也忽略了大多数有价值的细节,重点揭露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所以我们必须强调考古学的重要性,要培养优秀的考古工作者,用考古证据来验证史书上的细节,以及找到之前不知道的细节作为借鉴。

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我们杀死了差不多1亿人,占据当时全世界人口的1/20。接下来几十年,冷战双方随时都有可能杀死全世界大多数人口。如果考古学提供的历史经验能够帮我们回避千分之一的世界大战风险,降临万分之一的冷战风险,这门学科都值得中国每年投入几百亿资金,至少应该比每年花在狂犬病疫苗上的100亿要多一点。

然而现实情况是,从政府到普通人都没有意识到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考古是这门科学的实验室和数据库。大多数人认为历史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考古的主要任务是寻宝,文化上也许还有点重要性,但对经济的效果和街头艺人差不多。

所以就算钟芳蓉进了北京大学,一听说她选了考古系,绝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她这辈子可能要过一种远离名利的清苦生活。无论是支持她学考古的人,还是反对他学考古的人,在这一点上基本达成一致。

我很敬佩不求名利的人,但我认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应该无名无利。钟芳蓉选的考古系,全社会都预计她未来的生活会相对清贫寂寞,这是不对的。国家应该认识到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科学的重要性,克服自身的短视,给历史学和考古学多投入一些资金,让优秀的人才有利可图,不会因为经济压力放弃自己的目标。

同时我也希望大多数人能够承认社会科学也是科学,积极应用社会科学来指导现实。只有让钟芳蓉和她前辈的工作真正体现出用途,这个学科才能得到社会持续的支持。

马克思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候提出过自己的学科分类标准: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连的。”

按照这个分类,自然史包括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因为所有的科学规律都是总结已经发生的事实。人类史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在地位上等于所有科技门类之和。

上周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还说我们是马列主义国家,如果我们真的尊重马克思的观点,就应该提高历史学的地位,加强历史学的科普,让普通人都充分了解历史事实,充分参与历史讨论,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实,最终更理智地改造现实社会。

2019年观视频年终秀,我的演讲标题的前半句是“社会斗争讲科学”,期待整个社会能重视社会科学,学习社会科学。所以我期待钟芳蓉同学选择的职业变成“显学”,希望钟芳蓉将来能够得到不低于其他行业人才的收入。我们不能总是给社会塑造一个清贫的奉献者形象,吓跑那些喜欢历史和考古的年轻人。

是好好写作文还是揣摩陈建新的心思?

督工,8月4日第150期睡前消息节目,你最后评论了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事件,认为考生利用规则取巧拿高分并没有什么错,如果有错错在制定标准的人。昨天,浙江省考试院宣布高考阅卷组长陈建新违规泄露高考答卷内容和评卷细节,不能继续参加国家考试工作。你怎么评价这个制造满分作文的陈建新?

国家保密法第十条规定,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主动泄露任何一个级别的保密信息,都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刑法。2012年教育部制定《高考考务规定》,把高考答卷归入秘密级事项。如果陈建新在2012年这么做麻烦就大了。

不过陈建新的运气不错,最新版的考核规定第39条只说考生个人信息是秘密,答卷信息不再属于保密法控制范围。但是第40条同时规定,评卷过程中产生的答卷信息只能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留存。

陈建新把满分作文提前拿出来晒,还在媒体上发表,不违法,但是违规,受行政处理也是有依据的。

当然从往年的经验看,国家其实不是特别计较这种事情,几乎每年都有满分作文被泄露的先例,但是管理机构一般视为特定的文化习俗,只要不大规模盗印牟利,通常也不追究。今年就算追究了陈建新的责任,但是已经把他赶出了高考阅卷组了,估计也不会有更严厉的惩罚。

在陈建新这次受处分之前,媒体最关注的问题不是他有没有权利公布作文内容,而是他多年以来一直以高考阅卷组长的身份公开授课、卖辅导书。督工你怎么看待阅卷人员的兼职问题?

对于普通阅卷老师来说,对外表露自己的阅卷经历,无论是求名还是求利,都属于正常情况。一般的阅卷老师参与阅卷的当年只会随机收到一小部分考卷,几乎不可能和个别考生事先约定作弊。阅卷结束以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明年会不会再参加。

从身份上说,他们是高级临时工,临时工就不该背负太多的义务。教师在参加高考阅卷以后,利用这份履历求职、出书、开课,就好比其他行业的专家会在履历表里边著名参加过某个重大工程,这在法律上不受禁止,从人情道理上来说也应该允许。如果对参加阅卷的老师要求太多,限制以后的职业活动,很多高水平教师可能会拒绝参加阅卷。

但是陈建新并不是一个普通阅卷老师,《钱江晚报》透露过,从二千年开始,陈建新就担任了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至今已经有二十年了,静静同学也在他的手下受过折磨。这个陈建新拥有每年作文阅卷的最终决定权,而且实际上在制定陈氏特色的打分规则。如果不是这次引发了舆论争议,大多数人可以预期他明年继续掌管一个省的作文阅卷。这样的人出来卖书,审核标准必须比普通阅卷老师严格。

对于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如果相信明年陈建新还要负责阅卷,就必须严肃对待他的每一句话,尤其是要严肃对待他拿出来卖钱的言论。所以无论是花钱听课还是买他的书,大家买的并不是他过去的阅卷经历,而是他未来继续执掌作文评分的权利。

我们可以允许专家因为参加过重大工程而享有荣誉,但是不能允许专家去出售国家即将授予的权利。所以陈建新卖书的确是个问题了。有关部门应该调查他每年的讲座和参考书内容,看看是否和第二年的阅卷倾向有明显关联。如果有,他就涉嫌渎职和泄露国家机密,还应该有进一步的惩罚。

那如果陈建新不卖书、不开讲座,只是按照自己的标准阅卷,是不是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呢?

制度上还是有问题。无论是谁,一个人掌握20年的作文评分本身就是问题。历史上中国搞过上千年的科举,只要文章本身没有明显的缺陷,科举排名就主要取决于主考官的个人意见。每到考试前,科举主考官的文集就开始热销,大多数考生都会努力揣摩考官的心态,企图写一篇符合主考官个人口味的文章。所以每一届科举各地的主考官、同考官都要轮换,一方面是防范作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考生花太多的时间去揣摩考官的个人风格,更不允许一个考官的个人偏好影响某个地区的文化。

浙江考试院大致介绍过打分模式,在高考作文评判中,最终阅卷人的权力非常大,所有的满分作文都必须由大组长,也就是陈建新拍板通过。和陈建新一起阅卷的老师透露过,陈建新很反感学生引用常见的名人名言,反对给这种作文打高分。

这几年浙江考生在高考的时候大多会引用生僻的外国名人名言,就是陈建新的态度被考生揣摩出来了,以至于影响了浙江年轻人的写作风格。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并不认为陈建新的作文评分标准一定是错的。但既然它的阅卷偏好已经是一个可预期的事件,无论他的个人风格是什么,浙江省的高考都有问题,因为考生会花更多的精力去迎合陈建新,客观上减少了对其他方面的练习。

高考有两个作用,选拔和引导。如果仅仅是为了选拔,为了区分考生提供一个无可争议的录取标准,那么揣摩个人风格也算一门课程,学习谁都一样。揣摩陈建新的个人风格并不比学孔子、学朱熹去写八股文更严重。但是高考同时还要引导年轻人的学习,塑造高中课程的内容,要整整一代年轻人的练习写作的时候,不是努力提高语法水平和内容丰富程度,专门猜测陈建新喜欢什么样的名人名言,那这部分学习时间就白费了,因为陈建新的个人风格拿到社会上根本就没用。

2019年浙江高考也泄露过满分作文,文风和今年的争议作文几乎一样,这就说明静静和浙江考生早就预见到陈建新会来长期当这个阅卷组长。

我们当然希望年轻人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选拔,还要学以致用,所以绝对不能让陈建新或者任何人主导高考阅卷20年,更不能让一个预期自己明年还要负责作文阅卷的老师开补习班、卖辅导书。

所以高考必须在制度上制定阅卷组长随机轮换制,保证任何考生都猜不出明年的个人阅卷风格,他们才会把全部时间用来练习正常的写作,希望明年的浙江满分作文能够比今年更像说人话。

接下来我分享两个科技简讯。

中国自然科学论文超美国,德国论文超日本

8月7日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研究所发布报告,中国自然科学领域论文篇数超过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位,第三是德国,第四是日本。中国超越美国是大新闻,另外这个排名还有个有趣的地方,美国经济明显压倒中国,但是中国论文数超过美国。日本经济规模明显压倒德国,但德国论文数超过日本。这是否说明中国和德国的发展潜力超过美国和日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中国科学院发现了蝗虫聚集的原因

另外一则新闻是学术期刊《Nature》前天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发现了蝗虫聚集的原因。大家应该在视频上都看过蝗灾的图片,数以亿计的蝗虫聚集在一起,飞起来像云,落在地上像洪水,吃掉一切绿色有机物。

这种聚集是蝗虫群自发的一种反应。长期以来,一直有人猜测蝗虫通过某种信息素互相联系组成庞大的蝗虫群,但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中科院康乐院士领衔的这项研究确定,群居飞蝗会释放4-甲氧基苯乙烯(RVA),其他蝗虫会通过锥形感受器细胞来探测这种信息素,彼此接近,最终结合成一个庞大的迁移群体。

确定信息素以后,人类可以用其他化学物质阻断信息素,避免蝗虫成群迁移,也可以释放大量信息素,把蝗虫诱导到灭杀地点集体消灭。

今年气候反常,非洲和南亚蝗灾的新闻很多,中国的云南也有所波及。在粮食供应风险较大的时候,每个人都担心蝗虫来冲击农业安全。中科院的这项研究将给全人类的农业都提供安全保障。

154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一键三连加评论,我们周日再见。


153抛弃孙中山百年“遗产”,台湾两党废弃“三民五权”155莫迪赶走华为中兴,诺基亚威胁印度:不付钱就停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