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338期:房地产退潮之后,中国什么最贵?能耗指标!

字数:6212

2021年10月10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338期

【睡前消息338】房地产退潮之后,中国什么最贵?

大家好,2021年10月10日星期日,欢迎收看338期睡前消息。

从国庆假期之前到现在睡前消息节目密集关注了全国缺电限电的问题。上一期睡前消息节目播出之后的10月8日晚上,国务院最新一次常务会议的纪要发出来了,静静帮我读一下第四条。

有序推动燃煤发电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在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 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 20%,并做好分类调节,对高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 20%的限制。

这意味着短期之内居民用电价格不会有明显的涨幅,但是工商业用电价格可能会有明显提升,用市场来淘汰一部分高耗能、低利润的企业,平衡电力需求。这和强制拉闸限电相比显然是进步,但是也意味着国家终于公开承认全社会的能源成本将有明显的提升,最终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为了更准确的理解当前的电力供应问题,我邀请了一位在能源相关行业工作的朋友到演播室来分享观点。

大家好,我是刘林,马督工的老朋友,一直在能源石化行业工作。之前我曾间接的参加过几期睡前消息节目,这是第一次坐在演播室,很高兴直接和各位观众交流。

当前的电价问题主要矛盾还是供应层面。2020年中国用掉了7.5万亿度电,其中68%来自火电,风电和太阳能加起来还不到10%,我们依然是一个靠烧煤来维持社会运行的国家。

火力发电的矛盾大家都知道了,2012年全国的发电量不到5万亿度,但是已经有了36.5亿吨的原煤产量。去年原煤产量39亿吨,比2012年多了7%,但是发电量比2012年增长了50%。

既然烧煤依然是中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煤炭肯定会相对紧缺,过去几年这个缺口主要靠煤矿超额生产和进口来弥补。去年国家查了很多超额生产的煤矿,同时全世界的煤炭价格都明显上涨,煤炭供应就紧张了,电价不能跟着煤价一起涨,在比较严重的地方,每发一度电电力系统要亏损一毛钱。火电厂缺少购买动力煤的资金,也没有动力购买更多的煤补贴工业。临近国庆,随着秋季的到来,南方水电站的发电量开始下降,不能弥补电力缺口。而制造业开始接海外圣诞和元旦订单,即将进入用电旺季。这种情况下电不够用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煤价上涨,电价不涨,电厂的确没有发电的动力。那为什么国家到昨天才考虑涨电价呢?

这些年政府一直在约束电价不涨,最初的想法是补贴制造业。这些年工资和地租一直在涨,为了避免制造业外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维持低电价的动力。当压制电价成为政府部门的关键性指标之后,这个政策就有了自身的惯性,最终导致各地宁可拉闸限电,也不愿意涨价。

另外,当年为了推电力市场化,电厂是推动过煤电价格联动的。可惜在上一个煤炭下跌的周期,电力部门发现固定电价也不是坏事,推动价格市场化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客观上拖延了改革。现在全世界的煤炭价格都上涨,电力系统重新推动价格市场化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找不到发电的煤。

不过这一轮能源供应紧缺也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问题。9月法国、德国电价上涨40%,英国一个月内电价翻倍,目前每度3.4元人民币。在涨价和限电的背景下,法国最大的糖厂特雷奥斯(Tereos)准备全面限产,英国也有多家钢铁厂准备减产,欧盟只有20%的电来自烧煤,所以欧洲能源危机最集中体现于天然气供应,与2020年低点相比,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涨了10倍,与今年年初相比也涨了2.5倍。按热值计算,天然气发电成本已经是石油的两倍,一些电厂开始用石油制品代替天然气,导致燃油供应紧张。有的司机跟着运输成品油的灌车,想找到供应充足的加油站,结果认错了,跟着混凝土车跑到了工地。相比之下,中国的能源危机还不算严重。

美国和俄罗斯都是能源出口国还是天然气生产大国,现在澳大利亚的煤都已经卖到了200美元一吨。为什么美国和俄罗斯不去填补欧洲的天然气供应缺口呢?

我先说美国。在中国环保担忧大多来自于看得见的雾霾,而烧天然气基本不产生粉尘,社会舆论普遍把天然气当作清洁能源,一度引起争议的《穹顶之下》给出的治理大气污染方案就是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供热和发电。当时反驳的人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从成本和进口规模的角度分析,很少有中国人会讨论天然气本身的环保问题。

但是在美国,环保主义者认为天然气也是化石能源,与煤炭、石油区别不大,燃烧之后都会制造大量温室气体,同等质量的天然气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40倍,而开采天然气的时候很难避免向大气泄露一部分气体。所以环保主义者很讨厌增加天然气产量。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金融机构对于ESG有很高的要求,导致页岩气企业融资困难,2019年后相关企业用于开发新矿的投资就开始下降,至今没有恢复。另外美国开采页岩气使用压裂法侵入岩层,往往会导致压裂用的液体污染地下水,给政府制造政治压力。

现在的美国是重视环保议题的民主党政府执政,随时可能给天然气行业增加新的限制政策,资本市场不会因为暂时的涨价就快速扩大生产,所以在美国天然气出口数量达到历史峰值的同时,天然气生产的增速反而下降。我们一般用已经打井但尚未完成的钻井数量duc评价短期内的天然气增产能力。现在美国的DUC数据在下降,达到了2017年11月以来最低,这些企业甚至降到了2013年12月以来最低水平。所以我们预期美国很难站出来缓解全世界的能源紧缺问题。

从现实数据看,美国的天然气出口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了。今年上半年,美国每天出口天然气2.72亿立方米,折合19.5万吨,是2020年同期的142%,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也增长了1/4,这导致美国天然气出口设备满负荷运转,几乎堵住了巴拿马运河。就算美国生产更多的天然气,如果不找中国去修基础设施,也没法增加出口数量。

至于说俄罗斯,甚至可以说这一轮能源危机和它有直接关系。俄罗斯有七条面向欧洲的天然气出口管道,两条主管道经过乌克兰,输送了大多数天然气,但也经常被乌克兰拿来当谈判筹码,至少要收过路费。两条南方管道经过黑海和土耳其去欧洲要考虑土耳其的利益,两条北方管道从白俄罗斯方向走,虽然比较安全,但还要经过关系很差的波兰。

【地图略】

和这些陆地管线相比,俄罗斯最喜欢的天然气出口通道还是北面那条绿线,铺设在波罗的海底部的北溪管道,不经过任何会找麻烦的国家领土,直接就进入了西欧消费市场。现在俄罗斯和德国一起在波罗的海又铺设了一条天然气管北溪二号已经基本修好了。

但是美国和其他被甩掉的东欧国家总想找麻烦,不希望这条管道按期投入使用,俄罗斯就想办法施加压力,让西欧国家认识到北溪二号的重要性。过去几周,俄罗斯亚马尔气田到欧洲的出口量下降了80%,外界普遍猜测这是普京在冬天到来之前敲打欧洲。在美国和欧洲拿出足够的交换条件之前,俄罗斯恐怕希望能源危机再厉害一点。

这么说,能源危机是全球性的问题,电价上涨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2020年全球经济因为疫情收缩了3.5%,2021年预计也只有5%左右的增长。这期间没有听说有什么煤矿或者油田的资源耗尽,为什么所有的能源价格都在上升呢?

首先是因为美国在拼命印钱,拼命花钱,制造了全世界通货膨胀。刚刚过去的8月份,美国贸易逆差达到了历史最高峰733亿美元,一个月的逆差比1995年全年还要多,这些美元必然会推高全球资源价格。

另一方面,能源涨价的长期原因是供给不足。最近几年,全世界的工业国都压制了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只是因为疫情打击经济没有暴露出来。2020年欧盟煤炭进口量降了32.7%,美国煤炭消费量下降21%,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了燃煤发电量。现在疫情开始退潮,经济刚有一点恢复性增长,能源不足的问题就严重了。

当然这几年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都在增长,填补了一部分缺口。但在现阶段,新能源发电是波动很大的劣质能源,需要额外付出一部分成本才能够正常使用。

所以电价上涨是必然的。

之所以各个强国都压制传统能源,最核心的问题是大家在全球变暖和碳交易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已经逐渐开始用国际碳税来限制传统能源了。刚刚发出的2021年诺贝尔物理奖,一半给了无序复杂系统的研究,另一半发给了两个做气象模型的人,奖励他们确认了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变暖的关联性。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政治和技术风向标。

现在中国和美国、欧盟的碳税谈判虽然还在进行,但大多数中国煤电厂已经在掏钱购买碳排放指标,或者主动压缩自己的碳排放规模。7月份开始运行的中国碳交易市场第一批客户就是2200家火电厂,火力发电厂在碳排放方面的成本增加并没有体现为电价的上涨,所以前一段时间发电厂积极性有所下降,最终导致国家允许电价有20%甚至更高的浮动。

每个中国人乃至每个地球人都为碳税付钱的时候已经到了,和用不上电相比,能交碳税用电还算一个不太差的结果。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现在主动加入碳排放限制体系,提升了工业企业的能源成本,甚至国家领导人还主动承诺以后不在其他境外建设任何煤炭发电项目。这种自我限制会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国,中国首先要保证这个世界能存在,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发展机会。中国整体上处于季风气候带,大多数发达城市都在沿海地区,将来要保持工业优势地位也离不开海洋经济,决不能无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最近几年,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证据越来越确凿,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考虑怎样让发展和环境共存,其中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碳排放量压下来,避免气候突变破坏现有的经济成果。

而自古以来,要想减少某种商品的消费,最好的办法就是征税和涨价。现在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都有不同程度的碳税,对高耗能产品以及直接烧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产业征税。中国最近一轮电价上涨,其中也包含我们应该付的碳税。

不过碳税这种东西一部分国家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商品要接受全世界市场的竞争。如果只是自我约束,限制本国企业少用能源,等于把市场让给用廉价能源的外国商品。所以征收碳税之后,下一步必然要征收碳关税,对别国的高耗能产品也收税,最终让认同环保政策的国家组成一个碳关税联盟。

2007年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概念,当时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因为发达国家之前经历了上百年的廉价能源发展阶段,而中国当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更没有找到替代煤炭和石油的新能源,所以不愿意接受发达国家的关门政策。

但是发展了十几年之后,一方后面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另一方面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也占据了产业制高点,其他国家要替代煤炭和石油,无论是靠太阳能还是风力发电,中国都能大量出售技术设备。所以中国现在开始全面支持碳税方案,预计会在十年内分别向美国、欧洲、日本完成具体条款的谈判。有了中国这个前所未有的工业国支持,全球碳税联盟估计很快就会形成。

这意味着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如果还想出口商品向工业国换物资、换技术,就不可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原始积累经典路线,也不太可能像过去的日本、中国、韩国那样,接收发达国家的落后产能和淘汰设备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因为在碳关税政策打击下,现有工业国淘汰的高耗能生产线可能根本造不出符合发达国家市场要求的商品。

后发国家在建设工业之前,必须找中国或其他国家进口全套的新能源基础设施,所以在中国加入碳关税联盟之后,从德国、美国开始的赶超型工业化路线就算走到头了。而现有工业国的优势还可以继续保持,这是发达的工业国纷纷表示支持碳税的原因之一。中国今后几年的电价上涨,就是我们作为工业社会公民,作为全球变暖时代的地球人必须承担的碳税代价。

假期出去旅行,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在建造越来越多的风力发电机、光伏电站。看到这些新的景色,我相信中国在全球碳税联盟体系下还能保持现在的国际竞争力。换到中国的内部视角,未来几年经济发展模式会有什么变化呢?

任何时代,稀缺生产条件都是经济的核心,而政府对这些稀缺条件的控制力又决定了政府的财政水平和经济调控能力。早期农业时代地广人稀,统治集团比较重视控制人口。晚期农业时代人口相对过剩,边疆基本被开发,统治集团比较重视控制土地。但无论是早期农业还是晚期农业时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控制盐。到了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发展经济首先要解决非农业人口的吃饭问题,其次要给这些人口配上足够的钢铁机器,所以当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粮食和钢材。

最近20年,中国人已经不缺粮食和钢铁了,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土地指标是当前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焦点,也是金融系统发行货币的主要锚点,哪怕是上海、北京这种几千万人口的城市,只要有土地指标,还是能立刻转化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形成天文数字的资产。而中央政府为了避免地方政府滥用土地指标,让国土资源部的卫星来回巡视,几亩地的变化都要专门发文批评。

最近几个月,各位观众应该看到了巨型房地产企业全面收缩的新闻,也应该看到了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的消息,这说明土地指标即将成为过气的生产要素,我们必须寻找新的通用稀缺生产条件。在碳税时代,这个新的稀缺要素很有可能就是能耗指标。

现在的中国产业水平处于重化工阶段,赚钱和提供就业的大企业往往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户。未来中国要发展芯片制造、新材料和航空航天工业也必然要消耗更多的电力,谁能决定这些企业的投资,谁就能拿到投资的主导权。

现在大多数企业项目是备案制,少数政府核准的项目也越来越宽松,但是在能源消耗方面审查明显越来越紧。自从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指标,很多项目直接在节能审查环节被干掉了。有些省份上半年能耗指标控制的不好,会直接暂停新项目的节能审查,推迟到第二年再批新项目。

今年9月16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发布了一份文件《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凡是能耗5万吨标煤以上的项目,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要加强窗口指导,不符合要求的项目,金融机构一分钱都不能给。

以后凡是大型的工商业项目,最主要的风险不是违规用地,而是违规用能,和土地指标审批相比,节能审查的权利明显要靠上一些,中央和省政府主导了审查权。这说明上级政府打算加强自己的控制权。从乐观一方面说,这会导致政府控制权的进一步加强,除了压缩碳排放之外,还能增加调控经济的工具。但从悲观一方面说,复杂的审查可能会影响项目推进,制造更复杂的政企关系,给潜规则留空间。

不过再严厉的审查政策也必须考虑到经济稳定问题,现在已经存在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不能一关了之,所以政府在分配能耗指标的时候,首先必须满足现存企业,然后鼓励它们积极转型。

比如说如果企业拿不到新增能耗指标,又想上新项目,可以通过等量或减量置换来拿指标。举例说明,一个企业目前有一套装置能耗是每年10万吨标煤,拆掉重建一条生产线,如果能耗要比原来高,就要找其他企业购买能耗和碳排放指标,如果改造技术比较先进,新装置的能耗低于10万吨标煤,多出来的能耗指标就可以卖给别人。这意味着现存的高耗能企业比其他企业多了拆除生产线的选择,就算拆掉的生产线一文不值,因此产生的能耗指标也是一大笔无形资产。

当前能耗越大,手里的潜在指标就越多,在估算企业资产的时候,必须把这些能耗指标也算进去。这里要注意,能耗指标不是按照实际能源消耗计算,而是按照最初设计和批复的能源消耗值计算的,有可能某个生产装置投产的时候每年消耗10万吨标煤,但实际上开工率不足,每年只消耗3万吨。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拆除生产线,拿到每年10万吨标煤的能耗指标卖给别人。

这方面最典型的企业是中石油,它有大量的老旧炼油厂化工厂没有退役,而且因为设备老化,常年低负荷运行,达不到设计产量,实际能耗并不高,只是因为建成的年代比较久远,技术落后,能耗高,可以提供大量的潜在能耗指标,让企业随便上项目或出售。只要想象一下老企业在一线城市的黄金地段占了几块地意味着什么,就能理解中石油这些企业潜在能耗指标的价值。

类似的情况在山东地方炼油厂也普遍存在,这些规模不算大的“茶壶炼厂”加起来有1.5亿吨的炼油能力,但超过一半的地方炼油厂常年开工率不到70%,这30%控制产能对应的能耗指标,未来就是可以快速变现的财富。

所以在当前的能耗管理政策下,现有企业的资产会增加,新企业进入高耗能行业的门槛会提高。类似于现在占有更多土地的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占有优势。

睡前消息节目一直在建议对存量房地产收税,未来国家很可能也要调整对存量能耗指标的管理政策。现在中国已经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考虑到大型项目的审批周期和建设周期往往长达3到5年,实际上到2026年左右,哪些企业占据存量能耗指标就已经明确了。现在必然有很多企业希望赶在最后的时间窗口,尽可能多的上项目占住市场份额、能耗份额和碳排放份额。国家必须在这方面加强审批,避免企业利用国家的环保政策炒作指标赚钱。

当然限制能耗和碳排放首先还是刺激产业升级,企业会优先考虑减少碳排放,甚至从自然界中回收二氧化碳的工艺。比如说大连化物所一直在搞二氧化碳制烯烃技术,这一类工艺以后会在石化工业得到更多的推广。

感谢刘林同学的讲解,睡前消息节目一直强调工业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现在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必须主动引导工业进步方向,替全人类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了。

感谢各位观众收看,338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我们周二再见。


337新能源革命,刚果不想掉队339读书《1491》、《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