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都临淄

字数:1134

战国齐都临淄城的城垣建于淄河与系水之间,由大、小两城组成,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大城的始建年代不早于春秋晚期,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000米,东西宽约4500米。东墙因沿淄河修筑,曲折不齐。南、北墙外有护城壕,东、西两面则以淄河和系水为天然城壕。已探出东、西门各1座,南、北门各2座,连同小城所见共发现城门11座。

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分嵌入大城西南角,始建年代约当战国早中期。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200米,东西宽约1400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共发现5座城门,其中南门2座,东、西、北门各1座。城垣外有护城壕。一般认为,小城应是宫殿区所在,即田氏代齐后的宫城。其北部分布着大片夯土建筑基址,中心建筑为一平面呈椭圆形的夯土台基,俗称“桓公台”,台高14米,东西长约70米,南北长约86米。“桓公台”基址分上、下两层,下层属战国时期,上层属汉代。小城内的东、西部有铁器作坊遗址,南部有铸铜和制造“齐法化”刀币的铸钱遗址,应为直属中央官府的手工业作坊遗存。

战国齐故城的城内有全城性的排水系统,小城和大城均发现排水道。在大城西北隅的城墙处,有用大石块垒砌出的外宽内窄的涵洞。在小城探出3条干道,大城内探出7条,都与城门相通,把全城分隔成10多个棋盘格式的区域。

齐都临淄大城石砌排水道(《临淄齐故城》)

在齐故城周围分布着大量有封土的东周墓葬和高台建筑基址。战国时期田齐的王陵区则位于城东南约11.5公里的牛山一带,共有六陵,东西并列,占地广阔。皆因山造墓,故现今犹存高大的封土堆,冢下还有若干较小的冢墓。自牛山至齐故城之间的大片地段,又有多处东周墓地,当是国人墓地即“邦墓”之所在[26]。

梁云据考古发现推测,田氏代齐后,可能夷毁了原姜齐的宫殿,辟为手工业区。他注意到,在大城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冶铁遗址,在“韩信岭”还发现冶铜遗址,可知这里也是主要的手工业区。这一带本来应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姜齐的宫殿区,而商周城市布局中绝无宫殿区和主要的手工业区同处一地的道理。那么如何解释考古勘察中发现的这一矛盾现象呢?他的解释是,铁器在春秋时期还很稀少,战国后冶铁业才得以迅猛发展,这些冶铁遗址应主要是在战国以后形成的,与姜齐宫殿并不共时,是在后者废弃后才开辟成手工业区的[27]。这一推想是有道理的,当然还有待日后考古工作的证明。

齐都临淄与田齐王陵(《临淄齐墓(第一集)》)

如前所述,目前探明的临淄齐都大、小城的布局,形成于战国时期,其中小城始建于战国早中期,与田氏代齐立为诸侯的时间基本相合,很可能是田氏代齐后始建的新宫城。齐国都城由“内城外郭”到“城郭并立”的发展轨迹是非常显著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小城北墙(宽55米余)明显宽于小城西墙(宽20~30米),东墙和北墙外的城壕(25米左右)明显宽于小城南墙和西墙外的城壕(宽13米左右);小城的东北角特别宽大,似有角楼之类建筑[28]。另外,东门和北门两侧的墙体构造异常复杂,门道表现出“窄而长”的鲜明特征。这表明小城建造时对与大城相连的东、北两面的防御设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防内重于防外”,反映了齐国内部社会政治局势的紧张,应是田氏代齐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29]。从后文叙述的城郭分立的情势看,这种紧张关系在战国时期的诸国是具有普遍性的。


城郭并立惟战国赵都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