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语法修辞讲话 - 吕叔湘、朱德熙 >
- 第二讲词汇
一词性
词性和词性的转换在第一讲里,我们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连接词、语气词、象声词八类。就许多词来说,哪些词属于一类,这是“词类”;就一个词来说,它属于哪一类,这是这个词的“词性”。一个词原来属于甲类,这是它的本性,在某种场合又属于乙类,这是它的变性,这叫做“词性的转换”(参看第一讲第三段“一词多类”节)。在给词性的转换举例以前,让我们先剔除一种似是而非的情形。“花”是名词,“打”是动词;
可是“花钱”的“花”是动词,“一打铅笔”的“打”是副名词。这是不是词性的转换呢?不是。这两个意义不相关联,就像“银钱”的“钱”和“钱先生”的“钱”一样,应该算是不同的两个词,只是用同一个字写出来罢了。真正的词性转换是下面这几种情形:
(1)形容词转成名词——如“危险”、“残余”、“困难”原来是形容词,但在“有生命危险”、“封建意识的残余”、“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里面,就都是名词。
(2)动词转成名词——如“决定”、“报告”、“发明”原来是动词,但是在“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农村调查报告”、“有利于工业建设的发明”里面,就都是名词。
(3)形容词转成不及物动词——如“热闹”、“宽大”、“坦白”原来是形容词,但在“今天该热闹热闹”、“对反革命分子不能宽大”、“向群众坦白”里面,就都是动词。汉语的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关系特别密切,有些词如“腐烂”、“亲热”、“清醒”、“麻木”竟不容易决定它基本上是形容词还是不及物动词。但是这些词和及物动词的界限却是很清楚的,后面决不能带宾语。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词都可以这样转换的,得根据习惯。下面我们举一些看错了词性的例子,分类说明。
名词误用作动词——
(1)出品了像《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钢铁战土》等影片。
(2)过去我们只是让小孩子读书,写字,算术。
(3)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大大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从此翻译哲学和社科的,不再标准着严复了……翻译文艺作品的,更不再标准着林纾了。
(1)的“出品”,应改成“摄制”。(2)“算术”的前面应该加一个动词“做”。(3)“障碍”
只能当名词用,如“通货膨胀是经济建设的障碍”,跟它相当的动词是“阻碍”。(4)把“标准”用作动词,是不适当的杜撰,普通的说法是“不再以……为标准了。(又“社会科学”不能简称“社科”。)
动词误用作形容词——
(5)在全盘生产计划中,新区与老区是分别的。
(6)黄家怕事泄露,在黄世仁结婚前夜,阴谋地要把喜儿卖入娼门。
(5)的“分别”原来是动词,这里却用作形容词,如果在前面加一个“有”字,把它当名词用,就通了。(6)的“阴谋”原来是动词,作者硬加一个“地”字,把它当形容词用,其实是多此一举,把“地”字取消,还它本来面目就很好。
形容词误用作动词——
(7)反动阵营内部争权夺利,不断矛盾。
(8)每个母亲都有权利要求她们的孩子,能幸福的在温饱的环境下生存,愉快,康强。
(7)应在“矛盾”之上加“发生”之类的动词。“矛盾”作动词用,现在只限于“自相矛盾”
这个成语。(8)的“愉快”和“康强”都不能当动词用,其次,既愉快而康强,“生存”自然不成问题,又,“幸福”当然包括“温饱”,所以这句应该说“能在幸福的环境中愉快而康强地生活”。
我们在上面说,有些形容词是可以当不及物动词用的。但是近来把形容词当及物动词用的例子也一天天多起来了。这自然是跟近代汉语的习惯冲突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也未尝不是一种好处,它的确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这一句话里的“丰富”就是当及物动词用的)。我们的意见是这样的:如果这个形容词跟句子里的宾语本来就配得拢,那么把它当及物动词用是可以说得过去的,例如“关系密切”、“态度端正”是可以说的,下面这两句就不算错:
º(9)密切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º(10)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
如果本来配不拢,硬要把它们凑在一块,那就显得别扭了,例如:
(11)但没有明确到自己存有许多小资产阶级的病根。
(12)同时也端正了落后工友对生产竞赛的认识。
“病根明确”和“认识端正”都不合习惯。(11)应该加一个动词,改为“没有明确地认识到……”。
(12)应改为“同时使落后工友对生产竞赛也有了正确的认识”。
名词误用作形容词——
(13)人事课对于有病的与孕妇的工友也作了详细的调查。
(14)党员燕和新工作很模范。
(13)的“孕妇”应改为“怀孕”。(14)的“模范”是名词,有时放在另一名词前面做附加语,如“模范工作者”、“模范小组”,但是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形容词,不能做表语。
形容词误用作名词——
(15)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衰老时期,腐朽的成分就达到了高度。
(16)强迫人民入伍,参加他们的殖民地军队,在到处肆意征夺人民的财产。
“高度”可以做动词的附加语,如“高度发展的工业”,也可以做名词的附加语,如“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它自己不能独立。(15)的后半句可以改为“腐朽到了极点”。(16)
的毛病出在“在”字上,有了这个“在”,“到处”就变成名词了。改的办法或是把“在”字去掉,或是把“到处”改成“各处”。(又“征夺”一词极生硬,“征用和掠夺”决不能简缩为“征夺”。)
副词误用作形容词——
(17)我曾做过一度家庭教师。
(18)过后没有去打听,不知道是怎样的究竟结果。
(17)“一度”的意思跟“一次”相同,但用法不同:“一次”用在动词之后,“一度”用在动词之前。“一度”和“做过”的地位应对调,否则“一度’就变成“家庭教师”的附加语了。
又,有了“过”和“一度”,不必再用“曾”,宜删。(18)的情形也一样,“究竟”应放在“是”
的前面。
不及物动词误用作及物动词——
(19)转变了过去站在生产之外,空喊保证生产的作风。
(20)我们的行动惊慌了地主。
(19)的“转变”应改为“改变”。二者除了词性不同之外,意义也不完全一样。“转变”多半指人的思想或事物的性质的变化,“改变”的意义则比较宽泛些。(20)应改为“我们的行动使地主惊慌了。”
(21)全村有三百户,逃荒了二百户。
(22)由青年团员带头同学进行学习。
“逃荒”、“带头”是本讲开头讲的动宾式的词,这类词本身包含一个宾语(如“荒”和“头”)
在内,后面通常不能再加宾语。(21)应改为“全村三百户,逃荒的就有二百户。”(22)的“带头”可以改成“带动”。(也有少数动宾式的词能用作及物动词,例如:“你别取笑我”、“动员一百万人”。)
“化”和“性”“化”和“性”是从翻译来的。“化”字翻译英语的动词词尾-ize,“性”
字翻译英语的名词词尾-ness。但是我们运用这两个词尾比英语更加自由。一般地说,“化”
是动词的记号,“性”是名词的记号。动词是可以用作名词的附加语的,所以像下面的句子不算例外:
º(23)仍要支持欧化文法,当作一种后备。(鲁迅)
º(24)推广电化教育。
但是带“化”字的词有时转变成为名词,例如:
º(25)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毛泽东)
º(26)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鲁迅)
带“性”字的词有些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例如“慢性自杀”、“流行性感冒”、“硬性规定”。
由于这两个词尾用起来很方便,很自由,也就产生了流弊。先举一些“化”的例子看:
(27)对家庭不应采取简单化的对立态度。
(28)内容方面,最大的特色是生活化,题材不外是家庭伦常,男女恋爱。
(29)西南各地匪势也已大挫,若干匪患严重的地区且已净化。
(30)在她的脑海里,“公”与“私”的斗争激化起来了。
(27)不仅是“化”字的问题,“简单”跟“态度”根本连不到一块儿,应该说“对家庭不应简单地采取对立态度。”(28)的“生活化”造得非常生硬,而且意思庸俗,好像家庭琐事和男女恋爱以外就不是“生活”。(29)可以改为“若干匪患严重的地区现在已经没有土匪的踪迹了”。(30)应该说“……剧烈起来了。”
“性”字用得不恰当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31)犯了严重性的错误。
(32)都是很专门性的问题。
(33)没有很好地去调查情况,研究政策,只是自己一个人盲目性的瞎干。
(34)应根据具体材料采用适当的形式,但目的性要明确。
(35)臭虫的习惯性,爱栖居在缝隙里,如板墙缝,床角等处。
(36)[这]是一个困难而具有讨论性的问题。
这些“性”字其实都是不必要的,(31)至(35)只要把“性”字取消就都通了。(又33例的“盲目”与“瞎”意思重复,应该去掉一个。)(36)“讨论性”意思不明确,不知是“需要讨论”,还是“值得讨论”。
(37)在某一个自然区域里,统治者的剥削性是可以用灾荒发生的次数及其严重性来衡量的。
“剥削性”指“剥削的程度”,应该改为“统治者剥削人民的程度……”。
(38)经营粉业者占全区总数的百分之六,群众性很大。
“群众性”是一个形容词,普通用为名词的附加语,实际上等于说“群众的”,例如“土地改革是群众性的运动。”这句应改为“经营粉业的人很多,占全区人口的百分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