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语法修辞讲话 - 吕叔湘、朱德熙 >
- 第二讲词汇
四词的配合
我们常说“用词不当”。一个词如果不是生造出来的,它本身是无所谓当与不当的,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才发生当或不当的问题。譬如“人民空军的雄姿第一次在祖国的天空飞翔”,“雄姿”显然用得不恰当,因为“雄姿”是不会“飞翔”的。再如“这不是比炸弹还狠心的东西么?”“狠心”也不恰当,因为“炸弹”不是人,不能说“狠心”。这两个例子的错误是很明显的,“雄姿”和“飞翔”,“炸弹”和“狠心”之间毫无瓜葛,放在一起是“驴头不对马嘴”。
还有一种情形,例如“联系自我批评进行讨论”、“站好立场,搞通业务,为人民服务”
这两句话意思并没错,但是读起来很别扭,因为通常不说“联系自我批评”,只说“结合自我批评”;不说“站好立场”、“搞通业务”,只说“站稳立场”、“搞好业务”。这种毛病可以叫做“张冠李戴”。
要避免用词的错误,不仅要了解每个词的意义,还要注意它常跟哪些词配合。造句的时候,要仔细检查相关的词配得是否适当,合不合习惯。下面我们举些错误的例子来看:
谓语与主语不相应——
(1)他的年龄已经老了。
(2)我军由防御转入反攻的过程非常快。
(3)在这些地方灾情开始下降。
(4)帝国主义者认为中国的解放战争虽然胜利、但是财政经济的困难是无法克服的这种妄想,是可耻的失败了。
(1)连起来可以说“年老”“年幼”,拆开来只能说“年龄”“大”或“小”。(2)“过程”只有“长”、“短”,无所谓“快”、“慢”。(3)“下降”、“上升”都是指数量说的,例如“温度下降”、“生活指数上升”。“灾情”不能以数量计,只能说“好转”,不能说“下降”。(4)“妄想”
无所谓“成功”或“失败”,只能说“落空”。
(5)给青年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厚的。
(6)教会本身招致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传教的中西人士太保守,太狭义,太顽固。
(5)的谓语包含并列的两项——“良好”和“深厚”,“良好’跟主语“印象”配得拢,“深厚”却不行,应改为“深刻”。(6)的“狭义”是与“广义”相对的词,不能安在人身上,应改为“狭隘”。
(7)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
(8)利用机械制茶,不但可以提高毛茶山价和资金的累积,并可使出品迅速整齐。
(9)在铁道部号召之下,养路工作也普遍提高了。
(7)“病状”和“康复”配不拢,没有“康复”的是“身体”,不是“病状”。(8)“出品”跟“整齐”配得拢,跟“迅速”却配不拢,应该改为“并且出货可以迅速,品质可以整齐”。(9)
应该说“养路工作的效率也普遍提高了”。
动词与宾语不相应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类乎‘喝饭’的说法”(人民日报,一九五〇,五,二四)。这类例子多极了,这里只能挑选少数做代表。
(10)现在同志们都已提出自己的决心: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成为钢铁战士。
(11)我们正在恢复战争的疮伤。
(12)总之,在苏南,地主阶级制造像这一类的罪恶血债多得很。
(13)中国的人民解放了,他们为其他殖民地人民和附庸国人民指出了榜样。
(14)克服各种困难,来建设这破破烂烂长久失修的盐场。
(15)检讨中曾提出不少宝贵意见,更促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6)我愿牺牲我的学习,去到社会上服务,来补救家庭这一时的困难。
(17)对实际革命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
(10)“决心”只能“表示”,不能“提出”。(11)“恢复”有“还原”的意思,病好了,我们只说“健康恢复了”,不说“病恢复了”。本句的“恢复”可以改为“医治”。(又,“疮伤”的“疮”应作“创”。)(12)的“制造”应改为“欠下”。(又“血债”当然是“罪恶”的,“罪恶”二字没有必要。)(13)可以说“树立榜样”或“做出榜样”,不能说“指出榜样”。(14)
说“建设破破烂烂长久失修的盐场”,不免叫人胡涂。我们说“建设新中国”,或者说“改造旧中国”,却从不说“建设旧中国”。这里的“建设”也应该改为“改造”。(15)的“促使”
的宾语后头必须有第二个动词表示宾语的行为,例如“促使这个计划早日实现”。这句应改为“提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或“使我们对这问题获得进一步的认识”。(16)“困难”不能“补救”,应该说“帮助家庭克服暂时的困难”。(17)的“起了”应改为“有”。我们只说“起作用”,不说“起帮助”。
(18)于是被选为学生会的委员,担任妇女部的责任了。
(19)当地人民群众重新拿起了他们的武装,在山区和丛林中进行游击队活动。
(20)各级政府机关中参加领导地位的妇女那就以千万计。
(21)锻炼身体,提高政治,培养集体主义思想。
(18)的“担任”改做“担负”或“负起”就可以跟“责任”连用。否则就要把“责任”改做“工作”。(19)“武装”是不能“拿起”的,能够拿起的是“武器”。(又“进行游击队活动”
不如说“打游击”。)(20)应该说“参加领导工作的妇女”。(又“以千万计”作“以千计,以万计”讲,是文言,容易让人误会是以“千万”计。)(21)应该说“提高政治认识”。
(22)尽可能的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23)提高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需要。
(24)他们得奖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他们完成了和超过了自己的生产上的责任。
前两个例子都是一个动词管两个宾语。(22)“节省开支”是不错的,但是“节省”跟“浪费”
却配不拢,只能说“减少浪费”。(23)“需要”应改为“水准”。(24)是两个动词管一个宾语,但是我们既不能说“完成责任”,也不能说“超过责任”。把“责任”改做“任务”,跟“完成”
可以配合,但是“超过了任务”还是不行,应该说“超额完成了任务”。
一般句子的宾语是放在动词后面的,但在有“把”字的句子里,宾语却提前了。在有“被”
字的句子里,又把原来的宾语提到前面来做主语,但是在意义上它仍然应该受动词的管辖(参看第一讲第四段“复杂的谓语”节)。所以我们把这两类句子也放在这里讨论:
(25)许多地方匪患已经肃清或被大部剿灭。
(26)当祖国安全被威胁和侵略时,我愿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
(27)溺婴、卖儿鬻女的现象,不仅在法律上被禁止……
(28)动员全体把厂内不清洁的地方完全扫除。
(25)“匪”是可以“剿灭”的,“匪患”却不能“剿灭”,不如仍用“肃清”。(又,“大部”
应挪在“被”字前面。)(26)“安全”可以“被威胁”,可不能“被侵略”。把“安全”删去,把“被”改成“受到”,就通了。(27)“现象”不能“禁止”,应改为“行为”。(28)“扫除”
跟“打扫”意思相近,用法却不一样。我们说“扫除垃圾”,不说“打扫垃圾”;说“打扫某一个地方”,却不说“扫除某一个地方”。这里应该说“……完全打扫干净”。
(29)对于为什么进学校,为什么人读书,这些基本认识都弄不清楚。
(30)国民党反动政府对长江毫无疏浚与修建。
(29)的“基本认识”是“对于”的宾语,但是在意义上应该受“弄”的管辖。(30)的“疏浚与修建”虽然已经转成名词,但是“长江”还是受它的管辖。拿(29)来说,我们可以说“认识不清楚”,却不能说“认识弄不清楚”,因为“认识”是不能“弄”的,“认识”应改为“问题”。(30)我们可以修建一座“房屋”,一所“工厂”,却不能修建一条“长江”。其实这个词是多余的,光说“疏浚”就行了。(又“毫无”应改“从未”。)
表语与主语不相应——
(31)教室成了我们唯一学习的时间。
(32)不能把大学里的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教室”是具体的东西,怎么会变成“时间”?“学生”也不会成为“现象”。(31)应把“教室”改做“上课”。(32)应把“现象”改为“人”。
附加语与名词不相应——
(33)因为自己既非地主又非农人,而认为自己就和土地改革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这只是一种极肤浅的错觉。
(34)在这次评议会上竟出现了这种错误的现象。
(35)革命的红旗便随着他们艰苦的足迹南进。
(36)劳动人民自己组织起来,便有了广大与宽阔的条件。
(33)“错觉”就是不真实的感觉,既然不真实了,还有什么“深刻”与“肤浅”的分别呢?
“肤浅的错觉”应改为“肤浅而错误的想法”。(“而”应改为“就”,底下的“就”字删。)(34)
“现象”无所谓“正确”与“错误”,这里只能说“坏现象”。(35)“艰苦”与“足迹”放在一块儿没有意义。(36)“条件”是抽象的概念,怎么会“广大”、“宽阔”呢?本句的意思恐怕是说“劳动人民组织起来以后,便有了远大的前途。”
(37)证明了傀儡军队是腐蚀的枯朽,不堪一击。
(38)这才能看出新的问题,工作才能有新的起色。
(37)用“腐蚀”来形容“枯朽”,猜不透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形容词,只要用一个就够了。
如嫌音节不足,可以在前面加“十分”二字。(“腐蚀”最好改为“腐败”,“枯朽”也不如“腐朽”。)(38)说“有新的起色”,是不是以前有过“旧的起色”呢?“新的”这两个字是多余的。
(39)反动派以无数卑鄙的手段来迫害我们。
(40)由这种观点发出的公私函件和报告,使国内外的教会团体发生不少兴奋和希望。
“手段”、“兴奋”、“希望”都是无从计数的,所以前面不能加“无数”或“不少”等数量形容词。(39)的“无数”可以改为“种种”,(40)的“不少”可以改为“极大的”,但是动词“发生”跟宾语“兴奋”和“希望”都配不拢,应该改为“引起……极大的兴奋和希望”。
附加语与动词不相应——
(41)快要吃饭的时候,同学们便自动地挤在饭厅前面的走廊上。
(42)只要稍微就生产关系上深思一下,这种“计划资本主义”的说法是极虚伪可笑的。
(43)城市和乡村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界限愈来愈彻底地消灭。
(41)自觉地去做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才能说“自动”,例如“自动向大家宣传”、“自动排队买票”,“挤”不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不能说“自动”。(42)的“稍微”跟“深思”矛盾。“深思”应改为“想”。(这句话语气也不连贯,“这种”前面应加“就知道”、“就会发现”
一类的话。)(43)说“愈来愈彻底地消灭”,这正表示以前并没有“切底消灭”,岂非自相矛盾?只能说“逐渐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