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为佛教价值的“平等”

字数:3975

作为价值取向的“平等”一词在汉语中出现,时在东汉,当时它是从佛经翻译中产生的一个新词,可以说是来自古印度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

古印度之有平等观念亦自社会上不平等现象产生后即然,佛教只是弘扬了、而不是创造了这种价值。按照古婆罗门教的传说,四大种姓之一的刹帝利种姓之始祖“劫初之王”名摩诃三摩多(梵语Maha^sammata),汉译即“大平等王”,职司赏善罚恶,公正执法,兼管分配,负责为众生均分稻谷等物之收成[3]。后来汉译者把Maha^sammata音译为阎摩、魔、阎魔王,意译平等王,并载入汉传佛经[4]。唐以后在汉文化中“阎魔王”又演化为阴间的十殿阎王,而仅列“平等王”为此冥界十王之第八,称其为观世音菩萨化身,在冥途中掌管亡人百日,以其公平司掌罪福之业,故称平等王。“平等王”由印度人间种姓之祖演变为汉地阴间诸冥王之一,似乎象征了“平等”概念由印入华后曲折的含义演变。

印度的“大平等王”是前佛教时代的事,而印度佛教的“平等”本是冲着婆罗门教的种姓不平等而来的。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7年)月氏高僧支娄迦谶来华,在洛阳译出佛经14部27卷,开汉译大乘佛经之先河,内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凡4卷。“平等”一词从此进入汉语,并在此后几百年间随着汉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变成了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常用词。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国南北方、乃至汉传佛教泽被所及的周边汉字文化圈各国,都出现了许多名为“平等寺”“平等院”及“平等塔(浮屠)”的佛教丛林[5],其他寺庙也常常举行“平等会”“平等法会”之类的佛事[6]。文献中“平等”一词出现得就更多了:仅佛经书名而论,包含“平等”一词的就有《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妙吉祥平等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轨》《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等。而《大般若经》《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大乘宝云经》《大智度论》与《法苑珠林》等一大批经典都列有《平等品》《平等部》等专论“平等”的卷章。

在其他佛经中,有关“平等”的思想与说法也比比皆是,并因而衍生了一大批与“平等”有关的命题、词组与术语。例如认为佛、法、僧三宝,以及心、佛、众生三法,于本质上均无差别,故说平等;或显示本体界之相貌,称为“空平等”“真如平等”。另如《大般若经》卷四〇九阐论般若波罗蜜、三摩地、菩萨等三者之平等;《大智度论》卷一〇〇明示“法平等”“众生平等”之理;《大日经》卷一揭举身、语、意之“三密平等”。《往生论注》卷上载,平等是诸法体相,由此所达到之智慧,应无所分别,主观与客观亦无区别,此称“智平等”;对于众生亦应等同视之,无高低、亲怨之区别,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平等无二,此称“众生平等”。又佛称为“平等觉”,自性法身称为“平等法身”。此外,一乘法乃表示与佛之智慧平等之大慧,称为“平等大慧”;普遍于一切而无差别之爱,称为“平等大悲”;对一切平等,了悟真理而不起差别见解之心,称为“平等心”。空、假、中三观中之从空入假观,又称为“平等观”;观身、语、意三密之平等无差别,称为“三平等观”;不论怨、亲之别,一概一视同仁,称为“怨亲平等”。《新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举出菩萨具有十种平等,即: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刹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同经卷三十《十回向品》亦举出“业平等”“报平等”等十种平等。又《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则举出众生平等、法平等、清净平等、布施平等、戒平等、忍平等、精进平等、禅平等、智平等、一切法清净平等十种,众生若具此平等,能速得入无畏之大城。此皆说明人、法、国土、修行乃至诸佛等悉皆平等、无有差别之理[7]。

汉传佛教不仅有诸宗派公认的“平等”之理,也有某一宗派独持的“平等”见解。如唯识宗主张“四义平等”:(一)时平等,谓心王心所同一刹那生起作用;(二)所依平等,谓心王心所二者之所依相等;(三)所缘平等,谓心王心所所缘之相分非同一,但却相似;(四)事平等,谓心王心所之自体分非同一而却类似[8]。而俱舍宗于上述四义平等之外,认为心王与心所对于所缘之外境,其行解之相亦皆平等,即行相平等。故俱舍宗主张五义平等[9]。

但是,以上诸汉译佛经所谓的“平等”,在古印度梵文文献与巴利文佛教原经中却常常并非同一词。这些均被汉译为“平等”的印度词汇其原意颇有区别,但彼此又有关联。华、印及西域的译僧们在翻译过程中实际上既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又受到翻译这一文化转换工程中不可避免的“价值互渗”、语义衍变的影响。最终由印度文化中几种价值,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某些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这一时期的汉传佛教“平等”概念。

被译为“平等”的梵词[10]中最常见的一个是sama。该词亦以同形进入巴利文。在汉传佛经中sama又音译为“三迷”“三昧”“三摩”[11]。梵—英辞书中,该词通常解释为形容词equal(相等的);evenly distributed(均匀分布的),而以它为根的衍生词samata和samatya都有名词词义equality(平等);短语samam brahm则释为“平等的婆罗门”(the equal brahman)[12]。sama在梵语中的反义词是“差别”“别相”(梵语vis/es!a,或音译“毗尸沙”,音义兼译“殊胜”)。所谓“平等”,就是无“差别”之义。所以一些佛经即以论证“无差别”来反证sama,谓诸法本性真如,而无差别。于是上述所谓“三平等”之类命题,在一些佛经中即表述为“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种平等无差别。而“无差别”也如“平等”一样成为一些佛教典籍的书名用语,如印僧坚慧菩萨《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唐僧法藏《法界无差别论疏》等。

但是,sama在梵语中还有另一个词义即“神圣的安静”(the divine quiet),“平和”(peace),与“静止”(rest)。实际上,该词义源于《吠陀》中的古梵语sam(和平、神佑)及其衍生的saman(神佑之福,为带来神灵意志而实现宁静与和谐)一词。我们知道,由吠陀文明起源的古婆罗门教是非常凸显种姓制度的。而佛教的“平等”思想最初就是因反对种姓制度的不平等而发。但是,佛教与婆罗门教同样源出雅利安人的吠陀文明,前者用以反对后者不平等的武器因而也同样渊源于吠陀中的sam即“神圣和谐”观念,它教人超脱世俗权欲物欲、放弃上等人(上等种姓)对下等人的傲慢而认识到人们在神灵面前是同等的,以实现一种神性的和谐。而这,就是“平等”。

然而,现实世界中种种“差别”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即便从价值判断言之,“差别”也未必是需要一概否定的负面东西。这一点即使在佛教教义中也是显然的。例如佛教一方面强调“十界一心平等大念”,认为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恶人,十界皆为我佛平等心所覆盖。但另一方面也主张惩恶扬善,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差别”对待。于是有《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又名《分别善恶报应经》)这样标示“差别”的经典。

而且实际上,即便对于那些负面的“差别”,诸如现实中种种不公平的压迫与等级制度,包括在印度本土佛教产生时即以对之持反对立场而闻名的吠陀—婆罗门教传统种姓制度,佛教的sama主张也不是一种积极的或入世的“纠正”“改造”立场,而是一种消极的“不追求”“不理会”态度。换言之,佛教“平等”词义所指的“无差别”,并不是“反抗差别”“矫正差别”“消灭差别”之义,而是“不追求差别”“不看重差别”“不理会差别”“不在乎差别”乃至“忍耐差别而不为所动,以保持神性的宁静与和谐”,达到宗教境界上的、即出世的心理平衡。

这一点在其他几个被汉译为“平等”的梵语词中表现得更明显。梵语upeksa(巴利文upekkha)是第二个这样的词。《金刚经》中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往生论》注中的“平等是诸法体相”,以及上文所述的“智平等”“众生平等”等,其中的“平等”都是upeksa的汉译。但是,在通行的梵英、英梵辞书中,该词一般都不英译为equal或equality,而是译为indifference,即“差别”加一否定前缀。但这“否定”差别却不意味着在现实中消灭差别,实现equality(平等),而只是意味着“超越(overlook)”不平等,“无视(disregard)”不平等,“忽略(negligence)”不平等,“蔑视(contempt)”不平等,“舍弃(abandonment)”不平等[13]。换言之,即对差别或不平等采取置之度外、漠然视之的出世态度。实际上,在古梵语中该词的原形upeksh正是“漠然视之”之义。正因为如此,upeksa在汉传佛经中除被译为“平等”外,更常见的译法是“舍”“行舍”,或音译为“优毕舍”“优毕叉”“忧毕叉”;或者以“舍”释“平等”,谓之“舍平等”。

佛经中以“舍”与“平等”对释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俱舍论》卷四曰:“心平等性,无警觉性,说名为舍。”《大乘义章》卷二曰:“内心平等,名之为舍。”《品类足论》卷三云:“舍云何?谓身平等、心平等,身正直、心正直,无警觉、寂静住,是名为舍。”《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远离掉举等障,静住名舍。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初中后位辨舍差别。”这种“舍平等”是一种心如古井、一切都无所谓的禅定状态。如慈怡主编之《佛光大词典》所谓“平静、无关心”。“远离惛沉之沉没与掉举之躁动,为不浮不沉,保持平静、平等之精神作用或状态。”面对差别保持平常心,是为“定”,差别加之而不为动,是为“受”。于是舍平等在佛经中又常常与“定”“受”相关。舍为三受(或云五受)之一。又称“舍受”“不苦不乐受”。伴有舍受之禅定,称“舍俱定”(巴利文upekkha^-sahagata-sama^dhi)[14]。在这个巴利文术语中,upeksa与sama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可谓一目了然。汉传佛教的译经大师们把这两个词都译作“平等”,显然是有匠心的。

第三个被汉译为“平等”的梵语词是sanmaya。汉传佛教所说的普贤菩萨,又称“遍吉金刚”“建立一切平等菩萨”,这里的“普”“遍”“一切平等”就是sanmaya。《大日经疏》卷九有“入佛三昧耶”之说,又称“入佛平等戒”。而真言宗有所谓“三平等”之说,即所谓“三密平等不二,普遍一切”,此“三平等”又称“三三昧耶”[15]。“三昧耶”即sanmaya之音译。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往往又称“平等无(不)二”。实际上,sanmaya与sama二词同源于前述的古梵语词sam,比较而言,sanmaya的词义更强调平静、镇定、佛我同一(所谓“入我我入”)、普遍一切。作为面对“差别”或不平等时的一种态度,sanmaya同样是一种心如古井的出世立场。正如华严宗《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所说:“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总而言之,佛经中被译为“平等”的梵语词虽然有多个,但经过分析可以看到译者把它们都译成“平等”,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些词的所指都包含一种出世的“平等”观:不管世事沉浮,皆以平常心或“平等”心待之。不得意于为人上,不自卑于为人下,不追求富贵也不在乎贫贱,地位上升而“不乐”,地位下降而“不苦”。如此之“不苦不乐受”或曰“舍受”就是佛教丛林中人视为理想的“平等”境界。按梵英辞书作者的英文解释,这种境界即“舍弃万物,不分敌友,无论爱憎”;“佛陀对待万物的那种普遍的、不偏不倚的公平态度”;“佛教主要德行之一,无苦与乐之别,无人与物、己与人之别,舍弃世界及万物”;“平静,中庸,斯多葛式的态度,乐观的不偏不倚,喜与忧之间的零点状态”;“公正无私,心平气和”;“无欲无执的宁静心、无思无为的无差别状态”[16]。

这样一种“平等”几乎就是遁入空门的同义语。因此一些佛教典籍明确说“平等”在凡间是不存在的:“究竟推求世间涅槃实际无生际,以平等不可得,故无毫厘差别。”[17]真所谓:“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18]这种“空门平等”与近代那种直面现实、积极有为的“平等”价值,即以法国革命中“自由、平等、博爱”之一的egalite或英语之equality精神入世,以求改造现实的这样一种追求,差异不啻千里。

无怪乎,无论在印度历史上佛教兴盛乃至一度享有国教地位的孔雀帝国、笈多王朝,还是在小乘兴盛的东南亚、密教弘传的藏蒙,在释氏“平等”教义下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不平等社会,而在中国,东汉以后历代的“平等寺”“平等法会”等等关于“平等”的宣传一方面常常得到统治者包括历代帝王的支持与信奉,另一方面它对现实状态,无论是“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的基本权利不平等还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式的物资分配不平等,都不大具有干预能力。当然,在佛教的一些日常佛事中时有“平等”实践,如:“送供设斋,不论僧俗、男女、大小、尊卑、贫富,皆须平等供养。山中风法,因斯置平等之式。”[19]这些做法对后世社会上平等观念的形成还是有影响的。


一、“平”“均平”与“太平”三、佛教传入后汉语中“平等”一词的世俗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