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可证伪性:如何打败头脑中的小精灵
学习目标
2.1 阐明可证伪性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2.2 描述一门科学所犯错误的特异性如何随这门科学的进步而增加
1793年,一场严重的流行病——黄热病袭击了费城。当时,这座城市里有一位名叫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的顶尖医生,他是《独立宣言》的签署人之一。在疫情爆发期间,拉什是少数几位能够为数千例黄热病患者提供治疗的医生之一。拉什信奉一种医学理论,即伴有发烧的疾病应该采用大量放血的方法来治疗(用手术刀之类的工具或水蛭吸血的方法使血液从身体排出)。他为许多病人实施了这种疗法,当他自己感染这种疾病的时候,他也如法炮制。批评者指责他的治疗方法比这种疾病本身更危险。然而,随着疫情的蔓延,拉什对他的疗法的效果变得更加自信,尽管他的许多病人已经死亡。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这么总结拉什的态度:“一方面坚信自己的医学理论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又缺乏对治疗结果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他将每个好转的病例都归为治疗方法的疗效,而将每个死亡的病例都归为病情的严重性。”[1]换句话说,如果病人情况好转,就被作为放血疗法有效的证据;如果病人死亡,就被拉什解释为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任何治疗都不会起作用。我们现在知道,拉什的批评者是正确的:他的治疗方法和黄热病本身一样危险。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拉什错在哪里。他的错误为阐明科学思维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提供了例证,而这一原则在评估心理学观点时尤其有用。
在本章中,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第1章中已经讨论过的科学的第三个基本特征:科学只研究可解决的问题。科学家们所说的“可解决的问题”通常是指“可检验的理论”。科学家要确认某个理论是可检验的,采取的方法就是确保该理论是可证伪的,也就是说,理论对自然界中的真实事件有意义。接下来,我们就要看一看为何所谓的可证伪性标准在心理学中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