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字数:9524

仇敌从旷野、从令人恐怖的地方袭来,就像南方刮来的旋风一般席地而过。——《圣经·以赛亚书》

我把阿拉伯《古兰经》赐予你,好教你警告居住在“城市之母”麦加及其周围的人们;好教你警告他们“末日审判”必将来临。到那天,一些人将永居天堂,而有一些人则将堕入火狱。——《古兰经》第四十二章

600年至1000年间的几个世纪中,伊斯兰教出现了,这是欧亚大陆及整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穆斯林战士就像大约1000年前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通过一系列气势恢弘的扩张和征服,又一次统一了整个中东地区。在7、8世纪,伊斯兰教的大举征服使从比利牛斯山脉到信德省,从摩洛哥到中亚的所有地区都统一到伊斯兰教的星月旗下。

伊斯兰教在文化上取得的成就比起他们的军事扩张更为显著。尽管被征服的地区曾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但到11世纪时中东地区的语言已经阿拉伯化,文化也已伊斯兰教化。阿拉伯语成为从波斯到大西洋广大地区的日常用语。新出现的伊斯兰教文明是既吸收了前犹太教文明、波斯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希腊一罗马文明的精华,又具有自身独创性的文化综合体。这种语言和文化的转变从此定型,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因此,伊拉克人和摩洛哥人的关系,就像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的关系一样,两者在语言和文化上至今仍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穆罕默德

毫无疑问,穆罕默德是中世纪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生于569年,是麦加一位商人的遗腹子。六岁时母亲即去世,祖母和伯父将他抚养成人。他青少年时期的情况很少为世人所知。传说他12岁时曾随伯父跟随商队去过叙利亚,在这次旅行中,可能获得了一些有关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知识。25岁时,穆罕默德同一位富翁的遗孀结婚,两人生了几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但儿子都早夭。

穆罕默德约40岁时有一段时间精神极度紧张,在此期间他开始相信上帝选他为先知,选他当亚伯拉平、摩西和耶稣的继承人。有人询问他受诫的经过,他回答说,《古兰经》的全部经文都保存在天国里,他每次只能得到一部分,通常由天使加百列传授给他,并让他一字一句地重复。穆罕默德当时认为,他已接受了神的感召,要去证实安拉的惟一性和超然存在,去警告人们“末日审判”必将来临,去告诫他们对忠实的报答足上天堂,对邪恶的惩罚是下地狱。

穆罕默德死后不久,他的教诲被记录成书,成为新起的伊斯兰教的圣典。“伊斯兰”意为“川页服上帝的旨意”。穆罕默德没有建立专职的教士组织,也没有确定专为拯救教徒灵魂的具体圣事,但却要求信徒们遵从一定的仪式,即伊斯兰教“五功”。它们是:

(1)念功:信徒必须完全理解、绝对接受地背诵“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2)拜功:信徒应每天做5次礼拜,分别在晨、晌、晡、昏、宵五个时间内举行。信众脱掉鞋子,跪在一张毯子上,头叩地,面朝麦加方向祈祷。

(3)课功:穆斯林应慷慨施舍,作为献给安拉的贡品和一种虔诚的行为。

(4)斋功:穆斯林必须在每年十月,每天从日出到日落间,斋戒禁食。

(5)朝功:穆斯林一生只要条件允许就应争取朝觐麦加一次。

这“五功”极大地加强了信徒们的社会团结。他们一起祈祷、斋戒,一起为遭受不幸的兄弟们提供帮助;不论富人或穷人,黄种人、白种人、棕种人还是黑人,他们都一起到麦加去朝觐。不仅如此,《古兰经》还对信徒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风俗和卫生、结婚和离婚、商业和政治、犯罪及惩罚、和平与战争等予以指导。因此,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社会法规和政治制度;它不仅为信徒们提供宗教戒律,而且为个人和公众生活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与在基督教世界中一样,伊斯兰教世界也并不严格区分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以及世俗和教会。在伊斯兰教中,凡属于哈里发的就是安拉的,而属于安拉的也就是哈里发的。“沙里亚”,即圣典,直到近代仍是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国法,至今在个别国家里它仍是主要的法律。

穆罕默德渐渐说服人们皈依伊斯兰教教义。首先是他的直系亲属和私人朋友,这些人后来被称为“先知的同伴”,享有崇高的威望。当穆罕默德发展出这一小股皈

依者,麦加的富商开始感到惊恐,他们害怕穆罕默德的教义将会削弱过去的宗教信仰和阻止朝拜秆对麦加圣物“黑石”的礼拜。由于反对势力的增长,穆罕默德应邀前往麦地那,即麦加以北约300英里处的商路上的一座绿洲城市。这里杂居着阿拉伯部落和犹太部落的居民,在这里穆罕默德被当作仲裁者受到欢迎。622年,穆罕默德移居麦地那,阿拉伯人称这一事件为“希吉拉”,伊斯兰教历则以这一年为纪元元年。

由于伊斯兰教教义主要源于犹太教的教义、传说和经典,穆罕默德希望麦地那的犹太人能将他当作犹太教先知的继承者并欢迎他,但麦地那犹太人却嘲弄了他。于是穆罕默德也就转而反对这些犹太人,、最终将他们驱逐出城,并把他们的财产分给了他的信徒。从此,伊斯兰教开始具有更加鲜明的阿拉伯民族的色彩,麦加取代耶路撒冷成为穆斯林必须朝拜的地方。穆罕默德逐渐说服了麦地那的阿拉伯人接受他的宗教信仰,并以他的教义为基础建起了一个神权政治国家。

此后,穆罕默德以麦地那为基地,不断袭击麦加商队。这种袭击是阿拉伯游牧民普遍接受的一种经济活动。如今,他们聚集在“先知”的旗帜下,既能获得战利品,又能顺便得到灵魂的拯救。到630年时,穆斯林已经强大到完全有能力占领麦加,因而穆罕默德就将收藏在麦加天房克尔白里的黑石定为伊斯兰教的朝拜圣物。然后他与麦加商人达成了和解,以此维护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并使其扎根于传统的阿拉伯习俗之中。到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大多数阿拉伯部落——虽不是全部——都已承认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向他进贡。

过去,穆罕默德发现国家内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偶像崇拜仪式。现在,他将其统一为一个宗教和一部有启发性的经典,并建成了一个组织良好和武装精良、统治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和国家。在随后的一个世纪内他的信徒们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并将伊斯兰教教义广为传播。如今,这一宗教在世界上拥有5亿信徒。

二、征服时期

由于穆斯林社会是穆罕默德天才的创造,所以当他死后,这一社会也就面临着分裂的危险。部落酋长们认为他们对穆罕默德的服从已经随着他的死亡而完结。于是他们就停止纳贡,恢复行动自由。伊斯兰教历史上将这种退出行为称为“变节”,即叛教。叛教引起了一系列战争,最终制服了“叛教的”部落,迫使他们回归伊斯兰教社会。但是被征服的部落成员心怀不满,显然一有机会他们就还会叛离。穆斯林的领导者意识到,应该转移他们要求叛教的注意力,而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发动一些能为每个贝都因人带来其喜爱的战利品的对外袭击。因此,这种袭击起初并不是宣传教义的宗教战争。穆罕默德并没想到伊斯兰教会成为世界性信仰,也不认为上帝曾选派他向阿拉伯人以外的其他人传教,所以阿拉伯人发动袭击正是为了让骚乱的贝都因人一心忠于麦地那。

领导这些袭击的首领为哈里发,即代理人,他的作用是作为先知的世俗代理。当然,哈里发不可能成为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人,但是作为伊斯兰教社会的世俗首领,他的地位也举足轻重。因此,穆罕默德的岳父艾卜伯克尔当选为哈里发,只意味着他是伊斯兰教的世俗保护者,而不是宗教领袖。正是在艾卜伯克尔的领导下,叛教的部落被迫重新回到信徒行列,同时阿拉伯人也开始了他们最早的对外侵略。

634年,欧麦尔继艾卜伯克尔之后当选哈里发,在他的领导下早期的对外侵略发展成了正式的征服战争。之所以会有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貌似强大的拜占廷帝国和波斯帝国不久便暴露出其外强中干的实质。这两个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削弱了它们各自的实力,而它们的人民对繁重的捐税和宗教迫害也极为不满。此外,当整个部落被有关财富的迷人传说所鼓动从阿拉伯半岛各地向北迁移时,穆斯林军队也就由小股游击队变成了大规模的武装部队,任何想让他们返回贫瘠家园的企图都将引起新的、很可能是致命的“变节”。结果,穆斯林首领只好因势利导,率领贝都因军队进入叙利亚。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征服表明,这一战争的性质并非是伊斯兰教的侵略,而是阿拉伯部落的扩张。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中,这些扩张多次向北进入“肥沃新月”地带。那时这一扩张之所以能够达到空前的规模,部分是由于两个对手异常虚弱,部分是因为新的伊斯兰教信仰所促成的团结和力量。

一旦侵略开始,阿拉伯人便充分利用他们沙漠作战的经验。他们不像拜占廷人和波斯人那仟骑马作战,而是骑骆驼作战。这样既可以随意发动进攻,而一旦需要又可撤回到沙漠中的安全地带。正如后来的维京人因控制着海洋而能劫掠欧洲沿海一样,这时的阿拉伯人则利用他们的“沙漠之舟”进攻富庶的帝国。无怪乎阿拉伯人在被征服的省份里都选择沙漠边缘的城市作为他们的主要根据地。如果有地理位置合适的现成的城市,如大马士革,他们也会加以利用,在当地驻守;如果有必要,他们也会建立新的城市,如伊拉克的库费和巴士拉,埃及的伏斯泰特。这些军事重镇满足了上正形成的阿拉伯帝国的需要,就像后来的直布罗陀、马耳他和新加坡满足了不列颠海上帝国的需要那样。

636年,阿拉伯人在约旦河支流耶尔穆克河谷决定性地击败了拜占廷人。他们乘着遮天蔽日的沙暴发动进攻,几乎全歼由希腊、亚美尼亚和叙利亚基督教徒组成的混合部队。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逃进君士坦丁堡,将整个叙利亚丢给了胜利者。哈里发欧麦尔随即转人进攻富裕的邻邦伊拉克。那里的闪米特人已经部分地皈依基督教,他们对波斯和琐罗亚斯德教统治者很是不满。在阿拉伯人于637年夏天在卡迪西亚取得的伟大胜利中,这种不满情绪就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波斯皇帝被迫仓皇撤出位于卡迪西亚附近的首都泰西封,向东逃窜。

耶尔穆克和卡迪西亚的惊人胜利,给穆斯林带来了他们此前闻所未闻的财富,也使来自南部沙漠的大批贝都因人前来加盟,队伍进一步壮大。阿拉伯军队对他国的边境造成了势不可挡的压力,他们如洪流滚滚向前,向西进入埃及,向东进入波斯。欧麦尔的哈里发继承者们,在宗教热情和游牧民族贪婪之心的驱使下,继续举起伊斯兰教的旗帜,乘胜对外征战。在北非,阿拉伯军队得到当地柏柏尔皈依者的增援,迅速进入摩洛哥,然后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攻人西班牙。711年,他们战胜西班牙的最后一个西哥特国王罗德里戈,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法国。然而,732年他们却在法国的图尔被查理·马特打败。

与此同时,其他穆斯林势力也在大力向东扩张,并进入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省。此后,他们继续北上,一直到达中亚的怛逻斯。至此,这样一个源起于沙漠中的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就已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伊斯兰教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省,从摩洛哥到中亚的广大地区(见地图15)。


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相互诋毁

在中世纪,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是不共戴天的死敌。他们在欧洲、中东和海外的战场上相互厮杀,而且互相蔑视。以下两段论述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第一段论述出自一个来自西班牙托莱多市的穆斯林法官之口。他将北欧人置于民族排序的最底层。第二段则是一个基督教主教的论述,他表达了西方世界对穆斯林道德堕落的共同看法。*

赛义德·安德鲁斯(Sa’id—Andalusi)法官说:

“这个排序中的其余民族对科学发展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作用,它们与其说是人类,还不如说是动物。那些居住在极北地带的人与太阳相距甚远,这造成了当地气候寒冷,空气凝重,人因此也变得性情冷酷,言语粗俗。结果,他们长得体形庞大,脸色苍白,还留着长头发。出于同样原因,他们也缺乏智力和洞察力上的敏锐性,处处显示出无知和愚昧。荒唐和盲目在人群中盛行,就像在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等邻近民族中盛行一样。”

萨坦尼亚(Sultaniyah)的主教威廉·亚当曾说:

“在穆斯林教派中,任何性行为不仅不被禁止,反而被允许和赞扬。于是,在他们当中既有无数的妓女,也有许多男宠,他们剃光了胡须,脸上涂满了脂粉,手腕和脚踝上戴着镯子……而丧尽了廉耻的穆斯林却无耻地被这些男宠所吸引,并且公然和他们住在一起,就像我们社会中的夫妻一样地公然生活在一起。”

*见.Islam and the West by P.K.Hitti1962by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hg Inc.

*见N.Daniel,Islam and the West(EdinblJrgh Universtty Press,1960),第144页。


三、从阿拉伯王国到伊斯兰帝国

在完成第一阶段的扩张之后,阿拉伯人便暂时安顿下来,享受他们的胜利果实。他们实际上是其属国的占领军,大多数都居住在军事重镇里,以此控制着周围的乡村。由于哈里发欧麦尔曾规定他的追随者不应在被占领的行省里享有封地,因此他们这时享受政府津贴。支付这些津贴的资金来自伊斯兰教国家没收的土地和征收的捐税,其中向非穆斯林征收的捐税要高于向穆斯林征收的。除此之外,非穆斯林其实并末受到更多的干扰,也没有被迫改变信仰。实际上,皈依伊斯兰教极不受统治秆欢迎,因为这意味着减免税收。因此,信奉伊斯兰教其实是统治绝大多数属国臣民的阿拉伯骑士贵族享有的特权。

不久,日益增长的“麦瓦利”,即非阿拉伯穆斯林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状况。这些新教徒成群结队地涌入城市,充当雇员、工匠、店主和商人,为满足阿拉伯贵族的需要服务。同为穆斯林,他们要求与阿拉伯人平等,但却未得到承认。尽管“麦瓦利”也在伊斯兰教军队中服役,但他们通常只能作为步兵参战,步兵得到的薪俸和战利品要低于阿拉伯骑兵。

随着伊斯兰帝国的扩张,财富从属国行省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麦瓦利”的人数和财富也在不断增长,但他们却仍被排除在统治集团之外。于是,他们也就成了城市中的不安定因素。他们决心取得与他们的经济实力相称的社会地位。人们开始有充分理由认为,阿拉伯伍麦叶哈里发王朝是征服战争完成后百无一用的一个寄生集团;伍麦口十王朝曾于661年从麦地那迁都大马士革。因此,对阿拉伯贵族的抵抗运动,是一场既有民族性、又具社会性的反抗运动。

750年,阿拔斯哈里发王朝的建立宣告了为争夺王位而突然爆发的十年内乱的结束。该王朝的建立远非普通意义上的改朝换代,它意味着“麦瓦利”,尤其是波斯人,此后代替了腐朽的旧贵族。阿拉伯军人不再是享有薪俸的特权阶层,它已被皇家常备军所取代;皇家常备军开始时主要由波斯人组成。从前的军事重镇,如今在“麦瓦利”的控制下,变成了巨大的商业中心。一部分阿拉伯人开始加入市民和农民的行列,另一部分则重新过起了游牧生活。

阿拉伯帝国的结构也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尤其是762年从大马士革往东迁都巴格达,而出现了根本的变化。这实际上意味着,阿拔斯哈里发政权开始放弃地中海,转而接受波斯的传统,寻求波斯的支持。哈里发不再是阿拉伯部落的酋长,而是—个享有神权的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来源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的基础上。

因此,同前泰西封、波斯波利斯和巴比伦的许多君主政体相类似,哈里发统治也已成为东方的君主政体。在这君主政体所提供的秩序与保护下,—种融合了犹太文化、希腊一罗马文化和波斯一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传统的混合文明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形成。伊斯兰教不再仅仅是上层骑士贵族的法典,而成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文明。

四、伊斯兰教文明

哈里发曼苏尔在选定巴格达作为其王朝的首都时,阐述了这选择的美好前景:

“这个东濒底格里斯河、西临幼发拉底河的岛屿城市,是一个世界性的市场。沿底格里斯河溯流而上的所有船只都将在这里停泊;顺底格里斯河而下,以及经幼发拉底河运来的货物,也将停卸于此。这里将是山区、伊斯法罕和霍拉桑等地区居民的交通要道。感谢安拉为我创造了这块地方,并使在我之前来到这里的人们忽视了它的价值。真主啊,我要在这里建筑城市,并终生居住在这里,我的子孙也将居住在此地。我坚信,它将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

曼苏尔的预想很快就得到了全面实现。一个世纪内,巴格达的入口就达到近100万。城市的中心是一座直径约两英里的城堡,里边建有哈里发的宫廷、官员们的甘邸和禁卫军的营房。该城堡外围建立了巨大的商业中心,由富饶的两河流域地区提供城市所必需的亢裕的产品。主要作物有小麦、大麦、稻米、椰枣和橄榄。各行省还提供了丰富的金属资源,如产自兴都库什山脉的白银,采自努比亚和苏丹的黄金,来自伊斯法罕的铜以及来自波斯、中亚和西西里岛的铁。阿拉伯帝国境内的许多地方都蕴藏着宅石,波斯湾水域还盛产珍珠。帝国的工业也很繁荣,按从事生产的人数和产值比较,纺织业最为重要。从中国战俘身上学到的造纸技术,迅速传遍伊斯兰教世界,并于900年传人西班牙。

这样繁荣的经济区遍布辽阔的阿拔斯帝国,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跨地区的贸易。如上一章所述,穆斯林商人或走陆路经过中亚,或从水路同印度、锡兰、东南亚和中国通商。他们还与非洲进行着广泛的贸易,以此获得黄金、象牙、乌木和奴隶。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7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当时曾同北欧国家有过贸易往来。如此辽阔的贸易范围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到后来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得到兑现。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保证,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们便在其奢侈豪华的宫殿里纵情享受。《一千零一夜》描写了最著名的哈里发哈伦,赖世德(786—809)。他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统治者,身边簇拥着一批诗人、乐师、歌手、舞女、学者和才子。常见的室内游戏是下象棋、投骰子和玩十五子棋;室外运动主要有打猎、放鹰、马球、射箭、击剑、掷标枪和骑术比赛等。哈伦与查理曼大帝处于同一时代,但他们各自的首都,巴格达和艾克斯拉沙佩勒在繁华程度上简直无法相比,就如同今天的巴格达无法同巴黎相比一佯,不过当时两者的位次正好与现在相反。

阿拔斯王朝不仅以富裕和豪华著称于世,而且以一段时期内宗教信仰较为自由而闻名,很明显这种自由在当时的西方是绝对没有的。这部分是因为伊斯兰教教义承认,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都是《圣经》的信徒,就像穆斯林是《古兰经》的信徒一样;并承认两种宗教都有一部圣典,即成文的启示书。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的信仰被承认是真实的,不过还不完整,因为穆罕默德已代替了摩西和耶稣基督。因此,伊斯兰教尽管宽容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允许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但却对他们进行了某些限制和处罚。

阿拔斯王朝还因科学领域的显著成就而享有盛名。但是,该王朝在科学方面的主要特色是保存和发展原有的东西,而不是创造新的东西。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比鲁尼(973—1048)曾说过:“我们应限于从事古人所从事的事业,完善可以完善的东西。”然而,帝国的庞大规模,它同欧亚大陆各地区的实际联系,以及它从其他几大文明中心获得的极为丰富的遗产,都有助于伊斯兰教科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例如,自称为“智慧之城”的巴格达,就拥有一批翻译、一个图书馆、一座天文台和一所学校。那里的学者们翻译并研究了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以及波斯和印度的科学论文。

在天文学方面,穆斯林基本上接受了前希腊人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上没有什么重大突破。但阿拉伯天文学家们毫不间断地延续了古人的天文观察,从而使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们获得了约900年的天文记录,为他们发现重大天文理论提供了依据。

与在天文学方面一样,穆斯林在地理学方面也没有取得什么理论上的成就。但庞大的帝国疆土、广泛的贸易范围,也使他们积累了一些有关欧亚大陆的系统、可靠的地理资料。例如,比鲁尼关于印度的名著,不仅描写了这个国家的地理特征,而且描写了印度人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科学成就。在这一点上,直到18世纪才有人能与他比肩。穆斯林还绘制了航海图和地图。不过就像当时的基督教制图者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一样,穆斯林所绘制的图中囟然以麦加为中心。

除去自身创造的成就外,穆斯林还在翻译和改编古典著作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伍麦叶哈里发不信任任何非阿拉伯人,对他们的文明也不感兴趣。阿拔斯哈里发则不同。他们因为曾得到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徒的有力支持,因而其气量也显得更为宽宏。“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翻译家,其中著名的翻译家侯赛因.伊本·易司哈格(809—873)就是基督教徒。他曾出访希腊语国家收集手稿,并同助手一起翻译了许多著作,包括希波克拉底、加伦、欧几里得、托勒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另一大翻译中心在穆斯林西班牙的托莱多市。12、13世纪,居住在这里的翻译家有犹太人、西班牙人和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这种翻译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后来的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翻译活动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学术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最后应该强调的一点是,是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这两条基本纽带将哈里发统治下的各民族联结到了一起。阿拉伯语的传播比阿拉伯人的征服效果更为显著。到11世纪时,阿拉伯语已代替古希腊语、拉丁语、科普特语和阿拉米语在从摩洛哥到波斯的广大地区流行,并一直持续到今天。所有人共同使用阿拉伯语这一现象说明,在阿拉伯帝国内,尽管有苏丹黑人以及占优势的闪米特人,有基督教黎巴嫩人、科普特埃及人以及占优势的穆斯林等不同民族,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一种彼此认同的情感。甚至在这片已经永久阿拉伯化的辽阔地区之外,阿拉伯语对其他穆斯林民族的语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拉伯词汇在这些语言中,就如同希腊和拉丁语汇在英语中被普遍使用一样;其中有些语言(如乌尔都语、马来语、斯瓦希里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土耳其语)都是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

伊斯兰教也是一条强有力的纽带,一条比基督教更有力的纽带,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和政治制度以及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生活方式。如同语言为阿拉伯世界打下基础一样,宗教信仰也为伊斯兰教文明提供了基础。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文明在穆斯林征服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基督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和阿拉伯宗教的成分,并融人了希腊一罗马、波斯一美索不达米亚的行政、文化和科学各成分的综合体。因此,它不是古代各种文化的一种简单拼凑,而是已有文明的崭新融合,它已成为一种新兴而独具特色的文明。虽然它的来源不一,但它却明显地带有阿拉伯伊斯兰教的特征。五、哈里发统治的衰落

在哈伦·赖世德哈里发统治时期,阿拔斯王朝达到鼎盛,但随即它便衰落下去,其情景类似于罗马帝国的崩溃。首先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帝国疆域过于广阔,这在用马和船只作交通工具的时代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边远省份远离首都达3000英里,首都难于遥控。因此,西班牙于756年、摩洛哥于788年、突尼斯于800年就顺势先后摆脱了帝国的统治。

其次,和罗马帝国一样,阿拉伯帝国也存在着开支问题。就当时的经济和技术而言,帝国的开支显然过大,而且没有保证。巴格达朝廷的极度奢侈和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的浩大开支,超过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由此导致的财政危机迫使哈里发委派各省总督充当当地税务的包收者。这些总督用他们征来的税收支付地方军队和官员的薪俸,并向国库交纳指定的款额。这一情况使得总督兼包税人不久便和军事将领达成协议,两者一起成为各省的实际统治者。到9世纪中叶哈里发已失去其对军事和行政的控制,并逐渐被土耳其雇佣军随意废立。

帝国的衰弱自然扪致了蛮族的入侵。正如罗马帝国遭到来自莱茵河和多瑙河对岸的蛮族侵略一样,哈里发统治这时也遭受了来自北部、南部和东部敌人的进攻。十字军由北入侵,占领了西班牙、西西里和叙利亚,而这三个地区穆斯林的不和也为十字军的入侵提供了便利。在西西里岛,在当地王朝于1040年灭亡后紧跟着就爆发了一场内战,而这也给了诺曼底人从意大利南部入侵该岛以可乘之机。到1091年整个西西里岛都被征服,混杂的基督教一穆斯林居民也都全部被归于诺曼底国王的统治之下。

在西班牙,伍麦叶王朝也于1031年被推翻,整个国家分裂成许多小国,由各“党派”,即代表各民族的宗派进行统治。这些民族包括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当地前穆斯林伊比利亚人和“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又被称为“欧洲奴隶”。穆斯林西班牙的分裂使得北部基督教国家得以向南扩张,1085年他们占领了重要城市托莱多。到13世纪末,穆斯林只剩下半岛最南端的格拉纳达。

西西里岛和西班牙就此永远失陷于基督教国家,但叙利亚的情况则与之相反。这里的几个穆斯林国家自相残杀的内讧,使十字军从1096年起得以迅速向前推进,抵达叙利亚海岸,进入巴勒斯坦,并建立了四个国家:埃泽萨伯国(1098年)、安条克公国(1098年)、耶路撒冷王国(1099年)和特里波利伯国(1109年)。这些国家都采纳了西方的封建制度,由于它们缺乏根基,因而从未将其穆斯林阿拉伯臣民同化,它们往往要依靠欧洲零星到达的援兵的支持才能维持统治。而且,这些国家都位于沿海地区,很容易遭受来自内地的有组织的穆斯林抵抗运动的袭击。但只要周围的穆斯林世界处于分裂状态,这些国家就能生存下去。萨拉赫丁,即西方人所称的萨拉丁,结束了穆斯林的这种分裂状态。他统一了穆斯林叙利亚和埃及,包围了十字军公国,并于1187年开始反攻。在1193年他逝世以前,穆斯林已收复了耶路撒冷,并把四方人从所打地区驱逐出去,只剩下一条狭长的沿海地区。在随后一个世纪中这一地区也被攻陷,穆斯林的第二次征服也由此宣告完成。

除了北面遭到十字军的猛攻外,哈里发统治还遭到了来自摩洛哥南部、塞内加尔和尼日尔地区的柏柏尔人,以及上埃及地区的希拉勒和苏莱姆这两个阿拉伯贝都因部落的进攻。这些部落席卷利比亚和突尼斯,到处劫掠破坏。正是这一入侵,而不是7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摧毁了北非文明。

最后,第三股侵略军是来自东方的突厥人和蒙古人。他们的入侵持续了好几个世纪,侵袭区域实际上包括整个欧亚大陆,从而构成了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章。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范围及其影响,完全可以和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征服相匹敌。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许多突厥人和蒙古人在皈依了伊斯兰教后又将他们的信仰扩展到了遥远的新占领地区。下章将分析突厥人和蒙古人侵略的过程及意义。

推荐读物

以下研究成果记述了穆罕默德及其创造的教义:T.Andrae所著的Mohamreed(Scribner’s出版社,1936年版);E.Dermenghem所著的The Life of Mahomet(Direed al出版社,1930年版);H.A.R.Gibb所著的Moban,medanism:An Historical Surreed vey(Oxford.UniverSitv出版社,1953年版);以及M.M.Pickthall所著的Koran,reed(New American Ifibrary出版社,1953年版)翻译本的简易版。

有关阿拉伯人及其全史的权威性描述,见于A.HOurani所著的AHistory of the Arab Peoples(Harvard.Universitv出版社,1991年版);P.H瓶n所著的History of the Arab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Presen,第五版,(St.Martin’s出版社,1951年版);B.Iewis所著的The Arabs in History(Home UniVerSity Library出版社,1966年版)。关于阿拉伯人的征服和伊斯兰教的早期历史,参见M.A.Shaban所著的Islamic History A.D.600—750(Cambridge University出版社,1972年版);F.M.Donner所著的The Early Islamic Conquests(Princeton University出版社,1981年版)。在最初的征服后,伊斯兰教通过不露声色的传教继续扩张,以下书籍描述了这一过程:T.W.Arnold所著的The Preaching ofIslam:A History of the Propaga tion of the Muslim Faith(Constable出版社,1913年版)。

以下著作对伊斯兰文明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T.Arnold和A.Guillaume主编的The Legacy oflslem(Clarendon出版社,1931年版);W.Montgomery Watt和P.Cachia所著的A History ofIslamic Spain(Doubleday出版社,1967年版);A.G.ChejHe所著的The Arabs(Cambridge University出版社,1969年版);A.Lewis主编的The Islamic World and the West,622—1492.A.D.(Wiley出版社,1970年版)。

注释

1.引自B B Lewis,The Arabs in HIstory Hutchinson’s University library,1950),p.82.

2.引自A.blieli,La Sdence Arabe(Bfill,1939),P.376.


第9章 中世纪文明形成欧亚大陆一致性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