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
在世界走入末日和毁灭之前,人类不可能看到比歌革和玛各之战更惨烈的灾难……。这些人(鞑靼人)对任何人都没有一丝怜恤,他们虐杀妇女、男人和儿童,剖开孕妇之腹,戕其胎儿。——伊本·阿西尔(穆斯林历史学家,1160—1233年)
公元1000至1500年的500年中,最显著、最惊人的变化是突厥人和蒙古人从其辽阔的原居住地中亚的崛起。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历史成就是,他们合力改变了游牧民族和文明民族之间的传统关系。几千年来,游牧民们一直居住在文明地区的外围地带,贪婪地艳羡着文明民族的繁华。但是,随着突厥人和蒙声人的征服,这种传统的平衡状态发生了急剧变化,游牧民族成了欧亚大陆的主人和统一者,而不再只是草原上的动物饲养者。
在这几个世纪中,突厥人和蒙古人耀武扬威,几乎占领了除遥远的边缘地区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这些令人震惊的扩张明显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000一1200年)是突厥人兴起。突厥人先是充当阿拔斯王朝的雇佣军,随后便统治了这个王朝C=他们给行将灭亡的伊斯兰教世界注入了活力和侵略能力,并通过击败拜占廷和印度斯坦,将其疆土扩张到小亚细亚和印度北部。在第二阶段,即13世纪,蒙古人开始入侵。蒙古人不仅吞并了中亚、东亚和俄罗斯,而且侵占了穆斯林中东,从而突然终止了穆斯林突厥人的扩张。最后一个阶段(1300—1500年)是蒙古帝国的崩溃。这为突厥人的复兴和伊斯兰教突厥人再度进入基督教欧洲和印度斯坦扫清了道路。
本章将逐一叙述这三个阶段,以及它们对于整个世界历史的意义。
一、突厥人的入侵
突厥人不是同一种族,但他们因都说突厥语系的某种语言而被共同联结在一起。尽管从种族上看突厥人是一个混杂的民族,但一般说来,他们的体貌特征却更像高加索种人,而不像蒙古种人。到6世纪中叶,他们统治了从蒙古草原到奥克苏斯河(即阿姆河)的广大平原地区。从8世纪起,由于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并在怛逻斯打败了中国人(751年),突厥人日益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
突厥人对奥克苏斯河对岸强大的阿拔斯王朝的反应,同日耳曼人对莱茵河对岸的罗马帝国的反应极为相似。首先是文化上的影响:野蛮的突厥异教徒屈服于高级文明的诱惑,皈依了伊斯兰教。与此同时,如同以前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的军事机构一样,突厥人开始参加哈里发王朝的军事机构。作为机动灵活韵骑兵射手,他们很快就表现出其过人的军事素质,从而在哈里发军队中日益取代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随着哈里发王朝的日渐衰弱,突厥雇佣军同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雇佣军一样,反客为主。他们在巴格达废立帝国统治者,并将哈里发们相继监护起来。大约970年,突厥民族的一支塞尔柱人,顺利越过边境,进入穆斯林地区,不久便独揽了这里的政权。1055年,当哈里发宣布塞尔柱酋长托格卢尔·贝伊为“苏丹”即“君主”时,这一政权得到正式承认。尽管哈里发名义上仍是帝国的首领,但实际的统治者已是突厥人苏丹。在好战的突厥人的领导下,伊斯兰教帝国的边境进一步扩张到两大地区。
一·个地区是小亚细亚。几个世纪以来,小亚细亚一直是基督教拜占廷势力抵抗阿拉伯伊斯兰教多次进攻的堡垒。但是在1071年,塞尔柱人存小亚细亚乐部的曼齐刻尔特战役中大获全胜,并俘虏了拜占廷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该战役是中东历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小亚细亚的农民不满拜占廷官吏的腐败和剥削,欣慰地欢迎突厥人的到来。从此小亚细亚的大分部地区相继在11至,13世纪之间,从希腊和基督教地区变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区,而且一直存留到现在。而拜占廷则因小亚细亚的丧失变得内部空虚:小亚细亚作为一个行省,过去曾为帝国提供了大量税收和大批军人。在失去这些地区之后,君士坦丁堡就像一个架在枯瘦躯体上的大脑袋。所以,它的衰亡虽发生在1453年,但其衰亡的原因却可以追溯到1071年。
在塞尔柱人向西进入小亚细亚时,其他突厥人也在南部向着巨大的宝库印度扩张进军。其中以一个叫马哈茂德(997—1030年)的人最为著名,他以阿富汗的加慈尼为基地,几乎每年都向印度地区进攻,最终吞并了旁遮普。此后,旁遮普一直保留为穆斯林地区。马哈茂德热衷于捣毁印度教徒的神庙,砸碎印度教的偶像,因而被人称为“偶像破坏者”。在狂热的伊斯兰教一神论的鼓动下,马哈茂德及其追随者们来到印度不仅为了掠夺,而且为了改变异教徒的信仰,或从肉体上消灭他们。另外,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社会冲突问题,即两种不同制度的社会的冲突:一个社会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另一个社会则以种姓制度为基础,而这一种姓制度是以不平等为先决条件。也正是从这时起这里开始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的斗争,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半岛分裂成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
来自阿富汗的其他突厥人侵者也跟随马哈茂德的脚步而来。他们向南挺进至占古拉特,向东进人恒河流域。1192年,他们占领了德里,并将德里作为印度突厥苏丹的王国首都。在这次入侵中,印度的佛教寺院被破坏,大批僧侣遭屠杀,以至于佛教从此再也没能在其发源地上得到恢复。
突厥人之所以能够毫不费力地在一个人口远远超过他们的国家里扎根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印度人还在使用着古老的军事战术;这种战术同1500年前印度人使用的、不足以击败亚历山大的战术一样,根本不适应当时的需要。印度步兵通常是一群涣散的暴民,而他们自吹自擂的象队,对抵抗穆斯林骑兵也毫无用处。印度的种姓制度同样具有破坏作用,而且是一个更为致命的弱点。在这种制度下,能参战的人仅限于“刹帝利”,即武士阶层。其他人都未经过训练,而且对作战也毫无兴趣,这左要是因为阶级分化将压迫者地主同农民分隔开来,使社会等级更加支离破碎。因此,人民大众或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或欢迎入侵者的到来,皈依他们的宗教。这种情况后来曾反复多次出现。在现代史上英国统治者之所以能够像前突厥人苏丹那样驻扎在德里统治印度,原因也就在于此。
二、成吉思汗的征服
亿突厥人成为穆斯林世界的统治者的同时,有位不引人注目的首领正在遥远的蒙古开始他的征服生涯。他发起的征服最终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帝国。成吉思汗(也可以拼成Chinggis,Chingis,Jenghiz等),原名铁木真,生于1167年,是一个较小部落首领的儿子,铁木真12岁时父亲中毒身亡,因此这位未来大汗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惨,、铁木真精通部落政治的复杂艺术,将忠诚、狡猾、无情的背叛及自身的勇猛等各种因素创造性地混合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才能够扭转其早年地位低下的逆境,并在转而反对他的首领和消灭所有对手之后最后统一了所有讲蒙古语的部落。1206年,在蒙古各部落酋长会议上,他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并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意为“世界的统治者”。
至此,成吉思汗的地位已经足以满足野蛮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和掠夺欲望。据说他曾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来自于胜利:征服你的敌人,追逐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论野蛮和劫掠,成吉思汗与在他之前的草原征服者们没有任何区别。那么,为什么只有他最终成为欧亚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呢?这个问题非常发人深省,因为作为一个蒙古人,成吉思汗没有其他游牧征服者——主要是突厥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蒙古各部落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也不过100万人,这最多只能为他提供125000名军人。以如此有限的兵力,他怎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的统治者”呢?
成吉思汗首先注意充分开发各游牧武士所具有的内在优势,让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作战演习的不断训练相结合。这些武士身穿毛皮衣服,外备新马作为补充,能在极少休息与进餐的情况下骑马连续行军几天几夜。他们将“闪电战”引入13世纪的世界。据说,他们在匈牙利平原作战时三天走了270英里。他们用皮袋装水,皮袋充气之后又能在游泳渡河时使用。他们通常依靠农村获得给养,然而如有必要他们也会喝马血、马奶。从小即能娴熟运用的打猎技术使得他们能够控制长距离飞奔的马群。蒙古人最喜炊使用的战术足假装溃逃,诱使敌人一连好儿人追逐他们,结果只能是受骗中计,遭到伏击、全军覆没。其他比较常用的战略战术还有:将树枝拴在马尾巴上,扬起灰尘,以及让假人骑在多余的马上,使人误认为是大部队在行军。
蒙古人最基本的武器是大型混合弓,这种弓比英国人的长弓更具杀伤力,其所用的穿甲箭能在600英尺内杀死敌人。这是蒙古骑兵使用的一种可怕的武器;骑兵们能在骑马飞奔时连续射出其所配备的30支箭。其他装备包括钢盔、轻便兽皮盔甲、马刀,有时还会有一支带挂钩的长矛和一把钉头锤。蒙古马仅在空旷的牧区牧放,在漫长的严冬里它们没有避寒之所,也没有干草或谷物作为补充饲料。这使得它们虽然体格不很高大,但却非常能吃苦,且适应性强6成吉思汗还为军队引进了新的技能和装备来增强自身力量,它们绝大多数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并为其无可匹敌的骑兵射手增加了攻城武器,在攻占带有防御工事的城市时这种武器必不可少。
蒙古人还是从事间谍活动和心理战的能手。战前,他们会尽量收集有关敌方的道路、河流、防御工事、政治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情报,并派间谍在敌后方散布蒙古势力强大任何抵抗都无济于事的谣言,使敌人恐惧畏战。在战斗中,他们则采用残酷的恐怖战术以削弱敌人的斗志:战俘被迫站在队伍前列向自己人进攻;而攻城时如果稍遇抵抗他们就会将全城居民屠杀殆尽。
若是处在汉朝或唐朝,统一强大的中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制服他;最强盛时期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也能遏制他。然而13世纪初期欧亚大陆的力量对比却完全不同。中国这时已分成三个小国:统治北方的金朝、控制南方的宋朝和西北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中国的西面是建立在如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等绿洲城市之上的喀拉汗国;再西边,奥克苏斯河畔是穆斯林王国花刺子模,继续往西就是建都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但是,花刺子模和阿拔斯王朝这时均处于衰落时期。
1205至1209年,成吉思汗首先征服了西夏,迫使它成为其附庸国。1211年他进攻中国的北方,占领了长城以北地区,并进而于1213年突破长城防线进入黄河平原。到1215年他已劫掠占领了北京,而且得到了那些掌握了攻城技巧的中国人和掌握了开发和管理农业社会知识的外国人的帮助。按照其总战略,成吉思汗此时转而进攻周围游牧部落的领土。在其凌厉的攻势下,1216年满洲沦陷,1218年朝鲜失守,次年喀拉汗国灭亡。在征服了上述地区之后;成吉思汗已经接近了花刺子模边境,并于1219至1221年占领了这个国家。富饶且古老的城市如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巴尔赫均惨遭抢劫,居民们被大批屠杀,只有熟练工匠才幸免于死,被送往蒙古。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因为西夏起而反对他的统治而返回蒙古,再次指挥对西夏王朝的征服,并获得胜利。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战功,不久以后,他即于1227年去世了。遵其遗嘱,他被埋葬在他生前选择的家乡的一棵大树下。为了确保其坟墓的位置不被发现,护送尸体到现场的人全被杀害(见地图16)。
三、蒙古帝国
王位空缺两年后,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继位为大汗。窝阔台在位期间(1229—1241年)继续对欧亚大陆两端约相距5000英里的中国和欧洲进行征战。在中国,1234年蒙古人歼灭了北方金朝的残兵,随即进攻南宋。宋兵顽强抵抗,战争持续了45年,最终南宋亡国。与此同时,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兵15万进攻欧洲西部。1237年秋,他越过伏尔加河中游进攻俄罗斯中部各公国,占领了一个又一个缄镇,其中包括当时的重要性远不及现在的城市莫斯科。到1238年3月拔都已逼近波罗的海沿岸城市诺夫哥罗德,由于担心春雪可能会将骑兵困在泥泞中,他又突然撤兵南下。
两年以后,1240年夏蒙古人从其高加索根据地再次进攻俄罗斯南部,并于12月占领了俄罗斯古都基辅。蒙古人对当地居民极为残暴,当时一位僧侣记载说,幸仔者寥寥无几,而日.牛不如死,他们“非常羡慕死者”。第二年,蒙古人继续西侵,进入波兰和匈牙利,在西里西亚的利格尼兹大败德意志军3万人;然后穿过冰封的多瑙河占领萨格勒布,最后到达亚得里亚海岸。至此,蒙古军队控制了从亚得里亚海到日本海之间的欧亚大陆广大地区。1242年春,蒙古传来窝阔台大汗去世的消息,于是拔都穿过巴尔干地区撤回伏尔加河下游,并在此建立汗国——因其帐殿呈金色,故被名为金帐汗国。
窝阔台的继承者决定完成对中国南部的征服,并推翻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在中国,蒙古人同中国人的大规模战斗时断时续地持续了数十年。1277年,蒙古军队占领南方大港广州。新大汗忽必烈将帝国首都从蒙古草原上的哈拉和林迁到华北的北京。尔后他又发动了新的战争:从陆路侵略印度支那和缅甸,经水路进攻爪畦和日本。
与此同时,其他的蒙古军队则在中东横行践踏。1258年,蒙古军队占领了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据说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被送往忽必烈的朝廷外,该城的80万居民被屠杀殆尽。粗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蒙古人继续向埃及和北非进击,从而征服整个穆斯林世界。然而出入意料的是,埃及马木留克军队却于1260年在巴勒斯坦大败蒙古人。这次失败标志着蒙古帝国在中东开始由军事胜利走向衰败,就像其在日本和爪哇的类似失利标志着它在远东的衰败一样。由于不能够继续扩张,蒙古帝国便迅速瓦解,其瓦解有如其建立一样的迅速。
四、蒙古帝国的衰落
蒙古衰落的首要原因在于人口上的劣势:同属国人民相比他们人数太少,并且人不开化。正如普希金所说的那样,蒙古人是“不懂亚里士多德和代数的阿拉伯人。”因此,他们旦从马上下来居住在被征服地区就很容易被同化。在这方面,蒙古人与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拥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这一语言和信仰为其属国人民所乐于采用,并成为帝国统一的强有力的纽带。蒙古人在文化上远没有阿拉伯人先进,因而丝毫不具备这种优势。而且蒙古人还采用了比他们更先进的属国的浯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其帝国创立后不久即告崩溃的根本原因。
忽必烈汗将首都从哈拉和林迁至大都的决定恰好反映了这一同化过程。他在中国人设计的宫殿里进行统治,举行复杂的儒教仪式,建立新的孔庙,因此他也必将演化成中国式的皇帝。作为大汗,忽必烈只是蒙古各汗国名义上的君主,其实际权力仅限于中国。蒙古帝国的毁灭不仅是由于文化上受到同化,而且还由于王朝内部的争斗。最初,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曾与他争夺大汗王位,经过四年的斗争忽必烈才取得胜利。后来,他的控制着突厥斯坦的堂弟海都也与他争位,从而引发了长达40年的内战,最后以双方相持不下而告终。
在忽必烈成为中国皇帝的同时,旭烈兀也变成了波斯的统治者。他定都大不里士,建立了所谓的伊儿汗国(伊儿汗一词意为“附属汗”,即指波斯的蒙古统治者从属于蒙古大汗)。1295年,旭烈兀的继承者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这反映并促进了伊朗一伊斯兰教环境对当地蒙古人的同化。同样,高加索山另一边的金帐汗国也自行其是,接受了当地东正教文化和正统的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不久就只有蒙古草原上的那些蒙古人仍保持着纯蒙古血统,他们接受佛教的影响,并由此湮没无闻。
马可,波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即便是为伟大的忽必烈汗服务,他也预见到了蒙古的衰落。在对他的旅行所做的叙述中,马可·波罗对蒙古人被其所征服的臣民所同化的情形作了以下重要的分析:
“我所告诉你们的一切有关真正的鞑靼人(蒙古人)的行为和习俗都是真实的。但是我也必须提出,现在他们已经极大地退化了;因为他们中居住在中国的人已经采纳了这个国家的偶像崇拜仪式,而荒废了自己的制度;而那些居住在黎凡特的人则接受了撒拉森人的风俗。”
五、突厥人的复兴
由于蒙古人人数极少,因此他们源源不断地招募大批突厥人入伍。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分裂,这些穆斯林突厥人立刻占据·了所有显要的位置,就如同蒙古人人侵前他们在哈里发王朝占据高位一样。为了控制欧亚大陆中部平原,这时一批批军事冒险家脱颖丽出。其中最著名的是帖木儿,欧洲人称他为塔米兰。他于1369年占领撒马尔罕,由此向各处出击:首先消灭了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伊儿汗国,然后打败了俄罗斯的金帐汗国和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甚至还侵入印度,洗劫了德里。他决心将首都撒马尔罕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因此每次战斗之后他都要送回满载战利品的车队,以及工匠、艺术家、占星术家和文人等。帖木儿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土从地中海延伸到中国边境;他在1405年去世之前正准备入侵中国。然而,在他去世之后其帝国的分裂比蒙古帝国的崩溃还要快得多。
继帖木儿之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穆斯林突厥人在印度和拜占廷的扩张。13世纪,在蒙古人的威胁和逼迫下德里的突厥人苏丹仅控制着印度北部。14世纪,随着这一威压的消除,印度突厥人开始向南扩张,沿半岛抵达吉斯德纳河,占领了印度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然而,帖木儿的侵略使得当时的印度北部和中部形成了许多小国。这些小国由突厥人统治,但没有一个有足够的力量来恢复德里苏丹的统治。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势力对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扩张引致印度教教徒的反抗,结果形成了印度教大国维查耶那伽尔,其领土包括吉斯德纳河以南整个印度地区。当另一个穆斯林突厥人王朝,莫卧儿帝国,于16世纪从外部强行统一印度半岛时,这里就足这样分裂成一盘散沙。
此时,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侵占拜占廷王朝的领土的情况下,使得伊斯兰教的疆土在中东不断得到扩展。这些来自中亚的入侵者最初是乘塞尔柱帝国衰微之时进入该帝国,并在小亚细亚的西北角定居下来,那里距隔开欧亚两洲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不到50英里。1299年,这些土耳其人的首领奥斯曼宣布摆脱塞尔柱君主的统治而独立,并将他的国家从一个地位低下的小国发展成为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伟大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进行征服的第一步就是占领残留在小亚细亚的拜占廷领土。由于基督教农民对拜占廷当局的不满,以及从中东各地蜂拥而来、同基督教异教徒作战的伊斯兰教武士的大力支援,这一征服于1340年宣告完成。接着,奥斯曼土耳其人渡过达达尼尔海峡,首次插足欧洲,并于1354年在加利波利建起一个要塞。他们进军欧洲的时机选择得非常精当。这时,基督教教会之间的内讧与拜占廷、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诸国的相互征战将巴尔干半岛弄得四分五裂;而且这些国家均处于衰落时期。另外,同小亚细亚的农民一样,巴尔干半岛的基督教农民也对统治者不满。而且西方基督教国家也已经分裂,它们即使有援助巴尔干半岛各国之心,也无其力;何况,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早已存在着隔阂,它们也并不愿意予以援助。这便为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征服扫清了道路,事实上他们也充分利用了这一大好时机。
在1362年占领阿得里安堡和1384年夺取索菲亚之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包围了君士坦丁堡。然而,1402年帖木儿却打败并俘虏了他们的苏丹。此后几十年,他们被迫转移、不过帖木儿的统治也只是昙花一现,1405年帖木儿的去世使得奥斯曼土耳其人获得自由,并得以重建他们的统治,继续对外侵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终于攻陷君土坦丁堡,从而结束了其统治长达1000年的拜占廷帝国历史。15世纪末,除了几座由威尼斯控制的沿海堡垒外,奥斯曼土耳其人已经统治了多瑙河以南的整个巴尔干半岛(详情见第12章 第4节)。
六、突厥人和蒙古人人侵的意义
公元1000至1500年间,突厥人和蒙古人人侵活动的一个结果是在欧亚大陆上出现了新的势力平衡,其中伊斯兰教是主要的、起决定性的力量。15世纪后期,当西方开始其海外扩张时,伊斯兰教已在陆上向四面八方扩张开来。奥斯曼土耳其人正渡过多瑙河进人中欧;中亚除东部边缘地区外全部皈依了伊斯兰教;莫卧儿人将开始其实际上对整个印度半岛的征服。而且,伊斯兰教也正由欧亚大陆核心区向遥远的边缘地带推进。在非洲,伊斯兰教通过两大中心稳步地传人内地:它从北非沿岸穿过撒哈拉大沙漠传人西非,并使得许多黑人穆斯林王国在这里蓬勃兴起;它从东非沿岸的阿拉伯殖民地传人内地各国,其中包括基督教努比亚王国。这一王国后来被伊斯兰教征服,并皈依了伊斯兰教。
阿拉伯和印度商人还将伊斯兰教带人东南亚。与非洲等文明程度较低的地区一样,这里的人民很愿意皈依伊斯兰教,因为这一新的宗教仪式简单,适应性强。所有要成为穆斯林的人只须反复念诵“我证明,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句话即可。新增加的伊斯兰教仪式,通常都会接受并尊重当地的习俗和传统。因此,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不是靠剑,而是靠商人们默默无闻的工作;这些商人通过学习当地居民的语言,接受当地的习俗,同当地的妇女通婚,从而改变他们的新亲属和商业伙伴的信仰a 15世纪末伊斯兰教已经向东传到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就像大家可以想见的那样,从整个东南亚来看,伊斯兰教的中心就是那些贸易交往最为活跃的地区:马来半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群岛。
在这5个世纪中伊斯兰教传遍欧亚大陆,其领土几乎增加了两倍,并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7、8世纪,在初期扩张阶段,伊斯兰教就已将地中海变成了穆斯林世界的内海;而在晚期扩张阶段,它又使整个印度洋成为穆斯林世界的内湖。这意味着当时,尤其是1295年伊儿汗国信奉伊斯兰教以后,从亚洲运往欧洲的所有货物实际上都是沿着穆斯林所控制的陆路和水路运输的。在1240年后的几十年里,虽然蒙古帝国的存在使得欧亚大陆上跨地区的安全旅行和贸易成为可能,但这几十年只是早期和晚期扩张阶段中的一个插曲;而在这一时期,阿拉伯突厥人控制着中亚和中东,从而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筑起了一道屏障。到1500年,伊斯兰教的继续扩张还使它成为一股世界性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中东的地方势力。这一点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事务的进程。现在印度半岛之所以分成两部分,穆斯林政治集团之所以在东南亚影响甚大,伊斯兰教之所以成为非洲的一股强有力的、迅速发展的势力和占全世界18%的人口的信仰,起因都在于伊斯兰教在这500年中的扩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他们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相互影响。众所周知,蒙古统治下的和平导致了中国的技术发明的大批传播,其中包括火药、丝绸、机械、印刷术和炼铁高炉等(见第9章 第2节)。在伊儿汗国统治的波斯,也可看到这种相互影响的情况。波斯因其处于枢纽性的地理位置,同时受到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影响。据了解,在蒙古军队中服役的中国炮兵曾去过波斯;有位名叫傅梦之的人曾在波斯传播中国的天文学原理;在伊儿汗朝廷里也曾有中国医生工作;,中国艺术家曾对波斯的微型绘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另一方面,欧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和外交领域中。在首都大不里士,聚居的意大利商人们的生意十分兴隆;伊儿汗国从他们中间征募了一些使者和翻译,让他们肩负着各种使命前往欧洲。其中当然有马可·波罗,他在护送一位蒙古公主从中国到波斯、同伊儿汗国的大汗完婚以后,就继续向威尼斯航行。
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有助于使欧亚大陆变得更为紧密。这一点已经被当时的中国观察家汪力(1314—1389)所提及。对于在他眼前展现的前所未有的融合,他留下了以下非凡的叙述:
“……四海之内已成一家,文明到处传播,再无任何障碍……许多(新到中国的人)忘记了他们的故乡,而在我们的江河湖泊中快乐地旅行。当他们在中国定居很长一一一段时间后,许多人都接受了先进的文化,他们的家庭在扩大;曲于远离故土,他们不再渴望葬回故乡。人们之间的兄弟情谊肯定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最后,这种相互影响提供的机会又被正在欧洲形成的新文明所充分利用。这一点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仍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欧亚大陆其他各文明过于一成不变。最初,伊斯兰教世界似乎很容易适应和改变新的东西。尽管伊斯兰教有其兴起子阿拉伯半岛的原始背景,它却非常善于借鉴已形成的伟大文明的成果,创造出新的、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东西。但是,这也引起了伊斯兰教教义与希腊唯理论哲学及科学之间的必然、内在的紧张关系。哈里发马蒙(813—833年在位)早年曾大力支持希腊古典名著的翻译,信奉唯理论者的学说,认为《古兰经)是人创造的,并不是永恒的6但他的继承者则与他截然相反,他们支持保守的神学家,这些神学家指责所有科学的、哲学的推测,认为它们将导致异端邪说和无神论。
当人们开始相信寻求上帝比了解自然更为重要时,这就意味着经院哲学取得了胜利。中世纪早期,在蛮族入侵后,这种经院哲学在西方也很盛行。当时罗马教皇统治了文化生活,神学被公认为各门科学的“皇后”。如今,在伊斯兰教世界中,随着蛮族——十字军、柏柏尔人、贝都因人、塞尔柱人和蒙古人——的一系列入侵,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了。如同在西方一样,这里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灾难,为了得到救赎和安慰只得求助于宗教信仰。但在西方,经院哲学最终受到驳斥并被取代;而在穆斯林世界,直至19世纪末以前它却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伊斯兰教著名的神学家加扎利(1058—1111)在其《哲学的矛盾》一书中猛烈地攻击了所有的世俗学派。他宣称,神的启示是真理的最终源泉,理智不应用于建立自我信任,而应信任天国的神灵。伟大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之父伊本·赫勒敦(1332—1406),在其著作中也反映出正统经院哲学的影响之广。他最先将历史看作是关于各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科学,而不是当时传统的编年史和有关某一事件的记录。然而,这位学识渊博、富于创造力的思想家却认为哲学和科学是无用且危险的。他说:
“我们应该清楚,哲学家所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物理学问题对我们的宗教事务或日常生活而言无足轻重,因此我们不必加以理会。……任何研究它(逻辑学)的人,只有在完全掌握宗教法规且研究了《古兰经》的解释和法学之后才可以从事这项工作。不懂穆斯林宗教科学的人是不应从事相关研究的,因为缺乏这一知识的人几乎无法躲避有害思想的侵蚀。”
由于经院哲学的阻碍,在穆斯林世界中智力的发展与创新停止了;在欧洲诸大学思想极度活跃的同时,伊斯兰教学校却满足于死记硬背权威性的教科书。公元800至1200年,穆斯林世界远远超过西方,但到16世纪时这种差距已经消失。此后,四方迅速发展,处于领跑位置,而伊斯兰教世界则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四方和欧亚大陆其他文明之间也呈现出类似的差距。原因很简单,只有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印度和拜占廷均被伊斯兰教征服,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之中。中国虽然反抗了蒙古人的统治,并于1368年将他们驱逐出去,但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优势感——一种对外国以及蛮族的所有东西近乎本能的敌意和轻蔑。1480年俄罗斯也取得了推翻蒙古统治的胜利,但长久的创伤依然存在。这个国家已经被关闭在西方吹来的清新之风外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蒙古人的思想和习俗已为莫斯科大公国和东正教的专制主义奠立了社会基础。
在这一整体保守的格局中,唯独西方是个例外。只有西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出现了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文明。这一新文明立即表现出自身的优越性,不仅传人欧亚大陆,而且传遍全球。如前所述(第8章 第5节),蛮族入侵的毁灭性冲击是.形成西方这种独特性的原因所在:它埋葬了古典文明,让新观念和新制度得以生根、成长。后面几章将首先介绍位于伊斯兰教世界两侧的传统的拜占廷文明和儒家文明,然后分析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革命性的西方文明。
推荐读物
关于突厥人在不同地区的入侵,见T.T.Rice所著的The Seljuks(Thames & Hudson出版社1961年版);C.Cahen所著的Pre-Ottoman Turkey(Sidgwick & Jackson出版社,1968年版);S.Vryonis,Jr.所著的The Decline of Medieval Hel lenism in Asia Minor and the Process of Islamization from the Eleventh throuZA the Fifteenth Centu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出版社,1971年版);H.Inalcik所著的The Ottoman Empzre:The Classical age 1300—1600(Weidenfeld&Nicolson出版社,1972年版);J.A.Boyle主编的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V01.5,The Seljuk and Mongol Periods(Cambridge University出版社,1931年版)。M.Nazim所著的Life and Times of Sultan Mahmud of Ghazna(Cambridge University出版社,1931年版)讨论了印度的突厥人。H.Lamb所著的Tamberlane the Earth Shaker(McBride出版社,1928年版),J.J.Saunders主编的The Muslim World on the Eve of Europe’s Expansion(Prentice.H;dl出版社,1966年版)中也全面地收集了一些这方面文章.
关于蒙古扩张主义的演变,见O.Lattimore所著的Studies in Frontier History(Mouton出版社,1962年版)中的不同文章,以及他写的文章“Chingis Khan and the Mongol Cnquests,”Scientific American,1963年8月,PP.55—68。R.Gmusset所著的Conqueror of the World:The Life of Chingis-Khan(Viking,1972)中收集了成吉思汗的几篇传记,包括主流性的记述;B.Y.Vladimirtsov所著的The Life of Chingis—Khan(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1930年版)中进行了学术研究;H.D.Martin所著的The Rise of Chingis-Khan and His Conquest of North China(Johns Hopkins出版社,1950年版)一书擅长于蒙古军事组织方面的论述。J.J.Saunders所著的The History of the Mongol Conquests(Harper & Row出版社,1972年版)中则对蒙古帝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更广泛的研究;J.A.Boyle所著的The Successors of Genghis Khan(Columbia University出版社,1971年版);B.Spuler所著的The Mongol Period(Princeton University出版社,1995年版)中则对此有权威的评价。
注释
1.R.Latham,Travels of Marco Polo Penguin,1958),p.71.
2.引自J.H.Bentley Old World Encounters(Oxford University,1993),P.145.
3.Ibn Khaldun,Muqadimah,trans.F.Rosenthal(Pantheon,1958),p.25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