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字数:1495

自翻译出版柯文先生《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后,因忙于《近代史研究》的编辑业务,加上对翻译事业的敬畏,我一直没有再提译笔,尽管有不少学界好友对《历史三调》给予好评,并携英文名著邀我相助。

2007年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应台湾政治大学邀请,并得中华发展基金资助,于9月1日赴台进修两月。虽然我一直以来与海峡对岸学术界交往不多,但提到汉译《历史三调》一书,还是听到了不少赞词。这些都给予我莫大的鼓励。

11月初返回北京后,在各种机缘的撮合下,我开始翻译费正清先生主编的这部名著。因白天上班,我只能回家后挑灯夜战,历时半年之久,其中甘苦,唯有自知。

本书得以由我翻译完成,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师兄高士华先生。他主编这套丛书,非常看重本书的价值,把本书当作丛书的第一部著作推出。他嘱我翻译本书,乃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和鼓励。他在日本学习和教书十多年,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和东亚文明史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本书翻译过程中,他一直给予我支持和指点,使我少走了一些弯路;译稿完成后,他又通读两遍,修正了不少错误。

本书是20世纪60年代以费正清先生为首的一批东西方学者,研究以朝贡关系为中心的中国国际秩序理论、历史的奠基之作,体系宏阔,内容广博,涉及满、蒙、日、越、泰、阿拉伯、波斯、英、法、德、俄、意、瑞典、希腊等多种语言,翻译难度较大。如果没有诸多师友的慷慨帮助,本书是不可能翻译完成的,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实在难以言表。下面我大体按照他们提供帮助的先后顺序,列出他们的名字,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许建英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义雄教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王美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小萌研究员、葛夫平副研究员、陈开科副研究员、李理博士;日本大学理工系郭海燕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孟庆龙研究员、许明龙研究员、宋岘研究员、胡玉娟副研究员、邢颖女士;《历史研究》原主编徐思彦编审;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悦梅副教授。

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的师妹、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周子琳博士。她是中亚史和新疆史的专家,为我解决了相关领域的诸多难题,并纠正了我的一些知识性错误。她不但为我查找和核对了部分史料,还以非凡的沟通能力联系有关专家,解决了涉及越南文、满文、蒙文和藏文的一些问题,为我节省了时间,减轻了压力。我只有以加倍的努力来表达对她的谢意。

来自美国纽约的毕卫(AlexanderBeels)先生一直关心我对本书的翻译工作。我每次向他请教难以理解的英语句子和单词,他都给予细心的指点。在我因翻译面临困难而情绪低落时,他总是给予热情的鼓励。他是《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的英语顾问,为我校审《近代史研究》杂志的英文目录和内容提要已将近十年。我谨借这个机会对他多年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涉及许多原始资料的回译和核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的诸位女士和先生不厌其烦地为我调取图书资料,使我的翻译速度大为提高。对他们付出的辛劳,在此谨表谢意。

我也要感谢《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的诸位同仁:徐秀丽研究员、谢维研究员、曾学白女士、杨宏女士和贾亚娟女士。在我读博士学位和翻译本书期间,他们为我分担了不少工作,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陶文钊研究员,陶先生是著名的美国问题专家,他在百忙之中慨然允诺为本书作序,大力推荐本书,为本书增色不少。

多年以来,我的母亲张善福,姐姐杜淑珍、杜雪萍、杜雪春,兄长杜继勇、杜继刚,妻子董长虹,以及小妹杜雪燕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工作,时常给予我经济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鼓励,而我总是无以为报。谨以本书的翻译出版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宏举先生在丛书的筹划、版权的购买、出版事宜的安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责任编辑张林女士对本书的编校出版付出了很大的辛劳,在此谨致谢忱。

当然,书中出现的所有翻译错误和瑕疵都由本人负责,真诚希望识者批评指正。

2008年10月8日


词汇表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