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琉球王的册封
清代琉球王的册封[1]
陈大端[2]
虽然琉球是个小国,但它在明清两代都与中国保持着制度化的朝贡关系。琉球王派遣的船只每年都驶抵福建,这种例常交往除了商业利益外也有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意义。鉴于这一制度化的背景,本文拟考察中琉关系的一个方面:中国皇帝对琉球王的册封。
在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中,藩属国的朝贡使团经常前往中国,但朝廷只向国外派遣很少的中国官员。派遣使团出国主要是为了册封藩属国的国王。奉派执行册封任务的官员通常被称为“天使”。这些使节当然与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互派的大使有所不同,因为作为天子的代表,这些中国人在等级分明的世界秩序中拥有很高的地位。这些使节与古代中国的诸侯国之间互派的外交人员也不相同。奉派举行册封仪式的使节没有重要的国务需要办理,所以不用掌握任何外交技巧。[3]表面上看,他们的使命是例行公事,只需前往藩属国主持一下册封仪式即可。
然而,虽然看上去很简单,它却是一项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综合性使命。在礼仪书籍和官方话语中,许多朝贡活动似乎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敷衍了事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活动生出了许多不同的枝节。中国的册封使团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举行简单的仪式。
由于琉球群岛的独特地位,我们对琉球册封使的研究特别能说明问题。正如酒井教授的论文所明确揭示的,1609年萨摩藩入侵以后,琉球进入了“双重臣服”的状态:琉球群岛在变成萨摩藩的属地的同时,继续向中国称臣纳贡。萨摩藩希望垄断琉球和中国间的贸易,所以允许琉球继续保持与中国的朝贡关系,甚至努力推动这种关系。琉球的朝贡使团(也有商人和留学生同行)与过去一样前往中国。中国的册封使也继续去琉球举行册封仪式。与中国的朝贡关系共持续了大约500年(1372—1879年)。
在清代,中国共向琉球派遣了8个册封使团:康熙朝3个(1663年、1683年、1719年),雍正朝1个(1756年),嘉庆朝2个(1800年、1808年),道光朝1个(1838年),同治朝1个(1866年)。与册封使命有关的许多风俗习惯都是从明代传下来的。在整个清代,这些习惯做法在中国和琉球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我认为,这种有些奇怪但令双方满意的关系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人和琉球人的世界秩序观中的许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