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外部经济关系
第3—13章对经典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考虑对外经济关系(除了几处简单的注释)。当经典社会主义体制逐步成型(内部力量和/或外部力量作用)并最终稳定下来之后,它的基本特征将由体制的内部因素所决定,而不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样,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就可以把社会主义简单地假设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来加以考察。在对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内生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之后,再来考虑对外经济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前面章节中所讨论过的各种现象。①
所有国家的对外关系都要受到各自环境特征的巨大影响:面积、经济发展阶段、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本章和前面章节一样,在讨论过程中将忽略各个国家的具体差异,而集中关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共同特征。重点分析与体制有关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在逻辑,这样就可以与前面章节中所讨论的现象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许多重要特点都可以回溯到第3—13章中所描述的社会主义体制的本质特征。
首先我们将列出一些图表。表14.1和表14.2根据主要目的地和主要来源地简单介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出口情况。表14.3和表14.4列出了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产品类型。表14.5利用外贸强度指针考察了外贸结构(按目的地、来源地和主要产品类型进行分类)。外贸强度的指标数值越高(大于1),说明进口或出口越偏离国际贸易流量的平均水平,即“正常流动状态”,反之亦然①。后面部分还将对表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评论。
①关于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可参见E.A.Hewett(1980)、F.D.Holz—man(1976,1989)、A.Koves(1985,1986)、P.Murell(1990a)、P.J.D.Wiles(1968)和T.A.Wolf(1988)。
在本章的写作过程中,曾得到I.Szegvari和I.Salgo的说明。
表14.1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产品市场的出口结构
进口国所占份额(百分比)时间
出口国
(年)
社会主义国家
发达
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1938a
11.0
73.9
14.1(总计)
195869.8
19.5
9.21970
59.4
24.5
16.11980
47.6
33.9
18.5构成:
欧洲社会主义
1938a
12.7
75.0
11.0国家b
195870.6
20.8
6.91970
62.7
24.1
13.21980
52.0
32.6
15.4亚洲社会主义
1938a
3.1
69.0
28.6国家c
195865.7
12.7
21.61970
22.1
28.8
49.11980
13.7
43.7
42.6苏联d
195871.8
17.5
10.71970
57.8
21.2
21.01980
45.3
36.1
18.6
①举例来说,A国的出口占全世界进口总量的5%。如果B国从A国的进口量达到了本国进口总量的5%,那么A国对B国的出口量就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外贸强度的计算如下:实际进出口比例与世界平均比例之间的比率。例如,如果B国从A国进口的产品量达到了其总进口量的15%,而不是5%,那么外贸强度就是3。偏离世界平均水平的原因很多:出口国可能是在进行倾销,或者向B国施加了政治压力要求B国从本国进口更多的产品。或者从B国通过实行关税优惠鼓励从A国进口更多的产品。当然,地理位置会发挥重要作用。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外贸强度比1要高出很多的话,那么必然有出口国的“推动”或/和进口国的“拉动”。相反,如果强度大大低于1,那么就可以认为进口国和/或出口国之间设立了阻碍贸易自由流动的壁垒。关于对强度指标的解释以及其中所可能包含的各种信息,可参见A.Nagy(1979,1985)。
资料来源:由I.Szegvari根据以下资料为本书编辑整理:布达佩斯,中央统计办公室(1965,第172—73页)和联合国(1986b,1:173)。
a:1938年的资料中包括1958年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b:包括蒙古,不包括1938年和1958年南斯拉夫的数据。c:1938年和1958年的非经互会成员的社会主义国家。
d:苏联包括在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一栏里,但也单独列出了它的资料。
表14.2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产品市场的进口结构时间
出口国所占份额(百分比)进口国
发达
发展中(年)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1938a 15.6
73.6
10.8(总计)
195872.1
20.7
7.21970
58.1
31.1
10.81980
47.0
39.3
13.7构成:
欧洲社会主义
1938a 20.1
72.4
7.7国家b
195874.1
19.4
6.51970
62.6
27.7
9.71980
51.3
35.2
13.5亚洲社会主义
1938a
8.0
76.0
16.0国家c
195861.6
27.0
11.01970
24.4
56.5
19.11980
18.6
66.2
15.2苏联d
1938a 12.5
78.6
7.51958
77.4
14.9
7.71970
58.6
26.2
15.21980
44.7
39.4
15.9
资料来源:由I.Szegvari根据以下资料为本书编辑整理:布达佩斯,中央统计办公室(1965,第170页)和联合国(1986b,1:172)。
a:1938年的资料中包括1958年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b:包括蒙古,不包括1938年和1958年南斯拉夫的数据。c:1938年和1958年的非经互会成员的社会主义国家。
d:苏联包括在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一栏里,但也单独列出了它的资料。
表14.3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结构(根据目的地和主要产品类型)
目的地:主要产品份额(百分比)
时间产品(年)发达资本
发展中资本
东欧社会
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主义国家主义国家苏联
主义国家所有食品
197017.89.08.710.7
10.71980
6.09.05.510.1
7.71987
7.96.73.88.1
1.8农业
197011.9
2.8
4.20.9
5.2原材料
19806.64.12.61.3
6.21987
5.95.81.90.9
4.5矿石与金属
197010.91.45.82.0
1.51980
3.94.12.60.6
0.61987
3.33.3
1.90.3
1.2燃油
197016.6
4.58.12.6
9.41980
49.4
13.418.51.6
9.91987
38.917.625.41.0
15.6制成品
197036.357.867.582.9
69.41980
26.351.762.083.6
67.11987
34.645.458.187.7
57.3资料来源:联合国(1990b,第80页)。
注释:表中出口数据包括了苏联在内的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第4列目的地一栏包括了从苏联的进口,但苏联在第5列单独列出。每一列中的百分比加总后都不到100,因为总出口中有部分资料没有在表中列出。
表14.4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口结构(根据来源地和主要产品类型)
来源地:
主要产品份额(百分比)时间
产品
发达资本
发展中资本
东欧社会
亚洲社会(年)
主义国家
主义国家主义国家
苏联
主义国家所有食品
197010.842.1
8.77.0
22.71980
20.251.4
5.50.5
27.11987
11.237.2
3.80.4
25.5农业
19707.020.64.29.1
11.8原材料
19803.98.7
2.64.4
11.71987
4.27.11.93.0
6.6矿石与金属
19703.79.55.812.0
8.01980
3.66.92.64.4
11.71987
2.05.71.92.9
10.8燃油
19701.3
2.4
8.115.0
0.01980
1.5
22.318.540.8
0.01987
1.7
15.425.452.6
2.8制成品
197076.425.067.542.7
54.81980
69.910.362.032.9
49.91987
79.234.258.125.
52.0资料来源:联合国(1990b,第100页)。
注释:表中出口数据包括了苏联在内的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第4列目的地一栏包括了从苏联的进口,但苏联在第5列单独列出。每一列中的百分比加总后都不到100,因为总出口中有部分资料没有在表中列出。
表14.5外贸强度(根据进出口地和主要产品类型)
初级产品
制成品国家
时间(年)
社会主发达资本
发展中资
社会主发达资本发展中资义国家主义国家本主义国家
义国家主义国家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1955
7.430.330.328.600.19
0.241977
5.080.600.636.750.27
0.6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955
0.301.110.950.181.10
1.061977
0.661.070.930.441.09
1.02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
1955
0.261.041.240.250.81
1.531977
0.501.031.150.241.00
1.31资料来源:A.Nagy和P.Pete(1980,第16页)。
14.3 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口饥渴、出口厌恶和负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