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口饥渴、出口厌恶和负债倾向
在下面两个平行的部分里,我们将主要介绍外贸和金融领域里参与者的行为特征和经济趋势:首先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然后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鉴于篇幅原因,在讨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时,会尽量把范围缩小并进行一些简化。
主要集中于可兑换货币(可以与其他货币自由兑换的硬通货)之间的交易活动。为简单起见,“硬通货外贸”与“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在这里都是同一个意思。①
①实际上,这里很少有真正相互重合的项目。原因如下:例如,当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发生易货贸易时,也就没有货币来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有一部分是用硬通货结算的。当然,重合的部分也可能相当大,这一概念上的差异并不影响本部分所讨论的趋势问题。
事实上,没有理由把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除了前文提到过的政治因素以外,资本主义贸易伙伴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相应的技术水准都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关系发生影响。任何一个进口方都知道这方面存在的差异,例如,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口的机器肯定与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口的机器有所不同。同样,出口方也明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需求完全不同于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需求。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主要的不同之处。
1.进口。与投资饥渴[9.1]和囤积倾向[11.5,12.7]连在一起的就是进口饥渴,特别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具有强烈的需求。①
表14.6东西方投资品贸易
OECD国家a:与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比例1971—1975年
1976—1980年1981—1985年
1986—1987年保加利亚
9.5
7.3
13.2
17.8捷克斯洛伐克
2.5
2.9
2.5
3.3东德b
1.5
1.6
1.6
2.0匈牙利
5.4
4.5
3.7
3.9波兰
6.1
3.7
2.3
2.8罗马尼亚
7.8
5.1
1.5
1.4欧洲国家总计c
4.3
3.5
2.7
3.2苏联
13.4
20.3
28.5
20.2资料来源:联合国(1989,第76—78页)。
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60年成立。目前有24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OECD的成员国:其中9个欧洲国家,再加上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b.不包括东西德之间的贸易估算。
c.地区加总是以1985年美元加权为基础计算的。
从最高领导人到工厂的车间主任,几乎每个人都患有投资饥渴症,都想获得高质量和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关注国外专业发展并参观过发达国家现代化工厂的工程师往往最有发言权。种种因素都激发了对发达国家最新机器和设备的需求:专业梦想、渴望现代化、希望使用更可靠的机器进行生产。从表14.6可以看出,欧洲的社会主义小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口的投资品是其出口额的三倍,而苏联的这一进口比例则达到了20倍。
①就产品差别而言,进口饥渴主要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需求,因为那些产品技术标准高而且质量可靠。但在食品、原材料和标准化产品方面则不存在上述差别。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从发展中国家那里进口农产品和原材料。
持续短缺也刺激了进口。无论是生产所需要的投入品,还是消费品,一般都处于严重的短缺状态。如果某些产品的短缺情况十分严峻,那么最便捷和最迅速的替代办法就是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这类产品。①计划部门(或者处于紧急状况中的企业领导)不会考虑用进口产品替代国内生产是否有利可图。这一进口过程并不是基于价格和成本信号,而是根据非价格信号做出的反应。②
当然,最高政治和经济管理部门、党的中央委员会、总理以及中央银行行长也不可能全然不顾进口总成本,或者对贸易平衡和经常账户平衡情况毫不在意。实际上,他们非常关心这些问题。但出于对其他问题(考虑消费与积累之间的比例[9.3])的考虑,他们不能将决策权下发给更低级别的部门,并最终由企业自己来决定。除了位于权力顶端的决策者之外,所有人都想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更多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内在力量能够限制这种自发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只得对进口进行直接控制:严格的进口配额,每一项进口业务都必须经过审批。于是就出现一种互动效应:进口饥渴是导致官僚控制的原因之一,而官僚控制同时又引发了进口饥渴,因为在制定计划的讨价还价过程中,每个企业都想最大化自己的进口配额,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产品作为自己的存货。③
2.出口。这里出现了相反的行为。在官僚体制的各个层面都会自发形①苏联在大灾荒时期就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谷物和其他食品。
②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规定,在决定是否用进口产品替代国内生产(或者增加国内生产以扩大出口)时,必须进行贸易效率计算,但这种计算往往对实际决策没有什么影响,只不过是弄出一个结果来支持事先已经确定的决策而已。
③社会主义国家限制进口主要是因为这里所阐述的理由,而不是想要保护国内企业。卖方市场已经足以保护国内企业。
成进口饥渴症,然而却不会形成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产品的热情。①既然国内市场完全处于卖方控制之下,排队的购买者总是会根据供给来调整自己的需求,那么企业又何苦绞尽脑汁去寻找外国购买者呢?!越是向发达国家出口,对质量和供货期限的要求也就越高。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始终处于竞争状态的私人企业会为发现一个外国市场而兴奋不已。然而在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下,国有企业根本不愿意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产品,并且表现出了一种出口厌恶心态,以至于上级主管部门不得不采取行政手段迫使它们出口,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强制出口,完成出口任务成了计划指令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优先完成的重要计划任务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贸公司进入资本主义市场之后发现,那里基本上是一个买方市场。惊讶于产品如此丰富多样之后,它们就更加有进口的愿望。然而作为出口方,它们同时发现自己的产品无论是质量、现代化程度,还是
供货条件都无法与资本主义企业展开竞争。③同一个经济体制不可能拥有两副完全不同的面孔,即在国内的卖方市场上是一个样,到了国外的买方市
场上又是另一个样。如果国内是卖方市场,那么生产企业就会习惯于对购买者毫不在意,也不会关心购买者的质量要求。④。这种懒惰和冷漠的态度
实日西
同样存在于出口产品的生
国家的国内经济体制缺乏迫使企业努力提高质量、发展技术、按时供货以及适应买方要求的激励机制,那么这个国家的企业必然会在出口产品时遭遇严重打击。
①即使在最孤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
不
进口的趋势。我们有责
的能力和资源,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国内生产更多的设备、零部件和机器,减少对进口的依赖。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增加出口产品的品种,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每位同志都必须明白,为了进口,我们必须要有出口。”恩·霍查(1975,第10页
)。②M.Meistrik(1984第
代后期,捷克斯洛伐克只有2%世界技术标准。
③这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当然也包括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孤立政策、普遍性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或政治歧视。
④经常提出的一个反例就是
,是武器出口。它们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取得了成功,但这并不能推翻我们的论证。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武器买卖从来就不是卖方市场。
方时,它有足够的力量将武器买卖变为买方市场,同时会提出自己的质量要求。见D.DDavis (1990)。
第十四章外部经济关系331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产品吸引力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低价格,或者说进行倾销。如果价格足够低,那么很多低质量的出口产品还是可以卖出去以换取硬通货。社会主义国家的外贸公司常常就是这么做的,尽管外国购买者并没有很明显地发觉这一点。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出口产品供给价格的负弹性效应。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是获得支付进口产品所必须的硬通货,因此,出口计划就会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如果出口价格过低,那么就必须大量出口;如果价格较高,那就减少出口。①在制定价格的过程中,已经把税收、关税以及各种补贴因素都包括了进去。别说公众,即便是经济管理部门,也都弄不清楚为了获得1美元或1英镑,国内究竟做出了多大牺牲。他们也不知道与国外竞争者提供的价格相比,自己出口的产品到底有多便宜。至于出口产品的国内投入,更是无从知晓。
我们基本上可以用达
出口贸易从业者的利益动机、社会环境和行为特征来解释表14.3和表14.4所显示出的经济趋势。②
3.贸易与经常账户。正如前文所
的领导,都竭力想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更多的产品。但问题的另一面却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向资本主义市场出口产品时非常困难。③结果很明显:进口开支很可能远远超过出口收入。
直接资本进口即资本主义企业对社会主
义国家的商业投资,几乎被完全禁止。考虑到由于政治因素所导致的孤立主义政策,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社会主义国家的外贸逆差只能通过借款来弥补,这些借款有些是来自资本主义进口企业或银行,有些则是政府担保的国外贷款。于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中就出现了负债倾向。
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经济领导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从一方面来①关于倾销和供给的负弹性问题,可参见F.D.Holzman(1976,1983)和J.Winiecki (198
)。
②这里我仅举出几个比较显著的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机械出口比例不断下降,而能源出口却不断上升。需要补充的是,在机械出口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占很高的比例。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很少从社会主义国家购买机械产品。
③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里,旅游业所赚取的外汇是对出口商品收入的重要补充,但在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下,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孤立政策大大减少了这部分外汇收入。同时,处于被忽略地位的服务行业也不能为社会主义国家带来可观的出口收入。
看,他们很难抵抗来自各方面的进口压力,而借助于硬通货贷款来解决问题在短期内不失为一条快捷方式。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见14.1部分的有关讨论),负债行为又是非常危险的(当然,这完全是一种过分夸大而缺乏实际根据的心理压力在作祟)。这两方面的影响孰轻孰重,最后的结果如何,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都有所不同①。
即使在有些国家借款行为遭到了强烈反对,但经常账户的平衡问题仍然在经济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反对的效果十分有限。负债国家为了能够偿还贷款(必须支付利息和到期本金)并尽量减少债务余额,不得不改善其经常账户的状况。没有外债的国家往往会有一定的硬通货储备。
沿着上述论证思路,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经典社会主义国家通常会把进口替代作为改善其外贸和经常账户状况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不是去增加出口收入。进口替代可以采取行政手段加以执行。在短期内,可以禁止部分进口贸易并强制规定必须使用国内制造的产品。在长期内,必须采取同样的行政性措施要求增加国内
内投资以满足未来的进口替代。这些现象最终都与孤立主义政治目标和自力更生战略相互吻合。从另一方面来看,采取命令方式不能保证获得充足的出口硬通货收入。直接进行官僚控制只能向企业施加出口压力,但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
在一个持续短缺的经济中,强制出口政策往往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国内的短缺和紧张引发进口饥渴症。为了支持进口(以及偿还外债),必须不惜任何成本来获得更多的硬通货。前文曾经指出,如果价格足够低,还是有很多国外客户愿意出口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外贸部门对能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出售的产品的需求将无限膨胀。而对国内市场而言,外贸部门又变成了此类商品的购买者,而且它们根本不在乎国内的价格和成本。不管国内的价格和成本有多高,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差价总能通过预算软约束的某些技术手段来加以弥补。这样,对出口产品的巨大需求就成为导致国内宏观层面出现持续过度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12.7]。面向资本主义市场的强制出口政策成为引发国内持续短期现象的因素之一。
①表23.7列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债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