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外部政治环境

字数:1775

在经典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宣传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企图摧毁它的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4.5]。社会主义的支持者有责任抵抗充满敌意的资本主义国家,捍卫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观点不能简单地用斯大林或其他领导人遭受所谓的“迫害情节”来解释,它至少得到了历史经验的部分支持。自从苏联诞生以来,外部政治环境始终对它充满敌意。在国内战争期间,试图推翻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内反对力量始终得到了国外势力在金钱、武器、甚至是军事力量上的直接支持。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初期也都发生过类似情况。即使在国内战争结束、公开的外部干预停止之后,仍然会常常出现各种不友好的或敌视的行动,其中包括暗中支持反共产主义势力,通过封锁、禁运或其他贸易歧视方式来破坏或中断经济联系。

即使进行最详尽的历史分析(包括对不同国家的分析),我们也很难最终得出结论说,对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害怕在多大程度上源于真实

的心理体验,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人出于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而把这

种历史经验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借口。①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在对付反抗和不满行动时,都喜欢把外部危险作为采取镇压措施的理由。可以肯定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就进入了冷战时期。实际上,冷战在苏联诞生之后就已经存在,由于各种敌对性质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行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从那时起就陷入了水火不相容的境地。

下面我们将外部世界分为不同类别的国家,借此可以更深入地考察当时的情况。

1.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与这些国家的所有经济联系(进出口、信贷交易、聘用外国职员、学术交流等等)都要服从于政治标准。在经典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处于一种“被困心态”之下,其结果

①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当权者常常将自己的政治对手诬陷为国外秘密机构的代理人,不仅控告他们为外国间谍,而且还指责他们在国内推行的政策措施都是受外国主子的指使。

必然是自我孤立,从而导致了自力更生的倾向。但在苏联还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只有它一个国家会这样做。后来,苏联及其盟国都将自己孤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换而言之,自力更生的倾向出现在集团层面,这带来了集团内部贸易的扩张。①

经济上的孤立政策同时伴随着科学和文化上的孤立。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关系几乎被完全摧毁,有时仅仅是出于不信任和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双方没有了货币、产品和资本上的自由流动,而且经验和思想上的交流也彻底中断。这种孤立政策得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支持(在世界范围内大力谴责屈从于西方世界的行为),而与此同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孤立也使得官方宣传变得更为容易,因为人们再也无法通过第一手数据来了解真实情况,从而对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优劣做出真正的比较。

2.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上面第1点中的部分内容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需要补充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一样)都非常重视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并将之作为重要的外交政策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往往会出于政治或军事目的,愿意与它打算支持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经贸往来(从经济角度考虑,通常都是不利于本国经济利益的交易)。而一旦没有了政治和经济联系,他们就会停止经济上的往来。

3.社会主义同盟国。这里仅从政治背景来讨论社会主义同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方面看,在官方声明中他们强调团结和相互援助;从另一方面看,各国政府代表都会竭力提出符合本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要求。同盟国家国内和外交政策上的考虑也会对社会主义同盟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4.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经常会在不同时期发生冲突,例如,南斯拉夫与苏联及其东欧盟国的分裂,以及后来苏联与中国、中国与越南之间的争吵。当关系紧张的时候(对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内和外

①中国在经典社会主义阶段的出口与GDP的比例是5%。毛泽东去世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者的说法)阶段,这一比例迅速提高到了10%,这也从侧面说明以前所奉行的自力更生政策。

交政策目标不满),每个国家的政府都会将经济关系放在次要地位。如果有必要,它会减少经济联系,甚至实行禁运、召回专家,或者采取其他报复行动。①

一般而言,在任何体制下本国的国内情况和外交政策都会影响到其外部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特征是:政治上的考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政治因素是决定外部经济关系的主要标准,经济上的考虑居于附属地位。表14.1清楚地反映了政治因素的支配性影响。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进口比例从1938年的11%上升到了69.8%。很显然,这种巨大的变化并不是源于它们的经济条件,而是因为在此期间这些国家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第十四章 外部经济关系14.2 对外经济关系的组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