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工具-李宸、肖应婷译

 第1章 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
  逻辑地理学
  为何是现在?
  小结
 第2章 与生俱来、后天养育和文化影响
  生物信息
  文化进化
  认知机制的文化进化
  实践中的“与生俱来、后天养育和文化影响”
  小结
 第3章 启动装备
  情感与动机
  关注
  认知
  小结
 第4章 文化学习
  学习类型的划分及命名
  备选研究框架
  小结
 第5章 选择性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
  选择性学习
  选择性社会学习
  小结
 第6章 模仿
  基因传递的黑匣子
  通过关联进行模仿
  这不是正确的!
  小结
 第7章 心智解读
  心智解读和纸质阅读
  学习心智解读
  内隐心智解读
  潜心智化
  小结
 第8章 语言
  城里的两场比赛
  长故事
  最近的经验发展
  广泛的论点
  小结
 第9章 文化进化心理学
  文化群体选择
  遗传
  遗传同化
  一段小历史
  人性
  文化进化心理学
  小结
 参考文献

以此怀念唐纳德·T.坎贝尔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认知工具 / (英)塞西莉亚·海耶斯著 ; 李宸,肖应婷译. -- 北京 : 中信出版社,2021.4

书名原文: Cognitive Gadgets: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Thinking

ISBN 978-7-5217-0600-0

Ⅰ. ①认… Ⅱ. ①塞… ②李… ③肖… Ⅲ. ①认知心理学 Ⅳ. ①B84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93478号

COGNITIVE GADGETS: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Thinking by Cecilia Heyes

Copyright © 2018 by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hrough Bardon-Chinese Media Agency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21

by CITIC Pres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认知工具

著者:[英]塞西莉亚·海耶斯

译者:李宸 肖应婷

出版发行: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4号富盛大厦2座 邮编100029)

字数:230千字

版次:2021年4月第1版

京权图字:01-2019-3187

书号:ISBN 978-7-5217-0600-0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导论

是什么让我们人类成为如此独特的动物?与其他生物相比,我们人类的确过着极为不同的生活。没有任何其他物种像人类这样彻底地改变了自身的生活环境,为了寻求生存,人类变得更加依赖合作,并在此过程中构建了宏伟的精神大厦,这其中涵盖了人类生活中积累的各项知识与技能:技术、农业、科学、宗教、法律、政治、贸易、历史、艺术、文学、音乐和体育。这究竟是因为什么?人类思想中的哪些因素使我们能够经历这种不同寻常的生活,又是什么让我们的思维得以以这种方式运作呢?

在本书中,我会论证说明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认知工具”。我们人类不仅创造了物理意义上的机器,比如滑轮、陷阱、推车和内燃机,还创造了头脑中的机器;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形成的思维机制使我们的思维比其他物种更深入、更迅速、更发散。这些独特的人类认知机制包括因果关系理解、情景记忆、模仿、心智解读、规范性思维等。这些是“工具”而不是“本能”(Pinker,1994),因为这些能力和众多物理设备一样,是文化而非遗传进化的产物。[1]新的认知机制,即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基因突变,而是因为认知过程中的创新发展。这些新发展也并非通过基因,而是通过社会学习传承给后代。具有新的认知机制的人们再通过社会交往将这些机制传递给更多的人。另外,某些新思维方式可以代代相传,另一些思维方式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这是因为掌握前一类思维方式的人有更多的“学生”,而非更多“婴儿”(Sober,1991)。

心理学家们经常用工具一词来比喻。他们认为人类思维各方面的运作方式其实与电路板、水箱、探照灯、搜索引擎、温度计、电阻器或瑞士军刀等的各个部件非常相似。但是如果我的猜测正确的话,人类思维与以上列举的机械设备在运作方式上的相似性其实更加深入。独特的人类思维方式的形成与那些外部世界的机器类似,都是文化进步的产物;也就是说这些思维方式是技术在人脑中的体现。遗传进化为人类提供了强大的可用于学习和记忆的通用机制,并对我们的气质进行微调,使我们的注意力发生偏移,以至于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专注周围的人。然而我将在本书中借助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学、哲学、人类学、行为经济学及理论生物学等理论证明,正是我们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的经由通用机制处理的信息,建立了独特的人类思维方式。

本书的前三章为文化进化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第1章讨论了认知工具理论的概念,并解释了文化进化心理学建立在进化心理学和文化进化论基础上的原因。第2章借鉴了生物学哲学进行论证,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与生俱来(先天)与后天养育(后天)的辩论在某些层面上有严重误导,但对于人类认知的任何特定特征而言,找出(1)遗传信息、(2)文化传承信息以及(3)直接来源于发展过程中的外在环境的信息塑造该特征的方式和程度是重要的。第2章还包括对当代文化进化论的概述,阐述如何将其既应用于认知产物(谷),又应用于认知机制(磨)。第3章则主要关注由遗传信息构成的人类特有的认知特征。行为及神经学研究发现,新生儿的大脑远非“白板”一块或者类似于黑猩猩的大脑,它具有高容量的学习和记忆机制、具有物种特异性的注意力机制以及发现有益社交线索的倾向。

第4章考察了可实现文化传承(即文化中的DNA复制)的文化学习的本质,以此引入本书的核心章节(第5章至第8章)。第5章至第8章分别考察了选择性社会学习、模仿、心智解读和语言等文化学习类型,并以现有证据证明:人类文化学习的独特性取决于文化传承信息。我着重关注了文化学习的机制,即那些使人类能以非凡的效率、保真度和精确性向他人学习的认知工具,原因有两个。首先,这些独特的人类认知机制显得尤其重要是因为它们的可延续性,也就是说文化传承本身可促使人类通过文化继承更多的技能。其次,进化心理学家和文化进化论者对许多认知特征的起源持不同意见,但双方都确信文化学习的机制是认知本能而不是认知工具。这种共识表明,文化学习的机制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而认知机制是最难以用文化进化的产物解释清楚的。

当对观察行为的影响随着周遭环境或观察对象(或榜样)的特征而改变时,比如当老榜样比新榜样更有影响力时,社会学习被认为具有“选择性”或涉及“社会学习策略”。在第5章中,我认为,存在于非人类动物、儿童和成人身上的选择性社会学习源自领域一般性学习和关注过程,即不是专门用于社会互动的过程,当然更不是用于文化传承了。然而,一小部分只在成年人身上发现的社会学习策略依赖明确的元认知,即对思考本身的思考。这些且只有这些行为效果才是真正具有策略性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学习的例子。证据表明,与其他明确的元认知规则类似,这些元认知社会学习策略是通过社会互动,经由文化而非基因传承下来的。

观察者对榜样的动作形态进行复制,就是模仿,通过观察榜样的身体各部位随其他部位的运动方式,观察者得以用相似的方式运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产生动作。在第6章中,我认同百年来的传统观点,即模仿行为是“特殊”的,在人类中比在其他任何物种中更发达,并且所依赖的机制并不涉及其他类型的学习。另外我也同意,这些机制有助于保持文化传承的真实性。我个人的些许叛逆倾向只出现在与模仿行为起源相关的问题上。通过对关于模仿行为调控机制的原始理论的阐述,并提供支持该理论的经验证据,我认为,模仿能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获得的。

心智解读包含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的认同,比如信念和欲望、思想和感受等。在第7章中,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心智解读主要是通过提高教授的有效性来促进文化传承,但许多归因于心智解读的行为反应,比如在时间压力下猿、婴儿和成人身上呈现出的隐性或自动效应,并不是真正反映心智解读的案例,事实上它们源自领域一般性心理过程。这些过程能够产生与心智解读效果相仿的行为预测,当其发生时主体就会被描述为“低理性的”。那么真正的心智解读从何而来?答案是来自支持阅读或文字读写能力发展的以对话为基础的同类型的社会互动。而且这种社会互动是以文化形式传承的。

毋庸置疑,以结构化和习惯方式使用文字或符号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学习形式。谈到语言,关键问题不在于它是否是一种文化学习形式,而在于语言能力的起源:是遗传还是文化进化。在第8章中,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既不是语言学家也不是语言科学研究者——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个争论。事实上,如果我能够在这个关于语言的争论中找到令人信服的案例来证明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的存在,那么这对于阐明本书的论点是非常有利的;文化进化在一个坚固的认知本能的基础上形成认知工具。但这并不是我发现的。当两种观点可以相互检验时,我发现语言的文化进化与遗传选择对语言的影响至少是不相上下的。

本书的核心章节,第5至第8章,有些特殊的看点。我在第5章中直接回答了一个文化进化论者倾向于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选择性社会学习中的哪些因素推进了文化进化?关于模仿行为,第6章详细探讨了领域一般性认知过程如何通过社会互动建构起新的认知机制。第7章介绍了一种关于心智解读的创新观念,并提供了长期公认的先天主义及“理论-理论”视角之外的新方案。第8章则对关于语言起源的争论的现状进行了翔实而冷静的评价,但值得说明的是在经过广泛阅读后,我发现我在该争论中其实并无立场。

不同寻常的是,本书中的所有案例研究引入文化进化的理论与证据,不仅来自灵长类学和发展心理学,还来自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学。

最后一章回过头来思考认知工具理论是如何与人类进化的时间线匹配的,并思考它对人性产生了哪些影响。文化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比之前所认为的更加敏捷,但也更为脆弱。尽管我们并没有被更新世的旧石器时代思想禁锢,而且目标明确的教育干预也具有改变认知发展的潜质,但我们依然输不起。战争和瘟疫不仅会清除现有的技术诀窍,还可能同时清除获取这些技术诀窍的手段。另外,文化进化观点也具有学科发展意义。与许多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不同,它并不赞同所有关于人类思想和人类生命的研究都必须通过进化论来进行。相反,它暗示对人类认知的发展和进化起源的研究应该由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展开。

[1] 《牛津英语词典》把“工具”(gadget)一词定义为“一个相对较小的配件、装置或机械”。我选择“工具”一词作为本书主题的主要原因是它听上去与“本能”(instinct)一词类似(也是两个元音),但所代表的意思却完全不同。本能是存在于基因中的,而工具是“装置”——通过人类行为组装而成的。而且,我也认同认知工具是“相对较小的配件”这一暗喻;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系统论中那些古老的认知机制紧密而持续地进行着相互作用,而那些古老的认知机制——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共享的认知机制——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们的行为。然而,我并不认为认知工具是智能设计的产品(人们有意生产它们),我也不认为这些认知工具的“小”代表不重要。独特的人类认知机制是强大的,且对我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1章 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

第2章 与生俱来、后天养育和文化影响

第3章 启动装备

第4章 文化学习

第5章 选择性社会学习

第6章 模仿

第7章 心智解读

第8章 语言

第9章 文化进化心理学

参考文献


这是第一篇第1章 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