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化学习
文化进化心理学,既是一个研究框架,又是一个学术假说。作为一个研究框架,该理论认识到独特的人类认知机制既可以由经文化传承的信息来塑造,也可以由通过基因遗传的信息以及学习行为来塑造(第2章)。同时,作为一个学术假说,文化进化心理学提出文化传承在塑造所有或者是最独特的人类认知机制中起着主导作用(第1章)。为了说服作为读者的你,让你认同文化进化心理学假说的精髓——人类独特的认知机制确实是由文化进化建构而成的,在本书第5章至第8章中我会详细地探讨几种特定类型的认知过程的相关证据。
对这些认知科学领域的证据仔细地进行审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正是文化进化心理学的起源。当然我并不是简单地认为人类的认知机制一定是由文化进化塑造的,或者认为基于基因的解释在一般的进化层面上是不可信的。例如,我不否认遗传同化的确曾经发生在人类群体中,不质疑进化心理学关于更新世时期[1]的假设,也没有暗示以考古学数据为基础的数学模型表明遗传进化的时间不足以产生认知本能。相反,我认为,尽管认知本能假设在一般的进化论层面上足够合理,但来自认知科学领域的数据表明这一假设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独特的人类认知机制是工具,而不是本能,是在人类个体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互动构建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独特的认知机制——存在于大多数成年人类中,而不存在(或仅以初始状态存在)于其他物种中——包括:(1)专门处理无生命世界的机制,比如因果逻辑;(2)处理有生命(社会)和无生命(非社会)事件的能力,如情景记忆;(3)专门处理社会刺激的各类认知机制,如面孔识别、模仿和心智解读。从这些纷繁复杂、名目众多的认知机制中,我选择了四种被称为“文化学习”(Tomasello,Kruger and Ratner,1993)的认知机制,包括选择性社会学习(第5章)、模仿(第6章)、心智解读(第7章)和语言(第8章)。有证据表明,对于其中的任意一项能力而言,其在成年人类中存在的形式不仅专属于人类并专门用于处理社会刺激,还使信息得以通过文化进行传承。
文化学习尤其重要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进化心理学家和文化进化论者尽管在包括认知本能的数量和本质在内的许多问题上都存在分歧,却都假设文化学习的机制是通过基因遗传的(第1章)。因此,从科学进步的角度,文化进化心理学只有在可以挑战这种共识的前提下,成为进化心理学和文化进化论的继承者或替代品。其次,从我也在广义上认同的、文化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文化学习的机制在使人类过上与其他动物明显不同的生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人类特有的能力一样,文化学习也会在人的一生中遇到各种挑战,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以非凡的灵活性来应对这个世界上的人(比如面部处理)和事(比如因果逻辑)。然而,与其他能力不同的是,文化学习强调的是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承系统——文化进化。文化进化使每个个人和群体都能受益于无数人在过去和现在积累的经验,进而共同获得远超其他物种的知识与发展技能。
因此,要弄清楚文化进化心理学的基础,我们不妨关注文化学习的认知科学。然而,在正式开始第5章至第8章的案例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文化学习”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与其他类型的学习之间的关系。文化进化论者以及其他对社会学习感兴趣的人通常都具有人类学、数学、行为生态学或行为经济学的学科背景,然而这其中并不包括认知科学。结果就是,他们参照行为效应和民间心理学概念,对个体学习、社会学习和文化学习进行了区分。如果要在文化进化论这一跨越多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加入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那么先前的区分方式就需要改变。认知科学不仅为本书所需,还将文化进化论引入对独特的人类认知机制的起源的解释中。它也为本章主题所需,在这些主题中文化积累的产物为独特的人类认知机制的遗传进化提供了选择压力。甚至,认知过程作为人类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伟大成就以及“谷”的文化进化的驱动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需要特征的描述与当代关于心智的科学知识一致。这项工作是不能够留给民间心理学和残存的行为主义的(Heyes,201a;待刊)。
这简短的一章首先概述了当下文化进化论者是以什么方式思考文化学习的,随后提出了一个新的、略有不同的框架,让认知科学为我们对文化进化的理解贡献一分力量。同时,本章也对在探讨社会与文化学习时经常用到的拜占庭式的术语进行了介绍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