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本 >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韩少功、韩刚译 >
- 附录
令人失望的上海译文版昆德拉
/刘晓南
酷爱米兰昆德拉,眼巴巴地盼着唯一买段昆德拉中文简体版权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新译本。抢着买到了前期出版的《身份》、《慢》等小说。拿到手一看却颇为失望。先前买过一本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昆德拉的《本性》,令人激赏,现在一看才知道就是《身份》,只是书名和译者不同而已。
但看了董强自法文版翻译过来的《身份》后,感觉还不如那肯定是盗版的《本性》翻译得好。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就是开头不久,尚塔尔在海滨散步时发觉自己老了,男人们再也不会回头看她一眼了。
译文版里有一句话——“尚塔尔自言自语道:男人们都成了爸爸。他们不是父亲,而只是爸爸,也就是说,没有父亲权威的父亲。”
而内蒙古版本里则翻译成——“尚塔尔想,男人们都爸爸化了,他们不是父亲,他们只是爸爸,是没有父亲权威的父亲。”
“XX化”是米兰昆德拉的语言习惯,这一点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已经显露无疑,不仅简洁而且精确地表达了某种行为的人为的做作成分,而这个特点在译文版中却忽略了,使话语中所蕴涵的味道平淡了许多。由此一斑,可见译文版的外强中干。
今天在《中华读书报》第455期上又看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自卖自夸说:——作家韩少功1985年翻译的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至今魅力犹存。对将已经约定俗成的这一书名改成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此次承担此书翻译的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钧说:“两个书名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传递的意思不太一样,原书名‘生命中’的范围太广,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内的一切东西,这么庞杂的内容很难在一本书中谈清楚;新书名中的‘生命’二字单指生命本身,多出了许多的哲学意味。”昆德拉的叙事方式表面轻松,内在深沉,作品中的苦难和冷漠让读者“不能承受”。“不能承受”,也是许钧翻译的体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阐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翻译时,我经常会想到短暂与永恒、轻与重、严肃与
不严肃等等的主题,沉重得几乎‘不能承受’。”许钧曾看过昆德拉这部作品的英文、法文、中文本,及许多相关评论。谈到自己的译本,许钧强调:“我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没有任何回避,全文展现了出来。”
看了不禁好笑,早在1984年米兰昆德拉就在与安。德·戈德马尔的访谈录中明确指出:“我并不是说‘存在之轻是不能忍受的’,我说的是‘存在的不能忍受之轻……我们处于摸棱两可中。如果说,小说有某中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小说的艺术》,P76,乔·艾略特等人的言论合集,社科文献出版社)
想必韩少功在斟酌书名的翻译时当看过这篇访谈,显而易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比《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要更符合作者的原意。可以想见新出版的这个版本比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韩少功译本差距有多少。
手头上的《被背叛的遗嘱》是孟湄所译,虽然是硬译了点,却颇能见出原作风味。甚至其中昆德拉引用的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也比一般版本忠实原著传达出了原著的风貌。
让我们对比一下《被背叛的遗嘱》(牛津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翟象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对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中一段对话的翻译——
前者翻译成:
她一边看着群山一边说:“可以说是些白色的象。”
男人吞下啤酒回答:“我从来没见过。”
——不是,你本来也不会。
——我本来会的,男的说。你说我本来也不会也不能证明任何什么。
后者翻译成:
“它们看上去像一群白象,”她说。
“我从来没有见过象,”男人把啤酒一饮而尽。
“你是不会见过。”
“我也许见到过的,”男人说。“光凭你说我不会见过,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我从来没有见过象,”真是个太臭的败笔!海明威大名鼎鼎的“冰山理论”在译文出版社的翻译中被误读和曲解得惨不忍睹,本来隐含在话外的很多东西都被这样一名指而丧失了它的韵味!正如昆德拉所分析得那样:“在这四段对答中,性格显现在差异甚至对立中:男人对姑娘的诗意的发明表现出一种保留(“我从来没见过”),她针锋相对地回答,像是责怪他没有诗的感觉(“你本来也不会”),而男人(好象已经知道这种责怪并对此颇为过敏)则捍卫自己(“我本来会的”)。
海明威善于在简单之致的表面对话中蕴涵丰富的内容,推敲起来是回味无穷的。他把寻找答案的机会留给了读者,处心积虑地留下了许多空白,而这些空白却正是它意在言外的丰富之处。如果不了解并理解这一点,光凭字面的翻译,是根本无法深入而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精髓和作家的灵魂的。
孟湄的《被背叛的遗嘱》虽然未见得多流畅服帖,但到底保留了原汁原味。想到自以为是的译者轻率而自信地挥舞起刀笔的时候,就不由得怀念起鲁迅的“硬译”来。
新浪读书2003年07月25日11:11
(http://book.sina.com.cn/review/w/2003-07-25/3/127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