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

字数:5762

/百度百科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

中文名:米兰•昆德拉

外文名:MilanKundera

国籍:捷克

出生日期:1929年4月1日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以色列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欧洲文学奖

代表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基本简介

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背叛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作家作品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说

《玩笑》蔡若明-译

《可笑的爱》余中先郭昌京-译

《告别圆舞曲》余中先-译

《生活在别处》袁筱一-译

《笑忘录》王东亮-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

《不朽》王振东郑克鲁-译

《慢》马振骋-译

《身份》董强-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无知》许钧-译

剧本

《雅克和他的主人》郭宏安-译

文论

《小说的艺术》董强-译

《被背叛的遗嘱》余中先-译

《帷幕》董强-译

《相遇》尉迟秀-译

【米兰·昆德拉全集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小说

《玩笑》翁德明-译小说的艺术

《可笑的爱》邱瑞銮-译

《赋别曲》吴美真-译

《生活在他方》尉迟秀-译

《笑忘录》尉迟秀-译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尉迟秀-译

《不朽》尉迟秀-译

《缓慢》尉迟秀-译

《身分》邱瑞銮-译

《无知》尉迟秀-译

剧本

《雅克和他的主人》尉迟秀-译

文论

《小说的艺术》尉迟秀-译

《被背叛的遗嘱》翁德明-译

《帘幕》翁德明-译

《相遇》尉迟秀-译

文章

《邂逅》

《小说的艺术》

《埃施的可能性》

《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

《多元历史主义》

《可能性》

《现代主义》

相关作品论

《阿涅斯的最后一个下午》作者:弗朗索瓦•里卡尔

“我欣赏弗朗索瓦•里卡尔的是,他生活在文学的世界里。又因为他关注的几乎都是小说,我可以说,他生活在小说的世界里。这非常少见”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语录

一切罪恶在事先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序言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真的英雄,其实不问出处。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小说的艺术》

来,让我们穿上最美丽的衣服走在街头,爽朗地高声大笑,让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让我们真的叫他们忌妒。来,让我们轰轰烈烈地经历一次爱情,甜蜜热切地在绿草地上拥抱,让我们的手指互相缠绕心灵互相抚慰,让我们真的叫他们忌妒。——《生活在别处》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认》

我们无法忘记战争中孩子那双纯洁的眼睛。她静静地面对着空中掠过射出的子弹的战机,面对着远处精确制导炸弹呼啸着划过城市的夜空,面对着坦克车的

炮火摧毁了她父母兄弟的家园,面对着四散奔逃的人们在血泊中喘息与哀鸣……——《为了告别的聚会》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越远。

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

思考从来就不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

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实践改进。

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

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

因为这种思考。

叫做自己骗自己。

人从来就想重写自己的传记。改变过去。抹去痕迹。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别人的。想遗忘永远没有不是那么简单。

我也同样清楚,一旦越过那条界线,我就不再是我了,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这种可怕的变化使我胆战心惊,所以我一直在强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寻求爱情。这种爱情,应该让我能继续生活在往昔与今日一致的爱情憧憬、爱情理想之中,因为我不愿意把我的生活从中间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终贯穿如一。

生命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

人是为了反抗过去才成就未来的。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生活给我极大的快乐,但只需有一点儿风吹草动、一丁点儿的东西,我们就会落到边界的另一端,在那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人的生命的所有的秘密就在于,一切都发生在离这条边界非常之近甚至有直接接触的地方,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以公里计,而是以毫米计的。

追求的终极是虚幻。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比喻是危险的,爱情源于一个比喻。

再也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此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清净就是不被人注视的那种温馨感觉。人的眼光是沉重的负担,是吸人膏血的吻。

诗歌的使命不是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思想来迷惑我们,而是使生存的某一瞬间成为永恒,并且值得成为难以承受的思念之痛。

我思故我在是低估牙痛的知识分子的话。我觉故我在是一个具有普遍得多的意义的真理,它涉及到每一个活着的人。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

上帝已死在失火的天堂,只有温情的太阳才能照耀大地。

仇恨的圈套,就在于它把我们和我们的敌手拴得太紧了,这就是战争的下流之处。

当你还在我身边,我就开始怀恋,因为我知道你即将离去。

在忘却速度时,也许我们正一步一步地走向速度。

今天,不管我的提问能不能得到回答,我还是觉得无所谓。它并不需要赋予任何意义,它只要就这么一直生长着。就像速度一般,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大概到了忘却的时候,才会记起速度。

生活的本来面目与时间的本来面目相撞击,我们就把这种撞击称做无聊。

年轻无知时结了婚,有了第一个孩子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后来有一天,发现也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一切都太迟了,因为人的整个一生已经在一个我们一无所知的年代被决定了。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源于将她以隐喻的形式,留在大脑诗化记忆的一刻。

碰巧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命运。

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就让我们按照独特的方式去生活吧,抛却所有的旧事物。

自由并不始于双亲被弃或埋葬之处,而是始于他们不存在之处:

在此,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不知是谁把他带来。

在此,人由一个被扔入森林的蛋来到人间。

在此,人被上天啐到地上,全无感恩之心踏入这尘世。

温情,是想建立一个人造的空间的企图,在这个人造的空间里,将他人当孩子来对待。

但是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

就像在这尘世之中,自打一开始,除了背叛就没有别的东西!

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记住自己的过去,一直将它藏在身上,这可能是保持人们所说的自我的一贯性的必要条件。为了使自我不至于萎缩,为了使自我保持住它的体积大小,就必须时时浇灌记忆,就像浇灌盆里的花儿一样,而这种灌需要跟一些过去的见证人,也就是说跟朋友们保持固定而有规律的接触。

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既然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切的毫无意义,那就不能作为一种污点带着它,而是要善于因之而快乐。

人从来就想重写自己的传记,改变过去,抹去痕迹,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别人的,想遗忘远不是那么简单。

在这个世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被控制和记录。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之中,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简直对立。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即对无数女人的激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只限于对一个女人的欲求)。

一个人可以在爱人在场时,因怀念他(她)而痛苦,假如他(她)隐约看到了爱人会不在的将来;爱人的死亡,虽然还看不见,却已经可以感知。

当你还在我身边,我就开始依恋,因为我知道你即将离去。

走进中国

米兰•恪昆德拉的名字最早登陆中国是在1977年3月1977年第2期的《外国文学动态》就刊登了一篇署名“乐云”的题为《美刊介绍捷克作家伐错立克和昆德拉》的编译文章,可惜这次仅是浮光掠影的提及。1985年,以狐狸自诩的文化名人李欧梵先生在国内发文,向仍然处于荒芜状态的汉语文学界热情推介了马尔克斯和米兰.昆德拉两位世界级小说大师。其后两年,韩少功译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景凯旋译出《为了告别的聚会》,这两本著作的引进可以视为昆德拉在中国的正式亮相。接下来的十多年,尽管中国知识界一直沉浮不定,但昆德拉的热流,却从未停止对国人贫乏心灵的冲荡与侵袭。

2002年5月,上海译文出版社终于一举购得昆德拉13部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版权对于此次引进,上海译文出版社自然也是下足了力气。这次翻译用的原书,全部都是从昆德拉家里拿出来,由他亲自指定的法文“定本”,包括《玩笑》、《好笑的爱》、《生活在别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被背叛的遗嘱》等样书有昆德拉的最新手写修订,比法国版更新。内容上也补齐了以往中译本不恰当的删节,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全译本”。出版社选择的译者都是我国最具声望的法国文学专家、教授和翻译家。其中的法国文学博士董强还曾听过昆德拉的课,是昆德拉的“中国弟子”。出版社还聘请曾为“三联”版《钱锺书集》和《陈寅集》作设计的香港资深设计师陆智昌为该书设计封面。甚至在定稿过程中,连所有译本的封面和字体都需经过昆德拉首肯。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翻译,2004年夏天《身份》与《无知》成功出版,13部作品同时列于畅销书架,气势壮观到让昆德拉本人都无比惊谔。

米兰•昆德拉被质疑曾当过告密者

国际在线专稿:捷克布拉格的一些历史学家日前发现,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学生时代竟曾当过告密者!一份1950年警察局的文件档案显示,学生时代的米兰•昆德拉曾举报了一些外国间谍,并导致其中一人被处以绞刑。13日,一直过着隐居生活的米兰•昆德拉忽然打破沉默,公开声明这一指控是个谎言。

50多年前曾当告密者

凭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闻名于世的米兰•昆德拉,还因坚决反对极权主义而享有盛名。现年79岁的他,是捷克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他本人经常成为秘密特工的监控目标。他反对前苏联1968年的入侵行为,被迫移民法国。自1985年以来,米兰•昆德拉就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日前他却打破沉默重新站出来。

布拉格极权主义研究所历史学家亚当•拉迪莱克表示,米兰•昆德拉50多年前曾是一位告密者。布拉格警察局1950年3月14日的记录显示:“学生米兰•昆德拉,1929年4月1日出生于布尔诺……,向我们报告称米罗斯拉夫•德沃拉西科是一个叛逃者,据说已经逃入德国。”

米罗斯拉夫是一名年轻的捷克飞行员,1948年前苏联入侵捷克时,逃亡德国。在慕尼黑一个难民营中,被受美国资助、由捷克流亡者组建的情报机构招募,开始为美国和英国情报部门服务。

在接受基本的训练后,他被派回捷克,收集有关化学工业的情报。在当地农民帮助下,他越过边境进入布拉格,访问了一位女熟人,并同意在学生公寓中住一晚。但随后被捕,并被指控当逃兵、进行间谍活动以及犯有叛国罪。帮助他越境的农民家庭也被长期关押,其中一人甚至被处以绞刑。

据悉,当时告密事件发生的时候,米兰•昆德拉刚刚20岁。而米罗斯拉夫22岁,被逮捕后,米罗斯拉夫被判处14年徒刑,并在铀矿开采劳动营中服役。

不影响其身份地位

在一份简短声明中,昆德拉否认了上述告密指控,他认为这是一场“刺杀作家的阴谋”。“我对这个故事编造的精彩程度感到吃惊,我根本对此一无所知,而且这些事情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从来不认识故事中的人物,这是一个谎言。”

现居住在瑞典的米罗斯拉夫,拒绝向历史学家拉迪莱克讲述自己被捕的过程,也拒绝透露告密者的身份。他说:“对于昆德拉以告密者的身份出现在捷克媒体上,我们并不感到惊讶。我承认昆德拉是一个好作家,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尽管没有得到确凿证实,但拉迪莱克毫不怀疑那份报告的真实性。现在依然令他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捷克当局和前苏联没有使用这份文件让昆德拉名誉扫地,反而仅仅是让特工秘密监控这位最猛烈的批评家。

昆德拉被视为捷克的民族英雄,一些人相信,即使告密的事情是真的,也证明了他是一个爱国者,只是向国家报告了一个威胁国家安全的外国间谍。历史学家索尼娅说:“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昆德拉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一个鼓励我们用不同方式思考的榜样。即使他是一个告密者,也不会影响他后来作为作家的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爱戴。”

米兰昆德拉被称间谍11位世界级文豪集体护其名誉

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另外11位世界级作家(2008年11月3日)联署声明,抗议捷克媒体对该国出生的大作家米兰•昆德拉充当“告密者”的指控。签名声援昆德拉的作家中,包括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土耳其的奥尔罕•帕慕克、南非的南汀•戈迪默和JM.库切,以及美国的菲利普•罗斯、英国的萨尔曼•拉什迪、法国的让•达尼埃尔、西班牙的胡安•戈伊蒂索洛和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

声明说:“正在进行的诽谤行动意在败坏米兰•昆德拉的声望。”

捷克新闻周刊《Respekt》上月刊文,根据警方报告指控昆德拉1950年曾向当局告发同学为西方特务,导致后者被判刑22年。79岁的昆德拉已断然否认上述指责:“我的记忆不会骗我,我没有为秘密警察工作过。”他于1975年离开捷克斯洛伐克,6年后入籍法国。

作家们的声明交由昆德拉的法国出版商伽利玛公布。在此之前,捷克剧作家和前总统瓦茨拉夫•哈韦尔也在《Respekt》撰文,警告历史学家,特别是年轻人,在昆德拉受指控一事上,应慎重对待历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