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四次省长会议

字数:2162

经济学家之间的辩论不能不影响到国务院的决策和政策选择。对于激进与稳健两种意见,决策层倾向于后者,首先是因为担心物价上涨过快造成社会不稳。当时已经看到“人心相当浮动”,一些城市发生抢购现象,北京2万台彩电预售几天就光了,上海也到处排队、抢购。担心“一个城市挤兑和抢购,就会带起一大片”。当时想到的办法,除控制货币发行外,还包括卖库存黄金、进口高档商品、发行股票、出卖小企业固定资产、卖房子、发国库券等,并责成银行实施贷款监督等。估计控制货币发行可能影响增长速度一到两个百分点,即从10%降到8%或9%。邓小平表示赞同,他说:“改革走一步看一步好,但是另一面,也不要丧失时机。丧失时机,可惜了。”“改革三年见效嘛……我赞成慎重初战,务求必胜。”①

①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5年卷),第13、14页。

征得邓小平同意,2月9~14日,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省长会议,目的在于统一认识。胡耀邦等接见与会者,姚依林、田纪云、赵紫阳分别向省长们通报了当前的经济形势,要求各地注意风险,抑制投资与消费膨胀,赵紫阳强调改革有分步骤、分层次、有先有后、互为条件、互相支持的问题。胡耀邦的开场白说,重大的问题、紧急的问题可以采取轻松的办法加以解决,以避免发生副作用。胡耀邦的真实看法是,不必对通货膨胀看得过重,重要的是经济增长。陈云则主张采取严厉措施,他在2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十二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整整四个月。这四个月的变化是相当大的,现在有点乱。我主张有些东西要搞得死一点,叫先死后活,置之死地而后生。②

②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5年卷),第38页。

第一次省长会议只是通报了情况,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对地方触动不大。地方感到形势很好,看不到有什么风险。生产速度过快、建设规模太大的问题没有解决。4月11日,中央召开第二次省长会议,继续统一对形势的认识。国务院领导说,现在生产速度过快、建设规模太大,外汇支撑不了,能源交通支撑不了,货币控制不住,物价稳不住。进口钢材增长36%,汽车30%,化纤长丝60%。进口的生产线,电子零部件难以大量进口,将被迫停产。当然,也不搞急刹车。怎么解决?集中力量抓出口。必须坚决制止国内抬价抢购,国外削价倾销。进口外汇要有步骤削减。已签合同履行,未签的不要轻易签。坚决控制盲目引进,重复建设。不能认为越快越好。一季乡镇工业增长45%。乡镇工业应主要依靠集体集资,不能依靠国家贷款。③

③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5年卷),第92、93页。

从5月2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给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的报告中可以看出,问题并没有解决,货币超发、投资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外汇结存下降问题仍然突出。1~4月,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3.3%,基建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36%。主要是预算外投资增长过猛,其中用银行贷款投资增长163%,自筹资金投资搞的增长84%。乡镇企业贷款增加过多,仍然是个大趋势。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的局面还未扭转。工资性现金支出1、2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长40.6%。国家外汇1984年底结存82亿美元,到1985年4月底,已下降为72亿美元。即使不再签订新的合同,到年底国家外汇也将低于50亿美元储备的底线。①

①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5年卷),第135、136页。

6月11~13日,中央召开第三次省长(部分)会议,重点解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问题。会上提出了一些硬指标,即限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在1400亿元以内,责成国家计委按此分配下去,明确责任,超过控制数量的应归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和银行行长负责;全年信贷资金增加额控制在710亿元左右,货币投放除工资制度改革和价格改革需要增发的以外,控制在150亿元左右,中央银行对各省、市、自治区分行和各专业银行下达控制数字,不得突破。②用行政手段把责任分解下去是否有效呢?房维中后来说:“限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谈何容易。法不责众,各地区都冒了,你能追究谁的责任。在现行的体制下,你要求地方服从全局,无异于与虎谋皮,只能成为老套的空话。”“最根本的还是政企不分、块块分割的体制在地方的层次上没有打破,地方行政权仍然处于主导的地位。地方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地方占上风。”③房的这两段话有意思,虽然是从国家计委角度看问题,但也透露了双重体制下宏观调控的无力感。从另一角度看,决策层并不想因调控力度过大挫损发展的良好势头,不赞成报纸上连续发表批评“超高速”的评论,尤其不同意把目前的超高速比作1958年的“大跃进”。

②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5年卷),第146页。

③房维中:《十三年纪事(1977~1989)》(1985年),第43、106页。

三次省长会议收到一些效果,但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物价上涨幅度比较大。1~5月份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升6.5%,其中5月份上升9.3%(城镇上升12.5%,几个大城市上升更高些)。钢材等生产资料供需矛盾突出,市场价格上涨很多,许多工业品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将造成轮番涨价。投资膨胀始终解决不了,除了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央高层意见不统一,当时胡耀邦不赞同紧缩。吴敬琏回忆说:“耀邦走到哪儿,说到哪儿。他说,能够快为什么要慢?后来,告状到邓小平那里。大概是六七月份,邓发话了,赞成采取紧缩方针。”①

①萧冬连、鲁利玲对吴敬琏的访谈,2010年12月13日。

7月15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报告,建议再开一次省长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消除不稳定因素。第四次省长会议于9月25~27日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巴山轮会议之后召开的,对于是否应当控制货币,理论上的争论基本得出了结论。会议着重研究控制1986、1987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问题,国务院领导在会上力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的八大恶果,即引起经济生活的全面紧张,使改革无法进行,甚至出现经济大起大落,最后被迫进行大调整。他批评三个错误思想,一是“百废俱兴,全面大上”;二是“只能切你,不能切我”;三是“我们管微观,中央管宏观”,“放活是自己的事,控制是中央的事”。会议拟定后两年固定资产投资维持1985年水平,办法是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适当抽紧银根。然而,决策者也不愿因“急刹车”引起大的震动,确定采取“软着陆”的方针,用两年时间逐步解决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问题。


四 遭遇总需求膨胀六 巴山轮会议:目标与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