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初的方针:稳定经济与沿海战略

字数:3846

从迄今得到的资料看,直到1988年3、4月召开“两会”之前,无论是国务院会议还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都没有讨论过价格闯关的问题。1987年9月下旬全国计划会议提出的1988年经济方针是:稳定经济,深化改革。而稳定经济,突出的是稳定物价。为稳定物价,决定实行财政从紧、信贷从紧的“双紧”政策。改革的重点仍然放在落实和完善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在计划物质体制、投资体制、外贸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方面进行必要的配套改革,并没有突出强调价格改革。中央领导同志在会上说:“明年物价不能有大的改革措施出台,因为今年物价上涨,票子又发那么多,经济不太稳定,人心有点浮动。”①他在另一个国务院会议上说:“决策者不是避开价格改革,而要避开政治风险,理论家不大考虑政治风险,而政治家是必须考虑政治风险的。”②

①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7年卷),第270~271页。

②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7年卷),第225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价格问题离开了决策者的视野。恰恰相反,正是价格上涨的持续压力让决策者担心风险无法控制而对价格改革踟蹰不前。自1985年以来,物价已经持续三年上涨,1985年上涨8.8%,1986年上涨6%,1987年上涨7.2%,三年累计全国平均上涨23.6%,城市30.6%。③涨价风波1987年就开始闹起来了。1987年初,各地对1986年以来物价上涨议论纷纷。王任重向国务院领导人写信提醒说:“要看到有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对于群众对物价的反应,要高度重视。”④7、8月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多次讨论物价问题,当时发现,前几年物价上涨是因为政府出台调价措施,1987年政府并没有出台什么调价措施就涨开了。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掌握紧俏物质的垄断性行业和国营企业哄抬物价,搅乱市场。一篇报道说,驻北京的外交官和外国记者“对某些国营企业不执行国家政策感到惊讶”。决策者也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能否保证改革开放不出大问题,这是一个关键”。制止乱涨价和变相涨价的“重点要放在对垄断行业和国营企业的违法行为作斗争上”。①

③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8年卷),第37、38页。

④房维中:《十三年纪事(1977—1989)》(1987年),第212页。

①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7年卷),第271页。

到了1988年初,物价上涨出现了加速势头,有些地方已出现了提取存款,抢购商品、储物代替储蓄的现象。②高层感受到的压力倍增。1988年1月12~13日,在李鹏主持的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上,各有关部门提出的报告全都聚焦在稳定物价问题上。国家计委的报告说,“稳定物价成为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如果所有涨价因素出台,物价将上涨到12%,有的大城市可能接近20%。财政部的报告说,“物价不稳将影响财政的稳定”,因物价上涨增加的税收,无法抵消由此带来的价格补贴和企业成本上升对财政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说:“当前的问题是市场紧、资金紧。”国家物价局的报告说,原定把物价涨幅控制在6%已不可能,人们对物价连续上涨的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已经从一般的发牢骚、提意见,转向情绪愤懑、激动,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有些地方已出现了提取存款,换购商品”的现象。田纪云说:“当前经济中的问题,集中到一点是物价问题”,“处理不好,不能保证不出点乱子”。他警告说:“如果搞到两位数,我们能不能稳坐在这里开会!”姚依林说,北戴河会议、中央工作会议确定的稳定经济的方针不能动摇。③

②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8年卷),第37、38页。

③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8年卷),第37、50页。

1月25日、27日中央财经领导会议召开,国家计委综合汇报了国务院办公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中央领导同志不同意国务院办公会议的分析。他说:“八七年有很多好东西,要好好总结。”“切记不要有了一个物价问题,就满脑子物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认为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如果在食品问题上找到一个办法,就能够大大解决问题。2月6日,向全党发出中央政治局会议纪要指出,1987年建设和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是卓有成效的一年”,对物价问题要进行科学分析。物价问题焦点在食品上,食品价格上涨是由于蔬菜、猪肉等供应不足。中央领导同志不同意把物价上涨归结为通货膨胀、货币超发,也不赞成过度抽紧银根。他在2月11日的批示中说:“抽紧银根只能是适度的,否则会造成生产滑坡,供给紧张,加剧财政困难,也达不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必须兼顾物价与增长两个方面。”①

①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8年卷),第89页。

不过,这时无论是国务院还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都没有讨论价格闯关的问题。2月27日,国务院批转体改委《198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1988年总的方针是“经济进一步稳定,改革进一步深入”,以完善承包制为重点,同时改革计划、投资、物资、外贸、金融、财政体制和住房制度,其中没有突出价格改革问题。②

②《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2008)》,第176—177页。

1987年11月,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王建谈走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及其要求》一文,③引起高层关注。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到沿海地区数省市调查,看到外商投资大量增加,引进外资、出口创汇出现了好的势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正面临一个有利的机遇。由此提出一个大设想,即把沿海两亿多人口的地区推向国际市场,利用中国素质较高而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战略。其用意是为沿海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国内经济改革寻找新的动力。1988年1月,向中央报送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得到邓小平、陈云和中央多数领导人的认可。1月23日,邓小平批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的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陈云也说:两头对外好。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把沿海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加以部署。在3月15~19日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二中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进一步阐明了沿海发展战略的设想。他指出,国内大批农业劳动力陆续向工业转移,国际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又一次大的调整,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给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使我们有可能利用国际市场来平衡经济。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由沿海带动内地,推动外贸、科技、财政、金融、价格以及企业内部的改革,外贸体制改革要大刀阔斧,海关、进出口和外汇管理也要主动创造条件,为“大进大出”、“随时进出”服务。沿海发展战略主要寄望于乡镇企业,希望创办一批高素质的外向型乡镇企业。同时欢迎更多的外商来中国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由外商为主管理,把“三资企业”办成培养人才的学校。

③国家计委王建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2866期,1987年11月12日)上撰文提出,为了摆脱我国工业结构高级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争夺资金的矛盾,应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用换回的外汇支援工业及基础设施建设,过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这就是他提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赵紫阳批示:“印发国务院、中央财经小组同导阅。”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7年卷),第293页。

为了推进沿海发展战略,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如2月2~4日召开省长会议,3月4~8日召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其中一个重点议题是外贸体制改革。外贸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统一对外。田纪云在省长会议上说,自负盈亏是基础,只有自负盈亏才能放开经营,否则就会出大乱子。为什么说自负盈亏是放开经营的基础?当时外贸体制的最大弊端是吃“大锅饭”,全国上万个外贸企业,许多都是不计盈亏的,把商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国内竞相抬价收购,各种“大战”时常发生。国外竞相削价销售,不惜血本。结果往往是要多赚外汇,中央财政就得多补贴;要减少补贴,创汇就下降。因此,这次改革方案是,外贸企业下放,实行自负盈亏,超基数盈利中央与地方二八分成,大头留给企业和地方,亏损由公司和地方财政自负。在这个基础上放开经营,改变工贸脱节的现象,推动生产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求外贸行政部门加强管理,联合对外,以避免多头对外,肥水外流。

海南建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是推行沿海战略的重大举措,尽管酝酿海南开发由来已久。早在开放之初,中央就关注海南开发问题。1980年6月30日至7月1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海南岛问题座谈会,并形成的《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决定对海南岛的经济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对外经济活动参照深圳、珠海的办法,扩大权限,增加海南外汇留成,以进养出。1983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的通知》,制定了海南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①1984年10月1日,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84年底1985年初,海南走私倒卖汽车事件发生,造成严重后果。干部思想不稳,700多个案件在查,要处理债权债务达5亿~6亿元,积压的各种物资11亿元。②但中央开发海南的决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1985年与1986年之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人先后考察海南,开始探讨海南建省的可能性。1985年11月24日,谷牧主持召开“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联合办公会议”,形成《关于当前海南岛情况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汇报》,国务院明确批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对海南岛的开发建设要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1986年8月实行计划单列,赋予海南行政区以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首次分开在海南建特区的消息。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铁矿、石油,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①9月22日,海南建省筹备组组长许士杰、副组长梁湘飞抵海口,正式开始建省筹备工作。一时出现了一股“海南热”,半年时间内要求进岛的各类人才超过15万人。1988年4月13日,全国人大批准设立海南省,撤销海南行政区,并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4月14日,国务院批转《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开发座谈会纪要》,明确“把海南岛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贯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②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挂牌。海南成为中国第五个也是幅员最广的经济特区。不过,由于区位不同,海南开发不如深圳具有传奇色彩。

①具体方针和措施,一是对内要进一步实行改革和放宽政策。鼓励内地发达地区到海南岛兴办或合办工厂、农场和旅游业。二是对外要进一步开放。固定资产总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下,不需要全国、全省平衡生产建设条件,不涉及国家出口配额的,授权海南行政区审批;海南行政区内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所得税,从获利年度起,第一、二年免征,第三年起征税,按15%的税率征收,工商统一税在投产后三年内纳税有困难的,授权海南行政区审批减免;利用外资项目进口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生产原材料和种子、种畜免征关税;等等。

②萧冬连、鲁利玲对林其辉(原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综合司司长)的访谈,2007年8月17日。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194~1195页。

②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8年卷),第118—120页。


第八章 从价格闯关到治理整顿二 为什么转向价格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