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探路之役-萧冬连 >
- 第八章 从价格闯关到治理整顿
四 三年治理整顿:成就与代价
1988年9月至1991年9月,这三年通常被称为“治理整顿时期”。治理整顿,实际上是一次大的经济调整。自1985年以来,决策者希望通过“软着陆”方式解决经济过热和总需求膨胀问题未能见效,不得不再一次“硬着陆”。三年治理整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8年9月至1989年8月,压缩总需求,整顿经济秩序,遏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形势。包括紧缩财政信贷、压缩投资、清理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管制物价实行严格目标责任制、控制集团消费、清理整顿公司、对重要商品实行专营、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保值储蓄,等等。到1989年9~10月,紧缩效应逐步显现。第一,投资规模比上年同期压缩10.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压缩20%以上。截至1989年2月,决定停建、缓建项目1.8万个,其中清查楼堂馆所可压缩285亿元。①第二,随着中央银行加强贷款限额管理和强制收回临时贷款,银行信贷规模急剧收缩。第三,物价指数从6月开始有所回落,到年底通货膨胀率已降到两位数以下,过高的工业增长速度也开始降低,其中加工工业更为明显,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第四,随着两次提高利率和保值储蓄,②以及物价涨势趋缓,居民消费心理趋于稳定,消费市场迅速降温。居民储蓄存款上升,9月底余额比上年同期多增加530亿元。在整顿经济秩序方面,首先是坚决刹住乱涨风,制止哄抬物价的行为。其次是整顿公司,政企分开,官商分开,惩治“官倒”。清理整顿公司的重点是1986年下半年以来成立的公司,特别是综合性、金融性和流通领域的公司。截至1989年1月底,撤并公司60865个,占清理前29.9万个公司的20.4%。不过,清理整顿公司只有表面的成效。此后的事实说明,“寻租”现象只是变换了形式。最后是确立重要产品的流通秩序,对有些紧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实行专营,或只准在国家统一市场上交易。④
①王亚平、钱锡元:《治理整顿中的中国经济(1988~1991年)》,《经济研究参考》1993年第5期。
②1988年9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城乡居民定期储蓄存款利率。9月10日,又开办了人民币长期值储蓄存款。对3年、5年和8年期的储蓄存款,在当时利率的基础上,按照储户所得利益不低于物价上涨幅度的原则,由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零售物价指数,按季公布全国统一的保值补贴率。1988年第四季度的保值补贴率为7.28%。不少地区还开展了有奖储蓄。王亚平、钱锡元:《治理整顿中的中国经济(1988—1991年)》,《经济研究参考》1993年第5期。
③《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2008)》,第233页。
④1988年8月4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强调不得开放棉花市场,棉花收购由供销社统一经营。9月27日,国务院做出决定,从1988年秋季开始,大米由粮食部门统一收购、经营,同时逐步建立粮食批发市场,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市场调节。强调各地方在粮价暴涨时,要用行政手段干预。9月28日,国务院决定对化肥、农药、农膜销售实行专营,由供销社和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统一归口经营。11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钢材管理的决定》,对市场紧缺的冷轧薄钢板、冷轧硅钢片、镀锡薄钢板、镀锌钢板实行专营,对部分计划外钢材实行定点定量供应。1989年2月1日,针对彩色电视机供求矛盾突出,经营渠道混乱,倒买倒卖严重的情况,国家决定实行彩电专营,同时征收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发展基金。王亚平、钱锡元:《治理整顿中的中国经济(1988—1991年)》,《经济研究参考》1993年第5期。
有学者认为,这证明关于花一年时间稳定经济为大步改革创造条件的设想具有现实可行性,用事实否定了“改革不可能在宽松环境中进行”的说法。①不过,治理整顿快速见效,更多地依赖于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硬着陆”不是没有代价的。首先,与1986年初一样,紧缩政策导致工业增速下滑过快,1989年9月猛跌至0.9%,10月出现10年改革中所未曾有过的负增长,下降2.1%。治理整顿必须承受一段时间的低速增长,但增速下滑过快,甚至出现负增长,则必定带来新困难。其次,出现全国性的商品销售“疲软”。②不到一年时间,全国市场从需求过旺转向市场疲软,从长期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固然因为治理整顿措施见效,但更反映出居民消费心理的改变,由非理性抢购转为观望,由购物保值变为储蓄保值,居民的消费意愿转弱成为市场疲软的重要原因。③
①郭树清:《三年治理整顿与中国经济改革》,《生产力研究》1992年第5期。
②1990年8—12月全国消费品销售比上年同期下降0.5%。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8101亿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为负增长7.2%。生产资料市场也从三季度开始迅速冷落,比上年下降0.8%,扣除价格因素,生产资料销售额实际下降18.2%。王亚平、钱锡元:《治理整顿中的中国经济(1988~1991年)》,《经济研究参考》1993年第5期。
③据统计,1990年1~9月职工工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1.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5%,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工资增长并没有带动消费的相应回升,无法改变最终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基本态势。1990年1~9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加1500亿元,是历史上同期增加最多的一年。许多企业用银行贷款发放工资奖金,职工又存人银行,形成银行信贷资金“空转”。王亚平:《治理整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最后,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恶化,利润减少,亏损增加。当年企业亏损补贴599.8亿元,比上年的446.5亿元增长34.3%,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大量“三角债”出现。1989年全国拖欠总数达1000亿元以上,1990年“三角债”继续呈上升趋势。④企业开工不足,待业人员增加。1989年底,城镇待业人数378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全国个体劳动者人数比上年减少11万人,下降1.67%。①企业和地方政府感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在1989年12月的计划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副省长于飞放了一炮:“姚依林的讲话很好,就是把经济搞死了。省长难当,要东西没有,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②反映了地方上的压力和情绪。
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2008)》,第238页。
①王亚平:《治理整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②《周少华工作日记》,第2047页。
第二阶段,从1989年9月至1990年8月,在坚持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紧缩力度,解决市场疲软、工业速度下滑过猛问题。经济全面紧张状况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全面缓和了。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做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把治理整顿时间从两年延长到三年以上,强调治理整顿要“坚定不移”,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计划管理,增强集中性。③不过在此前后,在具体政策上增加了一些弹性,适度放松需求控制,加强产品结构调整。中央银行放松了货款紧缩力度,9~12月增加148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870亿元。从1990年开始,以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回升为目标,逐步清退了一些临时性的行政管制措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与年初计划增加450亿元。4月和8月两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调低彩电特别消费税,适当放松对集团购买力的控制,以刺激市场回暖。同时调整人民币外汇牌价,1989年12月,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从3.7:1下调为4.7:1,1990年11月又降为5.2:1。汇率下调促进了出口,1990年外贸创纪录地出现87亿美元顺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严重的产品积压。1990年3月,国务院成立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组长,在全国范围清理“三角债”,全年累计安排清理拖欠的专项贷款近300亿元。④
③《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80—708页。
④王亚平:《治理整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第三阶段,从1990年9月至1991年9月,侧重于保持经济的正常增长,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①进一步加大了启动经济力度,重点是加大了投资规模,到1990年第四季度,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1991年1~9月比上年同期增长21.8%。信贷投放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工业经济增长恢复到8%~10%。②
①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治理整顿研究课题组:《成效·问题·启示—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回顾与思考》,《经济管理》1991年第12期;王亚平:《治理整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②王亚平:《治理整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三年治理整顿达到了它预期目标了吗?用中央1989年确定的六项目标来衡量,③治理整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过热的经济明显降温。在这之前的四年经济年均增长10.7%,后三年降到5.4%。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由17.8%降到10%。第二,供求失衡的矛盾明显缓解,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从最高时的20%回落到1990年的2.1%,1991年的3.5%,实现了把物价涨幅控制在10%以下的目标。在如此短时间就制住如野马狂奔的物价,这也被一些外国人士称为“中国奇迹”。第三,通过清理整顿公司,强化市场和价格管理,进行全国性的行业大检查等一系列措施,秩序明显好转。市场供应充足,部分商品出现有限的买方市场,居民消费心态稳定,盲目争购现象显著减少。第四,治理整顿期间基础产业得到加强,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产业部门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990年与1988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加5216万吨,棉花总产量增加36万吨,油料产量增加293万吨,糖料产量增加1027万吨。第五,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虽然受到西方的联合制裁,中国的外经贸仍然取得较大进展,出口平均以14%的速度递增,进口1991年开始回升。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达330亿美元,其中国家现汇结存183亿美元,比1988年底增加149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①
③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确定治理整顿的目标是:逐步降低通货膨胀率,要求全国零售物价上涨幅度逐步下降到10%以下;扭转货币超经济发行的状况,逐步做到当年货币发行量与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相适应;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逐步消灭财政赤字;在着力于提高经济效益、经济素质和科技水平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5%~6%;改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力争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增长,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和运力不足的矛盾逐步缓解;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项改革措施,逐步建立符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的,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
①马凯:《我国价格改革历程中值得认真总结的一页—对治理整顿期间价格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1期。
治理整顿对经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不是没有代价的。治理整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却同时引出一些新问题。首先,经济效益出现持续下降。努力扭转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是治理整顿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一段时间出现了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的局面。这集中表现为全民所有制工商企业盈利水平大幅度下降,成本超支,费用增加,亏损上升。1990年与1988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下降15.3%,成本超支30.8%,企业亏损面由10.9%扩大到27.6%,亏损额增加3.3倍。②其次,财政困难局面没有改观。财政补贴进一步增加,又面临还债高峰期,收入分配过于向个人及预算外倾斜,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维持在1988年14.6%的低位水平。③再次,结构不合理问题没有改观。一些行业如彩电、冰箱、洗衣机、汽车、拖拉机、啤酒、卷烟、吸尘器、录音机等19种加工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很低,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优化组合难,破产更难。④这些问题并不都是治理整顿带来的,但也说明不是靠治理整顿措施所能解决的,其背后都有一个体制问题。
②1990年与1988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下降15.3%,成本超支30.8%,企业亏损面由10.9%扩大到27.6%,亏损额增加3.3倍。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治理整顿研究课题组:《成效·问题·启示—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回顾与思考》,《经济管理》1991年第12期。
③据测算,国家所得由1988年的2045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2554亿元,增长2.49%,但所占比重基本维持1988年14.6%的水平。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治理整顿研究课题组:《成效·问题·启示—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回顾与思考》,《经济管理》1991年第12期。④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治理整顿研究课题组:《成效·问题·启示—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回顾与思考》,《经济管理》199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