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 >
- 第三章 艰难的长征
二十五、 到达陕北根据地
在继续前进两、三天以后,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我们终于到达陕北的吴起镇,胜利完成了整整一年的长征,完成了红军这次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
吴起镇是个小镇子,地处黄土高原,石头较少,镇上大都是用土砖垒起来的房子。另外,还有一些窑洞,街上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也没有卖东西的,但却看到了墙上写有“红军胜利万岁”、“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等标语。看到这些标语,我们不禁喜泪交加,我们明白终于到达了陕北根据地,即将与陕北红军会师。虽说吴起镇只是根据地的边缘,是一个“赤”“白”交界,你来我往的地区,到处都是断垣残壁,人烟稀少,但当时给我们的感觉却是:我们终于到家了!
经过吴起镇,我们来到二道川住下,准备在那里休息几天再往前走。就在这时,“马家军“约四、五个团的骑兵队伍,已尾追我们到达了头道川,并在那里袭击了我们的后续部队,抓走了我们的一些人。支队领导赶紧组织部队,准备进行反击。
我们二团的部队首先赶到阵地。上级就命令我们沿梁上进入头道川,堵截敌人,掩护整个部队进入根据地。骑兵在山上行动不便,只能沿着沟跑,所以我们居高临下,守住了阵地。
之后,二团的部队往前去了,我与邓华在山梁上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的动静。一股敌人突然从后面摸了上来,等我们发现这个情况时,他们已经上了山梁。我们的身边已没有了自己的部队,只有几个警卫员和通讯员,想从容撤走都来不及了。我们拔腿就跑,一连翻过两个川,并在两个山梁之间来回奔跑,终于从敌人的间隙之间冲了出来。幸亏当时我们年轻,跑得快,而骑兵在山上又无用武之地。接着,我们的部队很快就把敌人挡住了。邓华的一个叫刘家才的警卫员,把一支二十响的驳克枪丢给了人家。回来后邓华处罚了他,把他调离了团部,但整个部队没有受到什么其它的损失。
由于尾随在后面的这些“马家军”对我们的威胁越来越大,在中共中央机关和支队部都到达了吴起镇以后,毛泽东下决心要砍掉这条尾巴。十月二十日,陕甘支队一纵队的一团、二团、四团、五团在毛泽东、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先将马家军的四个骑兵团诱入洛河河谷地带,我们一阵猛烈攻击,就将敌人打得落荒而逃。经此一战,“马家军”的骑兵队伍就退回了甘肃,从此再也不敢向陕北进犯了。
这一仗,我们一纵队共俘获“马家军”三、四百人,还得到了四、五百匹马和几百条枪,仅我们二团就缴获了一百多支枪和上百匹马。我们团长、政委等团里的主要领导和各营营长都换上了好马。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来表扬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打完这一仗,部队稍事休整,就沿着洛河东岸继续向东南前进。路经保安西部时,看到洛河西岸山上有个寨子,驻有国民党地方保安团好几百人。这个寨子就像江西宁都的翠微峰一样,是国民党长期留在陕北根据地的一个据点。由于这个寨子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陕北红军一直没有把寨子里的敌人消灭掉。我们路经洛河东岸时,纵队部通知我们先不要管它,因此我们也没有去动那个山寨。
部队又继续往前走了五、六天,来到了套洞地区。部队奉命在这里停下来进行休整。这里已经是陕北根据地了,人家也较多,再也不愁没有粮食吃了。在经历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以后,我们到这时才更加感受到,只要有了根据地,什么都能有办法。
通过介绍我们得知,在一九三四年,以刘志丹为司令员,谢子长、高岗为红军政委的红二十六军创建了这个陕北根据地,包括了二十个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一九三五年五月,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在陕北的李家岔会师,刘志丹任前敌总指挥。九月,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程子华的率领下,自豫西来到陕西安定与陕北红军会合。不久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组成红十五军团,由徐海东任司令员,刘志丹任副司令员,程子华任政委,高岗任政治部主任。据说毛泽东是在哈达铺的邮局找到国民党的一些旧报纸,才从报纸上知道陕北有一大片苏维埃根据地,而且刘志丹和徐海东也都在那里,这才下决心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来到陕北的。
不过,当时我们在下面的同志并没有见到十五军团的同志,因为他们住在洛川的那一边,相隔还比较远。只是领导同志之间保持着接触。
在套洞地区休整时,上级给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第一、我们已经整整走了一年,历经十一个省,没有休息,部队相当疲劳,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好好休整,恢复体力。第二、加紧整训,增强政治、军事素质,提高军事技术,提高政治觉悟,准备同陕北红十五军共同迎接新战斗,粉碎敌人新的“围剿”。第三、调查了解陕北人民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陕北根据地扎下根来,同红十五军团一起巩固和发展陕北根据地,使之成为全国抗日的前进基地。第四、向红十五军团学习,发展和巩固兄弟部队之间的团结友谊,搞好和他们的关系,协同作战。第五、当时蒋介石正在部署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要准备迎接新的战斗,争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另外在休整期间,我们还进行了一项重要工作,整编部队。根据军委命令,陕甘支队一纵队和三纵队(即原红一方面军的一军团和三军团)合编为中央红军一军团,原一纵队纵队部和三纵队纵队部的一部分合并为一军团军团部。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副军团长陈光,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政治部副主任罗荣桓。军团下面恢复师的建制,由原来一纵队的一团和三纵队的十三团,加上新组建的三团编为红一师,师长陈庚,政委扬成武,副师长扬得志,参谋长耿彪,政治部主任谭政。原一纵队的二团、四团、五团编为红二师,师长刘亚楼,政委萧华,副师长李天佑,参谋长钟学高,政治部主任邓华。原三纵队的十团、十一团和十二团,组建成为红四师,好象师长由陈光兼,政委彭雪枫,这个我记不太清楚了。
我当时的名字还是叫吴文玉,被任命为红二师二团的政委,接替了邓华的工作。团长是李英华,参谋长是胡发坚。邓华被调任红二师政治部主任。部队整编后,每个团都有一千多人。如我们二团整编后有七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和一个警卫排,其它团的兵力也和我们差不多,有的还更多一点。
在军事训练方面,当时红一军团教育科长陈奇涵和副科长孙毅专门来我们师坐镇帮助。他们在军事训练上很有经验,天天从班教练、排教练、连教练,一直到军容、风纪等各个方面,对部队进行全面训练。这是我们自离开江西以来,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正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同时,我们对部队还进行了政治教育。重点是总结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经验,使大家理解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目的是让大家明白,在经历了长征这一重大考验以后,我们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将无所畏惧。
陕北根据地的群众对我们非常热情,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积极给我们腾房子,打扫卫生,帮我们烧水、做饭。行军时,他们主动给我们带路,帮我们挑担子,并牵着驴子、推着小车帮我们送东西。伤病员也有了寄托的地方。大家都非常感动。我们队伍一到驻地,地方政府就为我们准备好了粮草。只要头天同当地村长联系好,队伍一出发,带路的人和帮助运东西的马、车就都来了,过去我们是一边行军一边开展扩兵工作,现在则由地方政府负责动员补充兵源,总而言之,到了陕北后,我们许多事情都可以依靠有关组织和地方政府去搞。我们逐渐同陕北人民真正打成了一片,军民亲如一家。
陕北人民做的这一切,也促使我们更加尊重地方政府,爱护人民群众。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陕北人民的风俗习惯有一些和南方不一样。比如说对商店主人的称呼,在南方我们一般尊称人家为老板或老板娘,但在陕北这样叫就不行,因为这里只有开妓院的人,才称之为老板,对别的买卖人应当尊称为掌柜。再有,我们在南方到了宿营地,就下人家的门板,对人说,借个板子睡睡觉,但在北方这样就不行,一说这话,一些年轻妇女就都跑了,会以为你要对她有什么不规矩的行为呢!还有,陕北窑洞的门上都吊着一个铃,你要进去,就要先拉响这个铃。虽然他们窑洞的门都是敞开的,可如果你不拉响那个铃,不经许可就跑到里面去,人家会不高兴。另外,陕北的窗户纸都是糊在外面的,这个纸不能随便碰破,碰破了他也会不高兴。
另外,陕北地区水源贫乏,没有水井,人们吃的大都是河里的水,他们的窑洞大都建在山沿上,但水在沟里。挑水就要从沿上下到沟里去,或是人挑,或是用驴子驮,这一上一下,要走好几里路,很辛苦。了解到这些风俗习惯之后,我们就及时对部队进行教育,群众对我们好,我们就应当更加爱护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我们就让大家多帮助老百姓挑水,每天都要注意把他们的水缸挑得满满的。
这个时期,部队的政治机关发动广大指战员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宣传党中央、宣传中央红军、宣传长征的胜利、宣传发展和巩固陕北根据地的意义。部队还经常派人到群众中去检查纪律,征求群众对部队的意见。我们还经常以连为单位与各个村子开联欢会,战士们自己演点小节目,并与群众一起搞活动,做游戏,打篮球。地方的青年学生也不时跑到部队来打篮球。可以说,军民之间真正是鱼水情深,关系十分融洽。
有了根据地,粮食、蔬菜、肉类等都有根据地群众供应,使得部队的生活比长征时好得多。战士们吃得饱、睡得好,晚上睡觉,白天训练,体力逐渐得到了恢复。另外,部队也得到了充实。大家都情绪高涨,朝气蓬勃,信心百倍。
不久,冬季到了。由于部队基本上都是南方人,一开始对北方的冬天睡热炕不大习惯,因为在南方都睡床。不过慢慢地也适应了。长征路上,大家穿得都很单薄,这时候上级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套棉衣,布是陕北当地土制的,里面是羊毛,没有经过硝制处理,一穿毛就跑到外面来了。尽管这样,大家还是感到非常温暖。团以上干部还每人发了一件羊皮大衣,也是毛茸茸的。此外,每人还发了一双鞋子,没有被子的也补发了被子,只是衬衣裤没有解决,因为一时赶制不及。总之,所有一切,都比长征路上好得太多了。
长征结束了。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我们渡过江西的于都河开始,到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到达吴起镇,我们整整走了一年。我们先后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建国后撤销)、甘肃和陕西十一个省。近年来有文章说,红军长征共经过了十二个省,因为在青海也发现了红军经过时所写的标语,但那可能是红四方面军所写的。红军行程两万五千里,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们长征到达陕北后,一个同志用原有的曲子填上新词,创作了一首歌。这首歌实际上是对红一方面军整个长征的总结,因为各个方面军所走的路线不相同,经过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我忘记了那首歌是红一军团政治部的什么人写的了,但由于它的曲调比较上口,当时流传很广,我们红一方面军的同志差不多人人都会唱。记得这首歌的歌词大意是:中央红军胜利反攻,出发自江西,十二月长征,历经险山和恶水,战胜白军与团匪,转战十一省,行程两万五千里,大小五百余仗,溃敌四百一十团。英勇的红色英雄,无坚不摧,终于到达陕北苏区,会合红十五军团,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胜利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