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 >
- 第三章 艰难的长征
八、 再渡乌江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之后,毛泽东命令红九军团暂留黔北,迷惑和牵制敌人,自己则率领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直插乌江边,准备南渡乌江。
就在渡江前夕的一天上午,谭政找我谈话,通知我要调动一下工作。其实在前一天,谭政的秘书周振华就已告诉我,说谭政已向军团部写了报告,要把我调到三团去当总支书记。我当时没有作声。果然,第二天上午,谭政就找我谈话,并要我下午就出发去三团。
我把谈话的情况告诉了周振华,向他告别。当时我们都很年轻,他见我下午就要走,就哭了,说:”你走了,我一个人很孤单,没有伴了。”我对他说,我也没有办法。我安慰他说:”不是还有谭主任吗?谭主任不是一直对你很照顾嘛!”但他还是很难受。
当天吃完午饭,我就拿着背包,带上介绍信,往三团的驻地走去。大约走了十几里路,我来到三团,见到了团长黄永胜、政委林龙发、参谋长彭明治、总支书记易秀湘和供给部长徐林等。黄永胜、林龙发等对我表示欢迎,说:”你来了很好,我们原本就是老伙伴了。”接着,易秀湘就调到地别的部队工作,我就当了三团的总支书记。
这天的下午四点钟,师里来了命令,要三团火速向乌江前进,准备再次强渡乌江,即南渡乌江。部队立即出发,顺着公路往前赶。当时只有团长、政委有马骑,我们没有,全靠两条腿,中途没有休息,一口气直达。好在我们都很年轻,走路还行。
到晚上八点多钟,队伍来到了乌江边上。这时,萧华骑着马,带着警卫员来了。萧华当时是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林彪军团长、聂荣臻政委派他来三团,帮助我们指挥攻占乌江渡口和歼灭渡口周围敌人。一军团命令我们三团必须在当晚渡过乌江,歼灭渡口守敌,夺取渡口和船只,以便让全军主力渡过乌江。
这时,天已大黑,伸手不见五指。乌江天险,悬崖陡壁,无其它路可走。乌江对岸被国民党军第九十一师所占领,并筑有工事,另外,渡口对岸有敌人的一个营,他们早就把这个渡口上的五条船,都控制在了河南岸,情况十分不利,任务十分紧急。
经萧华与黄永胜、林龙发研究之后,决定部队从我们当时所处位置右边十里路的地方偷渡过去。我们到了预定的偷渡地点,经侦察报告,河的对岸山上有两个连的敌人驻守,搭有茅草棚,筑有工事。从河边到悬崖顶上平地,足有五百多米高,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山上。从这条小路可以迂回到敌人的后面,但敌人早已严密封锁了这条小路。乌江两岸山高地险,河水流急,又无渡船,形势十分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是要准备好渡河的工具。部队砍了许多竹子,捆成竹排,还编一些竹绳,准备捆在两岸的树上。部队就从竹筏上偷渡过去。那天晚上,天黑得什么都看不见,但又不能惊动对岸山上的守敌,我们不能点灯,也不能发出大的声响,因此部队作业十分困难。
经过上半夜的坚苦准备,我们终于将竹排和竹绳准备好,下半夜就开始了偷渡行动。三团由一营担任突击营,一营三连为突击连。当三连的一个排坐竹筏到达河中央时,因水流太急,竹筏被冲散。好在指战员都很坚定、沉着、勇敢,每人抓住一根竹子,顺流飘过去,在河对岸的高山底下,找到一块小坪隐蔽了起来。
就在先头排的竹筏被河水冲散的同时,萧华等人又下令三团选择五个水性较好的同志,每人身带一根竹绳,游泳渡江。不久,游泳渡江的同志安全登陆,把竹绳拴在了对岸小坪的一棵大树上,这样,一根又粗又大的竹筏就拴在了乌江两岸,顺利地拴起了一条””蔑链桥”。
依靠这条”蔑链桥”,部队开始用竹筏来往偷渡。每人站在竹排上,用手抓着竹绳。每次可渡过去两个班二十人。经过一个多小时,三连全部渡过去了。
大约下半夜两点钟,萧华、黄永胜、林龙发研究决定,要我跟随一营行动,协助一营指挥战斗,消灭敌人。他们交待,首先消灭河对岸两个连的守敌,然后沿河南岸向左前进,消灭渡口的一营守军,夺取渡口和船只。他们再三嘱咐我,这次行动事关全军的渡江大事,一定要完成这一难巨而光荣的任务。我当即表示,虽然我刚到三团,部队不熟,地形也不熟,但是我一定去坚决完成这一难巨任务。
我当即随着三连的一个排坐上竹筏,手扶着竹筏,渡河到达南岸。一登上岸,就见到了先过河的一营营长王兴邦和胡副营长。不知是什么原因,营长情绪低落,蹲在石崖底下不吭声,但胡副营长非常积极,看上去他人很精干,见我过江后,主动向我提出,由他带领三连摸上山去,侦察敌情,查明情况,随时报告。我立即把胡副营长的意见报告了北岸的萧华、黄永胜和林龙发,他们表示完全同意,并指示天亮前一定要摸上去。不久,三连全部渡过了河。经过简短的政治动员后,胡副营长即带领三连开始行动。
我和营长仍留在山下继续组织渡河。到下半夜三时半,二连也渡河到达南岸。经稍事休息,二连也沿着三连前进的路线跟进。这两个连都统归胡副营长直接指挥。
清晨四点时,胡副营长回来报告,说已找到了上山的小路,但摸到半山腰时,看见有一处断崖,只有一座独木桥可以通过,独木桥边只有敌人的两个哨兵把守。他们研究后,认为可以由一个班长率领五个战士,用绑带吊上断崖,爬到敌人哨兵后面,活捉这两个哨兵。我和营长认为,胡副营长的这个办法很好,完全同意他的意见,希望他亲自去作布置。与此同时,我又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河对岸的萧、黄、林三人,他们都很高兴,认为这个办法好,并交待,要我们一定把独木桥保护好,不要损坏,并且还要去派部队去占领这个要隘。
清晨四点半,胡副营长派五个战士押送来他们俘获的两个敌哨兵。经过审讯,我们查明了敌人在山上的全部防守情况,得知山上只有两个连,搭草棚而居,并没有修筑工事。其实他们也刚到两天,之前每天要走八、九十里的路,非常疲劳。现在天气寒冷,他们的衣服又很单薄,饭也吃不饱,而且他们对地形不熟悉,连方向都搞不清楚,因此部队士气低落,官兵都不知道来贵州干什么。现在两个连共一百五十余人全都在草棚里睡大觉。
问清敌情后,我立即把这两个俘虏送回河北岸交给萧、黄、林三人,并向他们报告了全部情况。我和营长一起给胡副营长写了一张便条,表扬了他和三连全体同志,同时命令三连留一个班看守独木桥,其他人继续摸索上山,二连跟随三连前进,一定要想办法摸到敌人的后面去。我们还告诉他,等天稍亮,我和王营长便率领一连和重机枪排,从正面发起攻击,两面夹击,歼灭山上的守敌,然后继续向渡口方向前进,夺取渡口和船支。这一计划很快得到了萧、黄、林三人的批准。他们准备率领主力迅速赶上,支援一营。
凌晨五时,一连和营的重机枪排已渡河集结好,团主力也开始过河。我和营长当即率一连和重机枪排上山。五时四十分攻击开始。二连、三连首先在敌人的背后打响,随即我带一连从正面攻击,二十分钟就解决了战斗。我们开始攻击时,两个连的守敌都还在那里睡大觉,没明白究竟怎么一回事就全部被俘了。
我派人将俘虏押送回团部,然后率一营迅速向渡口攻击前进。我们从敌人的则面打过去,很快就将把守渡口的一个营敌人全部消灭,夺取了渡口和五条船,为全军和总部渡过乌江打开了通道。
之后,军团部的工兵随即在大塘河、底子崖、江口等三处架起了浮桥。四月一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渡过了乌江。
这一仗以后,我们三团就一直作为全军的前卫,沿着滇黔公路,经马场、牛场、羊场,直逼贵阳。几天后,在行军途中,我见到红一军团政治部油印出版的《战士报》上,表扬了三团这次渡河的功绩,其中第一个名字就是我。我当时的名字还是吴文玉,第二个是那个胡副营长。见到这份报纸,我很高兴,感到很光荣。
建国后,萧华还把这次战斗经过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