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字数:603

有时候,一件事要反复强调,那多半是因为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1991年2月11日晚上,上海市委一位领导把周瑞金叫到自己在康平路的家里。他拿出邓小平视察上海的谈话材料给他看。

看了邓小平的那些讲话,周瑞金回忆自己当初的感觉是“深受触动”:“实际上他(邓小平同志)已经感到,在当时国际大形势和国内政治气氛下,如果不坚决推动改革开放,不加快经济发展,再走封闭僵化的回头路,中国是没有前途的,中国人民是没有福祉可言的。”

周瑞金理解邓小平的担心,因为身处1991年,不要说在党报担任领导工作的他,恐怕普通读者对当时的舆论氛围也都有所感受。

在当时的国内媒体报道中,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些比喻:

“经济特区”是“和平演变的温床”,“股份制改革试点”是“私有化潜行”,“企业承包”是“瓦解公有制经济”,而“引进外资”更是被称为“甘愿做外国资产阶级的附庸”。

在1991年,如何“预防和平演变”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但不知为何,“改革开放”被悄悄腾挪到了对立面。

周瑞金回去后,自己决定:作为当初延安时期的中央机关报,后来成为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节点上,应该发声!

“愿辛未年以名副其实的‘改革年’而载入史册!”

这是周瑞金的三人小组在那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中,用来收尾的那句话。

至于为什么要用“皇甫平”作为笔名,周瑞金多年后的解释是:“许多论者把‘皇甫平’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音,这并不错,但又不仅仅是这个意思。从更深层的意思来说,这个‘皇’字,按照我家乡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这个‘甫’,不念‘浦’,而念‘辅’。我选这个‘甫’,就是取有辅佐之意。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

那时候,周瑞金自己也没想到,这篇文章以及后续文章,会引起一场大风波。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