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字数:792

周瑞金的底气,更多的是来自其他渠道的反馈。

当时的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吉,就一直在给周瑞金打气:

“有人说我是你们的后台,可惜你们写文章时我并不知道,当不了后台。你们把第五篇文章重新发表,加一个编者按,让广大读者来评判,‘皇甫平’文章哪一段哪一句主张过‘不要问姓社姓资’?”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看到第二篇文章的时候就大感兴奋,他后来对周瑞金说:“一看‘皇甫平’就是大有来头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发话了!”

当然,吴敬琏是猜错了,在这件事情上,邓小平始终没有介入过。在7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召开的“当前经济领域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座谈会上,吴敬琏和卫兴华、戴园晨、周叔莲、樊纲等经济学家一起,坦诚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吴敬琏的观点是:

“从全局上说,从战略上说,一定要保证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具体问题来说,不能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对外开放用了一些社会化大生产通用的做法,如果问‘姓社还是姓资’,这些做法都不能用了。如果这样的话,从根本上说来,是妨碍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的,甚至是破坏社会主义繁荣的。”

除了专家的意见,让周瑞金受到鼓舞的,还有普通读者的心声。他回忆:“每逢文章发表,都会有不少读者打电话到报社询问文章作者是谁,并纷纷表示读了这些文章很有启发,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打开思路,坚定信心。

“《解放日报》驻京办事处当时也接到很多电话,有的打听文章背景,问是不是传达了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还有的表示这些文章以加大改革分量为主旋律,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皇甫平”的系列文章,在各省市之间当然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在互联网还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年代里,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驻上海办事处人员都接到当地领导人电话,要求收集全部文章,有的还派出专人到上海来了解发表背景。

时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的魏永征,是“皇甫平”的坚定支持者,他不仅自己撰文,还拒绝刊登一位老干部写的批判文章。他回忆,当时上海有四位局级干部前往某省办公事,省委书记接见他们时开口便问关于“皇甫平”的文章。没等上海的干部回答,这位省委书记已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列举“皇甫平”种种观点。

最后,省委书记总结:“都是我的心里话!”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