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在这场由“皇甫平”文章引发的大讨论中,有一个人始终没有发表意见。
这个人,就是邓小平。
在历时近一年的关于“改革开放”和“姓社姓资”的大讨论中,邓小平一直在安静观察。不过,当时不发声音,并不代表从此就不发声音了。
1992年元旦,时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的陈开枝,忽然接到了省委书记谢非打来的电话:“我们盼望已久的那位老人要来了。”
1992年1月17日,一列没有编排车次的专列,在党的十四大即将召开的前夕,载着88岁的邓小平和他的家人从北京开出,向南方驶去。
邓小平开始了他的南方视察。
在视察南方的过程中,邓小平终于在等待了一年之后,公开、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还特别强调指出: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参观深圳先科激光电视有限总公司时,邓小平说:“特区发展了十几年才有今天的样子,垮起来是一夜之间哪!……只要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邓小平的这些讲话,也让上海《解放日报》遭受的压力顿时消失。
1992年夏季,在上海和全国相继举行的好新闻评奖活动中,《解放日报》的“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均以高票获得一等奖。
不久之后,周瑞金调任《人民日报》担任副总编辑。在很多年后,回忆当年的“皇甫平”系列文章经历的风风雨雨,周瑞金用了一句话来总结: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人民出版社,1993年)
2.《我与皇甫平——写在〈解放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周瑞金,《新闻记者》,2009年第9期)
3.《1991年的皇甫平到底是谁》(李月刚、周筱赟,南方新闻网,2008年12月)
4.《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先声:“皇甫平”的“四论改革”》(吴光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5.《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后》(陈雷,中央党史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