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有时候,一些事情就是在悄无声息间发生了转折。
就在这场听证会后,又一期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果公布了:只有34%的美国人喜欢麦卡锡了,而讨厌他的人的比例上升到了45%。
这才过去了5个月。
而对麦卡锡而言,致命的打击其实来自共和党内部——在发现他已经失去民意基础后,党内也准备舍弃他了。
俄亥俄州的共和党众议员乔治·本德直接给“麦卡锡主义”下了定义:麦卡锡主义已是政治迫害、独断专行、剥夺民权的同义词。
奇怪的是,之前共和党内并没有这样的声音——至少公开场合没有。而现在大家的声音却出奇一致,或许是因为一个共同的原因:是到了共和党拒绝麦卡锡的时候,不然他会拖垮共和党的。
1954年6月30日,参议院以68票对22票通过了一项决议:免去麦卡锡在参议院的全部主席席位。
而就在一个月前,在一个任命麦卡锡为某个委员会主席的投票过程中,只有民主党参议员富布赖特一个人敢投反对票。
麦卡锡依旧是参议员,但他所感受到的境遇和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参议院,同事们都避免和他接触;他的演讲,听众寥寥无几,也没人邀请他去演讲了;以前喜欢围绕他的媒体,一夜之间都消失无踪;至于鸡尾酒会等社交宴请,他几乎收不到邀请函了。
原本就酗酒的麦卡锡再一次沉迷于酒精中,每次醉酒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醒来,有时甚至就醉倒在参议院里。
1957年5月2日,麦卡锡在海军医院去世,年仅48岁。官方的诊断结果是急性肝炎,但媒体预测的一致原因,是酗酒。
在生前最后几年被人敬而远之的麦卡锡,死后却享受到了国葬的待遇。他的葬礼有70名参议员参加,近2万人去瞻仰了他的安葬之地——威斯康星州苹果顿圣玛丽教区公墓。
然而,在一些人的怀念和尊重之外,麦卡锡留下的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空位之争,却又让人寻味。
在1957年夏天的初选中,威斯康星州的共和党人科勒获胜,他主张的观点是“要与麦卡锡方式划清界限”,而他击败的对手戴维斯的观点则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共产主义太软弱”。
在最后的决战中,胜出的是民主党人普罗克斯迈,他的观点更鲜明:“麦卡锡是威斯康星州、参议院和美国之耻。”
馒头说
如今提起“麦卡锡主义”,我们觉得大家都应该达成了一种共识:这是一种应该被时代抛弃的错误主义。
但真的是这样吗?恐怕未必。尤其是对于麦卡锡这个人本身,在美国,想为他“翻案”的作家和学者依旧不少,更有美国右翼团体认为他是“了不起的勇敢的灵魂,伟大的爱国者”。
他们有一个重要的论据,那就是“维诺那计划”(Venona Project)的解密。
这是一个在二战期间由美国和英国合作的苏联情报搜集计划,最初的目的是防止苏联再度单独向德国媾和。但在搜集情报的过程中,美英两国发现:苏联向美国不断渗透,已经布置了一张情报网。
麦卡锡的支持者认为:你们看,麦卡锡当初并没有错!
但真的是这样吗?从解密的所谓159个“间谍”名单来看,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可能与共产主义者有过接触或抱以同情态度,真正坐实“间谍”身份的,也就9个人,这与当初麦卡锡拉出的“黑名单”其实有很大出入——有人统计过,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期间,美国大约有12000人被迫辞职或遭受其他惩罚。更何况,麦卡锡当初疯狂攻击的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马歇尔,已被证明和共产主义完全没有关系。
这其实才是美国人至今依旧要反思和警惕“麦卡锡主义”的真正原因:那是一种不讲证据、不讲程序、无端指责、随意攻击的政治迫害和政治妄想。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美国对此确实进行过纠偏和改正,但时至今日,“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依旧没有散去。
这首先和美国本身的历史有关。
作为一个建国时间相对不长,主要由移民组成的大国,美国缺乏历史、文明乃至宗教、礼仪或生活习惯这一类强力的民族性纽带,那么凝聚共同意志的最好办法,就是意识形态上的政治动员,寻找共同的敌人——比如说“共产主义国家”。
所以,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反共”永远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一个绝对“政治正确”、可以动员起全国民众力量的最有效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永远有生存的土壤。
而另一方面,也和美国的判断力有关。
如今的世界,早已和“冷战”时代大不相同。在互联网技术奠定的基础上,“全球化”早已成为一种趋势。世界不是当初的世界,而中国也不是当初的苏联。
这不仅仅是指中国不同于当初的苏联,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早已和全世界的经济和文明密不可分,更是指中国的目标和当初苏联“全球争霸”的目标完全不同:中国人只是想完成自己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绝没有对其他国家进行“渗透”“颠覆”乃至成为世界领袖的诉求和想法——这是由中国延续五千年的文化和思想决定的。
因为“麦卡锡主义”,当年美国政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没有人敢和中国有接触——因为谁都怕“背锅”。尽管谁都知道两个大国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对抗,但那座冰山还是在两国之间矗立了20多年才慢慢消融。
如今,这座冰山眼看又要被美国的一些政客重新一块块垒起来了。
但作为当今世界无可争议的第一强国,美国其实并没有必要再一次陷入焦虑和臆想之中——中国暂时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要取代美国的领先地位。
20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其实给美国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伤害。而如今,如果这种已经完全脱离时代的主义死灰复燃,损害的其实是全世界的利益。
这其中包括中国,当然也包括美国。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威廉·曼彻斯特著,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翻译组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
2.《麦卡锡主义的兴衰》(张红路,《世界历史》,1983年第4期)
3.《麦卡锡:一个焦虑的时代》(林达,《东方早报》,2009年连载)
4.《美国史学界关于麦卡锡主义的争论》[孙超,《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5.《麦卡锡及其主义的终结》(杨忠民,《书屋》,2002年第3期)
6.《“麦卡锡主义”秘密档案公开 罪恶昭然》(李永敬,《检察日报》,2003年5月8日)
7.《麦卡锡主义——美国人经历过的“文革”?》(赵信宇,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2015年8月31日)
[1] 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拿破仑率法国军队打败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率领的俄奥联军,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霸主。——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