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此省略号为编者删节所加,故加括号与原信省略号区别,每封信开头和结尾的删节则不加“(……)”,以免冗赘,下同。
[2]参见本书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和二十五日两信。
[3]即母亲在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信中交代的事。
[4]参见本书一九五八年三月十七日父信。
[5]按聪所谓“水平式的”,大概是“横的、纵的” 意思,就是说中国文化都出以不知不觉的渗透。就是从水平面流出来,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傅雷注
[6]原意是地平线。——傅雷注
[7]傅聪应波兰政府邀请,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全家到上海火车站送傅聪去北京准备出国。
[8]沈知白,时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傅雷挚友,傅聪青少年时期的乐理老师,“文革”中迫害致死。
[9]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聪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 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双方争执不下。父亲认为傅聪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 而当时国外音乐界一般都认同第九首最为重要。所以父亲坚持己见,导致双方严重冲突。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家一月余。后因傅雷姑夫去世,父亲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敏陪同母亲接傅聪回家,双方才和解。
[10]父亲教子极严,有时几乎不近人情,母亲也因此往往在精神上受折磨。
[11]傅雷译罗曼·罗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主人翁。
[12]傅聪于一九五三年八月初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钢琴比赛后,随中国艺术代表团赴波兰和东德访问演出,十月底返京,十二月初回上海,在家待了一个半月,又离家赴京学习,准备赴波留学。
[13]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前苏联籍教师,一九五一年傅聪自昆明返沪后,曾正式教过傅聪一年,一九五二年移居加拿大,从事演奏与教学。
[14]信可以这么短。父亲表面上不再要求傅聪多写信,表达的心情却是希望经常看到儿子的来信。不是有事才写信,还可以写信谈天,写信独白;这类信大多出现于父亲一九六〇年代的长信。
[15]牛恩德,傅聪青年时期的琴友,傅聪出国后,常去探望傅雷夫妇,后被傅雷夫妇认作干女儿。一九五六年后赴英国和美国学琴,最后定居于美国。退休前一直是一位钢琴教授,二〇一二年病逝。
[16]Voltaire又译伏尔泰。
[17]必姨即杨必,英国萨克雷名著《名利场》的译者。钱伯母即钱锺书夫人杨绛,杨必之姐。
[18]上海话“身份证件”之意,来自英文的Pass[通行证件]。
[19]系指《第五“命运”交响曲》。
[20]傅聪自一九五四年七月下旬赴波兰学习到一九五八年底离开波兰期间,曾给父母写了家信约四十余封,但经过“文革” 的野蛮抄家,这批信函几乎荡然无存。值得庆幸的是,一九五四年八月至一九五七年五月期间,由父母就傅聪家信摘编的《聪儿家信摘录》得以保留,内分“学习经过” 和“音乐讨论” 两部分。现征得傅聪的同意,发表部分家信摘录,与父母同时期家信排列在一起。为方便读者对照阅读,傅聪家信一般附在有关父母家信后。
[21]杰维茨基,波兰著名钢琴教授,傅聪留学时钢琴业师。
[22]此词极难译成中文,意思是不仅是演奏萧邦作品的能手,而且演奏家具有萧邦的个性及诗人的气质。
[23]周煦良,傅雷挚友,著名作家、翻译家。
[24]与“斯丹威”均钢琴品牌名称。
[25]参见本书第125页聪信摘录(波22),也是一封傅聪精神消沉的信,父亲收到信后接连发出三信,鼓励傅聪走出低潮,参见本书122-128页父亲的三封信。
[26]吴尚宗,系傅雷三十年代在上海美专任教时的学生。
[27]雷垣,傅雷上海大同附中的同学,傅聪钢琴启蒙老师。
[28]李惠芳,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的夫人,傅聪的第二位钢琴老师。傅聪忆及自己儿时学琴的老师,称李惠芳自由开放的教学方式对他影响最大。
[29]陈西禾,傅雷挚友,著名电影编导、评论家。
[30]指前苏联著名钢琴家李赫特。
[31]法文字,即英文的human,意为“人”。
[32]林医生即林俊卿医生,著名内科大夫,声乐教育家。
[33]马思聪,中国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本届萧邦钢琴比赛唯一中国评委。
[34]周巍峙,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
[35]参赛的波兰选手,获第一名。
[36]参赛的前苏联选手,获第二名。
[37]参赛的法国选手。
[38]傅聪于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日比赛结束后举行获奖演奏会,二十一和二十二日又有音乐会和宴会。二十三日上扎科帕内山区休假,通宵写了一封长信,二十四日托人发出,结果家中未收到。无奈于四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重写。
[39]波兰著名钢琴教授。
[40]即Harasiewicz[哈拉谢维兹]。
[41]恩斯特·莱维(ErnstLevy),瑞士钢琴家。
[42]玛格丽特·朗(MargueriteLong),法国钢琴家。
[43]上海话“不地道”的意思。
[44]傅聪于一九五六年八月下旬回到上海与父母团聚,并应邀在上海举行了一场钢琴独奏会和两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音乐会,并于九月底去京转赴波兰继续留学。
[45]一九五七年五月后,随着反右运动的深入开展,父亲的信逐渐少了,主要由母亲代笔与傅聪写信联络。
[46]傅聪于一九五七年九月上旬回家度假,与父母待了一周,即应召赴京参加文化部的整风反右运动,紧接李德伦和吴祖强之后,作了检查,并接受批判。
[47]系指当年傅雷钟情于成家和妹妹成家榴一事。
[48]参见本书“傅聪家信” 第二通,母亲要把家信拿给领导看,以证明父亲受批判是冤枉的。
[49]参见本书“傅聪家信”第三通。傅聪二月二十八日信中流露的情绪令父亲担心,父亲只能亲笔写下此信帮助儿子,而不是由母亲代笔。
[50]即当年的教育部长杨秀峰。
[51]参见本书“傅聪家信”第四通。
[52]此系短简,前面无抬头,末尾无落款,只有日期。但字体是父亲的。在一九五七至一九五八年的“反右运动” 中,傅雷受到长达一年的错误批判,为了避免引起傅聪的愤懑情绪,影响学业,父母在信中始终没有告知实情。其时傅聪已经听说了关于父亲的政治传言,该年十月,傅聪在波兰甚至听说父亲不仅划为“右派”,而且已被捕入狱。在此景况下,傅聪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下旬,为避免“老子揭发儿子,儿子揭发老子” 的“父子双亡” 后果,在波兰艺术家的协助下,无奈出走英国。国外多年,傅聪谨守父亲教诲,身体力行。
[53]指英国伦敦的节日音乐厅。
[54]自一九五八年傅雷错划为“右派” 后,翻译的书一概停出,出版社要他更名出书,他断然拒绝,说: “要嘛还是署名傅雷,要嘛不印我的译本。” 直至一九六一年秋,摘去“右派”帽子后,出版社才恢复出版他的译本。
[55]与奥里维,均《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人物。
[56]傅雷的奶妈,对傅聪从小就非常关怀。
[57]傅聪一九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在Ealing有一场独奏会,结果他忘得一干二净,等找到他时,他正在梅纽因家吃晚饭,因为那天是梅纽因的生日。
[58]我国老一辈戏剧家宋春舫的夫人,傅雷挚友宋奇之母。
[59]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60]林风眠,大画家,父亲挚友。林风眠的画是作为新婚礼物,父母送给傅聪弥拉的。
[61]即王国维。
[62]指贝多芬的《“克勒策”奏鸣曲》,即《第九小提琴奏鸣曲》。
[63]赫夫齐芭和雅尔太是梅纽因的大妹妹和小妹妹。
[64]梅纽因的前妻。
[65]德文字,相当于英文的originaltext,原谱版本,通常指一九〇〇年以前未经他人编辑、整理或注释的原始曲谱。
[66]参见本书“傅聪家信”第五通。
[67]参见本书“傅聪家信”第五通。
[68]一九六三年修改《高老头》译文,写了一篇序文, “十年” 浩劫中失散于出版社。
[69]《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人物。
[70]五月间傅聪为了在世界各地演出的生计,无奈入了英国籍,傅雷知道后,整天闷闷不乐,民族自尊心受了伤害,难以平复沉重的心情。
[71]即傅雷夫妇挚友成家和,香港著名导演和影星萧芳芳的母亲。
[72]参见本书“傅聪家信”第六通。
[73]“好姆妈”即成家和;“好好爹爹”,父亲挚友成家榴,我和哥哥这样称呼她们。
[74]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这是我姨妈在解放前寄存于我家箱子里的东西。他人寄存的东西,我们家是从来不动的。
编后记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