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字数:6803

李世民当机立断成帝业

隋朝末年,天下纷乱,群雄并起,高祖李渊也顺应时势于太原起兵,并最终推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大唐。

天下统一后,李渊之子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皆各自收罗了一批文武人才,作为自己的心腹和党羽,从而开始了针对皇位继承权的明争暗斗。

众子之中,李建成是以嫡长子的身份而被立为皇太子的,他长期留守关中,既得到了陇西士族势力的支持,又受到宫中妃嫔和贵戚的拥戴,在政治上拥有压倒秦王和齐王的优势,而且手下还有王珪、魏征等重要谋臣,冯立、薛万彻等优秀战将,还招募了四方骁勇二千余人充当东宫卫土。

秦王李世民虽是高祖的次子,但从最初的太原起兵,到统一天下,建立皇朝,他都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可以称得上是大唐帝国的真正缔造者。长期的征战,使其手下也是人才济济。秦王的天策府中,既有房玄龄、杜如晦、徐茂公等足智多谋的策士,又有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威名赫赫的骁将。他们都希望李世民能取代建成而立为太子。

至于齐王李元吉,本是高祖的第四子,此人生性凶狠,不愿事奉兄长。但由于自己的地位与声望都不及两位兄长,根本没有独树一帜的条件,便暂时和太子结成联盟,共同与世民较量,伺机而动。

一开始,李元吉就劝说建成要尽早除去世民,他说:“你若不忍下手,我自当替你亲手把他杀了!”当李世民随同高祖前往齐王府时,元吉便让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面,准备谋刺李世民,而李建成不忍心,连忙制止了元吉。元吉恼怒地说:“小弟这是为兄长着想,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

此时还是太子洗马的魏征也屡次劝说建成:“秦王世民功盖天下,内外均归心于他;而殿下不过是因为嫡长子身份才被立为太子,并没有大功可以镇服天下。理当及早动手除去秦王,以免后患无穷。”但建成始终犹豫不决。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某日,李渊正准备前往外地行宫仁智宫,命令建成留守京城,世民与元吉一起随行。建成要元占乘机谋害世民,不料阴谋败露,事后多亏元吉和一些嫔妃轮番为建成讲情,封德彝又在外面设法解救太子,才没有对此事深究下去。

太子、齐王见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一天夜里,太子召来秦王饮酒,李世民应邀到太子府赴宴,饮酒数杯,突然感到心痛如刀绞,连连吐血。他赶紧命人把自己扶回府中,总算保住了性命。高祖得知后,便来到西宫询问世民病情。他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也不希望他们兄弟之间彻底决裂,互相残杀,于是便假装糊涂,责骂太子说:“秦王平时就不善饮酒,从今以后,你们不许再在夜里饮酒了。”

还有一次皇家打猎时,太子让部下给秦王备马,结果,秦王骑马差点被摔死。

不仅如此,太子和齐王还加快了其他置秦王于死地的步伐,他们唆使后宫的嫔妃日夜不停地在高祖面前诬陷秦王。久而久之,高祖信以为真,便准备惩治李世民,但是因为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因此,对无故杀秦王的做法,并不赞同。

秦王的频频遇险,再加上当时风云变幻、祸福莫测的宫廷斗争形势,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让秦王府上下极为震骇,秦王的部属也人人忧虑,个个恐惧,不知所措。府中的重要策士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多次极力劝说李世民,认为太子与秦王的嫌隙已经形成,公开的较量势所难免,一旦两人兵戎相见,刚刚统一的国家又要陷于战祸之中,这与秦王治国安民的理想是相违背的,所以希望李世民能早下决心,先发制人,诛杀太子和齐王,以力挽狂澜,从而保持天下的长治久安。所谓“事势如此,不如向周公学习,对外安抚周围各国,对内安抚社稷,先下手为强。否则国家沦亡,身名俱灭,您应早做决断,绝不能再迟疑”。

而此时的朝中,太子与秦王两派已是剑拔弩张。为了打击李世民,李建成想方设法瓦解他的谋士勇将。他告诉李元吉,秦府中最有谋略的人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因此,他们在李渊面前极力中伤房、杜二人,并最终通过李渊的圣旨将他俩逐出了秦王府。接着,他们又利用调兵遣将的机会,设法调动秦王的部将。程咬金原是秦王府统军,乃秦王的得力干将,李建成奏请父皇让他出任康州刺史,程咬金却借故拖延,滞留长安。

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再等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他决定按房玄龄的计谋,先下手为强。于是,他派长孙无忌秘密召见房玄龄、杜如晦。房杜二人不清楚秦王究竟是否下定决心,他俩故意激将,对长孙无忌说道:

“皇上敕旨命令我们不再为大王办事,我们如果私自见大王,就是死罪,不敢奉召。”

李世民得知后大怒:“怎么连你们都不愿忠诚于我!”当即取下佩刀,对尉迟敬德说:“你再去一次,如果他们无心见我,就提他俩的人头来!”

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又秘密召见房杜二人,对他俩说:“这次大王真的决心已下,你们快来谋划大事吧。”

房玄龄和杜如晦便穿上道袍,乔装打扮,秘密进入秦王府,同秦王密谋对策。

此时,适逢北方的突厥又进犯中原,李建成不失时机地推荐元吉代替世民督率各军前去征讨,并同时举荐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等大将和秦王府精悍勇锐的士兵随军出征,李渊听从了他的建议。李建成、李元吉同时密谋在昆明池饯行的时候杀死世民并活埋其部将,再逼迫高祖让位。但这次阴谋还是没能得逞。

在建成、齐王咄咄逼人之际,秦王又想让人占卜是否应该行动,适逢幕僚张公瑾从外面进来,见状一把抢过龟甲,扔在地上说:“占卜是为了解决疑难,眼下的事毫无疑问可言,还占什么卜?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利,大王您难道就放弃这次行动吗?”李世民这才终于定下了行动的决心。

玄武门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三日,李世民进宫向李渊密奏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淫乱后宫以及试图谋害自己的事实。待李渊怒火升腾之时,世民乘机进言:“儿臣无半点亏负兄弟之处,现在兄弟联手欲害儿臣,像是要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儿臣今日冤死,便再也见不到父皇了,魂归天下也耻于见到王、窦这两个奸贼!”李渊这才大惊不已,便命令他们明日一同进宫对质。

六月初四夜半,秦王已命长孙无忌率兵预先埋伏在玄武门。未及天晓,嫔妃张婕妤密遣内侍,向太子报告秦王上表的大意。太子叫来齐王商议此事,齐王说道:“我们应当统率着东宫和齐王府中的兵力,托称有病,不去上朝,以便观察形势。”太子说:“现在兵力已经布置严密,我与你应当入朝参见,亲自打听消息。”于是,两人一起走向玄武门。待他们走到临湖殿时,才觉察到情形不对,立即拨转马头,想赶回东宫和齐王府搬救兵,但已然来不及了,李世民正等在后面招呼他们。元吉搭箭射向世民,慌急之中,一连三次都无法将弓拉满。李世民回身一箭,将建成射死。尉迟敬德率领着70多名秦王府的亲兵赶来,命令左右齐射元吉,元吉坠马。此时世民的坐骑受惊,狂乱奔入树林,人马皆被树枝绊倒,不能起来。元吉急速赶到近前,夺去世民的弓,想用弓弦将世民勒死。尉迟敬德跃马来救,元吉转身便逃,但仍被尉迟敬德追上一箭射死。此时,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们闻讯赶来,猛攻玄武门。秦王一边让卫士拼命抵抗,一边让尉迟敬德进宫,逼迫高祖颁下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并接受秦王的节制。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就这样迅速地结束了。

政变三天后,也就是这年的六月初七,高祖即立李世民为太子,还颁布诏书说:“从今天起,天下大事,均交付太子决定,然后朕再听奏报。”所以,实际上,从这一天起,李世民已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了。两个月后,全国局势稳定,李渊便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自己退为太上皇。李世民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年号为贞观,从此,翻开了唐朝历史新的一页。

所谓“决情定疑,万事之机”,即言判断实情、解决疑难是成就万事的关键,直接关系着事业的兴衰与成败。这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发生在玄武门前,而玄武门卫兵的作用是保护皇宫,秦王李世民抓准这个关键要害和太子、齐王欲谋害自己的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先发制人,从而先下手为强,并控制了父皇,才得以成功地登上权力的顶峰,进而开创百世流芳的帝业。

陈轸一言之辩退敌军

战国时期,各国混战不休,弱肉强食,形势一天一个样儿。这一次,轮到楚国的上柱国昭阳带兵攻打魏国,并在襄陵一战中打败魏军,得到了八座城池。

昭阳大喜之下,得陇望蜀,又欲移兵攻打齐国。齐王得到消息后,连忙召集群臣共商对策。当时齐国的军队战斗力还很薄弱,若与楚兵交战,必遭惨败;但若固守城池不出,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齐王为此忧心忡忡,群臣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阻挡楚兵的进犯。

正当齐王一筹莫展之时,忽有人报说秦国使臣陈轸前来拜见。

陈轸上殿后见齐国君臣皆面有难色,问其原因,才知道楚国上柱国昭阳在得到魏国八座城池之后,又要转而攻打齐国。稍作沉吟,他便对齐王信心满满地说道:“大王不必担忧,待我前去叫他罢兵回国。”

齐王无法,只好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委托陈轸去见昭阳。

陈轸见到昭阳后,便开门见山地问道:“请问按照楚国的赏制,对那些击败敌军、杀死敌将而得城池的人,应给予什么样的奖赏呢?”

昭阳回答说:“官封上柱国、爵封上执。”

陈轸又问道:“还有比这更高的奖赏吗?”

“那就要数令尹了。”

“您回国后,能封令尹吗?”

昭阳哈哈大笑,志得意满地答道:“当然没问题了!因为我马上就能当令尹了。”

陈轸也仰头哈哈大笑。

昭阳见状,奇怪地问他:“您笑什么呢?难道您认为我是在说谎吗?”

陈轸摇摇头,道:“我并没有丝毫怀疑之心,只是觉得既然令尹之位已非您莫属,那您又何必自取降职杀身之祸呢?”

昭阳听了,气愤地问道:“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将军请先莫动怒,让我来给您讲一个故事吧。有人赏给他的门客们一杯好酒,门客们商量道:‘一杯好酒,分与这么多人饮用,还有什么趣味可言?不如我们每人画一条蛇,看谁先画成,那杯酒就归他一人享用。’众人纷纷称好,于是皆取来笔墨在地上画起来。其中有一人顷刻便画完了,拿过酒杯正欲畅饮,但他见众人都还没有画完,便自以为是地给蛇添起脚来。此时,恰逢另一人也画完了,那人抢过酒杯一饮而尽,还讥笑第一个画完的人:‘你见过有脚的蛇吗?它穿不穿鞋呢?’那个先画完的人羞愧不已,后悔万分。

“现在您攻打魏国取城八座已是胜利画成蛇了,若再进攻齐国,打下来了呢,您的官职还是令尹;若万一打不下来,身死而爵夺,不亦悲乎?况且这还有损于楚国的威望。两下皆不讨好,这与那个画蛇添足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您不如带兵回国,功德圆满,安然接受楚王及全民的欣赏和赞颂,何乐而不为呢?”

昭阳听罢,仔细地想了想,觉得陈轸说得很有道理,果真连夜就撤兵返回楚国了。

陈轸的游说之法之所以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其原因也不外乎陈说利弊,待人自作决断。他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其仔细分析了昭阳所处的位置,指出他伐齐纯属多此一举,并用寓言的形式点明了利弊,使昭阳不得不深以为然。打了胜仗,自己已身居显位,也不会得到更高的地位了;而一旦打了败仗,还可能会受到惩罚,更何况自己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权衡利弊,当然择其利己者而从之了。

诸葛亮隆中决策三分天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做出的隆中决策,可以说得上是善于决疑断难的典范。

当时天下纷争,曹操、刘备等几路豪杰并起,各自怀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极欲招揽人才,为己所用。刘备听说诸葛孔明才德过人,胸怀天下,决意前往拜见,请孔明出山。刘备三顾茅庐,诚心拜见,孔明方才与刘备相见。孔明先试探性地问刘备:“将军有何志向呢?”刘备屏退左右,向孔明坦诚相告:“汉室倾颓,奸臣窃取国政,我自不量力,想伸张大义于天下。可惜自己智术浅短,直到今天仍一事无成,唯有恳请先生指点迷津,教以方策。”孔明见刘备雄心万丈,气势不凡,而又韬光养晦,大智若愚,于是便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一整套应采取的战略和决断,即著名的隆中对策,成为帮助刘备恢复汉室大业的关键性一着。诸葛亮当时是这样分析天下大势的:“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能克之,不仅是天时,更重要的是依靠人的谋略。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故不可与他争锋。孙权据有江东,根基牢固,这一方可以利用却不可图谋吞并。荆州之地,是军事要津,其主刘表懦弱而不能守,这是天助将军,不知将军是否有意成就大业。益州险塞,号称天府之国,现在被刘璋把守,而刘璋不体恤民情,民众盼望明君。将军您既是刘氏汉室的后代,信义昭著,又思贤若渴,如能跨有荆、益,守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统荆州之兵向宛、洛进发,将军则亲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岂有不夹道欢迎将军之理。如此,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孔明说着,又取出一张天下大势图,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武侯祠

诸葛亮一席话,刘备听了连连称是。隆中对策因此成为刘备筹划恢复汉室、统一华夏大政方略的指导性原则。而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正确判断天下形势,作出合理可行的决断,是和他善于在隐居中观察现实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苦读兵书,刻苦钻研分不开的。当时的襄阳,是一个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汇中心,天下谋士云集于此,诸葛亮经常和这些有才之士们讨论天下形势,交换各自看法。同时他又熟读了《三才秘录》、《兵法陈图》等兵书,因此才具备了明察天下形势的雄才大略。可见,正确的决断,是要靠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不断的实践检验的。

韩信当断不断反受其难

公元前203年,韩信率领大军一口气攻占了赵、燕、齐等地,雄踞一方,从而在楚汉双方的争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刘邦迫于形势,加封他为齐王,以争取他的支持;项羽也派说客武涉前去动员韩信叛汉降楚,但韩信并没有听从。武涉无功而返之后,又有一位名叫蒯彻的谋士来劝说韩信背叛刘邦。他以看相人的身份一语双关地对韩信说道:“大王,臣相您的面,不过是封侯的相,还带着危险;相您的背,却是高贵得无法言表。”韩信装作对“面”、“背”的含义不太理解,要求蒯彻给予进一步的解释。

蒯彻这才明言道:“大王也许知道,当初天下群雄刚开始起兵抗秦时,所担忧的只是能否灭亡秦朝罢了。而如今楚、汉相争,战火连年,僵持不下,如果没有天下最贤明的人出面,恐怕就无法平息这场祸乱了。而如今,楚、汉二王的命运就牵系在您的手中,如果您肯为汉王效力,那么汉王就会获胜;如果您肯为楚王助威,那么楚王就会取胜。臣愿意倾献肝胆,以诚相告,目前最好的办法,还不如与双方都保持联系,不帮其中的任何一方去消灭对方,让他们都生存下去,这样,大王您就可以凭借着自己的优势,与他们鼎足而立三分天下了。在这种形势下,楚、汉二王谁都不敢先动手,以大王您的聪明才智,加之拥有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再出兵攻打楚和汉,那么,天下就是您的了。臣听古人说:‘上天赐予你不敢,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来你不动,反而会遭受灾难。’因此,臣恳望大王深思熟虑,当机立断。”

韩信答道:“先生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汉王待我十分优厚,把他的车子给我乘,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分给我吃。我也听古人说过:‘乘过人家车子的,要为人家分担患难;穿过人家衣服的,要为人家分担忧虑;吃了人家饭的,就要为人家卖命。’而我现在怎么可以唯利是图而忘恩负义呢?”

蒯彻继续苦口婆心地为他分析道:“想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彼此就结成了生死之交。后来汉王就凭借张耳的部队,向东进军,在泜以南杀掉了成安君,使之身首异处。这样的交情,终于为天下人所耻笑。其实这两个人在互相交往时,应该说感情是天下最深厚的了。但最后却互相争斗,彼此捕杀对方,急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彼此的贪心不足、欲望无止,而这贪心、欲望又是深不可测的啊!现在您想要凭借忠诚与道义和汉王交往。但是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您二人的交情肯定不会比常山王、成安君二人的友谊更深,而且你们之间所涉及的事情肯定又比他们二人之间的事情要重大得多。所以,臣认为您过分相信汉王他绝对不会危害您,这是大错特错。从前越国大夫文种和范蠡尽心尽力保住了濒临灭亡的越国,忠心辅佐越王勾践使其最终得以称霸于诸侯之间,但结果呢?文种被杀死,范蠡逃隐于江湖之上。这就是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从结交朋友的角度来看,您与汉王的交情不如常山王和成安君;从忠义的角度来看,您对汉王的忠义又不如文种、范蠡对越王。这两点已足够供大王您多加考虑的了,况且臣还听说:‘勇猛和谋略过人,并且令君王为之震惊的人,那就会有生命的危险;而功勋卓著雄冠天下的人,那就无法给予他封赏了。’您的勇猛和谋略天下无双,而您的功勋卓著,也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超过。现在您如果去归附楚王,楚王肯定不会信任您;而您继续归附汉王,汉王又会害怕您。那么,您带着这样的威势和功勋,想要到哪里去安身立命呢?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您虽然身居于臣子的地位,但手中却拥有使主子感到极大压迫的威势,臣真为您感到危险和不安哪!”韩信感谢了他的好意,但还是说道:“先生请您别往下说了,容我再考虑考虑吧!”

过了几天,蒯彻不死心,又去劝说韩信:“如果随遇而安、心甘情愿地做人家的奴仆杂役,那就必然会失去争取君王的机会;如果留恋满足于微薄俸禄,那就必然得不到为卿作相的高位。所以,能够当机立断得是聪明人,遇事迟疑不决就一定会坏事!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精打细算,就会遗忘掉天下的大计划;明知事情应该怎样做,但决定了却又不敢去执行,这是一切事情失败的祸根!常言道:‘猛虎因迟疑不决而被人擒捉,反倒不如小小的黄蜂、蝎子敢于及时地放毒刺螫伤人;千里马停滞不前,反倒不如劣马能够稳步前进;虽然有孟贪那样的勇敢,但如果犹豫不定,反倒不如平庸者欲达目的而埋头苦干;虽然有舜、禹那样的智慧,但如果只是闭口不言,反倒不如聋哑人用手势比划。’以上这些话都说明了付诸行动的可贵。功业是难于成功而易于失败的,时机是难以得到却很容易丧失的。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了,这点万望大王仔细考虑吧!”韩信虽然觉得这话说得很有理,但他还是不忍心背叛汉王,且又想到自己的功劳这么多,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封地的,就仍旧拒绝了蒯彻的建议。蒯彻见到自己的劝说一再不被韩信采纳,唯恐此事日后被人发觉而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便装疯卖傻,以求能避过一劫。

公元前202年,汉王采用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韩信就率领手下的军队来到垓下会师。项王被攻破后,汉高祖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韩信的兵权,后改封他为楚王。第二年,便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祖采用陈平的计策,以天子外出巡视会见诸侯为名,派使者通告各国诸侯在陈县聚会,其真实目的是想袭击韩信。而韩信始终没有觉悟,被擒拿到了洛阳,后又赦免其罪,改封为淮阴侯。

萧何杀韩信

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假称有病,不跟随高祖去攻打叛乱的阳夏侯陈豨(实际上韩早就与陈密谋叛汉),还暗中派人去与陈豨谋划勾结。东窗事发后,韩信被丞相萧何用计骗入宫中,吕后即命武士将他捆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里将其斩首。韩信临死前叹息道:“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彻的计谋,竟然上了这帮妇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韩信正是由于当断不断,终于祸及自身,其家族也被株连,真是令后人扼腕叹息啊!而这,也从反面充分证明了把握时机、善于决断的重要性。


商界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