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苏秦智用妾喻得信任
苏秦曾为燕昭王效力而出使齐国,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将十个城池归还给了燕国。
当他志得意满地返回燕国,以为立下了此等大功燕昭王肯定会对自己礼遇有加时,却没料到燕昭王偏听偏信那些嫉恨自己的人所进的谗言,非但没有以相国之礼相待,反而对他心存成见,日渐疏远。苏秦面对此种尴尬处境,不禁深感委屈,但他顶住了压力,积极地想方设法以寻找机会摆脱这一困境。
有一次,在拜见燕昭王的时,苏秦进言道:“最近我听到了一个故事,很是发人深省,愿意和大王您一起分享。”
燕昭王一时之间弄不清楚苏秦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只好耐着性子漫不经心地答复道:“说来听听也无妨。”说完就闭上了眼睛,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苏秦也不计较燕昭王的态度,因为他深知只要自己有讲话的机会,就很有可能逆转形势,从而改变自己当下的处境,所以就专心致志地讲起故事来:
“从前,有一位男子,他们家世代经商。为了让自己的家人可以生活得更好,自己常年在外做生意,只剩下原配夫人和一个小妾在家中独守空房。可是他的夫人耐不住寂寞,竟和一个游手好闲的男子私通。小妾虽然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但是她什么也不能说。一天,原配夫人和那名男子正在房中商量她的丈夫回家后应该怎么办。女的说:‘只有他死了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双宿双飞。到时我备下一杯毒酒招呼他,一切就好办了。’不巧,这番密谋被刚刚路过这里的小妾给听去了,从此记在心上,日日忧虑不已。
“不久,丈夫回来了,还给妻子和小妾带回了许多金银首饰。两个女子忙碌着迎接丈夫,端上一道道美味佳肴。当一切都备办停当,原配夫人就吩咐小妾为丈夫倒酒。此时的小妾左右为难:不倒,害怕丈夫和夫人说自己不懂礼法规矩;倒吧,又害怕真的毒死了丈夫,说不定连自己也要牵扯进去;而要是直接说明酒里有毒,又担心夫人当场抵赖,自己还落下个陷害的罪名,更不用说被夫人反咬一口了。到底该如何是好呢?她灵机一动,假装被脚下的东西绊了一下,打个趔趄,故意把手中的酒壶摔破了。可那不知情的男主人见状却破口大骂,后来还打了小妾一顿。”
燕昭王渐渐被吸引住了,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后,他沉思了片刻,似有所悟地问苏秦:“你当然不仅仅是要和我分享这个故事吧?你到底想说什么,不妨明言。”
苏秦见大王已有几分明白,便笑着进一步解释道:“我是想说,在大王您身边有许多人就像那位小妾,对大王忠心耿耿,而您却还不能像对待原配夫人那样信任他们,更何况想陷害小妾的‘原配’还不止一个!身陷小妾处境的那些人最终将会被大王遗弃啊!”
燕昭王闻言意味深长地看看苏秦,对他会心一笑,说道:“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不几日他便赏赐苏秦,并以相国之礼厚待他。苏秦因此终于逃脱了“小妾”的命运。
所谓“必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此处苏秦一看形势就知道了是燕昭王身边有人进了自己的谗言,这便是“得其情”;需要找机会在燕王面前澄清自己,于是便想到了智用妾喻的“制其术”。而且因为苏秦采取的策略比较有创意,巧借比喻,变被动为主动,终于重新获得了燕昭王的信任。
张良巧借贤士保太子
如何在进言之前察言观色,先行试探,以彻底了解对方的人情所好,使得自己的进言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最终达到预期效果,这实在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大学问!唐朝的纵横家赵蕤在其名著《长短经》的《钓情》篇里就此总结了七条诀窍:一是以物钓之,看喜欢何物;二是以言钓之,看喜听何话;三是以事钓之,看如何待事;四是以志钓之,看志趣何在;五是以视钓之,看眼神如何;六是以贤钓之,看如何待贤;七是以色钓之,看形色如何变化。
而《内揵》中也说道:“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二者所言各尽其妙,殊途同归,都充分肯定了“必得其情,乃制其术”的无穷妙用。下面我们不妨用一个例子来窥斑见豹。
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而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此,许多大臣向他进谏力劝不可,但他都听不进去。吕后得知此事后,十分着急,便请留侯张良出主意。张良为她细细分析道:“这是难以用口舌争得胜利的。皇上有四个招不来的人,这四个人都已经很老了。只因皇上待人轻慢无礼,他们逃入山中,不愿做汉朝的臣子。但是皇上一直认为这四人很高尚,不爱名利。现在不妨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持太子的亲笔信,用卑谦的言词诚恳地请求他们入宫,这样做他们会来的。入宫之后,要以贵宾之礼相待,让他们常常跟着太子入朝,并让皇上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太子的地位是会有帮助的。”吕后采纳了张良的计策,将四人请进了宫。
张良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时,刘邦病情加重,这时他更迫切想改立太子。太傅叔孙通向他谈古说今,甚至不惜以死相谏,皇上表面上同意了他的意见,而内心却仍不改初衷。
一次宫中举行宴会,太子也参加了。其左右有四个随从,年纪都已80多岁了,眉须雪白,衣着潇洒,神姿伟岸。刘邦很奇怪地问他们是什么人,四位老人走上前来各自报了自己的姓名: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皇上大为吃惊地说道:“我找你们好多年,你们都躲着不肯出山,今天为什么主动跟随我的儿子呢?”四人都回答道:“陛下您轻视士人,喜欢骂人,而且喜怒无常,臣等不愿受辱。听说太子仁慈孝顺,尊敬贤士,天下有才之士没有不翘首以盼,想为太子效命的,所以臣等就来了。”皇上对他们说:“既然如此,烦请公等帮忙扶助太子至终吧!”四人为皇上祝福之后,便匆匆离去了。皇上目送他们远去,叹息道:“太子翅膀已硬,现在很难动摇他的位子了。”于是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这就是一个以贤钓情的典型例子。正因为张良准确把握到了高祖刘邦的心意,知道光靠进言劝谏是于事无补的,所以选择了以贤钓之,最终让高祖自己权衡轻重改变了初衷,从而保住了太子。
晏子顺水推舟谏景公
春秋时期,齐景公在位时,齐国政治清明,国力进一步强盛,在众多诸侯国中实属屈指可数的大国。这不仅因为齐景公开明、有作为,还得力于齐国名相晏婴的辅佐,君臣相得,国家强盛。
晏婴是一位家喻户晓、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人们皆尊称其为晏子。他博闻强记,知古通今,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执政长达57年,不管是在朝上还是朝下,都能尽忠进谏,对国君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以谓之为将内揵术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成功典范。
一次,有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发脾气,盛怒之下,竟下令将那个人绑在大殿下面,要将他一节节地砍下来。这可是一种残酷万分的刑罚。
并且,齐景公还同时下令:谁都不能来劝阻这件事,如若有人胆敢劝阻,就和那人同罪,也要被肢解。作为国君,他的话可谓一言九鼎,谁都不愿意冒这个险去进谏。
晏子听了以后,也没说什么,而是出人意料地把袖子一卷,摆出一脸凶狠的样子,抄起刀来,一把将那人头发揪住,同时在鞋底下磨刀,活脱脱一副要亲自动手杀掉此人、为君王泄愤的姿态。比划了一阵之后,晏子抬起头来,向坐在上面余怒未消的景公煞有其事地询问道:“大王,我看了半天,但却感到不知从何下手。好像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过,尧、舜、禹、汤、文王这些贤明的君主要肢解杀人时,到底应该先砍哪一部分才对。对这个人应该从哪个部位下手去砍,才能做得像那些圣主们一样好呢?”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这番话,立即警觉,自己若要做个明君圣主,又怎么能用这种残酷的方法杀人泄愤呢?所以他对晏子说:“好吧!是我做得太过了,放掉他吧!”
就这样,晏子几句话即消杀机于无形。他在此正是“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先是顺着景公的意图佯装要杀掉此人,却在行动中用暗示的语言警醒了景公,达到了自己劝谏的目的。他知道如果自己在那种情况下直言规劝,必定会事与愿违。因为那时齐景公正在气头上,如此一来不仅会使之下不了台,还会火上浇油,不但救不了人,甚至连自己也性命堪忧。正由于晏子看清了这个道理,才将计就计,很巧妙地充当一回“刽子手”,以委婉的方法劝阻了齐景公,收到了“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的效果。
触龙以情动人说太后
在古代,当谋士们游说、劝谏君王时,往往危言、直言不易被接受,而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义感人却常常能收到奇效。
据《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记载:公元前265年,赵国的赵孝成王在其父赵惠文王去世后继承了王位,因为年少,便由其母赵太后执掌政权,把持国事。当时正值各诸侯国间混战不休,所以国内形势动荡不安。秦国一见有机可乘,便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即处于秦军轮番进攻的困境。
在分析到自身的力量绝不是秦国对手的情况下,赵太后不得不派出使臣向齐国请求援助。齐王提出要将其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才肯出兵。平日里,赵太后便对幼子长安君极为宠爱,怕送去做人质有个三长两短的,所以不肯答应这个条件。大臣们都极力劝说太后让她暂时委曲求全,惹得赵太后大为生气,而且还声称:“若再有谁敢来劝说将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的,我一定唾其一脸口水。”如此一来,大臣们都感到难办了。
有一天,德高望重的大臣触龙来求见赵太后。他知道太后正在气头上,如果直说必定会惹怒太后,于是来到宫中,故意若无其事地慢慢走到太后面前,向太后谢罪道:“我腿脚不方便,不能快步走。且好久没有来向太后请安了,不知道您最近身体怎么样?”
赵太后说道:“我也只能以车代步,活动得很少。”
触龙又问:“饮食方面怎么样呢?”
太后说:“不过吃点稀饭罢了。”
触龙就说:“我近来也是不想吃东西,但还是支撑着散散步,每天走几里路,稍微增加了些食欲,身体也舒畅些了。这样对身体有好处。”
太后说:“我做不到啊。”
这样几句日常的寒暄之后,赵太后心气渐渐平和了些。
触龙又接着说:“老臣有个小儿子叫舒祺,不成器得很,多是平时宠爱的缘故呀。而我也已经衰老了,心里很怜爱他,希望他能在宫中当一名侍卫,来保卫王宫。所以特地冒死来向您禀告,请您开恩应允。”
太后说:“好吧,他多大了?”
触龙回答:“15岁了。虽然年纪还小,但我希望在自己死前能将他安顿好。”
太后感慨:“没想到父亲也宠爱孩子呀?”
触龙说:“是啊,甚至比母亲还要厉害呢!”
太后笑着说:“不会吧,女人家才格外宠爱自己的孩子呢。”
触龙话锋一转:“是吗?可我觉得您爱长安君的姊姊更胜过爱长安君。”
太后急忙分辨:“不,我爱长安君远远甚于爱其姊姊哩。”
触龙趁机说:“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的打算。您将长安君的姊姊嫁到燕国做王后时,十分伤心,抱着她的脚跟哭泣舍不得让她走。她走后,您虽然想她却总希望她不要回来。您这样做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利益,希望她在赵国有子孙相继为王吗?”
赵太后说:“是啊,是这样的。”
触龙又说:“从历代君主看,哪有封侯授爵能沿袭数代不衰的呢?不只是赵国,其他各诸侯国也是如此。”
太后说:“我还真没听说过这事。”
触龙进一步说道:“难道是这些王侯子孙很不肖吗?恐怕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现在,太后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给他丰饶的封地和许多的财宝珍物,却不给他为国建功立业的机会,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借什么在赵国稳固地位呢?所以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打算得不够长远。”
此时太后才明白触龙的真正来意,却也深深地被他说服了。于是赵太后为长安君准备了百余辆车马以及诸多随从,送他到齐国做人质去了,齐国随即出兵救赵,使其转危为安。
“必得其情,乃制其术”,此处触龙之所以能够劝服赵太后,既不是以道德、党友,也不是以财货投其所好,而是在了解对方极其疼爱幼子的基础上运用了迂回的策略,不直言相劝,却用人之常情皆爱其子的共同心理使之产生共鸣,以此为突破口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言辞在谈话中步步递进,渐渐让太后顺着自己的思路走,“可出可入”,终于顺理成章地说服了赵太后。从触龙与赵太后拉近关系到找到共同语言,以至最后使赵大后接受自己的主张,正是内揵术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