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活用

字数:2912

张英退避三尺化干戈

清代中期曾有一位著名宰相叫张英,他是安徽桐城人,素来注重修身养性,很得人们的敬仰与尊重。张英对父母十分孝敬,他在朝廷为官,把母亲张老夫人安顿在家乡,常常回家探望。

有一次,张英回家看望母亲时发觉家里的房子呈现破败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安排下一切后,他又回到了京城。

张老夫人的邻居有一位姓叶的侍郎。很巧的是,这时侍郎家也正打算扩建房屋,并想占用两家中间的一块地方。而张家也想利用那块地方做回廊。于是,两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争执。张家开始挖地基时,叶家就派人在后面用土填上;叶家打算动工,拿尺子去量那块地,张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夺走……两家争吵过多次,有几次险些动武,双方都不肯让步。

张老夫人一怒之下,便命人给张英写信,希望他马上回家处理这件事情。张英看完来信,不急不怒,写下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封好后派人迅速送回家中。

张老夫人满以为儿子会回来为自家争夺那块地皮,没想到左等右等只盼回了一封回书。张母看完信后,平心静气地回想两家争地之事,顿时恍然大悟。为了三尺地,既伤了两家的和气又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这样太不值得了。老夫人想明白了,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深感惭愧,也把墙退后三尺,并且登门道歉。这样一来,以前两家争夺的三尺地反而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情,引为美谈,并且给这条巷子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六尺巷。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张英以宽广的胸怀化解了邻里之间的矛盾,融洽了双方关系,从而更有利于事情的圆满解决。这只是一件生活小事,张英在此并没有运用什么高超的计谋,仅是以“宽容”与“谦让”化解争端,以圣人般的高尚品德去化“忤”求“合”。古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言,可见“忍”字一诀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基本要素,张英的“再让三尺又何妨”对我们的启发正在于此。

忠诚是处世的保障

社会的稳定需要依靠诚信,个人的信誉则由其人品决定。一个人的人品,尤其在职场中展现出的人品,最主要的是忠诚。明基电通董事长李煜耀说过:“打造个人品牌价值的第一步,要从培养工作忠诚度开始。”

李煜耀作为明基电通董事长,25年没换过公司,跳槽经验值是零。“25年都待在同一家公司?”“没错,”李煜耀打趣地说,“如果没被炒鱿鱼,我还想从一而终!”李煜耀回忆起25年来的心路历程,感慨万千地说:“如果不了解自己品牌价值坐标在哪儿,就算跳槽到再大的公司,或是自己出去创业,都不会成功。”

当今社会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人未必终生只为一个老板一家公司服务,但这并不等于忠诚已经无关紧要。恰恰相反,在就业环境越来越开放、信息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和老板更加看重人的忠诚的操守。

要创立个人品牌,就必须对公司和老板怀抱一颗忠诚之心。我们没有必要遵循“文死谏,武死战”式的封建愚忠,但也要做到“在其位,谋其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关公对刘备的忠诚,众所皆知,但他虽然不肯归降曹操,身居曹营时却也主动请战杀颜良、诛文丑,尽到了一个人的责任。如果见利忘义、卖主求荣,或者一离开原来的公司和老板,就将他们贬得一文不值,这样的人,即使是有点才能,又有哪个公司和老板敢用?

如果一个人缺乏忠诚度,频繁地跳槽,直接受损的是企业,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考虑,其实是对他个人的伤害更深。我们会经常发现,很多人工作一不如意就跳槽,人际关系不行跳槽,看到可以多赚几个钱的工作还跳槽,甚至没有任何原因也跳槽。然而,这种以跳槽为工作的人,他们往往失去自我,失去积极努力的工作精神,碰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麻烦绕开走。对于这样的员工,老板还会提拔他们以期望为公司创造效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当然,那些频频跳槽或整天把跳槽挂在嘴边的人,我们也不能过分指责,只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应该更多一点踏实,少一点浮躁,能够审时度势,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更不要为了跳槽而跳槽。谁都知道,熊掌和鱼两者不可兼得,在分不清哪是熊掌,哪是鱼的情况下,牢牢抓住一样是最好的办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贰臣”历来是心存芥蒂的。公司与老板绝大多数看重员工的忠诚度,如果一个人频繁跳槽,那么他即使聘用你,也会时时担心你到他们公司后“后院失火”。一旦老板对你产生了疑心,你就很难有出头机会。相对于这些“潜规则”,一些硬性制度的用意可谓“昭然若揭”,比如很多公司规定,为了防止员工流动过于频繁,有很多的收入和福利,要等工作一定年限后,才能让员工拿到。如果你要提前离开公司,很多此类预期收入也就泡了汤。所以,一旦你决定了要从事某种职业,或者你正在从事某种职业,就要立即打起精神,不断地勉励自己、训练自己、控制自己,对公司、对老板、对职业多一分忠诚,少一点背叛。即使你可能由于优雅的风度、丰富的知识,或者其他美德,赢得他人的尊敬,但是一旦你有“欺骗”被拆穿,所有的优点都会烟消云散。只有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做到诚实无欺,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与各式各样的人相遇、交往。即使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也会和各种团队、组织发生往来,在这个过程中,忠诚是最基本的素质。所以说,立身处世,以诚信为本。如果你缺乏忠诚,只知道“忤”,而不注重“合”,那么,组织不会聘用你,团队不会让你加盟,搭档不愿意与你共事,朋友不愿意与你往来,亲人不愿给你信任,你的人生最终会越来越不如意。

要守信用,也要懂得变通

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做“尾生抱柱”的故事:因为守信等待朋友的约会,在洪水来临之时,尾生死抱住桥柱不离去,最终死在洪水里。一个人立身处世,诚信固然重要,但如果为此白白牺牲自己的生命,那却是不值得的。人,要守信用,也要懂得变通。只是在守信与变通之间,常常令人感到为难。究竟要怎样才能“忤”中求“合”?也即如何做才算是既解决了事情,又没有违背诺言呢?以下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有一位老人在临死前将他的律师、医生和牧师全叫到床前,并分送给每个人一个装有两万五千美元现金的信封。老人希望自己死后,他们能遵照自己的交代,将这些钱放到棺木里,让他能有足够的钱长眠于天堂。

老人去世之后,在入殓时,律师、医生和牧师都将信封放在老人的棺材中,并祝他们的委托人能够安息。

几个月之后,这三个人在一场宴会中相遇。牧师一脸歉疚地说,在他的信封里,其实只放了一千美元,他认为与其全部浪费在棺材里,不如将其中一部分捐给福利机构。医生被牧师的诚实所打动,也坦白说自己把钱捐给了一个医疗慈善机构,信封里只装了八百美元。医生也认为,与其把钱无谓地浪费掉,还不如用在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时,律师却对他们的作为,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他慢条斯理地说道:“无疑的,我是惟一对死去的老朋友最守信用的人,我必须让你们知道,我真的在信封里放入了全部的金额,因为我在这个信封中,放了一张面额两万五千美元,写了我的大名的私人支票。”

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谁才是真正信守诺言的人呢?

律师把金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并把两万五千美元以支票取代,毫无疑问,他才是最聪明,也是最守信用的人,因为他“真的”一点也没有违背对朋友的承诺。

这是一个简单的价值认定,对一个临死老人的请托,“数字的完整”才是他所要的,所以,当牧师与医生各取所需地把金钱挪用时,他们便已违背了承诺,因为数字已经不完整了。他们应该像律师一样,把钱全数交给福利机构,并开立一张两万五千美元的支票以告慰死者,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也许有人对律师将金钱据为已有的行径不能认同,不过在“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遵守对死者的承诺,也要让他的遗愿更具意义地完成。对律师而言,他的价值认定就在这一念之间,虽然做法或许有瑕疵,却也没什么大错。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做事之时应该审时度势,让策略方针随着事态的变化而转化。没有永远固定的模式,我们要懂得适时适地的变通,善于“忤”中求“合”。正如上述故事告诉我们的:诺言需要坚守,同时更要懂得灵活变通地坚守。


职场活用揣篇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