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第三十二

字数:1302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陈、地陈、人陈,奈何[70]?”

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71],一左一右,一向一背[72],此谓天陈;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陈;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陈[73]。”

武王曰:“善哉[74]!”

【注释】

[70]凡用兵为天陈、地陈、人陈,奈何:意谓凡是出兵打仗,有天阵、地阵、人阵的不同布阵方式,其中有什么讲究吗?施子美曰:“阵制不一,有八阵,有五阵,又有三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此八阵之制也。方、圆、曲、直、锐,此五阵之制也。而三阵之说又异,与天、地、人是为三阵。天阵果何取耶?阴阳向背也。地阵果何所取耶?土地之利也。至于人阵,则人与器用耳。太公指日月、星辰、斗杓、左右、向背以为天阵,此则取之天时也明矣。以丘陵、水泉、前后、左右之利为地阵,此则取之于地利也明矣。车马、文武是为人阵,非人与器用耶?在《张昭兵法》论三阵之说,谓:‘凡用兵有三阵,善用兵者,备详三者形势,然后可用兵。阴阳、时日、风云、星气,天阵也。山川、险易、丘陵、水泉,地阵也。将帅、士卒、器械,人阵也。此三者将兵之急务。’观此,则太公之三阵可知矣。”刘庆在《〈六韬〉与齐国兵学》一文(收入《姜太公新论》一书)中指出:“此‘三才’之说本源于《孙子》。其《计》篇言:‘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将、法三者皆属人事系统,加上天、地恰好构成决定战争事物发展变化的三方面要素。其《地形》篇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对‘三才’之说的概括已经相当明确。战国中后期,‘三才’理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已较为成熟,普遍为兵家学派所接受。《孙膑兵法·月战》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便是明证。《六韬》更进一步将此说运用于阵法编练上,提出:‘日月、星辰、斗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为天陈;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为地陈;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为人陈。’虽不乏故弄玄虚的性质,在阐述阵法与天候、地利和人事关系上却有开创之功。明何良臣《阵纪》曾仿之以成‘三才五行阵’,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又,此二句《太平御览》卷三〇一引《六韬》作:“为天陈奈何?为地陈奈何?为人陈奈何?”

[71]斗杓:即北斗柄,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至七星,即衡、开泰、摇光。

[72]向:《太平御览》卷三〇一引《六韬》作“迎”。

[73]“用车用马”三句:意谓出兵是使用战车还是使用骑兵,是使用计谋还是使用勇力,根据这些情况来布阵就是人阵。朱墉《全旨》曰:“立阵不能离三才,以为运用而制宜,尤在于人,非截然三阵也。然诡设神奇以惊人耳目,又何不可?太公法天之悬象,法地之刚柔,用人之文武,亦非术家不经之论。”又,用文用武,《太平御览》卷三〇一引《六韬》作“用人用文用武”。

[74]善哉:国英曰:“古之阵法,三才以分,左右向背,五行八卦,取其相生相克。后之学者,须察敌情,审地势,譬如以众击寡,用冲包阵,以少击众,用方圆鸳鸯等阵,山谷之间,用卷镰螺蛳等阵。至虚实分合,步步为营,抄伏之巧全在相机变化,使敌莫测为善。”黄朴民说:“本篇论证了三种阵势的布列方法。所谓阵势,简单地说就是战斗队列的排列与组合。阵势的布列,既要考虑到天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更要考虑到有利于充分发挥己方的战斗力,抑制敌方战斗能力发挥的各种有利因素,以扬长避短,克敌制胜。作者在篇中首先介绍了天阵,即仿依各种天象而布列的阵势。接着介绍了地阵,即根据各种地形而布列的阵势。最后介绍了人阵,即根据武器装备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布列的阵势。”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凡是出兵打仗,有天阵、地阵、人阵的不同布阵方式,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太公答道:“根据天上的日月、星辰、北斗柄是在我军的左与右还是前与后来布阵,这就是天阵;丘陵、水泉是在我军的前与后还是左与右,利弊也是有所不同的,依据这种地形来布阵就是地阵;出兵是使用战车还是使用骑兵,是使用计谋还是使用勇力,根据这些情况来布阵就是人阵。”

武王说:“您说得真好啊!”


军用第三十一疾战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