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道第三十九

字数:1216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地,必察地之形势[140],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141]。”

【注释】

[140]凡深入敌人之地,必察地之形势:意谓凡是深入敌境作战,一定要考察当地的地形地貌。按,《孙子兵法·地形篇》论及地形之于战争胜负的重要道:“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朱墉引《大全》曰:“形势原为将之所当察,而况深入敌境,尤为要紧。所以他务未遑,而于山林、险阻、水泉、林木之形势,必谨慎图维焉。形势得而敌人自不敢绝我粮道,越我前后矣。”

[141]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意谓敌人既不能截断我军的粮道,也不能在我军前后肆意运动。朱墉引《开宗》曰:“此言深入敌人之地,当审地形而求其利,依险阻而固其守,而后敌人不能制。”国英曰:“绝粮道,是行军必虑之事。然其中变化皆在将之才识。深入敌境,敌必绝我粮道,斯时惟有激厉士卒有必死之志,反客为主,方能获胜。霸者因粮于敌,不但足食,且使敌困。孙子曰‘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是军争善法,是因粮巧术。王者惟以正风俗、通教化,使敌畏威怀德为善。”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率领军队深入敌国作战,与敌军对峙,敌人截断了我军的粮道,还在我军前后肆意运动。我想与敌军作战,却难以取胜;想要防守,却又难以持久。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凡是深入敌境作战,一定要考察当地的地形地貌,务必占据有利地势,依托山林、险阻、水泉、林木等构筑坚固的阵地,严守关隘、桥梁,还应了解城邑、坟墓等区域当中哪些地形对我军有利。这样,我军就能坚不可摧,敌人既不能截断我军的粮道,也不能在我军前后肆意运动。”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陵、广泽、平易之地,吾盟误失[142],卒与敌人相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我两旁[143],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144],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145],又置两踵军于后[146],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其警急,前后相救[147]。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武王曰:“善哉[148]!”

【注释】

[142]盟:《武经七书直解》本作“候望”。

[143]翼:这里作动词讲,从侧翼包围的意思。

[144]当:《武经七书直解》本作“常”。

[145]武冲:底本原作“武卫”,误。据《武经七书直解》本改。

[146]踵军:指后卫部队。刘寅曰:“踵军,收后之军也。”

[147]救:《武经七书直解》本作“知”。

[148]善哉:朱墉《全旨》曰:“此章为敌人断绝粮道而发。恐粮道之绝,则必以得地利为主,依险阻而守关梁,则我先据形胜,敌不能制而粮道自通。又因军行遇险失恃,深虑难以持守,则用武冲前拒,踵军后殿,前后互相救援,可以长保无虞矣。”

【译文】

武王问道:“我军通过大片的丘陵、广阔的沼泽地以及平坦之地时,盟军因失误而未能与我军会合,我军突然与敌人相遇,想与敌人交战却不能取胜,想防守又怕守不住,敌人已经包抄我军两侧,还在我军前后肆意运动,我军官兵非常恐慌,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大凡统帅军队的法则,应当是首先向远方派遣侦察兵,在距离敌人二百里的地方,探查敌人所处的位置。如果地势对我军不利,就用武冲车作为壁垒,在前面抵挡敌人,又安排两支部队殿后,它们与大部队的距离远的可达百里,近的可达五十里,一旦预警告急,就可前后相互救援。我军各部队一直完好无恙,坚不可摧,必定不会遭受敌人的损害。”

武王说:“您讲得真好啊!”


金鼓第三十八略地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