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第三十七

字数:1416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走,前陈数顾[125],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126],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127]。”

【注释】

[125]数顾:屡次回头观望。这表明士卒内心的惊恐不安。

[126]战合:两军交锋。

[127]“众寡不相救”三句:意谓大小部队不相救援,官兵上下只顾自己,互不关照,这样敌军必败无疑。按,《孙子兵法·九地篇》有相近的表述,即:“古之所谓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朱墉引《大全》曰:“众寡强弱相等之兵,非可以两军相望能为也。必退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张旌旗,增益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则敌自然惊恐,众寡自不相救,贵贱自不相待也。”又引《开宗》曰:“此言势均力等,当离敌而张虚势,绕其左右,前后鼓噪,合敌以惧其心,而后敌可胜。”国英曰:“觇敌动静,将之识与谋也。察敌之将才不才,可定强弱,不可论兵之众寡。兵众而将谋浅者可胜,兵寡而将谋深者不可胜也。”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率领军队深入敌国作战,我军实力与敌军旗鼓相当,双方阵地相对,多少强弱相等,谁也不敢首先发动进攻。我想让敌方将帅心生恐惧,士卒悲观怯战,敌军阵形不稳,后阵的人想要临阵逃跑,前阵的人屡次回头观望,我军击鼓呼叫,乘机出兵,敌人就此败逃,该怎么做呢?”

太公答道:“如果想达此目的,就要命令部队赶到距离敌人十里的地方,在敌军两侧埋伏下来,还要派遣战车、骑兵赶到距离敌人百里的地方,忽而出现在敌人的前方,忽而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各部队都要多备旌旗,增设战鼓。两军一旦交战,我军击鼓呼叫,各部队同时展开攻击,敌将必定恐惧,敌兵必定惊骇,大小部队不相救援,官兵上下只顾自己,互不关照,这样敌军必败无疑。”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128]!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129]。与敌相避,远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130],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131]!”

【注释】

[128]微哉:《武经七书直解》本作“诚哉”。

[129]死地:指速战就能生存、不速战就会灭亡的地形。《孙子兵法·九地篇》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130]击金无止:《武经七书注译》曰:“这里是故意发出退兵信号,诱敌深入的意思。”击金,即鸣金,以示收兵。

[131]善哉:朱墉引《大全》曰:“世将谁不知设伏待敌?但不先战五日,发兵远候,以侦其来止,不几以伏兵为虚设乎?所以远候往视其动静者,方足以收设伏待敌之功效。”又引《开宗》曰:“此言敌之左右前后无可设伏,当乘敌人未来先设待之,避死地,佯北诱之,伏兵齐发,敌人必走。”朱墉《全旨》曰:“此章以‘动静’名篇。总之,敌静而可使之动,我动而亦可使之静,在于设伏、诱敌、鼓噪、攻击,则敌自不能当,而为我所败。而欲知敌之动静,必先得之于远候侦探之人。所以善用兵者,不吝百金以赏间谍也。”

【译文】

武王问道:“如果敌人所处的地势,使我军无法在其两旁设置伏兵,兵车、骑兵又无法在其前后运动,而且敌人还掌握了我军的谋略,事先做了防备,我军士卒悲观怯战,将帅心生恐惧,与敌交战无法取胜。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大王您提的这个问题很微妙啊!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在双方交战前的五天,就要派出侦察兵赶赴远方,前往侦察敌人的动静,确切地查明敌军前来进攻的情况,设置伏兵,等待敌人,一定要在敌人无法逃脱的死地。避开敌人,远远设置我军的旌旗,使我军的行列显得稀疏不整,一定要派出一支部队赶到敌军前方,与敌对阵交锋。刚一交战就佯装败逃,不停地击鼓鸣金,后退三里再转而回击,伏兵伺机发动攻击,有的攻陷敌军两旁,有的袭击敌军前后,全军上下快速发动进攻,敌人必定败逃。”

武王说:“您讲得真好啊!”


临境第三十六金鼓第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