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处道
【题解】
处道,处世之道,治国之道。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要求人们好好学习,努力劳作,以获取知识、美德、衣食;二是阐述“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道理,要求君主以身作则以治理好国家;三是提醒人们,在治国方面,不可急于求成。
孔子曰:“欲知则问,欲能则学,欲给则豫[376],欲善则肄[377]。国乱,则择其邪人而去之,则国治矣;胸中乱,则择其邪欲而去之,则德正矣。天下非无盲者也,美人之贵,明目者众也;天下非无聋者也,辨士之贵[378],聪耳者众也;天下非无乱人也,尧、舜之贵,可教者众也。”
【译文】
孔子说:“想要有知识就要多多请教,想要有能力就要勤学苦练,想要丰衣足食就要提前劳作,想要具备善德就要不怕吃苦。国家动乱了,就把那些奸邪的人找出来清除掉,那么国家就安定了;心中烦乱了,就把那些邪恶的欲望找出来清除掉,那么品德就端正了。天下不是没有盲人,而美女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是因为眼睛明亮的人占了多数;天下也不是没有聋人,善辩之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那是因为听力正常的人占了多数;天下不是没有胡作非为的人,尧、舜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那是因为能够接受教化的好人占了多数。”
孔子曰:“君者,盂也[379];民者,水也。盂方则水方,盂圆则水圆。”上何好而民不从[380]?昔者,句践好勇而民轻死[381],灵王好细腰而民多饿[382]。夫死与饿,民之所恶也,君诚好之,百姓自然[383],而况仁义乎?桀、纣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乱,而关龙逢、王子比干不与焉[384],而谓之皆乱,其乱者众也。尧、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治,而丹朱、商均不与焉[385],而谓之皆治,其治者众也。故曰:君诚服之[386],百姓自然;卿大夫服之[387],百姓若逸[388];官长服之,百姓若流。夫民之可教者众,故曰犹水也。
【译文】
孔子说:“君主,就好像盘盂一样;民众,就好像水一样。盘盂如果是方形的那么水也就是方形的,盘盂如果是圆形的那么水也就是圆形的。”君主有什么喜好而民众不去模仿呢?从前,越王勾践喜欢勇武而他的民众就不怕死,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美人而楚国民众就有很多人为减肥而挨饿。死亡与饥饿,是人们所讨厌的事情,因为君主喜欢这些事情,民众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这些事情,更何况君主去爱好仁义呢?夏桀与商纣王治理天下的时候,四海之内全都陷入动乱,而关龙逢、王子比干没有参与动乱,之所以说“全都陷入动乱”,是因为参与动乱的人占了多数;尧与舜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四海之内全都安定,而丹朱、商均却不在安定者之中,之所以说“全都安定”,是因为安定的人占了多数。所以说:君主如果能够真诚地去做某件事情,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效法;卿大夫如果能够真诚地去做某件事情,百姓就会急切地前去追随;一般官员们如果能够真诚地去做某件事情,百姓就会像流水一样跟随在后面。百姓中能够接受教化的人很多,所以说百姓就像水一样。
德者,天地万物得也[389];义者,天地万物宜也;礼者,天地万物体也[390]。使天地万物皆得其宜,当其体者[391],谓之大仁。食,所以为肥也[392],壹饭而问人曰:“奚若[393]?”则皆笑之。夫治天下,大事也,今人皆壹饭而问“奚若”者也[394]。善人以治天地则可矣[395],我奚为而人善[396]?仲尼曰:“得之身者,得之民;失之身者,失之民。不出于户而知天下[397],不下其堂而治四方,知反之于己者也[398]。”以是观之,治己则人治矣。
【译文】
所谓美德,就是让天地万物都能够各得其所;所谓道义,就是让天地万物都能够行为恰当;所谓礼仪,就是让天地万物都能够合理区别。使天地万物都能够行为恰当,等级区分合情合理,这叫作大仁。吃饭,是把自己变胖的方法,仅仅吃了一顿饭就急着问别人:“我吃胖了没有?”别人都会觉得他可笑。治理天下,是大事,当今的人们都好像那个吃一顿饭就急着问人“吃胖没有”的人一样急躁。先使人们变得善良,然后再去治理天地自然就可以了,我们怎么做才能够使人们变得善良呢?孔子说:“自身行为正确,百姓也就跟着正确;自身总犯错误,百姓也就跟着犯错误。不走出大门就能够知道天下的情况,不走下大堂就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是因为圣王懂得根据自己的感受而推知百姓的感受。”由此看来,君主只要治理好自己,就能够治理好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