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正第三
【题解】
五正,先秦主管五行的官长。这里泛指各种官员。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正,官长。其他解释还很多,一说指四季的各种政令,一说指君主自身和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政令。
本篇通过黄帝与大臣阉冉的对话,说明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从君主自身修养做起。关于君主的具体修养方法,本篇完全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本文记载,在阉冉的指导下,黄帝先进入山中,静心修养,深思熟虑以积蓄力量,这就是“无为”的过程;一旦时机成熟,黄帝发动军队,奋起作战,一举擒获叛乱的蚩尤,这就是“无不为”的过程。
黄帝问阉冉曰[143]:“吾欲布施五正[144],焉止焉始[145]?”对曰:“始在于身[146],中有正度[147],后及外人,外内交[148],乃正于事之所成[149]。”黄帝曰:“吾既正既静,吾国家𡩗不定[150],若何?”对曰:“后中实而外正[151],何[患]不定[152]?左执规,右执矩[153],何患天下?男女毕迵[154],何患于国?五正既布,以司五明[155],左右执规,以寺逆兵[156]。”
【译文】
黄帝向大臣阉冉询问说:“我想任命各种官员,请问应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阉冉回答说:“应该从您自身修养开始,您自己心中有了正确的思想,然后把这种正确思想推及其他官员身上,您与其他官员相处融洽,最终的结果就是把事情办理成功。”黄帝问:“我自身已经端正,内心已经清静,而我们的国家却越发地不安定,该怎么办呢?”阉冉回答说:“如果您内心诚实而行为端正,怎么会担心国家不能安定呢?如果您能够掌握住法规制度,怎么会担心天下不能太平呢?全国男男女女同心同德,怎么会担心国家不能治理好呢?各种官员任命以后,让他们主持各种不同的事务,您只须掌握国家的法规制度,等待严惩那些叛逆之人就可以了。”
黄帝曰:“吾身未自知,若何?”对曰:“后身未自知,乃深伏于渊[157],以求内刑[158]。内刑已得,后[乃]自知屈其身[159]。”黄帝曰:“吾欲屈吾身,屈吾身若何?”对曰:“道同者[160],其事同;道异者,其事异。今天下大争[161],时至矣[162],后能慎勿争乎[163]?”黄帝曰:“勿争若何?”对曰:“怒者,血气也[164];争者,外脂肤也[165]。怒若不发,浸廪是为痈疽[166]。后能去四者[167],枯骨何能争矣[168]?”黄帝于是辞其国大夫[169],上于博望之山[170],谈卧三年以自求也[171]。单才、阉冉乃上起黄帝曰[172]:“可矣。夫作争者凶,不争[者]亦无成功[173]。何不可矣?”
【译文】
黄帝说:“我现在还不太了解自己,怎么办呢?”阉冉回答说:“如果您现在还不太了解自己,那么就可以深深地隐居在僻静的地方,以便自我静心修养。自我修养完善了,您就知道如何克制自我了。”黄帝又问道:“我很希望克制自我,但如何能够做到克制自我呢?”阉冉回答说:“思想相同的人,就会做同样的事情;思想不同的人,就会做不同的事情。如今天下出现了严重的纷争,考验您的时机到了,您能够态度坚决地不去参与这些纷争吗?”黄帝说:“如何才能够做到态度坚决地不去参与这些纷争呢?”阉冉回答说:“发怒,是内在血、气作用的结果;争斗,是外在肌肉、皮肤作用的结果。有了怒气如果不发泄出来,那么慢慢积累就会形成毒疮。您如果能够忘却血、气、肌、肤这四种事物,只剩下一把枯骨了,又如何会发怒和争斗呢?”黄帝于是告别国家的大臣,登上了博望山,在那里心境恬淡地隐居了三年,静静地修心养性以求自我完善。此后单才、阉冉也登上了博望山,请求黄帝起身下山,说:“现在您可以一战了。那些首先挑起战乱的人会遇到凶险,但一味地躲避战争的人也无法建功立业。现在怎么不可以下山一战呢?”
黄帝于是出其锵钺[174],奋其戎兵[175],身提鼓鞄[176],以禺之[蚩]尤[177],因而禽之[178]。帝箸之明[179],明曰:“反义逆时,其刑视之[蚩]尤[180];反义伓宗[181],其法死亡以穷[182]。”
【译文】
于是黄帝拿出武器,激励士卒,亲自击鼓进军,与蚩尤决一死战,接着就擒获并处死了蚩尤。然后黄帝就制订并宣布了盟约,盟约说:“今后再有违反正义、背逆天时的人,会受到与蚩尤相同的惩罚;违反正义、背叛宗主的人,按照法律都要处以死刑并彻底追究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