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把哲学混同于科学理论

字数:2120

感觉与料理论不是科学假说,那么,它是什么呢?形而上学理论。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个就叫作形而上学。在他那里,形而上学不是个好词儿,是需要被批判、被克服的。你们都知道,当代哲学家十个有九个反形而上学。其实,从前正面使用这个词的哲学家也不多——跟你们的想象不一样。

什么是形而上学?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理解,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把哲学跟物理学搞混了。[13]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觉得这话一针见血。康德就曾说过,形而上学的方法与牛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一样的。[14]牛顿科学硕果累累,这让康德怪羡慕的,想着在哲学里采用了牛顿方法,也可以硕果累累。大家都知道,牛顿之后,自然科学不断进步,的确硕果累累,康德之后的哲学呢?仍然是众说纷纭,争讼不已。

感觉与料理论模仿生理学理论,它并没有做出什么有解释力的贡献,只是把科学理论“上升”成了哲学理论。并非只有哲学家在做这件事情,或者说,不是只有哲学家会混淆哲学和科学,不少科学家也喜欢把科学引向形而上学。我上面提到克里克的《惊人的假说》,他一面介绍视觉的生理学机制,一面时不时得出一些形而上学结论。好多西方科学家不满足于只做科学家,他们有更一般的思想的追求,但这时候他们也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好在他们本来不靠哲学吃饭,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实实在在。他们在做科学的时候不会这么糊涂,这么糊涂他们就做不下去了,但在谈论哲学问题的时候,他们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克里克在谈感觉的时候是这样,后来在研究意识的时候也是这样。他把意识刻画成一个信息加工过程,一种纯粹生理学的刻画。这没问题,你研究某些特定意识的产生机制,是要这么刻画,但你并没有在概念层面上澄清意识是什么。

讲到意识,大家也知道,意识研究既有科学的进路,也有哲学的进路。人们都在鼓励这两条进路联手工作,但怎么合作始终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结果往往不是合作,不是互相启发,而是产生了一堆混淆。我本来计划专门讲一讲意识问题,但前面几节课占用了超出计划的时间,这个课上就不准备专门谈意识了。

问答环节

问:您讲到科学和哲学的混淆,我读过您的《哲学·科学·常识》,那里讲得更详细。但您也讲到,希腊人不区分科学和哲学,我的问题是,您为什么不批评希腊人,好像他们站在文明的高峰,而现代人就是“哲学和科学的混淆”?我猜想的思路可能是和科学革命有关,但具体还是不太明了。

答: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为什么不去批评希腊人?希腊人也混淆,而且,维氏所反对的形而上学可以溯源到这种混淆,海德格尔就做这个,他把负面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存在与存在者的混淆。

这种批判是成立的。不过,我自己会再调整一下看待这件事情的眼界。希腊人混淆了太阳、金星、月亮的宇宙论角色,把它们都归为planets,在我们看来,太阳应该跟其他恒星归在一类。但这样指责希腊人的混淆显然有点儿无厘头。希腊人关注的是宇宙的几何结构,跟我们的宇宙学旨趣大不相同。给定他们的宇宙学旨趣,他们自然不会把太阳和天狼星归为一类。要批评,就要批评希腊的整个宇宙观念。的确,他们的宇宙观念是错的,但说这个没有多大意思。有意思的是弄清楚他们的宇宙观念是什么样子的,与我们的宇宙观念有什么不同,错不错是明摆着的,没多大意思。希腊人注重的是系统理知,从这一旨趣来说,几何学和政治学没什么区别,两者若说区别,希腊人也是从别的方面来探索两者的区别,例如,从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来区分。这种混淆也会带来危害,例如,他们有一种倾向,认为在政治领域也可以获得唯一真理。希腊人自己也认识到这一倾向有疑问,亚里士多德通过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的区分来纠正这一倾向。但他们不可能像今人那样来区分哲学和科学。如你所说,这要等有了科学革命才变得清晰起来。

归总下来,我不去指责希腊人混淆,因为希腊人不可能区分哲学和科学,若说错,他们错在别处。在今天,混淆就不对了,因为我们本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哲学和科学的区分。如果我们去指责希腊人混淆,与其说针对的是希腊人,不如说是针对当代的。


[1]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两人因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在1962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编者注

[2]参见:弗朗西斯·克里克,《惊人的假说》,汪云九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第2、11页。

[3]J.L. 奥斯汀,《感觉与可感物》,陈嘉映译,商务印书馆,2010。——编者注

[4]看歌剧的那种不叫望远镜,叫观剧镜(opera glasses)。——编者注

[5]参见:陈嘉映,《信号、句子与词》,第3节“最小意义单位”,收录于:《从感觉开始》,华夏出版社,2015。——编者注

[6]“The universe is made of stories, not of atoms.”此句出自美国女诗人穆里尔·鲁凯泽(Muriel Rukeyser)的《黑暗的速度》(Speed of Darkness)。这句话流传很广,有一本叫《书之子》(A Child of Books)的书,在扉页上也引了这句话。——编者注

[7]参见:陈嘉映,《说理》,第9章“事情本身与事实”第8、9节,2020。——编者注

[8]非也,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在读阿婆的小说,其中一个原因是她的小说不断被翻拍成电影和BBC迷你剧,所以她的小说仍然很火。——编者注

[9]即“Pretending”,载于:J.L.Austin, Philosophical Papers, Clarendon Press, 1961.——编者注

[10]“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增添新经验而是靠集合整理我们早已知道的东西。”出自: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1部分第109节,2005,第55页。

[11]“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出自:《庄子·胠箧》。

[12]维特根斯坦是这么说的:“但并非我们仿佛要为此寻觅新的事实;而是:不要通过它学习任何新的东西正是我们这种探究的要点。我们所要的是对已经敞开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加以理解。”出自: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1部分第89节,2005,第49页。

[13]“哲学研究:概念研究。形而上学的根本之处:没弄清楚事实研究和概念研究的区别。形而上学问题总带有事实问题的外表,尽管那原本是概念问题。”出自:维特根斯坦,《关于心理学哲学的评论》,第1部分第949节。

[14]在《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中有这句话,书里引用康德的原话是:“形而上学真正的方法和牛顿引入自然科学并在其中产生了硕果累累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出自: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8版),匡宏、邓晓芒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第270页。——编者注


生理学之为机制理论第五章 闻知与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