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生理机制理论vs感觉与料理论

字数:1343

感觉与料理论值得讲一讲,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我看来,它是哲学理论的一个范本。前面提到过,我个人从根本上认为没有哲学理论这回事,理论是科学的事儿,在这个问题上,我跟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威廉斯他们是一伙的,跟大多数人的想法相反,他们以为哲学是专门做理论的。拿感觉与料这个理论当一个范本,跟生理学理论对照,多多少少可以看到我为什么不相信哲学理论。

感觉与料理论跟生理学理论看起来颇有点相像。我们最初接受的是些sense data,通过各种推理——推理过程很复杂——最后我们看到了山山水水,看到了西施。在生理学理论里,最初是视网膜接收到一些光子,然后,神经系统经过一番加工,我们看到了这个那个。在科普书里,生理学家也把神经系统的加工过程叫作“推理”,前面提到克里克的《惊人的假说》,你去读一读,一直在说,神经“推理”、大脑“认为”什么的。

在感觉与料理论那里,感觉与料是the given。在这个基础材料上你往哪个方向推理,这不是the given的事儿。它们是一些建筑材料,拿它们来建造一个怎样的世界,是我们的事儿,不是这些材料的事儿。罗素持感觉与料理论的那个阶段,把自己的哲学叫作中立一元论,意思是说,这些材料本身无所谓主观客观,但无论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是用它们构建起来的。这样一来,好像就摆脱了主客观这对恼人的二元对立。后来,卡尔纳普写过一本《世界的逻辑构造》,就是从中性的感觉与料开始构建整个世界。

感觉与料是the given,光子也是the given。这两种given有什么不同呢?生理学家从光子开始,但这只是某个生理过程的开始,而不是整个世界的开始,光子在打到视网膜之前早就存在了,早就在别的什么地方转悠了。简单说,光子是某种客观的东西而不是对主观客观中立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这个客观过程怎么产生出感觉这种“主观的东西”就会成为一个问题,所谓解释鸿沟问题。

感觉与料跟光子有什么不同吗?说到中立,它没什么不同——我们前面说到过,所谓客观,一个主要的意思就是中立。说感觉与料是中立的,其实等于说它是客观的。所以,感觉与料理论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它怎么一来就能构建起主观世界呢?光看感觉与料你看不出来,秘密藏在given这个说法里。感觉与料是the given,given to whom?或者,given to what?在生理学里很清楚,光子被给予视网膜,视网膜发出的信号被给予……然而,感觉与料被给予谁了?这当然不是论者忘了说明,是他没法挑明了说。因为感觉与料被给予你和我,必须有你和我,才有感觉,与料才能是感觉与料。

如果我们必须连着given to whom才能理解the given,那么,the given一开始就不是中立的。要保持中立,就不能一上来就连着你我,可是,不连着你我,感觉与料就始终是中性的、客观的,跟主观没什么关系。感觉与料理论也好,后来的感受质也好,都好像跟任何主体都不相干,就在世界里这么飘着。你们去读读感觉与料、感受质,通常都用视觉举例,红色啊什么的,我们前面讲到过,视觉有它的独特性,我们甚至不把看到一片红色叫作感觉,讲感觉,包含着切身性。一片红色没有切身之感,要是换成触觉,一阵剧痛就很难中立。的确,触觉里的什么是感觉与料?你很难区分出来。

感觉与料就这样在世界里飘着。用这种方式刻画光子当然没问题,但你不能这样刻画感觉与料或者感受质,因为这样一来,感觉与料这种given就不可能是感觉。我们说,生理学里没有感觉,同样,感觉与料理论里也没有感觉。因为这里只有the given,没有given to whom。而感觉的核心是:你得有感觉者才能感觉。视网膜看不见光子,也看不见感觉与料。感知总是你在感知、我在感知,而不是感官在感知。视网膜看不见,这是老话,视网膜只有连在整个身体上才看,大脑只有连在整个身体上才想、才推理。前面我曾说到,生理学里面没有感觉。现在,哲学模仿科学的做法,结果,在感觉哲学里,感觉也消失了,只剩下孤零零的感觉与料,在意识哲学里,意识也没有了,只剩下孤零零的qualia。


分析与周边环境生理学之为机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