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一个比喻的自我修养
上面介绍的论证思路,都属于常规路线。但是,为了开脑洞,有时候也不妨剑走偏锋。这时候,类比论证就能起很大的作用。
怎么打个巧妙的比方?
“类比论证”,俗称就是打比方。也就是说,当我们说两个事项A和B相关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打比方提取相关性。类比思维的一个重大功用,就是能够帮助你快速地理解问题、把握关系,同时找到问题的解决路径。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就把《三国演义》的故事加以萌化,以作为相关案例。
比如,刘备要开一个公司,这公司里缺一个经理,而关羽、张飞都不像是能当经理的样子。他就在招聘网站上问了:“有人来做总经理吗?”然后,几万份简历“哗”地就涌到他面前了。刘备没法睡觉了,不吃不喝看简历也看不过来。
这时,他就需要快速地在这些海量的信息里找到更适合做他团队经理的人。这时候他的微信群里有人说话了。一个非常信任的人对刘备说:“我推荐一个人才,叫诸葛亮,他的简历你优先看。”可刘备说没听说过诸葛亮呀,凭什么他就行呢?推荐人又说:“诸葛亮对于您的帮助,就好比是管仲对于齐桓公的帮助。”刘备一听,原来他这么厉害,于是就开始认真读他的简历了。
这里提到的管仲,是齐桓公创立霸业时的重要辅臣。说诸葛亮之于刘备,就像管仲之于齐桓公,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能够像管仲帮助齐桓公一样帮助刘备创立霸业。而正是靠着类比思维的帮助,刘备才能够在这么多人之中迅速地将诸葛亮给挑出来,以解决他的团队构建难题。
类比思维在问题解决路径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被抽象为这个样子:假设有一个要素叫A(管仲),可以达成目标C(促成霸业)。现在我们又知道B(诸葛亮)与A很类似——所以,B也可以促成目标C。这就是类比论证。
找准关键的“像”:老天爷不瞎,别敷衍了事
但类比论证不能乱用。下面我就讲讲,哪些类比思维是无效的。举个例子,中国古代如果碰到大旱灾,要让老天爷下雨,皇帝经常做的就是要祭祀求雨。在祭祀求雨的过程中,人们经常做的事,就是要捏一条土做的龙,以便求雨。为什么要做龙?这其实是一个类比论证:
-
真龙能够引发大雨;
-
土龙和真龙很像;
-
所以,土龙也可以引发大雨。
这就是做土龙的道理。这个论证有问题吗?我们且不管“真龙能够引来大雨”这个大前提的真假,我们只考察这个论证本身是否有效。
我认为是没有效果的。我们前面说过诸葛亮与管仲的例子。在那个例子中,诸葛亮和管仲是在一个很关键的维度上彼此相像的——这不是说管仲个子高,诸葛亮个子也高,也不是说管仲小时候长过青春痘,诸葛亮小时候也长过青春痘。这里的关键是:两个人都有治国的才能,而治国的才能对于安邦定国这件事来说是直接相关的。所以,就像齐桓公看重管仲一样,刘备也看重诸葛亮。
看来,要打好比方,要保证两件事像还不行,而且还要保证二者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上像才行。但我们又如何知道哪些方面是关键的,哪些方面又不是关键的?这就不是类比推理能够迅速解决的问题了。这需要另外一种思维的介入,此即“因果归纳”。
而对于因果问题的讨论,已经逼迫我们进入经验之理的天地了,后文会有详述。不过,现在还没到正式讨论经验之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