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见风不一定就下雨

字数:1934

假言三段论:“如果……那么……”的糖葫芦

“假言”推理,就是所谓的具有“如果……那么……”结构的推理。有人或许会问:前面难道不已说过“如果……那么……”这一结构了吗?所谓的“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难道不都具有“如果……那么……”这一结构吗?我们现在为什么又要再讲?

还是要讲,因为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比较复杂的推理形式,即要把各式各样的“如果……那么……”变成一个串,这就叫“假言三段论”。

我们举一个比较简单的案例:

如果一个人憋气一个小时,那么,他的大脑就会高度缺氧;

如果大脑高度缺氧,那么,人就会死;

所以,如果一个人憋气一个小时,那么,他就会死。

假言三段论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所有的假言条件句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并让这个串当中的每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即从第一句的信息,一路贯穿到最后一句的信息。

如果我们用字母来表达刚才所说的憋气的例子——比如用P、Q、Z这三个字母分别来表示三个命题——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

如果P,则Q;

如果Q,则Z;

那么如果P,则Z。

我们是否可以增加信息的数量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你要保证其中的任何两个信息之间的关系都是传递得过去的。

孔子的假言三段论有效吗?

历史上的孔子就做过这样一个论证: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在这里给出的是一个假言三段论。它和前文憋气的例子,结构是比较类似的。

但这是不是说孔子的推理就没有问题?我觉得这一点需要仔细考量。由于孔子给出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假言三段论推理,所以,孔子所构造的这个“糖葫芦”中的每一个环,都要在信息传递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否则,其第一环和最后一环之间的信息沟通就会出现问题。

但我恰恰认为孔子的这串糖葫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那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这句话来说:凭什么说,一地的礼乐水平就和刑罚的公平问题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呢?比如,在变法后的秦国,礼乐虽不兴,但刑罚奖惩却相对公平。所以孔子的这个论证或许是有问题的。

假言中的滑坡:见风就是雨

那在这里我们就必须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了,即“滑坡论证”,这也是逻辑教科书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什么叫“滑坡论证”?让我们不妨先来看下面这个比方:

首先,你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辆车没人在操纵(司机可能在打盹),从山顶上往下滑,滑了10米;然后,你看到它又往下滑了20米;然后,你又看到它往下滑了30米。

得到上述信息后,你立即就得出结论:这辆车会一路滑到山谷里面去,当中不会停下来。但在得到此结论之前,你却不去研究它继续下滑的趋势是不是会得到延续,就匆忙得出结论,认定车一定会滑到山谷里。

很显然,在得到上述结论之前,你却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有可能车刚刚滑到一半,司机就突然醒了,立刻把车刹住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是:半山腰有块大石头,车子被大石头堵上了,结果没掉下去。其实,还有N种其他的可能性,都可以使得这辆车停下来。

滑坡论证的毛病,用白话说就是“听风就是雨”。用更严格的话语来说,就是在构造复杂的假言三段论的时候,不去认真检查其中每一个假言判断的合理性,而是一味假设第一个假言判断所表露出来的趋势能一路贯彻下去。

人生赛道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是起点

不过,滑坡论证的毛病,在日常生活中还真是难以避免呢。

我可以举出一个关于“起跑线”的例子。现在有很多父母逼着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玩命。这些父母其实已经在心里默默构造出了这样一个有问题的假言三段论:

如果孩子输在幼儿园,那么他就会在小学输掉;

如果他输在小学,那么他就会在中学输掉;

如果他输在中学,那么他就会在大学输掉;

如果他输在大学的话,那么他就会输掉整个人生。

很不幸,这个论证是有谬误的。它哪里错了?实际上从经验的角度来讲,它的每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都是有问题的,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滑坡论证。

那么,这里的“滑坡”是什么,“刹车”又是什么呢?

这个“坡”,就是指一个衡量人生成功指数的赛道,而所谓的“输在幼儿园”,就是指“赛车”在“赛道”上的初始成绩不太好。换言之,按照上面的论证,你若看到一个孩子开局时的局面比较惨,所以你就会预言:他以后会步步惨,类似于在坡道上一滑到底。这也是为什么可以用“滑坡”这样一个隐喻,来描述这些思维方式。

但这个论证毕竟是错误的,它错就错在:它把跑步的赛道和人生的道路做了一个错误类比。对跑步而言,判定输赢的规则,乃是非常清楚的。但人生的赛道,规则就很复杂了。你做一个科学家和做一个商人,各自的“成功”评价标准是非常不一样的。人生的赛道可是林林总总的。

其次,即使将人生之路勉强比作赛道,这个论证也是成问题的。正是因为人生的赛程很长,所以真正优秀的赛跑选手要考虑后劲的问题。所以,在起跑线上,不可用力过多。现在很多教育专家都在批评,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到大学阶段创造力不足,就是因为应试教育开展得太残酷、太激烈,太多的精力消耗在了赛程的前半段。

讲到这里,有人会觉得有点不服气,说孩子基础打好没什么不对。我个人的观点是,进行适当的早教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这些教育必须要和孩子的兴趣结合在一起,不要向孩子灌输“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譬如,你要真心让他觉得:英语是一门有趣的语言,要让他通过英语看到人生赛道的丰富性、人生的可能性。而我更推荐的一个关于人生的隐喻:人生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是你的起点,任何一个时刻你都会开出一条新的赛道,你的输赢,完全可以按照你的内心来界定。


8. 哪些话往左往右都是坑?10. 给你造一个“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