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字数:431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¹;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²,難易相成³,長短相形⁴,高下相傾⁵,音聲相和⁶,前後相隨⁷。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⁸,行不言之教⁹,萬物作焉而不辭¹⁰,生而不有¹¹,為而不恃¹²,功成而弗居¹³。夫唯不居,是以不去¹⁴。

¹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是美的,就顯露出醜來了。斯,則。惡,醜。已,通矣。

²生,存。相生,等於說互相依存。

³成,成就,即“相反相成”的“成”。

⁴形,表現,顯現。一本作“較”。長短是相對的,有了長才顯出短來。今人還有“相形見絀”的說法。

⁵傾,傾斜,等於說依靠。

⁶音,單音。聲,和聲。和,和協。

⁷這幾句是說正反兩方面都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分割開,即相反相成的意思。這種相對觀念是合乎辯證法的。

⁸處事,等於說“行事”。處無為之事,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意思。

⁹施行不用言詞說教的教化,實際上是採取放任主義。

¹⁰作,興起。“不辭”二字不好懂。魏源解作“萬物作焉而後應之不辭耳,此因應無為之道也”。“不辭”就是不拒絕。完全隨應萬物,也就是無為而治的意思。(見《老子本義》)

¹¹有,據為私有。

¹²有所施為,但是不倚靠,這是說不求達到什麼目的。

¹³這句也是指順著自然,並不自己居功。

¹⁴正因為不自居〔功〕,所以也離不開〔功〕。去與居是反義詞,有居然後有去,沒有居哪里還有去?老子是說,不居功的人正是有功的人。


老子(二)